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前列腺疾病、泌尿系统肿瘤、泌尿外科结石、肾上腺疾病、前列腺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罗勇,男,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美国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博士后。 现任北京市泌尿外科学术委员会青年委员、北京肿瘤学会泌尿生殖专委会委员、北京市泌尿外科学会基础临床转化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近距离治疗学组成员,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学科骨干人才。
长期从事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尤其在心肺大血管合并症的肿瘤患者、和晚期疑难肿瘤患者的规范化治疗方面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
同时,在泌尿生殖肿瘤的进展转移机制方面,具有丰富坚实的研究基础,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北京市215人才项目,累计获得科研经费资助180万,曾参与申请并指导研究生开展实施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导毕业6名博士研究生和11名硕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身份发表相关论文50余篇。其中,SCI 11篇(累计影响因子57分),Medline 20余篇。
展开-
前列腺液白细胞高是细菌性的吗
前列腺液白细胞高不一定是细菌性的,非细菌性因素如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充血可致其升高,细菌性因素如细菌性前列腺炎也会,可通过细菌培养等检查结合症状等综合判断,青壮年要注意避免久坐等,老年人群需警惕合并其他泌尿系统疾病。 一、非细菌性因素导致前列腺液白细胞高的情况 1.非细菌性前列腺炎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其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盆底肌肉功能失调、免疫因素、神经内分泌因素等有关。例如,一些研究表明,盆底肌肉的紧张度异常可能影响前列腺的局部环境,导致前列腺液中白细胞升高,但并非由细菌感染引起。这种情况下,前列腺液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多,但细菌培养通常无细菌生长。 前列腺充血:长时间久坐、频繁性冲动(如过度手淫、性生活不规律等)都可能引起前列腺充血,进而导致前列腺液中白细胞轻度升高。比如,长时间坐着工作的人群,由于前列腺长时间处于受压状态,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容易出现前列腺充血,引发前列腺液白细胞变化。 二、细菌性因素导致前列腺液白细胞高的情况 1.细菌性前列腺炎 当有细菌感染时,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病原体侵入前列腺,会引发炎症反应,导致前列腺液中白细胞明显升高。细菌感染引起的前列腺炎,除了白细胞增多外,还可能伴有前列腺液中细菌培养阳性等表现。例如,有研究通过对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进行细菌培养,证实了特定细菌的感染,并观察到白细胞显著升高的现象。 前列腺液白细胞高的相关检查与判断 1.细菌培养检查 通过对前列腺液进行细菌培养,可以明确是否存在细菌感染。如果培养出特定的致病菌,如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或革兰氏阳性菌等,提示可能是细菌性前列腺炎导致的白细胞升高。 2.其他相关检查 还可以结合患者的症状、直肠指诊等进行综合判断。例如,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可能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明显的尿路刺激症状,直肠指诊可发现前列腺饱满、增大、有压痛等表现;而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症状相对不典型,直肠指诊可能无明显异常。 不同人群前列腺液白细胞高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青壮年人群 青壮年男性如果出现前列腺液白细胞高的情况,需要考虑性生活不规律、久坐等因素的影响。例如,一些年轻男性由于工作原因长时间久坐,同时性生活不规律,容易出现前列腺充血,进而导致前列腺液白细胞变化。这部分人群应注意避免长时间久坐,保持规律的性生活,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改善前列腺局部的血液循环。 2.老年人群 老年男性前列腺液白细胞高时,需要警惕是否合并有其他泌尿系统疾病,如前列腺增生等。前列腺增生可能导致前列腺局部尿液反流等情况,从而影响前列腺局部的微环境,引起白细胞变化。老年人群在发现前列腺液白细胞高时,应进一步检查是否存在前列腺增生等相关疾病,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2025-10-15 15:02:30 -
前列腺偏大是什么原因
前列腺偏大即前列腺增生,其原因包括年龄因素(35岁后开始增生,50岁左右出现症状,60岁更明显)、性激素影响(雄激素经5α-还原酶转化为双氢睾酮促增生,雌激素失衡间接促进)、细胞增殖与凋亡失衡、生长因子作用、炎症因素(慢性前列腺炎刺激致增生)、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饮酒、吃辛辣、缺乏运动致前列腺充血,增加风险),需关注特殊人群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降低风险。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前列腺会逐渐发生增生。一般男性在35岁以后前列腺组织就开始有不同程度的增生,50岁左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60岁左右症状更加明显。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体内性激素平衡失调以及前列腺组织自身的变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前列腺间质和腺体成分增生。 性激素的影响 雄激素:雄激素是导致前列腺增生的重要因素之一。睾酮在前列腺内5α-还原酶的作用下转化为双氢睾酮,双氢睾酮是雄激素刺激前列腺增生的活性形式。它能促使前列腺细胞增大、数量增多,从而导致前列腺体积增大。 雌激素:雌激素也参与前列腺增生的发生发展。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升高时,会间接促进雄激素引起前列腺间质和腺体增生。例如,一些疾病导致雌激素代谢异常,或者随着年龄增长雌激素与雄激素的比例失衡等情况,都可能促使前列腺增生。 细胞增殖与凋亡失衡:前列腺组织中细胞的增殖与凋亡过程失衡也是前列腺增生的原因之一。正常情况下,前列腺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而在前列腺增生时,前列腺细胞的增殖速度加快,凋亡速度相对减慢,使得前列腺组织中细胞数量增多,进而导致前列腺体积增大。 生长因子的作用:多种生长因子参与了前列腺增生的过程。例如,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等生长因子可以刺激前列腺细胞的增殖,促进前列腺组织的生长,在前列腺增生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炎症因素:长期的慢性前列腺炎等炎症刺激,可能会引起前列腺组织充血、水肿,反复的炎症刺激会导致前列腺间质和腺体成分增生,从而出现前列腺偏大的情况。 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习惯:长期大量饮酒、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可能会对前列腺产生刺激,导致前列腺反复充血,增加前列腺增生的发生风险。 缺乏运动:缺乏体育锻炼会使前列腺局部的血液循环不畅,容易导致前列腺组织充血,长期如此可能促进前列腺增生的发生发展。 对于特殊人群,比如老年男性,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增生的风险增加,需要关注自身排尿等相关症状,如有异常及时就医检查;对于有前列腺炎等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炎症,以减少对前列腺的不良影响;在生活方式方面,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男性,都应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和酒精的摄入,适度进行体育锻炼,促进前列腺局部血液循环,降低前列腺偏大(前列腺增生)的发生风险。
2025-10-15 15:00:47 -
尿路感染会尿血吗
尿路感染有可能尿血,其因病原体侵袭致泌尿系统黏膜充血、破损等致红细胞渗出,不同类型尿路感染尿血表现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尿路感染尿血各有特点及需注意事项,且老年人尿血需警惕合并其他泌尿系统疾病。 一、尿路感染尿血的表现及相关机制 表现:尿血可表现为镜下血尿,即通过显微镜检查尿液才能发现红细胞;也可表现为肉眼血尿,尿液呈红色、洗肉水样等。 机制:泌尿系统黏膜在感染因素刺激下,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漏出进入尿液。例如大肠埃希菌等常见尿路感染病原体,感染膀胱时可引起膀胱黏膜炎症,导致黏膜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感染肾盂时,肾盂黏膜受损也会出现血尿相关改变。 二、不同类型尿路感染与尿血的关系 膀胱炎:膀胱炎引起尿血较为常见。急性膀胱炎时,膀胱黏膜充血明显,患者除了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外,往往容易出现肉眼或镜下血尿。女性由于尿道短而直,更易发生膀胱炎,相对而言女性膀胱炎患者出现尿血的情况可能较男性更为多见一些,这与女性的生理结构特点有关,尿道短使得细菌更容易侵入膀胱引发感染。 肾盂肾炎:急性肾盂肾炎也可能出现尿血情况,不过相对膀胱炎来说,肾盂肾炎除了有腰痛、发热等全身症状外,血尿表现可能不如膀胱炎典型,但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镜下或肉眼血尿,其血尿机制与肾盂黏膜感染损伤相关。 三、特殊人群尿路感染尿血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尿路感染时也可能出现尿血,儿童泌尿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发生尿路感染后,相比成人可能更易出现黏膜损伤导致尿血。例如婴幼儿尿路感染,除了可能有发热、哭闹不安等表现外,尿液检查可能发现血尿。在护理方面,要注意保持儿童会阴部清洁,及时更换尿布,因为儿童自身卫生习惯较差且皮肤黏膜娇嫩,容易受细菌侵袭引发尿路感染进而出现尿血,需要家长格外关注儿童排尿情况和尿液外观等。 孕妇:孕妇是尿路感染的高发人群,怀孕后由于内分泌及解剖结构的变化,输尿管蠕动减慢,容易发生尿路感染。孕妇尿路感染出现尿血时,需要谨慎处理,因为孕妇的特殊生理状态关系到胎儿健康。一方面要积极治疗尿路感染,另一方面要密切观察血尿情况以及母体和胎儿的状况,由于孕妇用药需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所以治疗上会更加谨慎,会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等药物,同时要注意休息、增加水分摄入等一般处理。 老年人:老年人尿路感染也不少见,老年人机体抵抗力下降,且可能合并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发生尿路感染后,出现尿血的情况也较为常见。老年人出现尿血时,除了要考虑尿路感染本身,还需要警惕是否合并有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等其他疾病,因为老年人是泌尿系统结石和肿瘤的高发人群,需要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如泌尿系统超声等,以明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5-10-15 14:57:52 -
得了尿失禁怎样治更好
尿失禁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医疗干预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来应对。生活方式调整包括盆底肌训练、控制体重、避免诱因;医疗干预有药物治疗、器械辅助(阴道哑铃、尿失禁护具)、手术治疗;特殊人群中老年患者需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等,儿童尿失禁要明确病因并采用适合方式训练,产后女性应尽早开始盆底肌训练并注意休息。 控制体重:肥胖是尿失禁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于超重或肥胖的尿失禁患者,减轻体重可减少腹部压力,从而减轻尿失禁症状。 避免诱因:减少咖啡因、酒精摄入,因为它们可能刺激膀胱,加重尿失禁;避免长时间憋尿,养成定时排尿的习惯。 医疗干预 药物治疗:根据尿失禁类型选择不同药物。例如,对于急迫性尿失禁,可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如托特罗定等,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膀胱平滑肌收缩来减少尿频、尿急症状,但可能有口干等副作用;对于压力性尿失禁,可使用度洛西汀等药物,它可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增加尿道阻力。不过药物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权衡利弊。 器械辅助: 阴道哑铃:适用于女性盆底肌功能较弱者。通过阴道放置哑铃,进行盆底肌收缩训练,逐渐增加盆底肌力量。一般建议每天使用一定时间,如每次15-20分钟,每周使用数次。 尿失禁护具:对于一些暂时无法进行其他治疗的患者,如老年行动不便者,可使用尿失禁护垫、尿失禁内裤等,保持局部干爽,减少皮肤刺激等问题。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尿失禁患者,如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方式有耻骨后膀胱尿道悬吊术等。手术有一定适应证和禁忌证,医生会根据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等综合评估是否适合手术。例如,对于年龄较大、合并严重心肺疾病等情况的患者可能不适合手术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尿失禁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充分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同时服用治疗心血管疾病等的药物,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治疗急迫性尿失禁时,需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同时,老年患者进行盆底肌训练时,要注意动作的正确性和适度性,避免因训练不当造成肌肉损伤。 儿童患者:儿童尿失禁相对较少见,若出现需及时就医明确原因。如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等可能导致儿童尿失禁,治疗需根据具体病因进行。对于儿童盆底肌训练,要采用适合儿童的简单方式,如游戏化的盆底肌收缩训练,以避免儿童产生抵触情绪,同时要确保训练安全、适度,不会对儿童身体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产后女性:产后尿失禁较为常见,这与分娩过程中盆底肌损伤等因素有关。产后应尽早开始盆底肌训练,一般在产后42天身体恢复良好时即可开始。同时,产后要注意休息,避免过早进行重体力劳动,减少腹部压力对盆底肌的影响。
2025-10-15 14:53:49 -
前列腺炎症状表现
前列腺炎分急性与慢性,急性常突然起病有高热寒战等全身感染中毒表现及尿频尿急尿痛等局部泌尿系统症状;慢性有排尿相关(尿频尿急尿不尽感尿道不适或灼热等)、疼痛相关(累及多部位隐痛胀痛等)、性功能障碍、精神神经症状等,男性各年龄段可发病青壮年居多,青春期因不良生活习惯、中年因泌尿系统基础病等易发病,长期久坐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及有泌尿系统感染或前列腺损伤病史者易增加发病风险。 一、急性前列腺炎症状表现 1.全身症状:常突然起病,出现高热、寒战、乏力、恶心、呕吐等全身感染中毒表现,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9~40℃。 2.局部症状:泌尿系统症状突出,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排尿时尿道灼热感明显,可出现排尿犹豫、尿线间断,严重时可发生急性尿潴留;会阴部及耻骨上区域有持续重压感,久坐或排便时加重,疼痛可向腰部、下腹、腹股沟、大腿等处放射。 二、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表现 (一)排尿相关症状 1.尿频:排尿次数明显增多,白天可超过8次,夜晚超过2次,且排尿间隔时间缩短。 2.尿急:有强烈的排尿紧迫感,难以控制,需立即排尿。 3.尿不尽感:排尿后仍感觉膀胱内尿液未排尽。 4.尿道不适或灼热:排尿时尿道有轻微的不适或灼热感,部分患者晨起时可见尿道口有少量黏液性分泌物。 (二)疼痛相关症状 疼痛可累及多个部位,主要集中在会阴部、下腹部,也可放射至腰部、腹股沟、阴茎、睾丸等部位,呈隐痛、胀痛或钝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症状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 (三)性功能障碍 部分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可出现性功能方面的问题,如勃起功能障碍(阴茎不能正常勃起或勃起不坚)、早泄(性交时过早射精)等,可能与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及局部炎症影响相关。 (四)精神神经症状 部分患者可伴有精神神经方面的症状,如焦虑、抑郁、失眠、记忆力减退等,这些症状可能与疾病长期困扰、生活质量受影响等因素有关。 三、不同人群特点及相关影响 (一)男性群体 前列腺炎在男性中较为常见,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男性居多。青春期男性可能因不良生活习惯(如久坐、过度手淫等)增加发病风险;中年男性若存在泌尿系统基础疾病(如尿道炎、膀胱炎等)或长期憋尿等情况,也易诱发前列腺炎。 (二)生活方式影响 长期久坐、酗酒、频繁手淫、不规律性生活等不良生活方式可增加前列腺炎的发病概率。久坐会导致会阴部血液循环不畅,酗酒会刺激前列腺充血,这些因素均可能引发或加重前列腺炎症。 (三)病史相关 有泌尿系统感染病史(如尿道炎、膀胱炎未规范治疗)的人群,细菌易逆行感染前列腺,从而增加前列腺炎的发病风险;既往有前列腺损伤史的人群,局部抵抗力下降,也更易受病原体侵袭引发炎症。
2025-10-15 14:5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