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三保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擅长: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疾病、创伤、人工髋关节膝关节、肩关节置换、脊柱侧弯的外科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胡三保,男,主任医师,北京安贞医院骨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医学硕士,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创伤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创伤学组委员;北京医师协会全科医师专家委员会成员;国际内固定学会脊柱AOSpine会员;北京市朝阳区健康素养讲师团讲师。展开
个人擅长
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疾病、创伤、人工髋关节膝关节、肩关节置换、脊柱侧弯的外科治疗。展开
  • 颈椎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颈椎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颈椎的解剖结构基础,以及年龄相关退变、慢性劳损(长期不良姿势、过度劳累)、外伤因素(急性外伤、慢性损伤积累)、发育性椎管狭窄、代谢因素、自身免疫因素等,这些因素可导致颈椎退变、结构受损或脊髓神经受压等从而引发颈椎病。 颈椎退变因素 年龄相关退变:随着年龄增长,颈椎间盘会发生退变,髓核含水量逐渐减少,椎间盘变薄,椎间隙变窄,进而导致颈椎的稳定性下降。例如,30岁以后椎间盘就开始出现退变迹象,50岁左右颈椎退变相关的影像学表现会更为明显。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颈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相对较为稳定,但到了成年后尤其是中年以后,随着年龄增加,颈椎退变的概率逐渐升高。 慢性劳损 长期不良姿势:长时间低头工作、学习或使用电子设备,会使颈椎长期处于前屈位,导致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甚至反曲。比如,长时间低头看手机,颈部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颈椎间盘承受的压力不均匀,容易加速椎间盘退变。这种情况在办公室工作人员、学生等人群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年轻人由于过度使用电子设备,慢性劳损导致颈椎病的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 过度劳累: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颈部长期承受过度的负荷,也会加速颈椎的退变。例如,长期从事搬运工作的人群,颈部肌肉和颈椎椎体长期受到较大压力,容易引发颈椎病。 外伤因素 急性外伤:颈部受到急性的撞击、跌倒等外伤时,可能会直接导致颈椎骨折、脱位等情况,从而损伤颈椎的脊髓、神经等结构,引发颈椎病相关症状。比如,交通事故中颈部受到猛烈撞击,或者高处坠落时颈部着地,都可能造成颈椎的急性损伤,进而引发颈椎病。 慢性损伤积累:虽然没有明显的急性外伤,但长期颈部的慢性轻微损伤积累,也会导致颈椎退变加速,增加颈椎病的发病风险。例如,经常进行剧烈运动时颈部防护不当,反复的颈部微小损伤逐渐积累,会使颈椎结构逐渐受损,引发颈椎病。 发育性椎管狭窄 先天性椎管发育狭窄的人群,颈椎容纳脊髓等结构的空间相对较小,即使颈椎发生较轻程度的退变,也更容易出现脊髓、神经受压的情况,从而引发颈椎病。这类人群在青少年时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年龄增长和颈椎退变,发病概率相对正常椎管人群更高。 其他因素 代谢因素:某些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可能会影响颈椎组织的代谢,导致颈椎间盘等结构退变加速,增加颈椎病的发病风险。糖尿病患者由于糖代谢紊乱,可能会影响椎间盘的营养供应,进而加速椎间盘退变。 自身免疫因素:极少数情况下,自身免疫因素可能参与颈椎病的发病过程。例如,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颈椎的某些组织,导致颈椎结构受损,引发炎症反应和相关症状,但这种情况相对较为罕见。

    2025-09-22 19:56:33
  • 儿童锁骨中断骨折怎么办

    儿童锁骨中断骨折通过体格检查和X线诊断,无明显移位或轻度移位者多保守治疗用8字绷带固定,移位明显等情况需手术用克氏针内固定,固定期间限制肩部活动、注意皮肤护理,拆除固定后逐步功能锻炼,要考虑儿童年龄、生活方式因素并定期随访。 儿童锁骨中断骨折的治疗 保守治疗: 适用情况:对于无明显移位或轻度移位的锁骨中断骨折,多采用保守治疗。儿童的锁骨具有较强的塑形能力,轻度的移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多可自行矫正。 固定方法:一般可采用8字绷带固定。将绷带绕过两侧肩部,在背部交叉后再绕回肩部,形成8字形状,固定肩部,限制肩部活动,促进骨折愈合。固定过程中要注意松紧度,过紧可能影响患儿的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固定作用。 手术治疗: 适用情况:当骨折移位明显,如骨折端重叠移位超过2cm、锁骨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开放性骨折等情况时,需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可采用克氏针内固定等手术方式。手术将克氏针穿过骨折端进行固定,相对创伤较小,利于骨折的稳定和愈合。 儿童锁骨中断骨折的康复护理 固定期间护理: 活动限制:告知患儿及家长要限制肩部的活动,避免骨折端再次移位。在固定期间,尽量让患儿保持安静,减少跑动、上肢过度活动等。 皮肤护理:由于采用绷带固定,要密切观察患儿皮肤情况,尤其是肩部皮肤,防止因绷带过紧或长时间固定导致皮肤受压坏死、破溃等。定期检查绷带的松紧度,根据患儿的情况及时调整。 拆除固定后的康复: 功能锻炼:拆除固定后,逐渐开始进行肩部的功能锻炼。如让患儿进行肩部的前屈、后伸、外展等活动,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可以通过游戏等方式引导患儿进行锻炼,增加其依从性。一般在拆除固定后2-3周左右开始逐步进行功能锻炼,锻炼的强度和时间可逐渐增加,以患儿不感到疼痛和疲劳为宜。 特殊人群(儿童)的注意事项 年龄因素: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生长潜力对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的影响。与成人相比,儿童的骨折愈合速度较快,但在固定和康复锻炼时要更加轻柔,避免对患儿生长板等造成不良影响。 生活方式:患病期间要注意患儿的生活方式调整,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尤其是富含钙、维生素D等有助于骨骼生长的营养物质,如让患儿多吃奶制品、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同时要保证患儿充足的睡眠,睡眠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和生长激素的分泌,利于骨折愈合。 随访观察: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带患儿进行随访,通过X线等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一般在固定后1-2周进行首次随访,了解骨折端的位置等情况,之后根据骨折愈合进展情况定期随访,通常每1-2个月随访一次,直至骨折完全愈合。

    2025-09-22 19:52:02
  • 齿状突骨折分型

    齿状突骨折有Anderson-D'Alonzo分型和按骨折线位置及稳定性分类,Anderson-D'Alonzo分型包括Ⅰ型(齿状突尖端撕脱骨折,少见、预后相对较好)、Ⅱ型(齿状突基底部骨折,最常见、不愈合率高需手术)、Ⅲ型(齿状突体部骨折,占比20%-30%、血供相对Ⅱ型好);按稳定性分稳定型(Ⅰ型及部分无明显移位Ⅲ型,可保守治疗、固定时间长)和不稳定型(Ⅱ型及明显移位Ⅲ型,需手术、要考虑患者年龄等制定方案),分型对治疗和预后评估重要,医生据此个体化治疗。 1.Ⅰ型:齿状突尖端撕脱骨折,此型较少见,约占齿状突骨折的5%-10%,多为年轻人在头部低暴力外伤时发生,比如颈部突然过度仰伸,使得齿状突尖端的翼状韧带牵拉造成骨折,骨折块一般较小,预后相对较好,因为骨折块血供相对较好,愈合几率较高。 2.Ⅱ型:齿状突基底部骨折,这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齿状突骨折的60%-70%,骨折发生在齿状突与枢椎椎体连接的基底部,此处血供较差,骨折不愈合率较高,据相关研究报道,不愈合率可高达30%-70%,常需要手术治疗来促进骨折愈合和稳定颈椎。 3.Ⅲ型:齿状突体部骨折,约占齿状突骨折的20%-30%,骨折线通过齿状突体部,其血供相对Ⅱ型要好一些,愈合几率相对较高,但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处理,一般来说,若骨折移位不大,可考虑保守治疗,若移位明显则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齿状突骨折的另外一种分类(按骨折线位置及稳定性分类) 1.稳定型骨折:包括Ⅰ型齿状突骨折以及部分无明显移位的Ⅲ型齿状突骨折等。稳定型骨折相对来说颈椎的稳定性受影响较小,可采用保守治疗,如颈部支具固定等,固定时间一般较长,通常需要3-6个月,在固定过程中要密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以及颈椎的稳定性变化。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的生长特性,在处理稳定型齿状突骨折时要更加谨慎,固定期间需定期复查X线或CT,了解骨折愈合和颈椎发育情况。 2.不稳定型骨折:主要是Ⅱ型齿状突骨折以及有明显移位的Ⅲ型齿状突骨折等。不稳定型骨折颈椎稳定性受到严重破坏,容易导致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一般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后路枕颈融合术等。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骨质可能较为疏松,在手术治疗不稳定型齿状突骨折时,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情况,术后也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齿状突骨折的分型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预后评估等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医生会根据不同的分型采取相应的个体化治疗措施,同时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来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2025-09-22 19:48:29
  • 右侧肩胛骨酸痛的原因

    肌肉骨骼系统问题中,肌肉劳损因长期不良姿势致右侧肩胛骨周围肌肉酸痛,肩周炎好发于50岁左右女性与有相关因素人群致右侧肩胛骨区域疼痛及活动受限,颈椎病因颈椎病变压迫神经致右侧肩胛骨放射性酸痛;外伤因素有直接外伤致右侧肩胛骨软组织损伤或骨折及慢性累积性外伤致右侧肩胛骨周围组织慢性损伤引发酸痛;内脏疾病牵涉痛中心肺疾病如胸膜炎、心绞痛可致右侧肩胛骨区域牵涉痛;其他因素有肿瘤致右侧肩胛骨区域酸痛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累及右侧肩胛骨关节致酸痛。 肩周炎:肩周炎早期可能表现为肩部疼痛,逐渐累及右侧肩胛骨区域,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肩关节活动受限。肩周炎好发于50岁左右人群,女性相对多见,与肩关节退变、慢性损伤等因素有关。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由于肩关节本身的退变因素,更容易患上肩周炎导致右侧肩胛骨酸痛。生活方式上,长期缺乏肩部活动或肩部曾有外伤史的人风险更高。 颈椎病:颈椎发生病变时,如颈椎间盘突出等,可能压迫支配右侧肩胛骨区域的神经,引起放射性酸痛。颈椎病的发生与长期低头、颈椎退行性变等因素相关,年龄较大的人群颈椎退变明显,更易患病,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没有绝对的性别差异,但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发病风险增加。 外伤因素 直接外伤:右侧肩胛骨受到外力撞击,如摔倒时肩部着地、被重物击中等,会导致局部软组织损伤甚至骨折,引起酸痛。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能发生,若为儿童,玩耍时的意外撞击较常见;成年人则可能因工作或运动中的意外受伤。 慢性累积性外伤:长期重复的肩部运动,如运动员反复的肩部投掷动作等,可能导致右侧肩胛骨周围组织慢性损伤,引发酸痛。运动员根据不同运动项目,发生此类损伤的风险不同,比如棒球投手右侧肩胛骨区域慢性损伤的概率较高。 内脏疾病牵涉痛 心肺疾病:某些心肺疾病可能引起右侧肩胛骨区域牵涉痛,如胸膜炎、心绞痛等。胸膜炎可因炎症刺激胸膜,导致右侧肩胛骨附近牵涉痛,同时可能伴有胸痛、咳嗽等症状;心绞痛发作时,疼痛可放射至右侧肩胛骨区域,多与劳累、情绪激动等因素有关。年龄较大且有基础心肺疾病的人群更易出现这种情况,男性和女性在冠心病等引起的心绞痛方面,男性发病风险相对较高,但女性在绝经后发病风险也会增加。 其他因素 肿瘤:右侧肩胛骨区域的骨肿瘤或转移瘤等也可能导致酸痛,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需要引起重视。肿瘤患者一般年龄不限,有肿瘤病史或家族肿瘤史的人群风险相对高一些。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累及右侧肩胛骨关节等部位,引起酸痛,同时可能伴有关节肿胀、晨僵等症状,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发病略多于男性。

    2025-09-22 19:45:41
  • 右侧肩膀疼是怎么回事

    右侧肩膀疼的原因有肌肉骨骼相关的肩周炎(好发于50岁左右因肩部活动少或过度致肩关节周围软组织退变粘连,表现为疼痛活动受限夜间加重)、肩袖损伤(常见于运动员或有肩部外伤史者,致肩膀疼痛无力上肢外展时加剧);关节病变的肩关节骨性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人因关节软骨磨损退变骨质增生致疼痛活动有摩擦音畸形受限)、风湿性关节炎(与自身免疫反应相关伴关节红肿游走性疼痛累及其他关节);神经压迫的颈椎病可压迫神经根引发右侧肩膀放射性疼痛伴颈部不适上肢麻木等;外伤因素有肩部骨折脱位等外伤后有明确外伤史伴局部肿胀畸形活动障碍;特殊人群中老年人需警惕肩关节骨性关节炎等退行性病变注意肩部保暖避免过度劳累适当活动,年轻人长期伏案者防颈椎病及肩袖损伤注意正确坐姿定时活动肩部运动员等注意运动防护,儿童及青少年右侧肩膀疼少见需排查外伤情况。 一、肌肉骨骼相关原因 1.肩周炎:好发于50岁左右人群,又称冻结肩,多因长期肩部活动少或过度使用等致肩关节周围软组织退变、粘连。表现为右侧肩膀逐渐疼痛,活动受限,尤其外展、上举等动作困难,夜间疼痛常加重,随病情进展症状渐明显。 2.肩袖损伤:常见于运动员或有肩部外伤史者,肩袖是覆盖肩关节前、上、后方的肌腱组织,损伤后会出现右侧肩膀疼痛、无力,上肢外展时疼痛加剧,影响日常肩部活动。 二、关节病变因素 1.肩关节骨性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人,因关节软骨磨损退变、骨质增生等,导致右侧肩关节疼痛,活动时可闻及摩擦音,病情进展可致关节畸形、活动严重受限。 2.风湿性关节炎:与自身免疫反应相关,可累及右侧肩关节,除肩膀疼痛外,常伴有关节红肿、游走性疼痛特点,还可能累及其他关节,与链球菌感染等因素有关。 三、神经压迫原因 颈椎病可压迫神经根引发右侧肩膀放射性疼痛,长期低头工作、伏案学习等人群易患,因颈椎间盘退变、突出等压迫神经,除肩膀疼外,常伴有颈部不适、上肢麻木等表现。 四、外伤因素 肩部骨折、脱位等外伤后会出现右侧肩膀疼,有明确肩部外伤史,如摔倒时肩部着地、暴力撞击等,可伴有局部肿胀、畸形、活动障碍等表现。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需警惕肩关节骨性关节炎等退行性病变,日常应注意肩部保暖,避免过度劳累肩部,可适当进行温和肩部活动维持关节功能。 年轻人:长期伏案工作者要预防颈椎病及肩袖损伤,注意保持正确坐姿,定时活动肩部,避免肩部长期处于不良姿势;运动员等需注意运动防护,减少肩袖损伤风险。 儿童及青少年:右侧肩膀疼相对少见,若出现需排查是否有外伤等情况,一般非外伤原因导致的肩膀疼较少见,若有异常及时就医排查。

    2025-09-22 19:40:4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