-
擅长:1、脊柱微创治疗(特别擅长应用内镜(椎间孔镜、椎板间镜)和通道微创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痛、颈肩痛、坐骨神经痛、骨刺、椎管狭窄症;采用射频消融、神经根阻滞无创治疗腰腿痛) 2、斜颈微创美容整形 3、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综合治疗 4、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头颈肩腰腿痛。
向 Ta 提问
谢幼专,主任医师,中法双博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学组委员、上海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微创学组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生物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SICOT)会员、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SICOT)上海分会工作秘书、AOSpine会员,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2003年赴法国Littoral大学和Institut Calot医院脊柱外科中心研修,2006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和法国科学博士学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5篇,其中SCI收录7篇,参编中文专著3部,参加翻译专著2部。获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上海市科委课题3项,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获中华医学会第九届骨科基础研究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国际CORS学术大会优秀论文奖、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骨科基础研究学术会议暨第四届国际CORS学术大会优秀论文奖(POSTER)、2011至2012年度上海交通大学九院临床医学院第一学期理论授课(见习带教)优胜奖。被评为上海交通大学“青年岗位能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优秀青年教师、2012至2013年度上海交通大学九院临床医学院第一学期理论授课(见习带教)优秀教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援滇医疗工作先进个人。
展开-
股骨头坏死早期做哪些检查能确诊
股骨头坏死的诊断需综合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体格检查初步观察髋关节情况;影像学检查中,X线可初步观察但早期有漏诊率,CT能更清晰显示早期微小病变,MRI是早期诊断最敏感特异方法,骨扫描可检测骨代谢情况辅助诊断,综合多种检查能准确早期确诊股骨头坏死以便及时治疗。 一、体格检查 通过视诊观察患者髋关节周围有无畸形、肿胀等情况;触诊检查髋关节局部有无压痛等;活动度检查可了解髋关节的活动范围是否受限等,初步判断髋关节的基本状况,但仅靠体格检查不能确诊股骨头坏死,还需结合其他检查。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意义:是股骨头坏死早期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发展,可发现股骨头密度改变、囊性变、骨质硬化、骨小梁断裂等表现。一般需拍摄髋关节正位、蛙式位等X线片,能初步观察股骨头的形态、结构等情况,但对于早期病变可能存在一定的漏诊率。 年龄因素影响:不同年龄段患者的X线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但基本的诊断原理相似。对于儿童患者,X线检查需注意儿童骨骼的生长发育特点对结果判断的影响。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大量饮酒、使用激素等特殊生活方式的人群,在进行X线检查时需密切关注股骨头的早期变化,因为这些因素会增加股骨头坏死的发生风险。 病史因素影响:有股骨颈骨折、长期使用激素等病史的患者,进行X线检查时要重点观察股骨头区域,以便早期发现股骨头坏死。 2.CT检查 意义:相较于X线检查,CT能更清晰地显示股骨头内部结构,早期可发现X线不能检出的微小病变,如骨小梁的细微变化、早期的囊性变等。能更精确地判断股骨头坏死的范围、程度等,对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患者进行CT检查时,要注意辐射剂量的合理控制,在保证诊断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辐射。 生活方式影响: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CT检查能更早发现股骨头坏死的迹象,以便及时干预。 病史因素影响:有相关高危病史的患者,CT检查有助于更早明确是否发生股骨头坏死。 3.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意义:是目前早期诊断股骨头坏死最为敏感和特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股骨头坏死早期,骨髓水肿、脂肪变性等改变可在MRI上较早表现出来,能比X线和CT更早发现病变,对股骨头坏死的早期诊断、分期等具有重要意义。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患者进行MRI检查时,一般无辐射危害,是较为安全的检查方式,能较好地用于儿童股骨头坏死的早期诊断。 生活方式影响:无论何种生活方式,MRI检查都能敏感地检测出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病变情况。 病史因素影响:有高危病史的患者,通过MRI检查可早期发现股骨头坏死,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三、骨扫描检查 骨扫描检查利用放射性核素在骨骼内的代谢特点来检测骨组织的血流和代谢情况。早期股骨头坏死时,病变部位的骨代谢异常,可出现放射性浓聚或稀疏等改变,对早期诊断有一定帮助,但特异性相对MRI稍差。 通过上述多种检查方法的综合运用,尤其是结合MRI等早期敏感性高的检查手段,能够较为准确地对股骨头坏死早期进行确诊,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改善患者预后。
2025-09-28 13:07:55 -
怎么诊断肋骨骨折
诊断肋骨骨折需结合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影像学等多方面信息,病史采集要问受伤机制和症状表现,体格检查查胸部肿胀、压痛等及呼吸情况,X线是初步检查但有局限性,CT对肋骨骨折诊断价值高,MRI在特殊情况有辅助作用,综合这些信息来准确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 一、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受伤的机制,比如是否有直接暴力撞击胸部(像车祸中的胸部撞击、重物砸伤等)、间接暴力(如剧烈咳嗽、剧烈运动时的胸部扭转等),以及受伤后的症状表现,如受伤部位是否疼痛、疼痛的性质(是刺痛、隐痛还是剧痛等)、是否伴有呼吸困难、咯血等情况。对于儿童,还需了解其受伤时的具体场景,因为儿童的肋骨骨折可能与成人有不同的受伤原因,比如是否有被挤压等情况。 2.体格检查:医生会对胸部进行详细检查,查看受伤部位是否有肿胀、淤血,触摸受伤部位时患者是否有明显压痛,有时还能感觉到骨擦感或听到骨擦音,这是肋骨骨折比较典型的体征,但需要注意儿童的骨擦感可能不明显,因为儿童的骨骼柔韧性较好。同时要检查患者的呼吸情况,观察呼吸频率、幅度是否正常,有无呼吸困难的表现,因为严重的肋骨骨折可能会影响呼吸功能,导致呼吸受限。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意义:X线是诊断肋骨骨折常用的初步检查方法。大多数单纯性肋骨骨折通过胸部正侧位X线片可以发现骨折线,但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的肋骨骨折或者肋软骨骨折,X线可能难以发现。在拍摄X线片时,要注意拍摄的角度和范围,确保能够清晰显示肋骨的情况。对于儿童,由于其骨骼的特殊性,X线检查时要注意辐射剂量的合理控制,同时要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局限性:X线对于一些隐匿性骨折或者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合并胸腔内其他病变时可能显示不够清晰。 2.CT检查: 优势:胸部CT检查尤其是三维重建CT对于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较高。它可以发现X线难以发现的肋骨骨折,能够清晰显示肋骨骨折的部位、骨折线的走行、骨折端的移位情况以及是否合并有胸腔内的病变,如胸腔积液、气胸等。对于复杂的肋骨骨折,如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导致的胸廓畸形等情况,CT三维重建可以更直观地呈现骨折的全貌,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准确的依据。在儿童中,CT检查同样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也要权衡辐射带来的影响,在必要时进行检查。 应用场景:当X线检查结果不明确,但临床上高度怀疑肋骨骨折时,应考虑进行CT检查;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肋骨骨折患者,术前通常需要进行CT检查以明确骨折细节。 三、其他辅助检查 1.磁共振成像(MRI):一般情况下,肋骨骨折的诊断不太首选MRI,但在某些特殊情况,如怀疑合并有肋骨周围软组织损伤严重,或者需要鉴别肋骨骨折是新鲜骨折还是陈旧骨折时,MRI可能会有一定的帮助。MRI可以通过显示软组织的情况来辅助判断骨折的相关信息,但相对来说费用较高,且检查时间较长,在常规肋骨骨折诊断中应用不如X线和CT广泛。 总之,诊断肋骨骨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判断,以确保准确诊断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2025-09-28 13:03:19 -
颈椎病常见的症状是什么
颈椎病有多种症状表现,颈部会有疼痛,不同类型疼痛特点有差异,长期不良姿势人群易出现;上肢有麻木、无力症状,长期手部精细工作者更易上肢麻木,脊髓或神经根受影响会致上肢无力;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下肢有行走异常,中老年人高发;头部有头晕、头痛症状,长期不良颈部姿势者易患椎动脉型颈椎病致头晕;还有其他症状,少数患者有视力障碍,中老年人食管型颈椎病易致吞咽困难。 一、颈部症状 疼痛:是颈椎病常见症状之一,可为颈肩部酸痛、胀痛或刺痛等。不同类型颈椎病疼痛特点略有差异,如神经根型颈椎病,疼痛可放射至上肢,疼痛性质多较剧烈,有的患者会感觉如电击样疼痛,这是因为颈椎病变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导致神经支配区域出现疼痛。长期低头工作、不良姿势(如长期伏案、躺着看电视等)的人群更容易出现颈部疼痛,因为这种姿势会使颈椎处于非正常的弯曲状态,增加颈椎间盘、肌肉等组织的压力,从而引发疼痛。 二、上肢症状 麻木:上肢麻木也是颈椎病常见表现,多发生在手指、手部等部位。神经根型颈椎病时,由于神经根受到压迫,会出现神经支配区域的麻木感。例如,桡神经受压可能导致前臂外侧麻木,尺神经受压可能引起小指、无名指麻木等。长期从事手部精细工作的人群,如键盘录入员等,本身手部活动较多,若存在颈椎病,更容易出现上肢麻木症状,因为颈椎病变会进一步影响神经传导,加重麻木感觉。 无力:上肢无力可表现为持物不稳、握力减退等。当颈椎病影响到脊髓或神经根时,会导致上肢肌肉力量下降。比如脊髓型颈椎病,由于脊髓受到压迫,患者可能会出现拿东西容易掉落的情况,这是因为脊髓受损后,神经传导信号受阻,无法正常支配肌肉运动。 三、下肢症状 行走异常: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可能出现下肢症状,如行走不稳,有踩棉花感。这是因为脊髓受压后,下肢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受到影响,患者走路时感觉脚下像踩着棉花一样,步态蹒跚。中老年人是脊髓型颈椎病的高发人群,随着年龄增长,颈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等退行性改变相对更明显,容易出现脊髓受压情况,从而导致行走异常。 四、头部症状 头晕:部分颈椎病患者会出现头晕症状,尤其是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受到颈椎病变的刺激或压迫,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引起头晕。头晕可表现为间歇性或持续性,在头部活动时可能加重。长期有不良颈部姿势的人群,如长期低头的上班族,患椎动脉型颈椎病导致头晕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不良姿势会影响椎动脉的正常血供。 头痛:颈椎病也可能引发头痛,疼痛部位多在枕部、顶枕部等。其发生机制可能与颈椎病变刺激颈部神经,进而反射性引起头部疼痛有关。 五、其他症状 视力障碍:少数颈椎病患者会出现视力问题,如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眼胀痛、怕光、流泪等。这是由于颈椎病造成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波及视觉中枢所致。 吞咽困难:食管型颈椎病可导致吞咽困难,患者在吞咽时感觉有梗阻感。这是因为颈椎前缘骨质增生明显,压迫食管引起吞咽不适。中老年人随着颈椎退变,发生食管型颈椎病导致吞咽困难的可能性相对增加。
2025-09-28 12:57:43 -
腰椎左侧横突骨折
腰椎左侧横突骨折多由直接或间接暴力引起,有疼痛、腰部活动受限等表现,可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多采用保守治疗,少数需手术,康复时要注意各阶段事项,预后大多较好,可通过注意安全、保持正确姿势预防。 一、定义与病因 腰椎左侧横突骨折是指腰椎左侧的横突发生的骨折情况,多因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所致,比如腰部受到撞击、高处坠落时臀部或足部着地传导应力到腰椎等。 二、临床表现 1.疼痛:受伤部位会出现明显疼痛,尤其是在腰部活动、咳嗽、打喷嚏时疼痛可能加剧,疼痛程度因骨折严重程度而异。 2.腰部活动受限:由于疼痛,患者腰部的屈伸、旋转等活动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影响日常的躯体活动。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对腰部受伤部位进行触诊等检查,初步判断是否有骨折相关表现。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初步发现腰椎左侧横突骨折情况,但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的轻度骨折可能显示不够清晰。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横突骨折的细节,包括骨折的位置、是否有移位等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 MRI检查:在骨折早期,对于判断周围软组织损伤情况等有一定帮助。 四、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 休息制动: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减少腰部的活动,避免骨折部位进一步移位,一般需要卧床2-4周左右,具体时间根据骨折恢复情况而定。 对症止痛:可以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缓解疼痛,但需注意不同人群的用药差异,例如儿童应避免使用不适合的止痛药物等。 康复锻炼:在骨折恢复的中后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如腰部的伸展、肌肉力量锻炼等,促进腰部功能恢复,但要根据年龄、骨折恢复阶段等合理安排锻炼强度和方式。 2.手术治疗:对于少数骨折移位明显、伴有神经损伤等特殊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但相对保守治疗来说较少见。 五、康复与预后 1.康复 早期康复:卧床期间要注意预防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压疮等,对于儿童要特别注意护理,防止因长期卧床出现相关问题。对于成人,也要关注呼吸等情况。 中期康复:逐渐增加腰部活动度的锻炼,同时加强腰部肌肉力量训练,促进骨折部位更好地恢复功能。 后期康复:恢复正常的腰部活动和日常功能,但在康复过程中要根据自身年龄等因素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再次损伤。 2.预后:大多数腰椎左侧横突骨折经过适当的治疗和康复后预后较好,能够恢复正常的腰部功能,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康复不当,可能会出现腰部慢性疼痛、活动受限等后遗症,不同年龄人群预后可能略有差异,例如儿童的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要正确的处理和康复。 六、预防措施 1.生活中注意安全:在进行可能导致腰部受伤的活动时,如高处作业、进行剧烈体育活动等,要采取防护措施,如佩戴合适的腰部保护装备等。 2.保持正确姿势:无论是站立、坐姿还是行走,都要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长期弯腰等不良姿势对腰椎造成不良应力,尤其是不同年龄人群都应注意保持良好的躯体姿势,儿童要注意正确的坐姿站姿培养,成人也要避免长期不良姿势引发腰部问题。
2025-09-28 12:56:35 -
右后背肩胛骨附近疼的原因
右后背肩胛骨附近疼痛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肌肉骨骼相关原因如肩周炎、肌肉劳损、颈椎病,骨科相关疾病如肩胛骨骨折、肋骨病变,内脏疾病牵涉痛如胆囊疾病、心脏疾病,以及肿瘤性疾病等,不同原因有其各自特点,如肩周炎好发于50岁左右女性,肌肉劳损多因不良姿势致肌肉紧张,颈椎病可因颈椎病变压迫神经根致放射性疼痛,肩胛骨骨折有外伤史,胆囊疾病疼痛与进食油腻有关,心脏疾病有胸闷心悸等伴随症状,肿瘤性疾病疼痛进行性加重且可能伴全身症状。 肌肉劳损:长期保持不良姿势,如伏案工作、长时间低头玩手机等,会使右后背肩胛骨附近的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反复收缩导致肌肉劳损,引起疼痛。这种情况在长期从事伏案工作的人群中较为常见,一般在适当休息或改变姿势后可有所缓解,但若持续不良姿势,疼痛易反复发作。年轻人由于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等生活方式因素,也可能出现该部位肌肉劳损。 颈椎病:颈椎发生病变时,如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增生的骨质或突出的椎间盘可能压迫神经根,导致右后背肩胛骨附近出现放射性疼痛。颈椎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但现在由于年轻人长期低头等不良生活方式,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女性和男性发病无明显绝对差异,除了右后背疼痛外,还可能伴有上肢麻木、无力等症状。 骨科相关疾病 肩胛骨骨折:多因直接暴力引起,如肩部受到撞击等。患者右后背肩胛骨附近会出现明显疼痛、肿胀,局部有压痛,肩关节活动受限,有骨折的患者可能能触及骨擦感等骨折特有体征。有明确外伤史的人群需高度警惕肩胛骨骨折的可能。 肋骨病变:右后背肩胛骨附近的肋骨发生病变也可引起疼痛,如肋骨骨折、肋软骨炎等。肋骨骨折多有外伤史,局部疼痛明显,咳嗽、深呼吸时疼痛加剧;肋软骨炎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慢性劳损等有关,表现为肋软骨部位疼痛,局部可有肿胀、压痛。 内脏疾病牵涉痛 胆囊疾病:胆囊炎、胆结石等胆囊疾病可引起右肩背部牵涉痛,疼痛可放射至右后背肩胛骨附近。这是因为胆囊的神经纤维与右肩背部的神经纤维有共同的传导通路,当胆囊发生病变时,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右后背肩胛骨附近疼痛。此类患者常伴有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疼痛与进食油腻食物等因素有关,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尤其是肥胖、多次妊娠的女性。 心脏疾病:某些心脏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也可能表现为右后背肩胛骨附近疼痛。这是由于心脏缺血缺氧时,产生的乳酸等物质刺激神经末梢,通过神经传导引起牵涉痛。此类疼痛往往具有放射性、压榨性等特点,患者可能还伴有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人群需特别注意,男性和女性发病均可能发生,但男性相对更易在较年轻时出现心脏疾病相关的牵涉痛。 其他原因 肿瘤性疾病:肩胛骨本身的肿瘤或其他部位肿瘤转移至肩胛骨,也可导致右后背肩胛骨附近疼痛。这种疼痛一般呈进行性加重,休息后不易缓解,可能伴有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肿瘤患者或有肿瘤家族史的人群需要排查肿瘤性疾病的可能。
2025-09-28 12:5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