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男,甲状腺外科,教授,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业务专长:尤其擅长胰腺疾病及甲状腺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门静脉高压症学组全国委员,吉林省大肠癌学组副主任委员,留学英国皇家医院,从事消化道肿瘤的治疗研究。本专业临床工作20余年,熟练掌握外科疑难急重病症的诊断与治疗。
展开-
结节性甲状腺肿会消失吗
结节性甲状腺肿一般不会自行消失,其形成与碘摄入异常、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不同人群如儿童、成年、老年人群患结节性甲状腺肿特点及转归不同,均需密切监测,成年及老年人群还需注意结节恶变可能,必要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一、发病机制相关因素对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影响 碘摄入:当机体长期碘摄入不足或过多时,甲状腺会出现代偿性增生,进而可能发展为结节性甲状腺肿。例如,碘缺乏地区的人群患结节性甲状腺肿的风险相对较高,由于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碘缺乏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通过负反馈调节使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增多,刺激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增生肥大,长期如此就容易形成结节。而碘摄入过多时,也会干扰甲状腺激素的正常合成与分泌,引起甲状腺的病理改变。 遗传因素:部分结节性甲状腺肿具有遗传易感性,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增加个体发生结节性甲状腺肿的风险。有家族史的人群相对更容易患上结节性甲状腺肿,因为遗传因素会影响甲状腺细胞的生长、分化等过程,使机体在相同的环境因素刺激下更易出现甲状腺的异常增生形成结节。 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某些致甲状腺肿物质,如某些药物(锂剂等)、工业污染物等,会影响甲状腺的正常功能,导致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发生。此外,长期的应激状态等也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甲状腺的功能,促使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形成。 二、不同人群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特点及转归 儿童人群:儿童时期患结节性甲状腺肿相对较少,但如果是由于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的,也需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甲状腺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结节性甲状腺肿可能会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智力发育等。一般来说,儿童的结节性甲状腺肿也不会自行消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干预,比如监测甲状腺功能、甲状腺超声等,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 成年人群:成年人群中结节性甲状腺肿较为常见。大多数成年患者的结节性甲状腺肿会持续存在,并且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出现结节大小、数量等的变化。部分患者的结节可能会逐渐增大,压迫周围组织,引起相应的症状,如压迫气管导致呼吸困难、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等;还有部分患者的结节可能会发生囊性变、出血等情况。对于成年患者,需要定期进行甲状腺相关检查,如甲状腺超声检查可以动态观察结节的形态、大小、血流等情况,甲状腺功能检查可以了解甲状腺激素水平。如果结节出现异常变化或引起相关症状,则需要考虑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手术治疗等,但手术治疗也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情况。 老年人群:老年人群患结节性甲状腺肿时,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甲状腺的代偿能力等也会减弱。老年患者的结节性甲状腺肿同样一般不会自行消失,而且需要特别注意结节恶变的可能。老年患者甲状腺结节恶变的风险相对较高,所以对于老年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更要加强监测,除了定期进行甲状腺超声、甲状腺功能检查外,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来明确结节的性质,以便及时发现恶变情况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总之,结节性甲状腺肿通常不会自行消失,需要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进行密切监测和合理干预。
2025-10-11 13:45:55 -
甲状腺腺瘤的就医指征是什么
甲状腺腺瘤是临床常见甲状腺良性肿瘤,出现颈部发现肿块、肿块短时间迅速增大等颈部异常肿块相关指征,或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压迫相关指征,或心慌多汗等甲亢表现、乏力怕冷等甲减表现等激素相关指征,以及儿童青少年患者、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者等特殊情况时需及时就医。 颈部异常肿块相关指征 肿块发现:无意中发现颈部前方有肿块,这是较为常见的就医触发点。无论是自己触摸发现,还是在体检时通过超声等检查发现颈部甲状腺区域存在异常肿块,都应引起重视。因为甲状腺腺瘤多表现为颈部孤立的肿块,一般质地较软,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例如,成年女性在洗澡时偶然触摸到颈部有小的隆起,就需要就医进一步明确。 肿块变化:若肿块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或者原本较小的肿块逐渐变大,这提示肿瘤可能有生长加速的情况,需要尽快就医。比如一个月内发现颈部肿块明显比之前增大了一倍,这种变化往往需要通过进一步检查来判断肿块的性质是否发生了改变,排除恶变等可能。 压迫相关指征 呼吸困难:当甲状腺腺瘤较大时,可能会压迫气管,导致呼吸困难。这种情况在夜间或活动后可能会加重。例如,患者在爬楼梯时明显感觉气促,休息后稍缓解,但仍有呼吸不畅的感觉,此时应立即就医。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气道相对狭窄,甲状腺腺瘤压迫气管可能会更快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症状,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的呼吸情况,一旦发现异常需及时带孩子就医。 吞咽困难:肿瘤压迫食管时会引起吞咽困难,患者会感觉吞咽食物时有梗阻感。老年人由于本身可能存在食管蠕动功能减退等情况,甲状腺腺瘤压迫食管导致的吞咽困难可能更容易被忽视,但如果发现进食较硬食物时有明显阻碍,也应及时就医。 声音嘶哑:若肿瘤侵犯或压迫喉返神经,会出现声音嘶哑的症状。长期吸烟的中年人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声音嘶哑,且经过一段时间休息等一般处理无改善,同时伴有颈部甲状腺区域的肿块,就需要考虑甲状腺腺瘤压迫喉返神经的可能,应及时就医检查。 激素相关指征 甲状腺功能亢进表现:部分甲状腺腺瘤具有功能自主性,能分泌过多甲状腺激素,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相关症状,如心慌、多汗、手抖、消瘦、烦躁易怒等。年轻女性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心慌、多汗,且甲状腺区域有肿块,要考虑甲状腺腺瘤导致甲亢的可能,需就医进行甲状腺功能等检查。 甲状腺功能减退表现:少数情况下,甲状腺腺瘤可能会破坏甲状腺组织,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出现乏力、怕冷、嗜睡、食欲减退、体重增加等症状。老年人如果出现这些逐渐加重的非特异性症状,同时发现颈部甲状腺肿块,也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与甲状腺腺瘤有关。 其他特殊情况 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现颈部甲状腺肿块,由于这个阶段甲状腺组织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甲状腺腺瘤有一定的恶变可能,所以更应重视,及时就医。比如12岁的儿童被发现颈部有甲状腺肿块,不管有无其他症状,都需要尽快明确肿块性质。 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者:如果家族中有甲状腺癌等甲状腺疾病的病史,那么自身发现颈部甲状腺肿块时,就医的紧迫性更高。因为这类人群患甲状腺腺瘤后恶变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需要更早进行检查以明确诊断和采取相应措施。
2025-10-11 13:45:39 -
甲状腺怎么做穿刺
甲状腺穿刺包括术前准备(患者准备和器械准备)、操作过程(体位摆放、消毒铺巾、局部麻醉、穿刺操作)和术后处理(压迫止血、观察患者),其意义是明确甲状腺结节性质,为后续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良性结节可选择观察或其他治疗,恶性结节需尽快手术等治疗。 一、术前准备 1.患者准备 患者需要签署知情同意书,医生会向患者解释甲状腺穿刺的目的、过程、风险等。要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有出血倾向、甲状腺疾病史等。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可能需要先纠正凝血功能。例如,患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需要先将血小板提升到合适水平才能进行穿刺。女性患者要询问月经情况,避免在月经期间进行穿刺,因为月经期间凝血功能可能相对较差,增加出血风险。 穿刺前需要空腹吗?一般不需要空腹,但如果同时需要进行其他检查,如血糖等,可能需要空腹,具体根据医院的要求和患者的整体情况而定。 2.器械准备 准备好穿刺针,常用的有细针穿刺抽吸活检针等。还需要准备消毒用品,如碘伏、酒精等,以及局部麻醉药物,如利多卡因等。 二、操作过程 1.体位摆放 患者通常采取仰卧位,肩部垫高,颈部伸展,使甲状腺充分暴露。这样可以方便医生进行操作,有利于准确穿刺到甲状腺病变部位。 2.消毒铺巾 用碘伏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一般从穿刺部位中心向外周消毒,消毒范围要足够大,通常直径在15cm以上。然后铺上无菌巾,建立无菌操作环境。 3.局部麻醉 用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从皮肤到甲状腺被膜逐层注射麻醉药物,以减轻患者在穿刺过程中的疼痛。在麻醉过程中,要注意回抽,避免将麻醉药物注入血管内。 4.穿刺操作 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是常用的方法。医生会通过超声探头找到甲状腺内的病变部位,然后将穿刺针沿超声引导的路径刺入病变组织。根据需要获取适量的组织样本。如果是囊性病变,可能需要先抽吸囊液,然后再进行组织穿刺。一般会穿刺多个部位以保证样本的可靠性,通常穿刺3-5针。 三、术后处理 1.压迫止血 穿刺结束后,用无菌纱布对穿刺部位进行压迫止血,压迫时间一般为5-10分钟。要观察患者穿刺部位的出血情况,如果有明显出血倾向,可能需要延长压迫时间。 2.观察患者 让患者在穿刺室观察一段时间,一般为30分钟左右,观察患者是否有头晕、心慌、穿刺部位出血等不适症状。如果没有不适症状,患者可以离开医院,但要告知患者穿刺部位在24小时内避免沾水,防止感染。 对于儿童患者,术后需要更加密切观察。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达不适,要注意观察儿童的面色、穿刺部位情况等。儿童的皮肤较为娇嫩,穿刺后的护理要更加轻柔,避免患儿抓挠穿刺部位。 甲状腺穿刺的意义 甲状腺穿刺是明确甲状腺结节性质的重要检查方法。通过穿刺获取的组织样本进行病理检查,可以判断甲状腺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例如,如果病理检查发现癌细胞,就可以确诊为甲状腺癌,从而为后续的治疗方案制定提供重要依据。对于一些超声检查怀疑恶性的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穿刺是必不可少的诊断步骤。如果是良性结节,医生可以根据情况选择继续观察或者采取其他合适的治疗方法;如果是恶性结节,则需要尽快进行手术等相关治疗。
2025-10-11 13:44:44 -
甲状腺癌手术住院多久
甲状腺癌手术住院时长受手术方式、患者自身状况及术后恢复情况影响,传统开放手术住院5-7天,微创手术3-5天,儿童、老年患者及有基础疾病、营养状况差者住院时间可能延长,术后伤口或引流异常也会延长住院时间,需医生综合判断患者出院时间。 手术方式 开放甲状腺癌手术: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术后需要观察伤口恢复情况、有无出血、引流管情况等。一般术后2-3天拔除引流管,若恢复顺利,没有出现并发症,大约5-7天可以出院。例如,对于一些单纯甲状腺癌单侧腺叶切除的患者,术后恢复较快,可能5天左右就能出院;但如果是甲状腺癌联合颈淋巴结清扫等相对复杂的开放手术,住院时间可能会延长到7天甚至更久。 微创手术(如腔镜甲状腺癌手术):这种手术方式是通过人体自然腔道或者隐蔽小切口进行操作,创伤较小,术后患者恢复相对较快。一般术后1-2天就可以拔除引流管等,若恢复良好,3-5天左右可以考虑出院。不过,也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的手术情况和恢复状况来确定,比如腔镜甲状腺癌手术中如果出现一些特殊情况,如腔镜操作导致的皮下气肿等恢复较慢的情况,住院时间也会相应延长。 患者自身状况 年龄因素:对于儿童甲状腺癌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和恢复能力与成人不同,住院时间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有所调整。儿童甲状腺癌相对较少见,但如果是儿童患者,术后需要更密切观察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影响以及伤口恢复等情况,住院时间可能会比成人稍长一些,一般在5-8天左右。而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住院时间可能会延长,可能需要7-10天甚至更久,因为需要更多时间来控制基础疾病,观察甲状腺癌手术对基础疾病的影响以及术后自身的恢复情况。 基础疾病情况:如果患者本身有糖尿病,术后需要密切监测血糖,确保伤口良好愈合,住院时间可能会因为血糖控制情况而延长。例如,糖尿病患者术后血糖波动较大,需要调整降糖方案,并且观察伤口有无因血糖高而愈合不良的情况,可能住院时间会延长到7-10天。如果患者有高血压,术后需要平稳控制血压,避免因血压波动影响伤口恢复等,住院时间也可能会相应延长。 营养状况:营养状况良好的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快,住院时间可能会短一些;而营养状况较差的患者,术后恢复可能会相对缓慢,住院时间可能会延长。比如,一些营养不良的甲状腺癌患者,术后需要加强营养支持,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来观察营养改善后伤口等的恢复情况,住院时间可能会在7天以上。 术后恢复情况 伤口恢复:如果甲状腺癌术后伤口出现感染、愈合不良等情况,需要延长住院时间进行伤口换药、抗感染等处理。例如,伤口出现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可能需要住院10天甚至更久,直到伤口完全愈合。 引流情况:术后引流管的情况也很重要,如果引流液量较多、引流液性质异常等,需要延长住院时间观察和处理。一般引流管在术后1-2天引流量会逐渐减少,如果引流时间过长或者引流量异常,住院时间会相应延长。 总之,甲状腺癌手术住院时间是一个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手术情况、自身状况和术后恢复情况来综合判断患者何时可以出院。
2025-10-11 13:44:26 -
甲状腺手术后刀口鼓起用吃药吗
甲状腺手术后刀口鼓起原因多样,包括正常术后反应、感染、血肿形成、瘢痕增生等,是否需要吃药需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患者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根据病因等综合判断处理,不可自行盲目用药。 一、甲状腺手术后刀口鼓起的常见原因及是否需要吃药需具体分析 (一)正常术后反应 1.原因 甲状腺手术后短期内刀口鼓起可能是正常的组织水肿。在手术过程中,局部组织受到创伤,会引起炎症反应,导致组织液渗出增加,从而出现刀口周围轻度肿胀。这种情况常见于术后1-2周内。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可能出现类似情况;对于女性,激素水平等因素可能对组织水肿有一定影响,但并非主导因素;生活方式方面,一般不直接导致这种术后早期的水肿,但术后休息等情况会影响恢复。病史方面,如果患者没有特殊的感染等基础病史,单纯术后水肿较为常见。 此时一般不需要吃药。通常可通过适当的体位护理等非药物干预来缓解。例如,术后取半卧位,有利于头部血液回流,减轻颈部肿胀。 (二)感染 1.原因 如果刀口鼓起伴有红、肿、热、痛,甚至有脓性分泌物,可能是发生了感染。感染可能是由于手术操作中无菌原则执行不严格,或者术后刀口护理不当等原因引起。对于儿童,由于其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发生感染;女性如果在术后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时,也较易出现感染情况;生活方式方面,术后不注意保持刀口清洁等可能增加感染风险;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感染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如果是感染导致的刀口鼓起,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等药物,但具体是否用药及用何种药物需由医生根据感染情况判断,一般不会自行用药,而是由专业医生根据细菌培养等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三)血肿形成 1.原因 甲状腺手术中如果血管结扎不牢固,术后可能会形成血肿,表现为刀口鼓起。这在术后早期也较为常见。儿童、女性等不同人群发生血肿的概率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儿童由于手术配合等因素可能影响血肿的观察;生活方式对血肿形成影响不大;有凝血功能障碍等病史的患者发生血肿的风险较高。 对于较小的血肿,可能会自行吸收,不一定需要吃药;但如果血肿较大,可能需要医生进行处理,如穿刺抽吸等,一般也不是自行吃药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医生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医疗措施。 (四)瘢痕增生 1.原因 部分患者可能是瘢痕体质,术后刀口会出现瘢痕增生,表现为刀口鼓起。一般在术后数月后出现。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发生,儿童瘢痕增生相对较少见但也有发生可能;女性可能由于激素等因素对瘢痕增生有一定影响,比如在青春期等激素水平变化较大时期可能更易出现瘢痕增生;生活方式一般不直接导致瘢痕增生,但术后局部的摩擦等可能刺激瘢痕增生;有瘢痕体质家族史的患者发生瘢痕增生的风险较高。 对于瘢痕增生导致的刀口鼓起,一般也不是首先考虑吃药,而是可根据情况采取硅胶制剂外用等非药物干预措施,严重者可能需要手术等其他治疗方法。 总之,甲状腺手术后刀口鼓起是否需要吃药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医生根据具体的病因、临床表现等综合判断,患者不应自行盲目用药,而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处理。
2025-10-11 13: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