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慧捷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擅长:小儿肾脏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硕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获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儿科肾脏病专业,获硕士学位。1997.3-1998.3获世川医学奖学金赴日东京女子医科大学进修小儿肾脏病专业,获结业证书。2003.6-12赴韩国汉城国立医学院小儿科进修小儿肾脏病专业,获国际小儿肾脏病协会(IPNA)资格证书。亦曾参与卫生部支援西部大开发,扶贫支医到青海的下乡支援工作。现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专业特长:小儿肾脏病、普通儿内科。从业至今,一直致力于儿科及儿科肾脏病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已在国内外发表相关专业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参与撰写、翻译儿科及小儿肾脏病专业书籍四部。并且参与了国家及卫生部、北京市及本院等一系列的科研题目。所参与的国家自然科研基金项目曾获国家科研嘉奖。参与的临床科研课题已经在临床得到初步应用。带领学生教学期间曾两次获得本院优秀教师奖。目前已经培养毕业数名硕士研究生。现为中华医学会、中华小儿肾脏病协会会员。

展开
个人擅长
小儿肾脏病的诊治。展开
  • 小孩脖子发烧是怎么回事

    小孩脖子发烧可能由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引起。感染性因素包括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或细菌感染致炎症反应)和颈部局部感染(如毛囊炎、淋巴结炎,与小孩免疫及生活方式有关);非感染性因素有川崎病(病因不明,5岁以下儿童多见,可伴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和甲状腺相关情况(相对少见,有家族史或外伤史需排查),家长需密切观察,持续不缓解或伴异常症状及时就医并采取相应措施。 一、感染性因素 (一)上呼吸道感染 1.病因及机制:多由病毒(如鼻病毒、流感病毒等)或细菌(如链球菌等)感染引起,小孩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易受病原体侵袭。上呼吸道感染时,病原体在局部繁殖,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脖子部位皮肤温度感觉异常,出现发烧感觉。例如,流感病毒感染常导致全身症状较明显,包括发热,可伴有颈部淋巴结轻度肿大,进而让人感觉脖子发烧。 2.年龄因素影响:婴幼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感染后更易出现体温波动,且对感染的反应可能更敏感,脖子发烧的表现可能相对更易被察觉。而较大儿童感染后,症状相对更具特异性,但仍可能出现脖子发烧伴随其他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流涕、咳嗽等。 (二)颈部局部感染 1.病因及机制:颈部皮肤软组织感染,如毛囊炎,多因局部皮肤卫生不佳,细菌感染毛囊引起炎症,局部出现红、肿、热、痛,表现为脖子发烧;颈部淋巴结炎,常由头面部、耳部等部位的感染灶蔓延至颈部淋巴结,引起淋巴结肿大、发炎,出现局部发烧感,同时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例如,耳部感染可通过淋巴回流累及颈部淋巴结,引发淋巴结炎。 2.生活方式影响:若小孩颈部皮肤清洁不到位,容易滋生细菌,增加颈部局部感染的风险,进而出现脖子发烧情况。比如长时间出汗后未及时清洁颈部皮肤,就可能诱发毛囊炎等感染性疾病。 二、非感染性因素 (一)川崎病 1.病因及机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感染、免疫异常等有关。川崎病会出现发热症状,常持续5天以上,可伴有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直径多在1.5cm以上,质地硬,表面不红,有触痛,从而让患儿感觉脖子发烧。研究表明,川崎病患儿颈部淋巴结改变是其典型表现之一。 2.年龄性别因素: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男孩发病略多于女孩,在这个年龄段范围的小孩若出现长时间发热且伴有颈部淋巴结异常,需高度警惕川崎病。 (二)甲状腺相关情况 1.病因及机制:小孩甲状腺功能异常相对少见,但也可能出现。如甲状腺炎等情况,炎症刺激可导致甲状腺局部温度变化,让患儿感觉脖子发烧。不过小孩甲状腺疾病相对罕见,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病史影响:若小孩有甲状腺相关疾病家族史,或曾有甲状腺部位的外伤等情况,出现脖子发烧时需更仔细排查甲状腺方面的问题。 当小孩出现脖子发烧情况时,家长应密切观察体温变化、脖子局部情况等。若发烧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颈部淋巴结进行性肿大、精神萎靡等,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颈部超声等,以明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要注意让小孩适当休息,保持颈部皮肤清洁等。

    2025-10-15 15:33:41
  • 婴儿不肯睡觉怎么办

    要让婴儿好好睡觉需营造适宜睡眠环境,包括合适温度、黑暗光线、安静且有白噪音的氛围;建立规律作息,固定bedtime并合理安排白天小睡;做好睡前准备,用轻拍抚摸、哼唱摇篮曲安抚,避免婴儿过度喂养或饥饿;排查身体不适,检查尿布、皮肤、健康等情况,婴儿特殊要密切关注且及时处理异常,长期不睡无改善及时咨询医生并轻柔操作防伤。 一、营造适宜睡眠环境 1.温度:婴儿睡眠环境温度保持在25℃~28℃较为适宜,这是基于婴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合适的温度能让婴儿感觉舒适,利于入睡。可通过空调、暖气等设备来调节室温。 2.光线:营造黑暗的睡眠环境,婴儿入睡时可拉上窗帘,避免强光刺激。因为光线过强会影响婴儿体内褪黑素的分泌,而褪黑素是帮助调节睡眠的重要激素,黑暗环境有助于其分泌,促进婴儿入睡。 3.声音:保持环境安静,可使用白噪音机播放轻柔的白噪音,如类似子宫内的心跳声、雨滴声等,能帮助婴儿屏蔽外界干扰声音,进入睡眠状态。 二、建立规律作息 1.固定bedtime: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安排婴儿上床睡觉,例如每晚7点半左右,让婴儿的生物钟形成记忆。随着时间推移,婴儿的身体会逐渐适应这个作息规律,到点就会有困意。 2.白天适当安排小睡:白天可以分3-4次安排小睡,每次小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30分钟~2小时,避免白天睡眠过长影响夜间睡眠。比如上午9点半、中午1点半、下午4点半各安排一次小睡,这样能保证婴儿的睡眠总量充足,又不影响夜间睡眠质量。 三、做好睡前准备 1.安抚方式 轻拍或抚摸:家长可以坐在婴儿床边,用手轻轻拍打婴儿的背部,或者抚摸婴儿的额头、小手等,给予婴儿身体上的接触安抚,让婴儿感受到安全感。 哼唱摇篮曲:轻柔地哼唱一些舒缓的摇篮曲,声音要轻柔、平稳,通过声音的安抚让婴儿放松下来,准备入睡。 2.避免过度喂养或饥饿:睡前1-2小时要给婴儿适当喂养,避免过度喂养导致婴儿肠胃不适难以入睡,也不能让婴儿处于饥饿状态,因为饥饿也会影响婴儿入睡。一般婴儿睡前可以喂饱,但不要过饱。 四、排查身体不适等情况 1.检查是否有尿布湿了:及时更换干爽的尿布,保持婴儿臀部清洁干燥,让婴儿感觉舒适,否则湿尿布会让婴儿感到不适,影响睡眠。 2.查看是否有皮肤瘙痒等问题:检查婴儿全身皮肤,看是否有皮疹、蚊虫叮咬等情况,如有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涂抹婴儿专用的止痒药膏等,缓解婴儿皮肤不适,利于入睡。 3.观察是否有发热等健康问题:用温凉的毛巾给婴儿测量体温,若发现婴儿有发热等异常健康状况,要及时就医,因为身体的不适会严重影响婴儿睡眠。 特殊人群(婴儿)温馨提示 婴儿各个器官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在处理睡眠问题时要格外小心。家长要密切关注婴儿的反应,根据婴儿的个体差异调整睡眠环境和方式。如果婴儿长期不肯睡觉且经上述调整后无改善,要及时咨询儿科医生,避免因睡眠不足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如影响身高增长、大脑发育等。同时,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对婴儿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2025-10-15 15:32:54
  • 孩子的眼屎多怎么回事儿

    孩子眼屎多可能由多种原因导致,包括正常生理现象(新生儿鼻泪管发育不完全、日常新陈代谢)、眼部感染(细菌性结膜炎、病毒性结膜炎、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及其他因素(倒睫、异物刺激、过敏因素)。发现孩子眼屎多时需观察相关情况,少量色淡可清洁眼部,异常则要及时就医,新生儿眼屎多更要谨慎处理及时就诊。 一、正常生理现象导致的眼屎多 1.新生儿阶段:新生儿鼻泪管发育不完全,约有6%-20%的新生儿会出现鼻泪管阻塞情况,导致眼泪无法正常排出,与眼部分泌物混合后就会形成眼屎。一般随着宝宝长大,鼻泪管逐渐通畅,眼屎多的情况会自行改善。比如,足月新生儿中鼻泪管阻塞较为常见,这是因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鼻泪管下端的Hasner瓣未开放,出生后这种结构会逐渐退化开放。 2.日常新陈代谢:孩子正常的眼部也会有少量分泌物,在睡眠后,分泌物可能会积聚增多,形成眼屎。这是因为睡眠时眼部活动减少,分泌物排出不畅,经过一夜的积累,晨起时就会发现眼屎较多,但量通常较少,且颜色较淡,不伴有眼部红肿等其他异常表现。 二、眼部感染引起的眼屎多 1.结膜炎 细菌性结膜炎:多由细菌感染导致,常见的细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孩子会出现眼屎多,呈黄色脓性,同时可能伴有眼部红肿、疼痛、流泪等症状。例如,在幼儿园等集体场所,孩子容易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而感染细菌性结膜炎。研究表明,细菌性结膜炎患儿的眼部分泌物中可培养出相应的致病菌。 病毒性结膜炎:主要由腺病毒等感染引起,眼屎一般为水样或浆液性,同时可能伴有结膜充血、耳前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孩子可能会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病程相对较长,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2.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多为分娩时通过产道感染淋球菌引起,病情较为严重,眼屎量多,呈脓性,可在出生后1-2天内发病,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角膜溃疡、穿孔等严重后果。 三、其他因素导致的眼屎多 1.倒睫:孩子睫毛向眼球方向生长,刺激眼球,可引起眼睛不适,导致眼屎增多。多见于比较胖的婴儿,由于脸部脂肪较多,挤压睫毛导致倒睫。倒睫会不断刺激角膜和结膜,引起分泌物增多。 2.异物刺激:孩子玩耍时,可能会有小的灰尘、沙粒等异物进入眼睛,刺激眼部产生过多分泌物,表现为眼屎多,同时孩子会有揉眼、哭闹等表现。 3.过敏因素:如果孩子是过敏体质,接触到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后,可能会引起眼部过敏反应,出现眼屎增多,同时伴有眼部瘙痒、结膜充血等症状。例如,在春季花粉传播季节,过敏体质的孩子容易发生过敏性结膜炎,出现眼屎增多情况。 当发现孩子眼屎多时,首先要观察眼屎的量、颜色、是否伴有其他眼部症状(如红肿、疼痛、流泪等)以及全身症状。如果是少量、色淡的眼屎,可先清洁眼部,用干净的湿毛巾轻轻擦拭。但如果眼屎多且呈脓性、伴有眼部红肿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由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避免延误病情。对于新生儿出现的眼屎多情况,家长更要谨慎处理,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因为新生儿眼部感染可能会快速进展。

    2025-10-15 15:30:26
  • 一岁半宝宝拉稀怎么办

    一岁半宝宝拉稀时需密切观察病情,包括排便情况、精神状态及伴随症状;调整饮食,提供易消化食物并多饮温水防脱水;做好家庭护理,清洗臀部涂护臀膏、腹部保暖;若出现严重脱水、持续高热、大便性状异常且持续不缓解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一、观察病情 1.记录排便情况:密切观察一岁半宝宝拉稀的次数、大便的性状(如稀水便、蛋花汤样便等)、颜色等。若每天排便次数不多,大便性状相对较好,可能病情较轻;若排便频繁,呈大量稀水便,可能存在脱水风险等严重情况。因为不同的排便表现提示不同的病情严重程度,比如蛋花汤样便可能与轮状病毒感染有关,而脓血便则可能是细菌感染等情况。 2.监测精神状态:留意宝宝的精神状况,如是否活泼好动、是否有萎靡不振、嗜睡等表现。如果宝宝精神状态尚可,说明病情相对稳定;若精神差,可能意味着身体不适较严重,需要及时处理。这是因为宝宝的精神状态能反映其整体的身体状况,精神差可能提示脱水、电解质紊乱等问题。 3.关注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观察宝宝是否伴有发热、呕吐、腹痛、哭闹不安等其他症状。若伴有发热,可能是感染性因素引起;呕吐严重可能导致脱水加重;腹痛哭闹可能提示肠道不适等。 二、调整饮食 1.合理喂养:继续给宝宝提供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减少油腻、高蛋白等不易消化食物的摄入。因为一岁半宝宝的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拉稀时消化能力进一步下降,易消化的食物有助于减轻胃肠道负担。例如,米粥富含碳水化合物,容易被消化吸收,能为宝宝提供能量,同时不会给肠道造成过大压力。 2.适当增加水分摄入:鼓励宝宝多喝温开水,预防脱水。可以少量多次给宝宝喂水。因为拉稀会导致宝宝丢失大量水分,及时补充水分对于防止脱水非常重要。如果宝宝不愿意喝白开水,也可以适当给予口服补液盐溶液,口服补液盐能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 三、家庭护理 1.臀部护理:每次宝宝拉稀后,要用温水清洗臀部,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可以涂抹护臀膏,预防红臀。因为宝宝的皮肤比较娇嫩,拉稀频繁刺激臀部容易引起红臀等皮肤问题,及时清洗和涂抹护臀膏能有效保护宝宝的臀部皮肤。 2.腹部保暖:注意给宝宝的腹部保暖,可以使用肚兜等,避免腹部着凉加重拉稀症状。腹部着凉可能会引起胃肠道蠕动加快,导致拉稀加重,所以腹部保暖很关键。例如,在天气较凉时,给宝宝穿上合适的肚兜,能防止腹部直接接触冷空气。 四、及时就医的情况 1.出现严重脱水表现:如果宝宝出现精神极度萎靡、口唇干燥、眼眶凹陷、尿量明显减少等严重脱水症状,应立即送往医院进行补液等治疗。因为严重脱水会危及宝宝的生命健康,需要及时处理。 2.持续高热:宝宝拉稀伴有持续高热(体温超过38.5℃以上且不退),可能提示严重感染,需要就医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治疗。 3.大便性状异常且持续不缓解:如果大便呈脓血便等异常性状,且拉稀情况持续超过2-3天没有改善,应及时带宝宝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大便常规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针对性治疗。

    2025-10-15 15:29:45
  • 起了水痘应该注意什么

    起水痘后需从隔离与休息、皮肤护理、饮食注意、病情观察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处理。隔离2周左右直至皮疹结痂干燥,保证充足休息;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饮食清淡易消化;密切监测体温和观察皮疹变化;孕妇感染水痘需及时就医谨慎对待,免疫功能低下者起水痘要立即就医住院治疗。 皮肤护理 保持清洁:要保持皮肤清洁,每天用温水轻轻清洗身体,但要注意避免用力搓洗,防止弄破水疱导致感染。清洗时可使用温和的沐浴产品,减少对皮肤的刺激。例如,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在给孩子洗澡时动作要轻柔,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拭。 避免搔抓:水痘会引起瘙痒,要告知患者尽量不要搔抓皮疹,因为搔抓可能会导致皮肤破损,进而引发细菌感染,严重时还可能留下瘢痕。可以通过剪短指甲等方式来防止搔抓,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及时给孩子剪指甲,必要时可以给孩子戴上棉质手套,避免孩子无意识搔抓。如果瘙痒明显,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炉甘石洗剂等药物缓解瘙痒,但要注意不能涂在破溃的皮肤上。 饮食注意 清淡易消化: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如苹果、橙子、菠菜等,维生素有助于增强机体抵抗力。同时要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可选择鸡蛋、牛奶、鱼肉等优质蛋白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这些食物可能会加重皮肤瘙痒等不适症状,也不利于病情恢复。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饮食的多样化,保证营养均衡,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咀嚼能力调整食物的质地,比如年龄较小的幼儿可以将食物做成泥状、糊状等。 病情观察 监测体温:密切观察体温变化,水痘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症状,低热时可以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如果体温超过38.5℃且符合用药指征,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但要避免自行盲目用药。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发热时更要密切关注,及时采取合适的降温措施,防止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 观察皮疹变化:注意观察皮疹的变化情况,如皮疹是否有增多、水疱是否破溃、有无新的皮疹出现以及皮疹周围皮肤是否有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如果发现皮疹出现化脓、大片红肿等感染表现,或者患者出现高热不退、精神萎靡、头痛、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因为可能出现了肺炎、脑炎等并发症。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孕妇感染水痘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严重影响,如导致胎儿畸形等。所以孕妇一旦接触水痘患者,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情况,必要时需在医生指导下采取相应措施。如果孕妇起了水痘,要更加谨慎对待,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隔离、治疗和护理,密切观察自身和胎儿的状况。 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感染水痘后病情往往较为严重,可能会出现播散性水痘,皮疹范围广且容易并发肺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这类人群起了水痘后要立即就医,住院进行严密监测和治疗,严格按照医生制定的方案进行隔离和护理,同时要积极配合医生对基础疾病的治疗,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对抗水痘病毒。

    2025-10-15 15:28:0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