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前列腺疾病、泌尿系统肿瘤、泌尿外科结石、肾上腺疾病、前列腺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罗勇,男,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美国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博士后。 现任北京市泌尿外科学术委员会青年委员、北京肿瘤学会泌尿生殖专委会委员、北京市泌尿外科学会基础临床转化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近距离治疗学组成员,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学科骨干人才。
长期从事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尤其在心肺大血管合并症的肿瘤患者、和晚期疑难肿瘤患者的规范化治疗方面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
同时,在泌尿生殖肿瘤的进展转移机制方面,具有丰富坚实的研究基础,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北京市215人才项目,累计获得科研经费资助180万,曾参与申请并指导研究生开展实施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导毕业6名博士研究生和11名硕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身份发表相关论文50余篇。其中,SCI 11篇(累计影响因子57分),Medline 20余篇。
展开-
尿里带血是什么原因
尿里带血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泌尿系统疾病中肾小球肾炎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相对多见,感染、结石等可致滤过膜损伤或黏膜出血;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因血小板或凝血异常、自身免疫病攻击自身组织可引发;其他因素有药物副作用致出血倾向增加、剧烈运动致一过性血尿。 一、泌尿系统疾病 1.肾小球肾炎 年龄与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相对多见。儿童患肾小球肾炎可能与链球菌感染等有关,成人则可能由免疫复合物沉积等多种免疫因素引起。 发病机制: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红细胞漏出进入尿液,从而出现尿里带血。例如,链球菌感染后,机体产生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激活补体系统,引起炎症反应,破坏滤过膜的完整性,使红细胞能通过受损的滤过膜进入尿液。 2.尿路感染 生活方式影响:女性由于解剖结构特点(尿道短而直),更容易发生尿路感染。不注意个人卫生、性生活频繁等生活方式因素可增加尿路感染风险。 发病情况:细菌等病原体侵袭尿路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渗出,出现尿里带血。同时患者常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3.泌尿系统结石 病史相关:有泌尿系统结石病史的人群复发风险较高。结石在泌尿系统内移动时,会损伤尿路黏膜,引起黏膜出血,从而出现尿里带血。例如,肾结石在移动过程中可能划伤肾盂、输尿管等部位的黏膜,导致红细胞进入尿液。不同部位的结石症状略有差异,如肾结石可能表现为腰腹部疼痛伴血尿,输尿管结石可引起肾绞痛伴血尿等。 年龄因素:中老年人相对更易患泌尿系统结石,这与机体代谢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全身性疾病 1.血液系统疾病 年龄与性别: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可能有一定的性别倾向。例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儿童和青年女性相对多见。 发病机制: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凝血异常,容易引起泌尿系统出血,出现尿里带血。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血小板数量减少,止血功能下降,泌尿系统容易发生出血。同时患者可能伴有皮肤瘀点、瘀斑等其他部位出血表现。 2.自身免疫性疾病 病史与发病: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包括泌尿系统,可导致肾小球等部位受损,出现尿里带血。这类疾病好发于育龄期女性,病情可能反复发作,与自身免疫紊乱密切相关。 三、其他因素 1.药物副作用 用药情况:某些药物如抗凝剂(华法林等)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加,引起尿里带血。长期服用这类药物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凝血功能等指标。在用药过程中,要考虑药物对凝血系统的影响,尤其是有泌尿系统基础疾病或出血风险因素的患者。 2.剧烈运动 生活方式:剧烈运动后可能出现一过性的尿里带血,称为运动性血尿。这是因为剧烈运动导致肾脏血管痉挛或肾小球轻微损伤,红细胞漏出。一般休息后可缓解,但如果血尿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不适,需要进一步检查。青少年在进行高强度运动时需注意适度,避免过度剧烈运动导致肾脏损伤。
2025-10-13 12:41:27 -
尿道口痒男怎么回事
男性尿道口痒可能由尿道炎(包括淋菌性尿道炎和非淋菌性尿道炎)、龟头炎(包括念珠菌性龟头炎和细菌性龟头炎)、过敏反应(接触性过敏)等引起,不同病因有不同表现、影响因素和特殊人群情况,出现尿道口痒应及时就医检查并针对性治疗,同时要注意保持尿道口清洁卫生、避免不洁性行为等。 一、尿道炎 1.淋菌性尿道炎 病因:由淋病奈瑟菌感染引起,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表现:男性患者初期尿道口灼痒、红肿,有少量黏液性分泌物,24小时后症状加剧,分泌物变为黄色脓性,尿道口痒感明显,还可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影响因素:有不洁性接触史的男性更容易患病,性生活活跃的中青年男性是高发人群。 特殊人群:儿童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等也可能感染,但相对少见,需注意隔离和清洁。 2.非淋菌性尿道炎 病因:主要由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等感染所致,也是通过性接触传播。 表现:症状相对淋菌性尿道炎较轻,尿道口可出现轻度痒感,有少量稀薄的分泌物,晨起时可能会发现尿道口有少量黏液性分泌物结成的痂膜封住尿道口(“糊口”现象),也可伴有尿频、尿急等症状。 影响因素:性活跃的人群,尤其是有多个性伴侣的男性,患病风险增加。生活不注意卫生等也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特殊人群:儿童一般较少患非淋菌性尿道炎,若有相关情况需考虑是否有间接接触感染等特殊途径。 二、龟头炎 1.念珠菌性龟头炎 病因:由念珠菌感染引起,多与局部卫生状况不佳、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糖尿病等因素有关。 表现:尿道口周围可能出现痒感,龟头和包皮内板潮红,伴有白色奶酪样斑片,可伴有轻度瘙痒或灼热感。 影响因素: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容易滋生念珠菌,增加患病风险;长期使用抗生素破坏了局部正常菌群平衡,也易引发感染。 特殊人群:儿童若有尿布更换不及时等情况,也可能因局部潮湿等因素引发念珠菌性龟头炎,需注意保持局部干燥清洁。 2.细菌性龟头炎 病因:主要由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引起,多因局部外伤、摩擦等导致皮肤屏障受损后细菌入侵感染。 表现:尿道口痒,龟头部位出现红肿、疼痛,有脓性分泌物等。 影响因素:有龟头外伤史、不注意局部卫生的男性易患病,如长期穿紧身不透气内裤等。 特殊人群:儿童若龟头有外伤等情况也可能引发细菌性龟头炎,要注意保护儿童龟头部位避免外伤。 三、过敏反应 1.接触性过敏 病因:男性尿道口接触到某些过敏原,如避孕套、清洁剂、新换的内裤材质等。 表现:尿道口出现痒感,局部可能伴有红肿、皮疹等表现。 影响因素:对特定物质过敏的男性,接触相关过敏原后容易发病,不同个体过敏原不同,如有人对乳胶材质的避孕套过敏等。 特殊人群:儿童一般较少因接触性过敏出现尿道口痒,但如果有接触到相关过敏原也需重视,要排查可能的过敏原。 当男性出现尿道口痒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分泌物涂片、病原体培养等以明确病因,然后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要注意保持尿道口清洁卫生,避免不洁性行为等。
2025-10-13 12:40:28 -
尿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尿精可由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引起。生理性因素包括青少年发育阶段的夜间遗精(与生殖系统成熟及雄激素变化有关,每月1-2次正常)和长期无性生活导致的精液正常代谢性遗精。病理性因素有前列腺炎(青壮年多见,久坐、酗酒、频繁手淫等诱发,炎症刺激致尿精)、尿道炎(不洁性生活史人群易患,炎症损伤尿道致精液混入尿液)、精囊炎(中青年多见,常与前列腺炎同时发生,过度性生活、频繁手淫、久坐等诱发,精囊发炎致精液与尿液混合排出)。 一、生理性因素 (一)夜间遗精 1.青少年发育阶段:青春期男性生殖系统逐渐成熟,睾丸会不断产生精子,当精囊储存的精液达到一定量时,可能会在睡眠中发生遗精现象,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每月遗精1-2次属于正常范围,与雄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相关,此阶段男性身体处于生长发育时期,雄激素促使生殖系统发育,进而出现这种情况。 2.长期没有性生活:如果男性长时间没有性生活,精液储存到一定程度后,就可能会通过遗精的方式排出体外,这是精液的正常代谢过程,与性器官的周期性变化有关,属于生理性的精液排出。 二、病理性因素 (一)前列腺炎 1.发病机制:前列腺发生炎症时,炎症刺激会导致前列腺充血、水肿,使得前列腺液分泌增加,同时炎症也可能影响盆底肌肉等,导致尿道括约肌功能失调等情况,从而出现尿精现象。例如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炎症持续存在,会干扰正常的射精和排尿相关的神经-肌肉调节,使得精液可能在排尿时一同排出。 2.人群特点:青壮年男性较为常见,长期久坐、酗酒、频繁手淫等不良生活方式容易诱发前列腺炎,进而可能导致尿精。长期久坐会导致前列腺局部血液循环不畅,酗酒会刺激前列腺充血,频繁手淫会使前列腺反复充血,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前列腺炎的发病风险,从而引发尿精问题。 (二)尿道炎 1.发病机制:尿道炎时,尿道黏膜受到炎症损伤,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在排尿过程中,由于尿道与生殖系统的解剖关系,炎症可能波及精囊等部位,导致精液混入尿液中排出。比如淋菌性尿道炎,淋病双球菌感染尿道后,可向上蔓延累及生殖系统,引起精囊等部位的炎症反应,出现尿精症状。 2.人群特点:不洁性生活史的人群易患尿道炎,男性女性均可发病,但男性相对更易因尿道较短等解剖特点发生感染,性生活不注意卫生等不良生活方式是重要诱因,不洁性生活会直接将病原体带入尿道,引发炎症,进而可能导致尿精情况。 (三)精囊炎 1.发病机制:精囊炎多由细菌感染等引起,精囊发炎后,精囊黏膜充血、水肿、出血等,精囊的收缩功能可能出现异常,导致精液排出时与尿液混合排出。例如细菌感染精囊后,炎症刺激使得精囊内环境改变,影响了精液的正常储存和排出过程,从而出现尿精现象。 2.人群特点:中青年男性较多见,常与前列腺炎同时发生,过度性生活、频繁手淫、久坐等因素可诱发精囊炎,过度性生活和频繁手淫会使精囊反复充血,久坐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这些因素都容易导致精囊炎的发生,进而出现尿精情况。
2025-10-13 12:37:40 -
小便发黄是什么原因
小便发黄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饮水过少,正常成年人每天建议饮水1500-2000毫升,不同年龄人群饮水量需求不同;饮食因素中胡萝卜素摄入过多会因代谢使尿液变黄且通常暂时;药物因素如服用核黄素、痢特灵等会因代谢使尿液变色;疾病因素里肝脏疾病致胆红素代谢障碍使尿液呈深黄色如浓茶色,泌尿系统感染会致尿液成分改变伴尿频尿急尿痛等,胆囊炎、胆结石等胆道疾病也会因影响胆红素排泄致小便发黄。 饮食因素 胡萝卜素摄入过多:大量食用胡萝卜、南瓜、橙子等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后,胡萝卜素在体内代谢,可能会使尿液颜色变黄。例如,一次性吃了很多胡萝卜,经过消化吸收,胡萝卜素进入血液循环,通过肾脏排泄时就会导致小便发黄。这种情况通常是暂时性的,停止食用相关食物后,尿液颜色会逐渐恢复正常。不同性别在饮食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一般来说,男性和女性在日常饮食中对富含胡萝卜素食物的摄入量没有绝对的性别差异,但如果有特殊的饮食习惯,比如素食者可能会摄入更多富含胡萝卜素的蔬菜,就需要注意观察尿液颜色的变化。 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导致:一些药物服用后可能会引起小便发黄。比如服用核黄素、痢特灵、大黄等药物时,药物的成分经过人体代谢后会通过尿液排出,从而使尿液颜色改变。不同药物对尿液颜色影响的机制不同,核黄素在体内代谢后会使尿液呈现黄色;痢特灵也会导致尿液变黄等情况。在用药方面,需要根据病情合理用药,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等在用药时更要谨慎,因为他们的身体机能和代谢情况与常人不同,用药后出现小便发黄等情况时更需要密切关注并咨询医生。 疾病因素 肝脏疾病:当患有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时,胆红素的代谢出现障碍,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经过肾脏排泄时,尿液中胆红素含量增加,就会导致小便发黄,而且这种发黄往往是比较明显的深黄色,如同浓茶色。肝脏疾病在不同年龄、性别中的发病率有所不同,例如某些类型的肝炎在青壮年中相对较为常见,而肝硬化可能在各个年龄段都有发生,但与长期的肝脏损伤因素有关。对于患有肝脏疾病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同时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如合理休息、避免劳累等。 泌尿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时,细菌等病原体在泌尿系统繁殖,会引起尿液成分的改变,导致小便发黄,同时还可能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不同年龄的人群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率不同,儿童由于泌尿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的特点,尿道短而宽,相对男性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对于泌尿系统感染的患者,需要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女性要注意会阴部的清洁,同时根据病情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但在用药时要遵循医生的指导。 其他疾病:如胆囊炎、胆结石等胆道疾病,也可能导致小便发黄。因为胆道与肝脏相连,胆道疾病会影响胆红素的排泄,从而使尿液中胆红素增加,引起小便发黄。不同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
2025-10-13 12:36:41 -
泌尿系结石严重吗
泌尿系结石是否严重需综合结石大小与部位、对泌尿系统的影响及不同人群差异等多方面因素判断,如较小结石部分可自行排出相对不严重,较大或特殊部位结石易致梗阻损害肾功能,结石可引起感染、损伤黏膜,儿童、女性、男性、老年人患结石各有特点,发现后需及时就医规范评估治疗。 较小结石:若结石直径较小,如直径小于6毫米的输尿管结石等,部分可通过自身尿路排出体外,患者可能仅有轻微腰腹部疼痛等不适,这种情况相对没那么严重。例如直径小于6毫米的输尿管中下段结石,约有90%可通过大量饮水、适度运动等非手术方式自行排出。 较大结石或特殊部位结石:当结石较大时,如直径大于2厘米的肾结石,容易引起尿路梗阻,导致肾脏积水,长期肾脏积水会损害肾功能。还有位于肾盂输尿管连接处、输尿管狭窄部位等特殊部位的结石,即使结石不大也容易造成严重梗阻。比如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的结石,会迅速引起肾脏积水,若不及时处理,肾功能会在较短时间内受到明显影响。 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引起感染:结石会导致尿液引流不畅,容易引发泌尿系统感染。感染严重时可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甚至可能导致脓毒血症,这是比较严重的情况。例如肾结石合并感染时,患者除了有结石相关的疼痛等表现外,还会出现体温升高,若感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可能会危及生命。 造成尿路黏膜损伤:结石在尿路中移动时,会损伤尿路黏膜,引起血尿。长期反复的黏膜损伤可能增加尿路肿瘤的发生风险。对于儿童患者,尿路黏膜相对娇嫩,结石引起的黏膜损伤可能更易导致感染等并发症,需要更加谨慎处理。 不同人群的差异 儿童:儿童泌尿系结石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可能更具特殊性。儿童结石往往与先天性尿路畸形、代谢异常等因素相关。比如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的儿童容易并发结石,而且儿童对结石引起的梗阻等情况耐受能力较差,肾脏更容易受到损害,需要及时干预,避免影响生长发育。 女性:女性尿道较短,相对男性来说,泌尿系统感染的概率可能稍高,但在结石方面,女性结石的形成原因与男性类似,主要与代谢、饮食等因素有关。不过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尿路结石的处理需要更加慎重,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 男性:男性泌尿系结石相对多见,可能与男性的生理结构、饮食结构等因素有关。比如长期摄入高嘌呤、高钙等食物的男性,更容易形成结石。男性在患有前列腺增生等疾病时,也可能增加尿路结石的发生风险,因为前列腺增生会导致尿路梗阻,尿液引流不畅易形成结石。 老年人:老年人泌尿系结石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这使得结石的处理更加复杂,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控制。而且老年人的肾功能相对较弱,结石引起的梗阻等对肾功能的影响更为明显,需要密切监测肾功能变化。 总之,泌尿系结石的严重程度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综合结石的大小、部位、对泌尿系统的影响以及不同人群的特点等多方面因素来判断,一旦发现泌尿系结石,应及时就医,进行规范的评估和治疗。
2025-10-13 12:3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