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男,甲状腺外科,教授,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业务专长:尤其擅长胰腺疾病及甲状腺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门静脉高压症学组全国委员,吉林省大肠癌学组副主任委员,留学英国皇家医院,从事消化道肿瘤的治疗研究。本专业临床工作20余年,熟练掌握外科疑难急重病症的诊断与治疗。
展开-
甲状腺癌,要清扫中央组淋巴结
甲状腺癌中央组淋巴结清扫很有必要,其手术操作需注意识别保护重要结构并彻底清除组织;儿童及青少年患者清扫要精细,老年患者需评估基础病风险;吸烟患者术前应戒烟,肥胖患者手术难度大需个性化方案;有既往甲状腺手术史或颈部放疗史患者手术需特殊处理,分别考虑既往手术及放疗对解剖结构和手术的影响。 中央组淋巴结清扫的手术操作要点 手术中要准确识别喉返神经、甲状旁腺等重要结构。喉返神经在中央组淋巴结区域走行,清扫时需仔细保护,避免损伤导致声音嘶哑等并发症。甲状旁腺对于维持钙磷代谢至关重要,要注意保护其血供,防止术后出现甲状旁腺功能减退,表现为低钙血症,出现手足抽搐等症状。手术需彻底清除中央组淋巴结组织,遵循无瘤原则,减少肿瘤播散风险。 不同年龄患者中央组淋巴结清扫的考虑 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儿童甲状腺癌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中央组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其特点。儿童甲状腺癌患者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率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手术清扫时更要精细操作,因为儿童的喉返神经、甲状旁腺等结构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损伤后对其生长发育影响更大。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与获益,在保证彻底清扫肿瘤相关淋巴结的同时,最大程度保护重要结构功能。 老年患者:老年甲状腺癌患者中央组淋巴结清扫需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老年患者常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病,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在术前要全面评估患者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评估手术风险。手术中要更加轻柔操作,减少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术后要加强监护,预防术后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因为老年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慢。 生活方式与中央组淋巴结清扫的关系 吸烟患者:吸烟会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增加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如肺部感染等。在甲状腺癌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前,应建议患者戒烟,一般建议术前2周以上戒烟,以减少呼吸道分泌物,改善呼吸道状况,利于术后恢复。 肥胖患者:肥胖患者进行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手术难度相对较大,因为肥胖可能导致手术视野暴露不佳,增加手术操作的难度和风险。术前要对肥胖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术中要更加仔细操作,避免损伤周围组织,术后要注意观察切口愈合情况,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等并发症。 有既往病史患者中央组淋巴结清扫的注意事项 有甲状腺手术史患者:既往有甲状腺手术史的患者,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时解剖结构可能发生改变,增加手术难度和风险。术前要详细回顾既往手术情况,通过影像学检查(如颈部超声、CT等)了解局部解剖结构变化,手术中要精细分离,仔细辨认解剖结构,避免损伤重要组织。 有颈部放疗史患者:颈部放疗史会导致局部组织纤维化,中央组淋巴结区域的组织粘连可能更严重,手术分离难度大。术前要评估放疗对手术的影响,手术中要小心操作,避免过度牵拉组织,减少组织损伤,术后要密切观察有无放射性损伤相关的并发症,如喉返神经损伤加重等情况。
2025-10-11 13:08:52 -
甲状腺乳头癌手术后可以吃什么
术后饮食需关注蛋白质类、蔬菜水果类、谷类及含钙丰富食物的摄入,根据不同人群特点合理选择,蛋白质类助修复,蔬菜水果类补营养等,如鸡肉鱼肉等补蛋白,西兰花苹果等补营养,大米全麦面包等供能,牛奶等补钙。 一、蛋白质类食物 1.来源及意义:术后身体需要修复,蛋白质是重要营养物质。可选择瘦肉,如鸡肉、鱼肉等。鸡肉富含优质蛋白质,且脂肪含量相对较低,易于消化吸收;鱼肉富含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如三文鱼等富含的Omega-3脂肪酸,有助于身体恢复,且对伤口愈合等有积极作用。一般建议每天摄入适量的瘦肉,根据患者的体重和恢复情况,大概每千克体重1-1.5克左右。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其年龄和身体状况适当调整摄入量,保证足够蛋白质供应以促进身体生长发育和术后康复。 2.特殊人群考虑:老年患者消化功能可能相对较弱,可将鸡肉、鱼肉做成易消化的形式,如鸡肉粥、鱼肉泥等;糖尿病患者在选择肉类时要注意选择低脂的,并搭配合适的主食,控制总热量摄入。 二、蔬菜水果类 1.蔬菜: 来源及意义:如西兰花,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K和膳食纤维等。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一般建议每天摄入300-500克的蔬菜。对于儿童患者,可将西兰花做成适合儿童咀嚼的小块或泥状;对于胃肠功能较弱的老年患者,可选择烹饪较软的蔬菜,如煮烂的胡萝卜、南瓜等。 特殊人群考虑:高血压患者要注意蔬菜的盐分摄入,避免过咸;肾功能不全患者要根据肾功能情况限制某些蔬菜的摄入量,如含钾较高的菠菜等需谨慎食用。 2.水果: 来源及意义:例如苹果,富含维生素和果胶。维生素对身体各项机能恢复有帮助,果胶可以调节肠道功能。建议每天吃1-2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于儿童患者,可根据其咀嚼能力选择合适的水果形式,如切成小块等;对于糖尿病患者,要选择含糖量相对较低的水果,如草莓、柚子等,并注意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控制摄入量。 三、谷类食物 1.来源及意义:主食可选择大米、全麦面包等。大米是碳水化合物的重要来源,能为身体提供能量。全麦面包相比精制大米,含有更多的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一般建议每天摄入200-300克的谷类食物。儿童患者的谷类摄入量要根据其年龄和活动量等调整,保证足够的能量供应用于生长和术后恢复;对于肥胖患者,要适当控制谷类食物的摄入量,避免热量摄入过多导致体重增加。 四、含钙丰富的食物 1.来源及意义:甲状腺乳头癌手术可能对钙的代谢有一定影响,所以要注意补充含钙丰富的食物,如牛奶,每100毫升牛奶大约含有100毫克左右的钙,是很好的钙来源。每天建议摄入300-500毫升的牛奶。对于儿童患者,牛奶是补充钙的重要途径,有助于骨骼发育;对于老年人,牛奶中的钙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等问题。但如果患者对乳糖不耐受,则可以选择舒化奶等低乳糖或无乳糖的奶制品。
2025-10-11 13:08:33 -
如何消除甲状腺结节并使其散结
甲状腺结节需定期以超声监测评估良性小者情况并据年龄调整频率,针对甲状腺功能异常相关结节可在医生评估下用左甲状腺素钠片等调整甲功,碘代谢异常相关结节据性质调整碘摄入,生活中要保持规律作息、适度有氧运动及通过冥想瑜伽等调节心理,儿童恶性概率高需尽早明确性质,妊娠期需密切监测兼顾妊娠安全用药谨慎,老年人处理更谨慎,部分中医方法可辅助但需正规医师指导结合现代医学且注意不同人群耐受及药物相互作用。 一、定期监测评估 对于无症状且经评估为良性的小甲状腺结节,需定期通过甲状腺超声检查监测结节大小、形态、边界及内部回声等情况,一般建议每6~12个月复查1次甲状腺超声,关注结节有无增大、钙化、血流异常等恶性征象,以便及时调整处理方案。不同年龄人群监测频率可适当调整,如儿童甲状腺结节恶性概率相对较高,监测需更密切。 二、针对病因干预 1.甲状腺功能异常相关结节:若甲状腺结节由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结节性甲状腺肿,可在医生评估下使用左甲状腺素钠片等调整甲状腺功能,但需注意特殊人群用药风险,如孕妇、有心血管疾病史者用药需谨慎评估,因其用药需兼顾自身健康及对胎儿或病情的影响。 2.碘代谢异常相关结节:根据结节性质调整碘摄入,单纯良性结节无特殊碘限制时保持正常碘摄入,沿海地区居民避免过量高碘饮食,内陆缺碘地区适当补充碘,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因碘摄入不当加重结节问题。 三、生活方式调整 1.作息与运动: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长期熬夜,保证充足睡眠;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增强体质,但运动需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度进行,避免过度劳累,尤其老年人、体质较弱者需注意运动强度。 2.心理调节:长期精神压力过大可能影响甲状腺功能,需保持心态平和,可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不同年龄人群均需关注心理状态,儿童可通过家长引导营造轻松环境,老年人可参与社交活动调节心理。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甲状腺结节:儿童甲状腺结节恶性概率相对较高,发现后应尽早就医明确性质,及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避免延误病情,治疗需综合儿童生长发育等多方面因素。 2.妊娠期甲状腺结节:妊娠期甲状腺结节需密切监测,妊娠可能影响结节变化,治疗需兼顾妊娠安全,用药需谨慎评估对胎儿的影响,遵循医生制定的个体化监测与处理方案。 3.老年人甲状腺结节:老年人甲状腺结节处理需更谨慎,综合评估身体状况、结节性质等,选择相对温和的处理方式,避免过度治疗带来的风险,充分考虑老年人基础疾病等因素对治疗的影响。 五、中医辅助(需正规指导) 部分中医方法可能有一定辅助作用,如某些中药方剂,但需在正规中医医师指导下使用,且中医治疗需结合现代医学检查,不能单纯依赖中医散结,同时需注意不同人群对中药的耐受及可能的药物相互作用,如孕妇、肝肾功能不全者需谨慎,避免因不当中医干预导致健康风险。
2025-10-11 13:08:32 -
甲状腺结节一生没事
甲状腺结节不能简单认为一生没事,需具体分析。大部分为良性,约占80%-90%,小良性结节定期随访,受生活方式、家族史等影响;约10%-20%为恶性,不及时处理有危害,受头颈部放射史等影响。监测方法有超声、甲状腺功能检查,评估手段有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需动态监测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 一、甲状腺结节的性质分类及相应情况 1.良性结节 比例情况:大部分甲状腺结节为良性,约占甲状腺结节的80%-90%。例如一些单纯性胶质结节等,通过超声等检查可初步判断其良性特征,如边界清晰、形态规则等。一般较小的良性甲状腺结节若无明显压迫症状等,定期随访观察即可。但即使是良性结节也需关注其变化,因为部分良性结节可能会因一些因素影响而增大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时期发现的甲状腺结节需更谨慎观察,因为儿童时期甲状腺处于发育阶段,结节有一定恶变可能;对于老年人群,良性结节若不影响功能和生活,可定期复查超声等监测大小、形态变化。 影响因素: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碘或低碘饮食可能影响甲状腺结节情况,长期摄入过量碘可能刺激结节生长,而缺碘也可能导致甲状腺结节发生。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的人群,良性甲状腺结节发生风险可能相对较高,需更密切监测。 2.恶性结节 比例及危害:约10%-20%的甲状腺结节为恶性。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是乳头状癌等,若恶性结节未及时发现和治疗,会影响患者健康,如肿瘤增大可能压迫气管、食管等,导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还可能发生转移等情况。对于不同性别,女性患甲状腺癌相对较多,但不管性别,恶性结节都需要积极处理。在病史方面,有头颈部放射史的人群,甲状腺恶性结节发生风险明显增高,这类人群需更频繁监测甲状腺情况。 二、甲状腺结节的监测与评估 1.监测方法 超声检查:是评估甲状腺结节最重要的方法,通过超声可以观察结节的大小、形态、边界、血流等情况。一般建议3-6个月复查一次超声,观察结节是否有变化。对于儿童甲状腺结节,由于其甲状腺对辐射敏感等因素,超声监测更为重要且要严格把握检查频率和方式。 甲状腺功能检查:包括甲状腺激素(如T3、T4、TSH等)检查,若甲状腺结节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如甲亢或甲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处理。对于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如长期熬夜、压力大的人群,甲状腺功能检查也很重要,因为生活方式可能影响甲状腺功能,进而影响甲状腺结节状态。 2.评估手段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是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重要手段。通过细针穿刺结节获取细胞,进行细胞学分析,判断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对于老年人群进行FNAC时需考虑其身体耐受情况等,儿童进行FNAC要非常谨慎,需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避免对儿童甲状腺造成不必要损伤。 总之,甲状腺结节不能一概而论认为一生没事,需要根据结节性质、个体情况等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025-10-11 13:08:15 -
甲状腺微小癌手术不必“斩尽杀绝”吗
甲状腺微小癌指肿瘤最大径≤1cm,生长缓慢、行为惰性,传统有过度治疗倾向,现需个体化治疗。风险评估很重要,需据肿瘤特征、患者年龄、整体健康状况考量,低风险病例可观察随访,适当时机手术指征为肿瘤具高危特征或患者强烈要求手术,要综合多因素采取合适治疗策略避免过度治疗。 传统观点与争议 传统上曾有过度治疗的倾向,认为一旦发现甲状腺微小癌就需彻底手术“斩尽杀绝”,但随着研究深入发现并非所有甲状腺微小癌都需要激进手术。 循证医学下的个体化治疗考量 1.风险评估至关重要 根据肿瘤特征评估:对于肿瘤无包膜侵犯、无淋巴结转移等低风险特征的甲状腺微小癌,过度手术可能带来如喉返神经损伤、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等并发症风险,而其自身进展缓慢,可不急于马上进行大范围根治性手术。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部分无不良病理特征的甲状腺微小癌患者长期随访肿瘤无明显进展。 结合患者年龄因素: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差,耐受大手术的能力较弱,对于甲状腺微小癌更应谨慎评估手术收益与风险比。老年患者甲状腺微小癌往往进展更缓慢,此时过度手术带来的创伤可能超过肿瘤本身对健康的威胁,可更多采取密切观察随访的策略。而年轻患者如果肿瘤具有一定风险特征,则可能需要更积极评估手术必要性。 考虑患者整体健康状况: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手术风险极高,对于甲状腺微小癌也不宜盲目进行“斩尽杀绝”式手术,可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基础上,综合权衡手术对其整体健康的影响。 2.观察随访策略的应用 适用于低风险病例:对于符合低风险标准的甲状腺微小癌患者,定期进行超声等检查随访是可行的策略。一般建议每6-12个月进行一次甲状腺超声检查,观察肿瘤大小、形态等变化情况。如果在随访过程中肿瘤无明显变化或进展缓慢,则可继续观察。 随访中的监测指标:监测指标包括甲状腺超声下肿瘤的大小、边界、内部回声等情况,以及患者是否出现声音嘶哑、手足麻木等可能提示神经或甲状旁腺损伤的症状。通过密切监测,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手术治疗的合理应用 1.当需要手术时的指征 肿瘤具有高危特征:如果甲状腺微小癌出现包膜侵犯、颈部淋巴结转移等情况,此时手术干预是必要的。例如当超声发现颈部有可疑淋巴结转移时,需要通过手术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的肿瘤切除及淋巴结清扫等手术操作。 患者自身强烈要求手术:部分患者虽然肿瘤风险较低,但自身对疾病过度担忧,强烈要求手术治疗,在充分沟通告知手术相关风险及不手术的可能情况后,可根据患者意愿及具体情况考虑手术,但也要谨慎权衡。 总之,甲状腺微小癌手术不必“斩尽杀绝”,而是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评估,综合考虑肿瘤特征、患者年龄、整体健康状况等多方面因素,采取合适的治疗策略,包括观察随访或合理的手术干预,以在保障患者健康的前提下,避免不必要的过度治疗。
2025-10-11 13:0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