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前列腺疾病、泌尿系统肿瘤、泌尿外科结石、肾上腺疾病、前列腺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罗勇,男,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美国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博士后。 现任北京市泌尿外科学术委员会青年委员、北京肿瘤学会泌尿生殖专委会委员、北京市泌尿外科学会基础临床转化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近距离治疗学组成员,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学科骨干人才。
长期从事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尤其在心肺大血管合并症的肿瘤患者、和晚期疑难肿瘤患者的规范化治疗方面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
同时,在泌尿生殖肿瘤的进展转移机制方面,具有丰富坚实的研究基础,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北京市215人才项目,累计获得科研经费资助180万,曾参与申请并指导研究生开展实施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导毕业6名博士研究生和11名硕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身份发表相关论文50余篇。其中,SCI 11篇(累计影响因子57分),Medline 20余篇。
展开-
小便刺痛、流脓怎么回事
小便刺痛、流脓可能由淋病(性接触传播,男性有尿道脓性分泌物、刺痛等)和非淋菌性尿道炎(沙眼衣原体等感染,性接触传播,分泌物少、刺痛较轻)引起,需通过体格检查(观察尿道口)、实验室检查(分泌物涂片、病原体培养)明确病因,应及时就医,避免性行为,女性、儿童患者有特殊注意事项,要高度重视及时应对。 一、可能的病因 (一)淋病 1.感染途径: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多发生于有不洁性行为的人群。 2.症状表现:男性感染后常出现尿道脓性分泌物,伴小便刺痛,初期尿道口红肿,随后可出现尿频、尿急等症状。有研究表明,淋病奈瑟菌感染是导致男性尿道脓性分泌物及刺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其发病与不洁性行为密切相关,尤其在性活跃人群中发病率较高。 (二)非淋菌性尿道炎 1.感染因素:主要由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引起,也是通过性接触传播。 2.症状特点:尿道分泌物一般为浆液性或黏液性,量较少,小便刺痛症状相对淋病可能较轻,但也会有尿道不适、刺痛等表现,发病群体同样以性活跃人群为主,且常与淋病混合感染。 二、相关检查 (一)体格检查 1.尿道口检查:观察尿道口是否有红肿、分泌物等情况,初步判断感染迹象。比如淋病患者尿道口红肿明显,可有大量脓性分泌物,而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尿道口红肿相对较轻,分泌物量少。 (二)实验室检查 1.尿道分泌物涂片检查:淋病患者可见革兰阴性双球菌,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涂片可见中性粒细胞内或外有衣原体或支原体等病原体相关表现。 2.病原体培养:通过培养可以明确具体的病原体种类,如培养出淋病奈瑟菌则可确诊淋病,培养出沙眼衣原体或解脲支原体等则可确诊非淋菌性尿道炎,对于明确病因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三、应对建议 (一)及时就医 一旦出现小便刺痛、流脓症状,应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避免延误病情。尤其是性活跃人群,更要重视此类症状,及时就医排查。 (二)避免性行为 在明确病因诊断前,应避免性行为,防止疾病传播给他人。因为无论是淋病还是非淋菌性尿道炎,都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避免性行为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女性患者:女性感染后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如可能仅有轻微尿道不适等,但也需及时就医,因为如果延误治疗可能会引起上行感染,导致盆腔炎等更严重的妇科疾病。女性在就医时要告知医生自己的性接触史等情况,以便医生全面评估病情。 2.儿童患者:儿童出现小便刺痛、流脓情况极为罕见,多考虑为特殊的感染情况或外伤等因素导致,一旦发现需立即就医,儿童患者就医时要详细告知医生儿童的生活接触史等情况,因为儿童患病原因可能与不恰当的接触等有关,医生会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检查和处理,且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尽量减少儿童的痛苦和不良影响。 总之,小便刺痛、流脓是较为严重的泌尿系统症状表现,需高度重视,及时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正确应对措施。
2025-10-11 13:15:22 -
泌尿外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尿液检查通过尿常规可初步了解泌尿系统基本状况,不同年龄指标有差异;血液检查的肾功能检查能评估肾脏排泄功能及是否损害,儿童肾功能与成人不同;超声检查的泌尿系统超声可观察泌尿系统形态结构,儿童检查不配合时需注意;CT检查对泌尿系统病变分辨率高,需注意辐射剂量;MRI检查对软组织分辨率高,体内有金属植入物者可能不适合;输尿管镜检查是有创检查,可观察输尿管内病变并操作,需评估患者身体状况;膀胱镜检查可观察膀胱内情况,有创,对特定患者不适合,检查前要了解患者病史。 血液检查 肾功能检查:包括血清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血清肌酐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尿素氮也与肾功能相关。不同年龄的肾功能发育情况不同,儿童的肾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其肌酐和尿素氮的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例如,婴儿的肾功能相对较弱,血清肌酐水平通常低于成人。通过检测这些指标可以评估肾脏的排泄功能以及是否存在肾功能损害等情况。 超声检查 泌尿系统超声:可以观察肾脏、输尿管、膀胱的形态、大小、结构等。能发现肾脏结石、肿瘤、囊肿,输尿管扩张,膀胱结石、肿瘤等病变。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超声检查的操作和解读也有差异。儿童进行超声检查时,若不配合可能需要适当安抚或在必要时使用镇静剂,但要注意镇静剂使用的风险和禁忌。例如,对于小儿肾积水的超声检查,可观察积水的程度等情况,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影像学检查 CT检查:对于泌尿系统的病变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肾脏、输尿管、膀胱等部位的细微结构,有助于发现较小的结石、肿瘤等病变。在进行CT检查时,需要注意辐射剂量的问题,尤其是儿童和孕妇等特殊人群,要权衡检查的必要性和辐射风险。例如,对于怀疑肾脏肿瘤的患者,CT检查可以更精准地判断肿瘤的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更高,在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中也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一些对造影剂过敏的患者,可以选择MRI检查。但MRI检查时间相对较长,体内有金属植入物的患者可能不适合进行MRI检查。例如,对于鉴别肾脏良恶性肿瘤等情况,MRI有时比CT更具优势。 输尿管镜检查 输尿管镜检查:是一种有创检查,通过尿道、膀胱插入输尿管镜,直接观察输尿管腔内的情况,可用于检查输尿管内的病变,如结石、肿瘤等,还可以进行取石、活检等操作。对于一些输尿管结石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但该检查属于有创操作,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不适,在检查前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对于体质较弱或有严重心肺疾病等特殊人群要谨慎选择。 膀胱镜检查 膀胱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膀胱内的情况,发现膀胱结石、肿瘤、炎症等病变,还可以进行活检等操作。对于血尿原因待查等膀胱相关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同样是有创检查,检查过程中可能会引起患者的不适,对于前列腺增生明显、尿道狭窄等患者可能不适合进行膀胱镜检查,在检查前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等情况。
2025-10-11 13:14:43 -
老人小便次数多是什么原因
老人小便次数多可由生理性、病理性及其他原因引起。生理性原因有饮水过多、气候因素;病理性原因包括泌尿系统疾病(膀胱炎、前列腺增生)、内分泌系统疾病(糖尿病、尿崩症)、神经系统疾病;其他原因有药物因素、心理因素。老人出现该情况应及时就医检查,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控制基础疾病等。 一、生理性原因 (一)饮水过多 老人如果在白天摄入较多的水分,如大量饮水、喝浓茶、咖啡等,肾脏会通过尿液生成来排出多余水分,从而导致小便次数增多。一般调整饮水习惯后可改善。例如,若老人在傍晚大量饮水,夜间小便次数可能明显增加,这是因为过多的水分需要通过肾脏代谢排出。 (二)气候因素 寒冷的天气会使老人体表的汗腺分泌减少,体内的水分更多地通过尿液排出,导致小便次数增多。比如在冬季,老人户外活动相对减少,若饮水相对固定,就可能出现小便频繁的情况。 二、病理性原因 (一)泌尿系统疾病 1.膀胱炎: 膀胱黏膜受到炎症刺激,会使膀胱的敏感性增高,即使膀胱内储存少量尿液也会产生尿意,导致小便次数增多,同时可能伴有尿急、尿痛等症状。老年人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膀胱炎,常与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 2.前列腺增生: 这是老年男性常见的疾病。增生的前列腺会压迫尿道,导致尿道狭窄,膀胱排尿受阻,膀胱内残余尿量增加,膀胱有效容量减少,从而引起小便次数增多,初期往往表现为夜尿增多,随后白天小便次数也会逐渐增多。 (二)内分泌系统疾病 1.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经肾小球滤出的葡萄糖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形成渗透性利尿,导致小便次数增多,同时还可能伴有多饮、多食、体重减轻等症状。老人患糖尿病时,若血糖控制不佳,就容易出现小便次数多的情况,且尿量通常较多。 2.尿崩症: 由于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或肾脏对抗利尿激素反应缺陷,导致肾脏重吸收水的功能障碍,引起大量排尿,小便次数明显增多,每天尿量可多达数升甚至十几升。 (三)神经系统疾病 如脑血管意外(脑梗死、脑出血等),病变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对排尿的控制,可能导致排尿功能紊乱,出现小便次数多的情况,还可能伴有肢体运动障碍、感觉异常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 三、其他原因 (一)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小便次数增多的副作用,例如一些利尿剂,其作用是增加尿液排出,从而达到消肿等治疗目的,使用这类药物的老人可能会出现小便次数增多的情况。 (二)心理因素 老人如果存在焦虑、紧张等心理状态,可能会导致精神性尿频,表现为小便次数增多,但每次尿量不多。比如老人因生活环境改变等原因产生心理压力,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老人小便次数多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若老人出现小便次数多的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尿常规、血糖、前列腺超声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量饮水,注意保暖,积极控制基础疾病等。
2025-10-11 13:12:28 -
尿液浑浊有白色絮状物怎么回事
尿液浑浊有白色絮状物可能由泌尿系统感染、乳糜尿、结晶尿、前列腺炎、泌尿系统结石等原因引起,不同原因有其相应成因与表现,发现尿液有此情况应及时就医做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并采取治疗措施,同时要注意保持充足水分摄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等,特殊人群更需关注自身尿液情况及时就诊。 一、泌尿系统感染 1.原因:细菌等病原体入侵泌尿系统,引发炎症反应。例如大肠埃希菌等常见致病菌感染,会导致尿液中出现白细胞、脓细胞等,从而使尿液浑浊并出现白色絮状物。在女性中,由于尿道短而直,且靠近肛门,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性生活不洁、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也会增加感染风险。儿童泌尿系统发育尚不完善,也可能因卫生习惯不佳等引发感染。 2.表现:除尿液浑浊有白色絮状物外,还可能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二、乳糜尿 1.原因:淋巴系统与泌尿系统之间存在异常通道,导致淋巴液进入尿液中。常见病因如丝虫病,丝虫寄生在淋巴系统内,引起淋巴管炎、淋巴管阻塞,使淋巴液反流进入尿液;腹腔结核、肿瘤等也可能压迫淋巴管,导致乳糜尿的发生。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丝虫病在流行地区更为常见。 2.表现:尿液外观呈乳白色,如牛奶样,有时可混有白色絮状物或凝块。 三、结晶尿 1.原因:尿液中某些成分浓度过高,超过其溶解度,就会形成结晶。例如尿酸盐、磷酸盐等结晶。饮水过少、尿液浓缩时更容易形成结晶;食物中某些成分的摄入也可能影响结晶的形成,如高嘌呤饮食可能导致尿酸盐结晶增多。各年龄人群都可能出现,儿童若日常饮水较少,也易出现结晶尿。 2.表现:尿液放置后可出现白色絮状物沉淀,将尿液加热或加酸后,浑浊可消失。 四、前列腺炎(多见于成年男性) 1.原因:细菌感染、非细菌性炎症等多种因素可引起前列腺炎。细菌可通过尿道逆行感染前列腺,长期久坐、酗酒、性生活不规律等因素也会增加前列腺炎的发病风险。成年男性由于生理结构特点及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较易患前列腺炎。 2.表现:除尿液浑浊有白色絮状物外,还可能有尿频、尿急、尿痛、会阴部不适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尿道口滴白现象。 五、泌尿系统结石 1.原因:尿液中某些物质析出形成结石,如草酸钙结石、磷酸钙结石等。饮食中摄入过多高钙、高草酸等成分,尿量过少导致尿液浓缩等因素都可能促进结石形成。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儿童也可能因代谢异常等原因患泌尿系统结石。 2.表现:除尿液浑浊有白色絮状物外,可能伴有腰痛、血尿等症状,疼痛可剧烈难忍,呈阵发性。 如果发现尿液浑浊有白色絮状物,应及时就医,进行尿常规、尿培养、泌尿系统超声等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要注意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憋尿等不良生活方式。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更应密切关注自身尿液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就诊,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检查和处理。
2025-10-11 13:11:07 -
肾移植的条件
肾移植需考虑供肾者和受者多方面条件,供肾者年龄18-60岁左右、无传染性疾病、恶性肿瘤且肾脏功能正常;受者病情(原发病适合、无严重未控制并发症)、身体一般状况(年龄、营养、心理)、免疫相容性(HLA配型匹配)需符合要求,还需有经济和社会支持及良好治疗依从性。 一、供肾者的条件 1.年龄:一般要求供肾者年龄在18-60岁之间,但也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若供肾者年龄稍大,需考虑其肾脏功能储备等情况,若年龄过小,肾脏发育可能未成熟,不适合作为供肾者。 2.健康状况 无传染性疾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供肾者需进行严格的传染病筛查,确保供肾不会将传染性疾病传播给受者。 无恶性肿瘤:供肾者全身需无恶性肿瘤,因为恶性肿瘤可能会通过肾脏移植转移至受者体内,影响受者健康。 肾脏功能正常:供肾者的肾脏需通过一系列检查评估功能正常,如肾小球滤过率等指标正常,肾脏结构无明显异常,通过超声等检查可观察肾脏形态、大小等是否正常。 二、受者的条件 1.病情评估 原发病情况:受者所患的肾脏疾病需适合进行肾移植治疗,例如终末期肾病患者,经过评估其原发病已无法通过其他保守治疗等方法维持较好的生活质量,适合进行肾移植。 并发症情况:受者需无严重的未控制的并发症,如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若受者存在严重的冠心病且未得到良好控制,进行肾移植手术风险较高;同时受者需无严重的肺部疾病等其他重要脏器功能严重受损的情况。 2.身体一般状况 年龄:受者年龄一般也有一定范围限制,儿童受者进行肾移植需综合考虑其生长发育等情况,需评估其身体对肾移植手术及术后免疫抑制治疗等的耐受能力;成年受者年龄一般在适宜范围内,需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对手术和术后恢复的影响。 营养状况:受者需有良好的营养状况,以利于术后身体恢复,若受者营养状况差,可能会影响手术切口愈合等术后恢复情况,需在术前尽量改善营养状况。 心理状况:受者需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正确认识肾移植手术及术后的相关情况,具备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因为肾移植术后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等,心理状态对术后康复有重要影响。 3.免疫相容性 HLA配型:受者与供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需尽量匹配,HLA配型越匹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概率相对越低,通过HLA分型等检查来评估配型情况。 三、其他相关条件 1.经济和社会支持:受者需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来承担肾移植手术及术后长期的免疫抑制药物治疗等费用,同时需要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人的支持等,因为术后康复需要家人在生活等多方面的照顾,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受者更好地康复。 2.依从性:受者需具备良好的治疗依从性,能够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术后的免疫抑制药物服用等治疗,因为术后规范的治疗是保证肾移植成功和受者长期生存的关键,若受者依从性差,可能会导致排斥反应等严重并发症,影响肾移植效果。
2025-10-11 13: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