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获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儿科肾脏病专业,获硕士学位。1997.3-1998.3获世川医学奖学金赴日东京女子医科大学进修小儿肾脏病专业,获结业证书。2003.6-12赴韩国汉城国立医学院小儿科进修小儿肾脏病专业,获国际小儿肾脏病协会(IPNA)资格证书。亦曾参与卫生部支援西部大开发,扶贫支医到青海的下乡支援工作。现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专业特长:小儿肾脏病、普通儿内科。从业至今,一直致力于儿科及儿科肾脏病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已在国内外发表相关专业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参与撰写、翻译儿科及小儿肾脏病专业书籍四部。并且参与了国家及卫生部、北京市及本院等一系列的科研题目。所参与的国家自然科研基金项目曾获国家科研嘉奖。参与的临床科研课题已经在临床得到初步应用。带领学生教学期间曾两次获得本院优秀教师奖。目前已经培养毕业数名硕士研究生。现为中华医学会、中华小儿肾脏病协会会员。
展开-
几个月戒奶睡最合适
婴儿戒奶睡一般6-12个月较合适,6-8个月可引入安全安抚玩具转移对奶睡的注意力,9-12个月可逐步减少夜间奶睡次数并用其他方式安抚,早产婴儿需根据矫正月龄适当推迟起始时间且谨慎缓慢操作并个体化调整。 一、戒奶睡的合适时长范围及依据 一般来说,婴儿在6-12个月左右开始逐步戒奶睡比较合适。从科学角度看,6个月后婴儿的消化系统等逐渐发育完善,有了一定消化储存能量的能力,能够支撑夜间较长时间的睡眠;而12个月后若仍依赖奶睡,可能会增加龋齿等口腔问题风险以及不利于培养良好睡眠自主能力。这一范围是基于儿童生长发育的生理特点以及口腔健康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大量儿童生长发育相关研究表明,在6-12个月这个阶段开展戒奶睡相关引导相对更有利于儿童健康发展。 二、不同阶段戒奶睡的注意事项及操作要点 (一)6-8个月阶段 此阶段婴儿对奶睡依赖开始有一定程度表现,可逐步开始建立替代安抚方式。例如可以引入轻柔的安抚玩具,像带有轻柔音乐功能的安抚小熊等。这是因为6-8个月婴儿开始对周围物品有一定兴趣,通过安抚玩具转移其对奶睡的注意力是可行的,同时要注意选择材质安全、无小零件易脱落风险的安抚玩具,避免对婴儿造成伤害,这是根据儿童玩具安全标准以及婴儿心理发展需求得出的建议,保障在帮助戒奶睡过程中不会因玩具问题给婴儿带来安全隐患。 (二)9-12个月阶段 这个时期可以逐步减少夜间奶睡的次数。比如将夜间原本3次奶睡逐步减少到2次、1次。在减少过程中,要注重用其他安抚方式充分满足婴儿需求,如在婴儿有睡意但还未完全入睡时,用轻拍背部、哼唱轻柔摇篮曲等方式进行安抚。这是基于此阶段婴儿已经具备一定接受其他安抚方式的能力,通过逐步减少奶睡次数并强化其他安抚方式,能帮助婴儿适应不再依赖奶睡入睡。同时要注意观察婴儿情绪反应,若婴儿出现过度哭闹等情况,需适当调整节奏,因为每个婴儿个体差异不同,有的婴儿可能对节奏变化适应较慢,要给予更多耐心和个性化调整。 三、特殊人群(如早产婴儿等)的戒奶睡考量 对于早产婴儿,戒奶睡的时间需要根据其矫正月龄来综合判断。矫正月龄是指实际月龄减去早产的时间。一般来说,要比足月儿适当推迟戒奶睡的起始时间。因为早产婴儿各器官发育相对更不成熟,过早进行戒奶睡可能会对其睡眠质量以及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在操作过程中,要更加谨慎缓慢地进行,密切观察早产婴儿的睡眠状态、身体反应等情况。例如在矫正月龄达到6个月左右时,再开始逐步参考足月儿6-12个月戒奶睡的一般方法,但要根据早产婴儿的实际表现进行个体化调整,由于早产婴儿可能存在神经发育等方面相对滞后的情况,所以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细致观察来保障戒奶睡过程的安全和有效,这是基于早产婴儿特殊的生长发育状况以及大量针对早产婴儿护理的研究得出的针对性建议,以最大程度保障早产婴儿健康发展。
2025-10-15 15:13:16 -
小孩发烧不出汗是怎么回事
小孩发烧不出汗可能因体温上升期、汗腺发育不完善、脱水或特殊疾病等原因,需监测体温、适当补水、物理降温,若体温持续升高或有异常表现要及时就医。 一、可能的原因 (一)体温上升期 小孩发烧时,体温调节中枢会重新设定体温调定点,此时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可能处于体温上升期,这时候小孩可能不出汗。例如感染因素导致的发烧,病原体入侵人体后,免疫系统被激活,会引发一系列反应使得体温调定点上移,机体通过肌肉震颤等方式产热,而散热减少,就会出现不出汗的情况,常见于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的发热初期。 (二)汗腺发育不完善 小孩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婴儿,汗腺发育还不完善,出汗能力相对较弱。当发烧时,相比成年人,小孩的汗腺不能很好地发挥散热作用,所以可能表现为不出汗。比如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汗腺功能相对稚嫩,在发烧时就更易出现不出汗的现象。 (三)疾病因素影响 1.脱水:如果小孩发烧时伴有呕吐、腹泻等情况,容易导致脱水,而脱水会影响汗腺的分泌功能,进而出现不出汗的表现。因为汗液的分泌需要充足的体液作为基础,脱水时体液不足,汗腺无法正常分泌汗液来散热。 2.某些特殊疾病:像先天性汗腺发育不良等疾病,会直接影响汗腺的正常功能,使得小孩在发烧时不能正常出汗。这类疾病是由于先天的汗腺发育异常导致,从出生后就可能存在相关问题,在发烧时就会凸显出不出汗的情况。 二、应对措施及注意事项 (一)监测体温 密切关注小孩的体温变化,可以使用体温计定时测量体温,了解体温是处于上升、平台还是下降阶段。对于不同年龄的小孩,测量体温的部位有所不同,婴儿可以测量肛温,儿童可以测量口温或腋下体温等,通过准确监测体温来判断病情变化。 (二)适当增加水分摄入 鼓励小孩多喝温水,即使不出汗,也需要补充足够的水分,以防止脱水,同时也有助于机体的新陈代谢,虽然不出汗,但水分摄入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参与体内的散热等调节过程。对于较小的婴儿,可以少量多次喂水。 (三)物理降温 可以采用温水擦浴的方式进行物理降温,用32-34℃的温水擦拭小孩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通过水分的蒸发来带走热量,帮助散热,不过要注意避免擦浴时间过长,防止小孩着凉,而且如果小孩在擦浴过程中出现寒战等情况,应立即停止擦浴。对于汗腺发育不完善的小孩,物理降温依然是有效的散热方式。 (四)及时就医 如果小孩发烧不出汗且体温持续升高,或者伴有精神萎靡、嗜睡、抽搐等异常表现时,应及时带小孩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等,以明确发烧的原因,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比如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若是病毒感染,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等。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小孩,如先天性汗腺发育不良的小孩出现发烧不出汗的情况,更要及时就医,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病情的发展和预后。
2025-10-15 15:11:33 -
婴儿刚喝完奶一会儿又哭闹要喝怎么办
婴儿刚喝完奶一会儿又哭闹要喝时,需先判断是否为真正饥饿。若不是,可能是安抚需求或环境因素所致,可通过抱持安抚、调整环境等应对;若是饥饿性哭闹,要按需合理喂养,注意喂养量适度,人工喂养要正确冲调奶粉,母乳喂养母亲要注意饮食均衡,以此保障婴儿舒适健康。 一、判断婴儿哭闹是否为真正饥饿 1.观察婴儿状态 婴儿刚喝完奶一会儿又哭闹,首先要观察其整体状态。如果婴儿只是表现出哼唧、嘴巴做吸吮动作等较为轻微的表现,可能并非是真正的饥饿。因为婴儿的一些非饥饿性的寻求安抚行为也可能表现为类似要喝奶的哭闹。例如,婴儿可能只是需要被抱抱、安抚,通过吸吮乳头或奶嘴来获得心理上的安慰。 对于小月龄婴儿,还要注意其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如腹胀、呕吐等情况。如果婴儿在哭闹时伴有腹胀,可能是喂奶过多导致消化不良引起的不适,而不是饥饿。 二、区分不同原因并应对 (一)非饥饿性哭闹 1.安抚需求 婴儿可能只是需要被安抚。这时候可以尝试用抱持、轻拍、哼唱摇篮曲等方式进行安抚。因为婴儿在出生后需要通过与外界的身体接触和情感交流来获得安全感。例如,将婴儿抱在怀里,轻轻摇晃,让婴儿感受到温暖和安全感,很多时候这种非饥饿性的哭闹会得到缓解。对于女婴和男婴在安抚方式上没有本质区别,但要注意抱持的姿势要正确,避免堵住婴儿口鼻影响呼吸。对于有特殊病史的婴儿,如早产婴儿,在抱持时更要注意力度和姿势,避免对其尚未发育完全的身体造成额外伤害。 2.环境因素 环境的不舒适也可能导致婴儿哭闹。比如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婴儿会因为身体感觉不适而哭闹。要调整室内温度至适宜范围,一般婴儿适宜的室内温度在22-25℃左右。湿度方面,保持在50%-60%较为合适。如果是因为尿布潮湿导致的不适,要及时更换干净的尿布,让婴儿感觉干爽舒适,从而停止哭闹。 (二)饥饿性哭闹但需合理喂养 1.按需喂养的正确理解 如果确定是饥饿性哭闹,要考虑按需喂养。对于婴儿的喂养,0-6个月的婴儿一般建议按需喂养,即婴儿饿了就喂。但要注意喂养量的适度。对于新生儿,胃容量较小,每次喂奶量大概在30-60ml左右,随着月龄增加逐渐增加。例如,1-3个月的婴儿每次喂奶量可能在90-120ml左右。要避免过度喂养,过度喂养可能导致婴儿出现吐奶、腹胀等问题。如果是人工喂养的婴儿,要注意奶粉的冲调比例要正确,按照奶粉包装上的说明进行冲调,避免奶粉过浓或过稀影响婴儿的营养摄入和消化。 对于有特殊生活方式的婴儿,如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的饮食也会影响乳汁质量。母亲要注意自己的饮食均衡,避免食用过于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免通过乳汁影响婴儿,导致婴儿出现肠胃不适等情况而哭闹。 总之,当婴儿刚喝完奶一会儿又哭闹要喝时,要先仔细判断哭闹原因,再根据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以保障婴儿的舒适和健康。
2025-10-15 15:10:54 -
小孩舌头溃疡怎么办
小孩舌头溃疡需先观察诱因,保持口腔清洁,调整饮食,严重或持续不愈时就医,婴儿期和幼儿期有不同注意事项,要根据情况缓解疼痛、促进愈合并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求助专业医生。 一、观察与初步处理 1.了解诱因:首先要观察小孩舌头溃疡的情况,同时回忆近期小孩的饮食、生活等情况,看是否有创伤(如咬伤、食物划伤等)、是否缺乏维生素(如维生素B族等)、是否有感染等诱因。如果是创伤引起的小溃疡,一般创伤因素去除后会逐渐好转。 2.保持口腔清洁:年龄较小的小孩可以在喂食后喂少量温水,起到清洁口腔的作用;较大的小孩可以让其用淡盐水漱口,每天数次,保持口腔清洁,减少细菌滋生,有助于溃疡的恢复。因为口腔内细菌过多可能会加重溃疡的炎症反应。 二、饮食调整 1.避免刺激性食物:让小孩避免食用辛辣、过咸、过酸等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会刺激溃疡创面,加重疼痛和不适。例如辣椒、醋、过咸的腌制食品等都应避免。 2.增加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摄入:鼓励小孩多吃富含维生素B族、维生素C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橙子、菠菜、西兰花等)。维生素B族参与机体的新陈代谢,对维护黏膜健康有重要作用;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等作用,有助于促进溃疡的愈合。不同年龄段小孩对食物的摄入方式不同,幼儿可以将蔬菜水果制成泥状或榨汁等,但要注意适量,避免引起消化不良等问题。 三、就医评估与处理 1.溃疡严重或持续不愈时就医:如果小孩舌头溃疡面积较大、疼痛剧烈、影响进食和说话,或者溃疡持续超过1-2周仍未好转,应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详细检查,判断溃疡的原因,可能是病毒感染(如疱疹性口腔炎等)、细菌感染或其他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口腔表现等。 2.医生的可能处理: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溃疡,一般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如果是细菌感染导致,可能会根据情况使用抗感染药物,但会非常谨慎地选择适合儿童的药物。医生还可能会开具一些促进溃疡愈合的药物局部涂抹等,但会充分考虑儿童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儿期小孩:婴儿舌头溃疡时,家长要特别注意其口腔卫生的维护方式,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用品。同时,婴儿的饮食主要是母乳或配方奶,要确保喂养的卫生。如果是配方奶喂养,要注意奶瓶的清洁消毒。婴儿舌头溃疡可能会影响吃奶,家长要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和吃奶情况,如果出现拒奶、精神萎靡等情况,要及时就医。 2.幼儿期小孩:幼儿已经开始有一定的自主饮食行为,家长要更加注意引导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让幼儿食用过于粗糙、坚硬的食物,防止再次创伤口腔黏膜。同时,要关注幼儿的口腔卫生习惯培养,如鼓励幼儿饭后漱口等,但要注意防止幼儿吞咽漱口液等。 总之,小孩舌头溃疡的处理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对,以缓解疼痛、促进溃疡愈合为主要目标,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2025-10-15 15:09:57 -
宝宝憋气脸红使劲蹬腿的原因是什么
宝宝出现憋气、脸红、使劲蹬腿的情况,可能是正常生理现象,如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生长发育阶段正常用力;也可能是病理情况,如消化不良、呼吸道问题、便秘、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早期;早产儿及有基础疾病的宝宝出现此情况需特殊关注;发现宝宝有此情况,先观察一般状态,偶尔出现且一般状态好可先调整,频繁出现或伴异常表现要及时就医。 生长发育阶段的正常用力:宝宝在快速生长发育时期,会通过一些动作来促进身体的成长。比如,在练习大运动时,像要学会翻身、抬头等动作前,会出现憋气、脸红、使劲蹬腿的情况,这是身体在为掌握新动作做准备,是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表现。 病理情况 消化不良:如果宝宝存在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腹部会有不适。宝宝会通过憋气、脸红、使劲蹬腿来试图缓解腹部的不适感。例如,喂养不当,一次性进食过多或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后,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此时宝宝可能还会伴有腹胀、吐奶等表现。 呼吸道问题:当宝宝呼吸道有分泌物堵塞,或者存在上呼吸道感染等情况时,会影响呼吸,宝宝会用力憋气、脸红、蹬腿来努力呼吸。比如,鼻腔有分泌物堵塞,宝宝呼吸不畅,就会通过这种方式来试图改善呼吸状况。同时可能伴有鼻塞、咳嗽等症状。 便秘:宝宝便秘时,排便困难,会用力憋气,试图排出粪便,从而出现脸红、使劲蹬腿的现象。如果宝宝大便干结、排便间隔时间长,就要考虑便秘的可能。这可能与宝宝的饮食结构有关,比如奶粉喂养的宝宝,如果冲调比例不当,就容易引起便秘。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早期: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钙磷代谢,导致神经兴奋性增高。宝宝会出现易激惹、烦闹、多汗,进而引起憋气、脸红、使劲蹬腿等表现。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尤其是人工喂养、日照不足的宝宝。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早产儿:早产儿各器官系统发育更不成熟,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的情况可能更明显,出现憋气、脸红、使劲蹬腿的概率相对更高。同时,早产儿消化功能更弱,更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等情况。家长要更加密切观察早产儿的这种表现,若伴随其他异常症状,如喂养困难、体重不增等,需及时就医。 有基础疾病的宝宝:如果宝宝本身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出现憋气、脸红、使劲蹬腿时要格外警惕。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宝宝的呼吸和循环功能,这种异常表现可能是基础疾病加重的信号。例如,先天性心脏病宝宝出现上述表现时,可能提示心功能受到影响,需要立即就医评估。 当发现宝宝有憋气、脸红、使劲蹬腿的情况时,家长首先要观察宝宝的一般状态,如精神、吃奶情况等。如果只是偶尔出现,宝宝一般状态良好,可能是正常生理现象或轻微的病理情况,可以先尝试调整喂养方式、改善宝宝的排便情况等。但如果频繁出现,或伴有精神差、吃奶差、呼吸急促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诊,进行详细检查,以明确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025-10-15 15: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