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衡,医学博士,任中国儿童保健青年委员,湖南省儿科学会委员,湖南省医学会微量元素与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儿童心血管会理事。
主攻方向:小儿心血管疾病,儿童保健。1997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2014年获得博士学位。2007年到2008年在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进修学习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治一年,2009年9月-2010年3月在湘雅二医院介入中心培训6月。2014年由医院公派在美国克利夫兰彩虹儿童医院进修学习3月。2016年12月-2017年12月由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以访问学者身份前往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进修学习一年。从事医疗、科研、教学工作20年。发表科研论文十余篇,参编专著3部,参加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各多项。
-
手足口病是什么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以手、足、口腔出现皮疹疱疹为主要特征部分伴发热病原属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耐乙醚耐弱酸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不同血清型感染后交叉免疫持续短典型表现有前驱症状后出现疱疹溃疡重症可致多种严重病症传播主要通过密切接触和飞沫传播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治疗无特效抗病毒药主要对症支持治疗预防要注意个人卫生、接种EV71疫苗、避免聚集儿童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婴幼儿要加强照护物品定期消毒。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病原体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等。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以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疱疹为主要临床特征,部分患儿可伴有发热。 病原学特点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该类病毒耐乙醚、耐弱酸,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75%乙醇和5%来苏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甲醛、氯化镁等敏感。不同血清型肠道病毒感染后可产生不同程度的交叉免疫,但持续时间较短。 临床表现 1.典型表现:初期多有低热、食欲减退、不适等前驱症状,随后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疱疹多分布于舌、颊黏膜、硬腭等处,常伴有疼痛,影响患儿进食。 2.重症表现:少数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患儿可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肢体抖动、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等,需密切监测并及时干预。 传播途径 1.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传播方式,患儿的唾液、疱疹液、粪便中含有病毒,接触被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餐具等均可感染。 2.飞沫传播:患儿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与患儿近距离接触可被感染。 诊断方法 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临床医生会询问患儿是否有手足口病患者接触史,结合典型皮疹表现初步诊断,实验室检查可通过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等明确病原体。 治疗原则 手足口病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注意隔离患儿,避免交叉感染;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保持清洁,预防继发感染;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等对症处理;对于出现重症表现的患儿需及时送往医院救治,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及脏器功能保护等。 预防措施 1.个人卫生:教育儿童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 2.疫苗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建议6月龄~5岁儿童接种,接种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 3.避免聚集: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少带儿童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减少感染风险。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由于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后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精神差、嗜睡、肢体抖动等异常表现应立即就医。日常护理中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修剪患儿指甲,避免搔抓疱疹引起感染。 婴幼儿:家长需加强照护,及时清理患儿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对患儿使用的物品定期消毒,如玩具、餐具等可采用煮沸或阳光暴晒等方式消毒。
2025-10-15 15:51:23 -
儿童慢性咳嗽病因有哪些
儿童咳嗽有多种病因及人群特点,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因鼻部疾病致分泌物倒流刺激咳嗽感受器引发,儿童易患;咳嗽变异性哮喘与哮喘发病机制类似,有遗传因素影响,儿童时期易出现;感染后咳嗽是呼吸道感染后黏膜受损修复期引起,儿童易发生且不同年龄恢复时长有别;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因儿童食管下括约肌发育不完善易胃食管反流导致,婴幼儿更易出现;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与气道免疫反应异常有关,儿童中发生率相对较低;心因性咳嗽因心理因素引起,学龄期儿童易出现。 一、上气道咳嗽综合征 病因机制:鼻部疾病引起分泌物倒流鼻后和咽喉等部位,直接或间接刺激咳嗽感受器,导致咳嗽。常见病因包括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等。例如,过敏性鼻炎患儿因接触过敏原后,鼻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多,炎症介质释放,引发鼻后滴流,刺激呼吸道引起咳嗽。 人群特点:儿童时期鼻黏膜相对娇嫩,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容易患过敏性鼻炎等鼻部疾病,从而增加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发生风险。 二、咳嗽变异性哮喘 病因机制:与哮喘发病机制类似,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气道存在慢性炎症和高反应性。当气道受到刺激时,如冷空气、花粉等,气道收缩,引起咳嗽。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其中起重要作用,若家族中有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史,儿童患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概率增加。 人群特点:儿童时期气道发育尚不成熟,免疫系统处于动态变化阶段,更容易出现气道高反应性。不同年龄段儿童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婴幼儿可能以喘息不典型表现为主,年长儿咳嗽症状相对更明显。 三、感染后咳嗽 病因机制:呼吸道感染后,虽然病原体被清除,但气道黏膜受损,修复需要一定时间,在此期间可引起咳嗽。一般病毒感染后较为常见,如普通感冒后,气道的炎症反应导致咳嗽反射持续存在。 人群特点: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更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感染后咳嗽在儿童中的发生率较高。不同年龄儿童感染后咳嗽的持续时间可能不同,一般年龄较小的儿童恢复相对较慢。 四、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病因机制: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刺激咽喉部引起咳嗽。儿童的食管下括约肌发育尚未完善,抗反流屏障功能较弱,当进食过多、过快或体位改变时,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 人群特点:婴幼儿胃呈水平位,且食管下括约肌张力低,更容易出现胃食管反流。随着年龄增长,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逐渐完善,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发生率会降低,但仍有部分年长儿因饮食习惯等因素发生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五、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 病因机制:气道黏膜嗜酸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非哮喘性支气管炎,具体发病机制可能与气道免疫反应异常有关,嗜酸粒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导致气道炎症和咳嗽。 人群特点:儿童时期免疫系统发育过程中可能出现嗜酸粒细胞相关的免疫反应异常,从而引发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但相对其他病因,其在儿童中的发生率相对较低。 六、心因性咳嗽 病因机制:儿童可能因心理因素如紧张、焦虑等引起咳嗽,通过咳嗽来释放压力等心理情绪。例如,在学校环境中压力较大的儿童,可能出现心因性咳嗽。 人群特点: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逐渐显现,学龄期儿童在面临学习压力等情况时,更容易出现心因性咳嗽。家长需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干预。
2025-10-15 15:50:51 -
小孩无故流鼻血是怎么回事
小孩流鼻血的原因包括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及其他因素。局部因素有鼻黏膜干燥、外伤、鼻腔异物、鼻部炎症;全身因素有血液系统疾病、维生素缺乏、心血管系统疾病;其他因素有内分泌因素、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小孩流鼻血时先采取压迫等止血措施,不止或伴其他不适要就医,日常要注意预防。 一、局部因素 1.鼻黏膜干燥:小孩的鼻黏膜比较娇嫩,若所处环境空气过于干燥,比如冬季使用暖气或空调后,鼻黏膜水分易流失,变得干燥脆弱,容易破裂出血。一般在气候干燥的季节或长时间处于空调房等环境时较易发生,这种情况多为单侧鼻孔少量出血。 2.外伤:小孩活泼好动,可能会不经意间用手挖鼻孔,导致鼻黏膜损伤而流鼻血;或者头部受到轻微碰撞等外伤,也可能引起鼻腔内血管破裂出血。通常能明确有明确的外伤史,出血情况因损伤程度而异,可能是单侧或双侧少量或较多量出血。 3.鼻腔异物:小孩好奇将小玩具、纸团等异物塞入鼻腔,异物长期刺激鼻黏膜,可引起鼻黏膜充血、糜烂,从而导致流鼻血,多为单侧鼻腔出血,可伴有单侧鼻塞、有异味等表现。 4.鼻部炎症:如急性鼻炎、鼻窦炎等,炎症会使鼻黏膜充血、肿胀,鼻黏膜上的血管变得脆弱,容易破裂出血。患儿可能还伴有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出血一般为间断性少量出血。 二、全身因素 1.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易出现鼻出血,还可能伴有皮肤瘀点、瘀斑等表现。血小板计数会明显低于正常范围,通过血常规等检查可发现异常。 白血病:白血病患儿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影响血小板生成等,可出现鼻出血,同时还可能有发热、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可明确诊断。 2.维生素缺乏:维生素C、维生素K等缺乏会影响凝血功能。比如维生素C缺乏会使血管壁的韧性降低,容易破裂出血;维生素K缺乏会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小孩若挑食、饮食不均衡,容易出现维生素缺乏情况,可能伴有其他维生素缺乏相关表现,如维生素C缺乏可能伴有牙龈出血等。 3.心血管系统疾病:如高血压,虽然儿童高血压相对少见,但某些继发性高血压等情况也可能导致鼻出血,患儿可能有头痛等表现,通过测量血压等可发现异常。 三、其他因素 1.内分泌因素:在青春发育期的小孩,可能会出现内分泌暂时失调,导致鼻黏膜血管扩张等,引起流鼻血,一般随着年龄增长内分泌逐渐稳定后可能会有所改善。 2.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和黏膜的毛细血管扩张,鼻部是常见受累部位,易反复出现鼻出血,家族中可能有类似病史。 当小孩无故流鼻血时,首先要让孩子保持坐立位,身体稍微前倾,用手指捏住两侧鼻翼,持续压迫5-10分钟,同时可以用冷水毛巾敷前额和颈部,以帮助止血。如果采取上述措施后鼻血仍不止,或频繁流鼻血、出血量较大、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鼻内镜等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小孩日常要注意保持鼻腔湿润,教育孩子不要挖鼻孔,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避免外伤等,以预防流鼻血的发生。
2025-10-15 15:49:09 -
小孩肺炎会不会传染
小孩肺炎是否传染取决于类型,病毒性肺炎中部分有较强传染性,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引起的肺炎,特殊人群需特别防护;细菌性肺炎传染性相对较弱,特殊人群也需注意;非感染性肺炎无传染性,家长要据类型判断并采取防护措施降低小孩感染风险。 一、病毒性肺炎 1.常见病毒及传染性 如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肺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呼吸道合胞病毒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后再接触口鼻而感染。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容易被感染。在托幼机构等儿童聚集的场所,容易造成小范围的传播流行。例如,有研究表明,在呼吸道合胞病毒流行季节,托幼机构中儿童之间的密切接触会导致病毒的快速传播,感染率相对较高。 流感病毒引起的肺炎也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流感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流感病毒,周围儿童吸入后可能被感染。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流感病毒的易感性不同,一般来说,婴幼儿感染后病情往往相对较重,而且由于其免疫系统功能不完善,在家庭等密切接触环境中,容易在家庭成员之间传播,尤其是当家庭成员中有成人感染流感后,很容易将病毒传染给小孩。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早产儿、有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的小孩,由于其自身免疫力更低下,一旦接触到病毒性肺炎患者,感染的风险更高,而且感染后病情进展可能更快,需要特别注意隔离防护。家长应尽量避免让这类小孩前往人员密集且可能有病毒性肺炎患者的场所,如果必须前往,应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等。 二、细菌性肺炎 1.常见细菌及传染性 一般来说,由肺炎链球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等,传染性相对较弱。肺炎链球菌主要存在于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通过飞沫传播,但通常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才容易引发感染。在健康儿童群体中,单纯的肺炎链球菌携带不一定会导致传播,但当儿童本身抵抗力较低时,接触到肺炎链球菌患者的飞沫后有可能被感染。不过相比病毒性肺炎,其在人群中的传播能力相对有限。例如,在社区中,单个肺炎链球菌肺炎患儿的传播往往不会引起大范围的儿童感染流行。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肺炎也有一定传染性,可通过飞沫传播,在儿童聚集的环境中,如学校、幼儿园等,如果有患儿患病,可能会在儿童之间传播,但相对病毒性肺炎来说,传播范围和速度一般较小较慢。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健康儿童,感染细菌性肺炎后相对预后较好,但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小孩,如患有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情况的小孩,感染细菌性肺炎后病情可能较重,且更容易受到细菌的侵袭感染,需要注意避免接触细菌性肺炎患者,保持居住环境的卫生清洁,减少感染风险。 三、非感染性肺炎 非感染性肺炎,比如吸入性肺炎,是由于异物吸入等非感染因素引起的肺部炎症,不具有传染性。例如,小孩误吸奶液等引起的吸入性肺炎,不存在病原体的传播,不会在儿童之间相互传染。 总之,家长需要根据小孩肺炎的具体类型来判断其是否具有传染性,在儿童肺炎流行季节或周围有肺炎患者时,要注意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带小孩去人员密集场所等,以降低小孩感染肺炎的风险。
2025-10-15 15:48:05 -
儿童发高烧怎么退烧快
儿童发高烧时可采取适当减少衣物被褥、温水擦拭、使用退热贴等物理降温方法,要保持室内通风、合适温度湿度,及时补充水分,若体温未明显下降或出现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婴儿和有基础疾病儿童需特殊关注。 一、物理降温方法 (一)适当减少衣物和被褥 儿童发高烧时,穿着过多或被褥过厚会影响散热,适当减少衣物和被褥有助于身体散热降温。一般来说,选择轻薄、透气的棉质衣物为宜,以孩子感觉舒适不寒冷为准。对于婴儿,可松开包被,利于热量散发。 (二)温水擦拭 用32-34℃的温水擦拭儿童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这些部位是大血管流经处,血液循环丰富,通过温水擦拭可以利用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擦拭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儿童着凉,每部位擦拭时间可在3-5分钟左右。例如,用毛巾蘸取温水后轻轻擦拭儿童的腋窝,每次擦拭2-3遍,通过水分蒸发帮助降低体温。 (三)使用退热贴 退热贴中的凝胶物质可以通过凝胶中水分的汽化来带走热量,从而起到降温作用。将退热贴贴在儿童的额头等部位,一般可以持续发挥作用4-8小时左右,方便简单,且对皮肤刺激性小,适合大多数儿童使用。 二、环境调节 (一)保持室内通风 室内应保持空气流通,将室内温度调节在22-25℃左右,湿度保持在50%-60%为宜。良好的通风可以使室内空气新鲜,有助于儿童身体散热。可以每天定时开窗通风,每次通风15-30分钟左右,但要注意避免让儿童直接吹冷风。 (二)使用空调 如果室内温度较高,可以使用空调来调节温度。使用空调时要注意温度不要调得过低,一般设置在26℃左右比较合适,同时要避免空调风直接对着儿童吹,可以将空调风向调至向上,让冷空气自然下降。 三、及时补充水分 儿童发高烧时,身体会通过出汗等方式散失较多水分,及时补充水分非常重要。可以让儿童多喝温开水,少量多次饮用,以防止脱水。如果儿童不愿意喝白开水,也可以适当饮用一些稀释的果汁等,但要注意避免糖分过高的饮料,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 四、及时就医的情况 如果儿童发高烧通过上述物理降温等方法体温没有明显下降,或者出现精神萎靡、抽搐、频繁呕吐等症状时,应及时带儿童就医。因为儿童高烧可能由多种疾病引起,如感染性疾病等,需要医生进行专业的诊断和治疗。例如,当儿童体温持续超过38.5℃,经过物理降温后体温下降不明显,或者伴有精神差、嗜睡等情况时,应尽快送往医院就诊,由医生判断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等情况,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婴儿来说,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在处理高烧时更要谨慎。物理降温是婴儿退烧的首选方法,要特别注意避免使用酒精擦拭等可能对婴儿皮肤和身体产生不良影响的方法。在进行温水擦拭等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密切观察婴儿的反应。如果婴儿出现异常情况,如呼吸急促、皮肤出现皮疹等,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就医。同时,婴儿的衣物和被褥调整要更加精细,确保既有利于散热又不会让婴儿着凉。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如患有心脏病、肺部疾病等的儿童,发高烧时病情可能更容易加重,因此在采取降温措施的同时,要更加密切关注儿童的基础疾病症状变化,一旦有异常及时就医。
2025-10-15 15:4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