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获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儿科肾脏病专业,获硕士学位。1997.3-1998.3获世川医学奖学金赴日东京女子医科大学进修小儿肾脏病专业,获结业证书。2003.6-12赴韩国汉城国立医学院小儿科进修小儿肾脏病专业,获国际小儿肾脏病协会(IPNA)资格证书。亦曾参与卫生部支援西部大开发,扶贫支医到青海的下乡支援工作。现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专业特长:小儿肾脏病、普通儿内科。从业至今,一直致力于儿科及儿科肾脏病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已在国内外发表相关专业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参与撰写、翻译儿科及小儿肾脏病专业书籍四部。并且参与了国家及卫生部、北京市及本院等一系列的科研题目。所参与的国家自然科研基金项目曾获国家科研嘉奖。参与的临床科研课题已经在临床得到初步应用。带领学生教学期间曾两次获得本院优秀教师奖。目前已经培养毕业数名硕士研究生。现为中华医学会、中华小儿肾脏病协会会员。
展开-
儿童脚疼腿疼怎么回事
儿童脚疼腿疼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生长痛、外伤、骨骼疾病、关节炎、过度运动等。生长痛多见于3-12岁儿童,可通过按摩、休息、补充营养缓解;外伤有明确受伤史,需据情况处理;骨骼疾病如佝偻病、骨肿瘤需分别补充维生素D、钙剂或及时就医检查治疗;关节炎如类风湿关节炎、感染性关节炎需规范治疗;过度运动致肌肉疲劳或拉伤,要减少运动、充分休息、做好热身和拉伸。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疼痛情况及伴随症状,疼痛持续不缓解或有异常表现及时就医,日常要做好防护减少受伤风险。 应对措施:家长可以通过给孩子按摩疼痛部位来缓解,同时要让孩子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有助于骨骼发育。 外伤 常见情况:儿童活泼好动,在玩耍过程中容易发生磕碰、扭伤等外伤情况导致脚疼腿疼。比如摔倒时脚部或腿部着地,或者被重物挤压等。外伤导致的疼痛通常有明确的受伤史,局部可能会出现肿胀、淤血、淤青等表现。 应对措施:首先要观察受伤部位的情况,如果只是轻微擦伤,用碘伏消毒伤口即可;如果有肿胀,在受伤24小时内可以进行冷敷,减少肿胀和疼痛,24小时后改为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如果受伤较严重,有明显的伤口、畸形或活动受限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骨骼疾病 常见情况 佝偻病:多发生在维生素D缺乏的儿童身上,由于钙磷代谢紊乱,影响骨骼正常发育,可出现下肢畸形,如O型腿、X型腿等,从而导致腿疼,同时还可能伴有多汗、易激惹等表现。 骨肿瘤:虽然相对少见,但也有可能发生,儿童骨肿瘤早期可能表现为局部疼痛,且疼痛会逐渐加重,同时可能伴有局部肿块、肢体活动受限等情况,夜间疼痛可能会更明显。 应对措施:对于佝偻病,需要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同时多晒太阳。对于骨肿瘤等疾病,一旦怀疑,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进行详细检查,如X线、CT、磁共振成像(MRI)等,以明确诊断,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关节炎 常见情况:儿童也可能患关节炎,如类风湿关节炎,多发生在较大儿童身上,可出现关节肿胀、疼痛、僵硬,尤其在早晨起床时症状较明显,还可能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还有感染性关节炎,多由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除了关节疼痛外,局部会有红、肿、热等炎症表现。 应对措施:对于类风湿关节炎,需要到风湿免疫科进行规范治疗,可能会使用药物来控制病情。对于感染性关节炎,需要使用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要对关节进行相应的处理。 过度运动 常见情况:如果儿童进行了过度剧烈的运动,如长时间跑步、跳跃等,可能会导致肌肉疲劳,产生乳酸堆积,引起脚疼腿疼,一般休息后可缓解,但如果运动强度过大,也可能造成肌肉拉伤等情况,导致疼痛持续较久且症状较明显。 应对措施:让孩子减少运动量,充分休息,运动前要做好热身准备,运动后进行适当的拉伸放松,帮助缓解肌肉疲劳。如果是肌肉拉伤,处理方式同外伤中的肿胀情况,先冷敷后热敷等。 儿童脚疼腿疼的原因较多,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疼痛的情况、伴随症状等,如果疼痛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以便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关注儿童的活动情况,做好防护,减少脚部和腿部受伤的风险。
2025-10-15 15:54:04 -
宝宝吐奶从鼻子嘴巴出来怎么回事
宝宝吐奶从口鼻出的原因包括生理结构因素、喂养相关因素、疾病因素和护理不当因素。生理结构上宝宝胃部水平、括约肌发育不完善易吐奶;喂养量过多、速度过快会引发;消化道畸形、胃肠道或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会导致;护理不当如喂奶后立即翻动、腹部着凉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先将宝宝脸侧向一边,偶尔发生可调整喂养护理,频繁或伴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 一、生理结构因素导致的吐奶从口鼻出 宝宝的胃部呈水平位,且贲门括约肌发育不完善,较为松弛,而幽门括约肌相对紧张,这种生理结构特点使得宝宝容易出现吐奶情况。当吐奶较为剧烈时,奶液可能会从鼻子和嘴巴同时出来。比如,宝宝在吃奶后立即平卧,或者受到轻微震动等,都可能加重吐奶现象。新生儿尤其明显,随着宝宝月龄增长,胃部逐渐变为垂直位,贲门括约肌功能逐渐完善,这种情况会有所改善。 二、喂养相关因素 1.喂养量过多:如果一次给宝宝喂养的奶量过多,超过了宝宝胃部的容纳能力,就容易导致吐奶。例如,宝宝一次性摄入奶量过多时,胃内压力增大,奶液容易反流,进而从口鼻涌出。家长应根据宝宝的月龄和需求合理调整喂养量,一般新生儿按需喂养,随着月龄增加逐渐形成规律的喂养量。 2.喂养速度过快:喂奶时如果奶瓶流速过快,或者母乳喂养时妈妈奶阵过强,宝宝会来不及吞咽,大量奶液进入胃内,导致胃内压力骤增,引发吐奶从口鼻出。所以喂养时要注意控制奶速,母乳喂养的妈妈可以用手指轻压乳晕控制奶流速度,奶瓶喂养时选择合适流速的奶嘴。 三、疾病因素 1.消化道畸形:某些消化道畸形,如先天性幽门肥厚狭窄,会导致宝宝吐奶严重,且多为喷射性呕吐,容易从口鼻涌出。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就医,通过相关检查如超声等明确诊断,必要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2.胃肠道感染:宝宝胃肠道感染时,如肠炎等,会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引起吐奶。除了吐奶从口鼻出外,还可能伴有腹泻、发热等症状。家长需要注意宝宝的饮食卫生,一旦怀疑胃肠道感染,应及时带宝宝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3.呼吸道感染:宝宝患有呼吸道感染时,可能会出现咳嗽等症状,咳嗽时腹压增加,也可能诱发吐奶从口鼻出。同时呼吸道感染本身也可能影响宝宝的消化功能,导致吐奶情况加重。此时要积极治疗呼吸道感染,同时在护理上要注意喂奶后适当拍嗝等。 四、护理不当因素 1.喂奶后立即翻动宝宝:喂奶后立即将宝宝翻动、摇晃或者让宝宝处于俯卧位等,都容易引起吐奶。喂奶后应该将宝宝竖抱,轻拍背部,帮助排出胃内空气,待宝宝打嗝后再放下。比如喂奶后马上让宝宝平躺,奶液就容易反流从口鼻涌出。 2.腹部着凉:宝宝腹部着凉会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导致吐奶。腹部着凉可能是由于宝宝夜间踢被子等原因,家长要注意给宝宝腹部保暖,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当宝宝出现吐奶从鼻子嘴巴出来的情况时,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将宝宝脸侧向一边,避免奶液呛入气管。然后分析可能的原因,如果是偶尔发生且不严重,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和护理方法来改善;如果频繁发生或者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发热、精神萎靡、呕吐物带血等,应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明确原因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在日常护理中要注意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细心呵护宝宝。
2025-10-15 15:53:06 -
小孩肠绞痛怎么缓解
缓解婴儿肠绞痛可通过腹部安抚(飞机抱、蜷曲体位)、声音安抚(白噪音、轻柔人声)、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注意喂奶方式(避免吸入过多空气、及时拍嗝),早产儿和有基础病史的小孩采取措施时需更谨慎,严重或持续不缓解时早产儿要及时就医,有基础病史小孩异常要立即送医。 一、腹部安抚 1.飞机抱:让小孩趴在家长手臂上,家长的手呈杯状托住小孩的胸部和腹部,这种姿势模拟了小孩在子宫内的状态,能有效缓解肠绞痛。研究表明,飞机抱可以使约60%-70%的肠绞痛婴儿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对于月龄较小的婴儿,要注意保护其头部和颈部,确保姿势安全。 2.蜷曲体位:让小孩采取蜷曲的姿势,如让小孩仰卧,轻轻弯曲其双腿靠近腹部,模拟胎儿在子宫内的蜷曲状态,这有助于缓解肠道的不适。一般来说,每天可以多次让小孩采取这种体位,每次持续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不同月龄的小孩可根据其舒适度适当调整蜷曲的程度。 二、声音安抚 1.白噪音:播放类似子宫内的白噪音,如舒缓的水流声、风声等。研究发现,白噪音可以通过掩盖外界的嘈杂声音,给小孩营造一个类似子宫内的环境,从而缓解肠绞痛。可以每天在小孩出现肠绞痛症状时播放白噪音,每次播放时间可控制在15-30分钟左右,不同月龄的小孩对声音的接受程度略有不同,可根据小孩的反应进行调整。 2.轻柔的人声:家长用轻柔的声音对小孩进行安抚,如轻声哼唱舒缓的歌曲或轻声说话。研究显示,小孩在子宫内习惯了家长的声音,家长轻柔的人声能给小孩带来安全感,缓解肠绞痛。家长可以在小孩出现肠绞痛时,坐在小孩身边,用温和的语调与小孩交流或哼唱,持续的时间根据小孩的情况而定。 三、腹部按摩 1.顺时针按摩:家长将手温暖后,以小孩的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顺时针按摩小孩的腹部。顺时针按摩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气体排出,缓解肠绞痛。按摩时力度要适中,一般每次按摩时间为5-1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对于月龄较小的婴儿,要特别注意手部温度,避免过凉刺激小孩。 四、注意喂奶方式 1.避免吸入过多空气:喂奶时要让小孩含住整个乳头或奶嘴,防止吸入过多空气。如果是母乳喂养,要确保小孩的嘴巴完全含住乳晕周围;如果是配方奶喂养,要选择合适大小的奶嘴,避免奶液流速过快导致小孩吸入空气。每次喂奶后要及时拍嗝,将小孩竖抱,头部靠在家长肩上,轻轻拍打小孩背部,直到打出嗝为止,一般每次拍嗝时间为3-5分钟,不同月龄的小孩拍嗝的效果可能会有差异,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早产儿,在采取上述缓解肠绞痛措施时要更加谨慎。早产儿的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进行腹部按摩、飞机抱等操作时,要注意力度和姿势的轻柔与正确,避免对早产儿造成额外的伤害。如果早产儿肠绞痛症状较为严重或持续不缓解,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处理,因为早产儿的身体状况特殊,不能自行盲目处理。而对于有先天性肠道疾病等基础病史的小孩,在缓解肠绞痛时,除了采取上述一般措施外,要密切观察小孩的反应,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如呕吐加剧、腹胀明显加重等,要立即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因为基础病史可能会影响肠绞痛的缓解和小孩的整体健康状况。
2025-10-15 15:51:23 -
一岁半宝宝口臭怎么办
要解决一岁半宝宝口臭问题,可从多方面入手。口腔清洁上,正确刷牙(用儿童软毛牙刷和少量专用牙膏,早晚各一次,轻柔清洁各面)、清洁舌苔(用纱布缠手指蘸清水轻擦);饮食调整要合理安排辅食(多蔬菜水果,少高蛋白高脂肪难消化食物)、控制零食摄入(减少甜食);排查疾病因素,留意口腔有无龋齿、牙龈炎,及消化道有无腹胀等症状;还要保证充足水分,观察宝宝状态,口臭持续不缓解或伴其他异常及时就医。 一、口腔清洁方面 1.正确刷牙:一岁半宝宝可以开始学习刷牙,选择适合儿童的软毛牙刷和儿童专用牙膏(少量,约米粒大小)。每天早晚各刷一次牙,帮助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因为宝宝口腔小,刷牙时动作要轻柔,家长可以辅助进行,确保牙齿的各个面都能清洁到,这样能有效减少因食物残留滋生细菌导致的口臭。例如,牙齿的唇面、舌面、咬合面等都要清洁到。 2.清洁舌苔:宝宝口臭有时可能与舌苔过厚有关。可以在刷牙后用干净的纱布缠在手指上,蘸取少量清水,轻轻擦拭宝宝的舌苔,注意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宝宝的口腔黏膜。因为舌苔上容易残留食物碎屑等,滋生细菌产生异味。 二、饮食调整方面 1.合理安排辅食:一岁半宝宝的饮食已逐渐丰富,但要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避免给宝宝食用过多高蛋白、高脂肪且不易消化的食物,如过多的肉类等。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例如,可以给宝宝吃胡萝卜、西兰花、苹果、香蕉等。如果宝宝便秘,也可能会引起口臭,而蔬菜水果中的膳食纤维能帮助改善便秘情况。 2.控制零食摄入:减少宝宝吃糖果、饼干等甜食的频率。甜食容易残留在口腔中,被细菌分解产酸,腐蚀牙齿并产生异味。而且过多的零食会影响宝宝正常的进餐,导致正餐摄入不足,营养不均衡,也可能间接引起口腔问题导致口臭。 三、疾病因素排查及处理 1.口腔疾病:检查宝宝口腔是否有龋齿、牙龈炎等问题。如果发现宝宝口腔内有龋齿,要及时带宝宝到口腔科就诊;如果有牙龈炎,要保持口腔清洁,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处理。因为龋齿和牙龈炎都会导致口腔内细菌滋生,产生异味。例如,龋齿是由于细菌侵蚀牙齿导致的,会出现牙齿颜色改变、缺损等情况,进而引发口臭。 2.消化道疾病:如果宝宝除了口臭还有腹胀、腹痛、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要考虑消化道疾病的可能,如消化不良、胃炎等。此时需要注意宝宝的饮食规律,必要时可在医生评估下进行相应的检查和处理。因为消化道功能紊乱也可能导致口臭,例如消化不良时食物在胃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发酵产生异味,可能通过口腔呼出。 四、其他注意事项 1.保证充足水分:让宝宝多喝水,保持口腔湿润。充足的水分有助于冲刷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减少细菌滋生的机会。一岁半宝宝每天要保证足够的饮水量,根据宝宝的情况,一般每天饮用100-150毫升左右的水,可以分多次饮用。 2.观察宝宝状态:密切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食欲等情况。如果宝宝口臭情况持续不缓解或者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发热、哭闹不止等,要及时就医,进一步排查是否有其他潜在的健康问题。因为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通过口腔表现出口臭的症状,需要专业医生进行鉴别诊断。
2025-10-15 15:49:08 -
孩子发烧脖子特别热怎么回事
儿童发烧脖子热可能由感染因素(如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颈部局部感染)和非感染因素(如环境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应监测体温、及时就医、调整环境,婴儿和大龄儿童有不同注意事项,需针对不同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一、可能的原因 (一)感染因素 1.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童发烧脖子热常见原因,多由病毒(如鼻病毒、流感病毒等)或细菌感染引起。病毒感染时,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引发发热反应,颈部血管丰富,炎症因子释放可导致局部温度升高。例如,流感病毒感染常引起高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颈部皮肤温度也会随之升高。细菌感染如链球菌感染,除发热外,还可能伴有咽部红肿、扁桃体化脓等表现,颈部受热感明显。 2.中耳炎:儿童中耳炎也可能导致发烧且脖子局部发热。中耳感染后炎症蔓延,可引起全身发热,而颈部淋巴结可能因炎症反应出现肿大,进而感觉脖子热。中耳炎多由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蔓延所致,患儿可能伴有耳痛、听力下降等症状。 3.颈部局部感染:如颈部皮肤软组织感染,如疖肿等。皮肤局部细菌感染引起炎症,局部会出现红、肿、热、痛等表现,孩子会感觉脖子特别热,同时可见局部皮肤改变。 (二)非感染因素 1.环境因素:如果孩子处于高温环境中,如炎热的夏季,穿着过多或室内温度过高,身体散热困难,会出现体温升高,颈部皮肤温度也会升高。这是因为环境温度超过人体散热能力,机体产热大于散热,导致体温调节紊乱。 2.自身免疫性疾病:虽然相对少见,但也可能导致孩子发烧脖子热。例如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是儿童时期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出现发热、关节疼痛、肿胀,颈部关节及周围组织受累时,会感觉脖子热。这类疾病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组织引起炎症反应,导致发热等症状。 二、应对措施 (一)监测体温 使用体温计密切监测孩子体温变化,如体温在38.5℃以下,可先采用物理降温方法;若体温超过38.5℃,需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药物降温,但要避免低龄儿童自行使用不恰当药物。物理降温可采用温水擦拭孩子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部位,帮助散热。 (二)及时就医 如果孩子发烧脖子热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症状,如精神萎靡、呕吐、颈部活动受限等,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明确病因,然后进行针对性治疗。例如,若为细菌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若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则需要进一步评估并制定相应治疗方案。 (三)调整环境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一般在22-25℃左右,适当减少孩子穿着的衣物,以利于散热,避免孩子处于过热环境中加重发热症状。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婴儿,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对环境温度变化更敏感。当婴儿出现发烧脖子热时,家长更要谨慎处理。避免给婴儿包裹过严,及时监测体温,一旦发现异常需尽快就医,因为婴儿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同时,要注意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这些对于判断婴儿病情很重要。对于大龄儿童,要鼓励其多休息,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并且要让孩子多喝水,补充因发热丢失的水分,促进新陈代谢。
2025-10-15 15:4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