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衡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擅长:儿童心脏疾病,儿童保健。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陈志衡,医学博士,任中国儿童保健青年委员,湖南省儿科学会委员,湖南省医学会微量元素与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儿童心血管会理事。

主攻方向:小儿心血管疾病,儿童保健。1997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2014年获得博士学位。2007年到2008年在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进修学习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治一年,2009年9月-2010年3月在湘雅二医院介入中心培训6月。2014年由医院公派在美国克利夫兰彩虹儿童医院进修学习3月。2016年12月-2017年12月由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以访问学者身份前往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进修学习一年。从事医疗、科研、教学工作20年。发表科研论文十余篇,参编专著3部,参加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各多项。


展开
个人擅长
儿童心脏疾病,儿童保健。展开
  • 小孩多动症怎么办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期常见心理障碍,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等影响学习社交,有非药物干预方法,包括行为治疗(家长培训、认知行为治疗)、学校干预、运动干预,严重时需专业医疗评估及可能的药物治疗,家长要耐心理解营造良好氛围,孩子要配合增强信心。 一、了解多动症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俗称小孩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社交等方面。 二、非药物干预方法 行为治疗 家长培训:家长需要学习如何管理孩子的行为,通过正性强化的方式,当孩子出现符合期望的行为时,给予表扬、奖励等。例如孩子在安静完成作业一段时间后,给予孩子喜欢的小零食作为奖励,帮助孩子建立良好行为模式。这种方法对于低龄儿童较为适用,因为低龄儿童的认知和行为可塑性较强,家长的正确引导能有效规范孩子行为。 认知行为治疗:针对年龄稍大些的孩子,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症状,学习应对注意力不集中、冲动等问题的方法。比如教导孩子在课堂上通过自我暗示等方式集中注意力。 学校干预 学校老师可以调整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为患有多动症的孩子提供适合的学习环境。例如将孩子安排在靠近讲台的位置,方便老师监督和提醒;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小组合作学习、互动式教学等,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帮助孩子参与课堂学习。 运动干预 适当的运动对多动症孩子有好处,如游泳、跑步、球类运动等。运动可以释放孩子过剩的精力,改善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研究表明,规律的有氧运动能够促进大脑神经递质的平衡,对多动症的症状改善有积极作用。例如每天安排30分钟左右的户外活动时间,让孩子进行跳绳等运动。 三、医疗评估与可能的药物治疗(需专业医生评估) 专业评估:如果孩子的多动症症状较为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学习,需要带孩子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评估,由医生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需要药物治疗等。医生会通过详细的问诊、行为观察等进行诊断。 药物选择:目前用于治疗多动症的药物主要有中枢兴奋剂等,但药物治疗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因为药物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并且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等因素,一般不优先用于低龄儿童,会综合评估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的利弊后再做决定。 四、温馨提示 家长方面:家长要保持耐心和理解,多动症的治疗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不能因为孩子症状改善不明显而失去信心。同时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避免给孩子过多的压力。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家长在实施行为治疗等干预措施时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过于严厉的批评指责,以免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 孩子方面:鼓励孩子积极配合治疗,让孩子了解通过治疗能够改善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增强孩子战胜疾病的信心。

    2025-10-17 13:00:27
  • 孩子喝水总呛怎么回事

    孩子喝水总呛可能由多因素导致,包括生理结构因素(婴儿吞咽反射不完善、咽鼓管特点致易呛)、喂养方式不当(奶嘴或奶瓶问题、喂养姿势不对)、疾病因素(呼吸道感染、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神经系统疾病)及其他因素(哭闹时喝水、过于饥饿或过饱时喝水),若频繁发生或伴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家长要科学喂养、注意特殊情况喂养。 一、生理结构因素 孩子的吞咽反射发育尚不完善,婴儿的咽鼓管短、宽且直,呈水平位,在吞咽时容易使液体误入气管导致呛咳。比如新生儿的吞咽协调能力还未完全成熟,在吃奶或喝水时,可能无法很好地协调吞咽动作,从而出现喝水总呛的情况。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一般到1岁左右吞咽功能会逐渐完善,但个体发育存在差异,部分孩子可能相对慢一些。 二、喂养方式不当 1.奶嘴或奶瓶问题:如果奶瓶奶嘴的孔过大,液体流速过快,孩子来不及吞咽就容易呛咳;若奶嘴孔过小,孩子需要用力吸吮,也可能导致吸入过多空气,继而在吞咽时引发呛咳。例如,使用奶瓶喂奶时,家长没有根据孩子的月龄选择合适孔径的奶嘴。 2.喂养姿势不对:给孩子喂奶或喂水时,如果孩子头部过低或平躺,液体不容易顺利进入食管,而更易误入气道引起呛咳。正确的喂养姿势应该是让孩子身体呈45度左右的倾斜位,头部略高于身体。 三、疾病因素 1.呼吸道感染:当孩子患有感冒、支气管炎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时,鼻腔黏膜充血、分泌物增多,会影响正常的呼吸和吞咽,在喝水时容易出现呛咳。同时,呼吸道炎症刺激也可能导致咳嗽反射,进而引发呛水。 2.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如先天性食管闭锁、先天性喉软骨发育不良等。先天性食管闭锁的孩子食管存在结构异常,无法正常输送液体;先天性喉软骨发育不良的孩子喉部结构不稳定,在吞咽时会影响气道的保护,导致喝水呛咳。这类情况相对较少见,但需要引起重视,往往还会伴有其他症状,如呼吸困难、喂养困难等。 3.神经系统疾病:像脑性瘫痪等神经系统疾病会影响孩子的吞咽功能,导致吞咽协调障碍,从而出现喝水总呛的现象。这类孩子通常还会有运动发育落后、姿势异常等其他神经系统相关表现。 四、其他因素 孩子在哭闹时喝水,由于哭闹会导致呼吸不规则,此时喝水很容易使液体进入气道引起呛咳。另外,孩子过于饥饿或过饱时喝水,也可能影响正常的吞咽节奏,增加呛咳的风险。比如孩子哭闹得比较厉害时,家长还继续喂水,就容易出现呛咳情况。 如果孩子喝水总呛的情况频繁发生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呼吸困难、口唇发紫、喂养困难等,应及时带孩子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家长来说,要注意科学喂养,选择合适的奶嘴,采用正确的喂养姿势,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尤其是在孩子哭闹、生病等特殊情况下,更要小心喂养,避免孩子喝水呛咳。

    2025-10-17 12:59:23
  • 小孩拍胸片有多大危害

    小孩拍胸片辐射剂量低,合理医疗使用下对健康影响小,临床中会严格把握适应证,进行检查时采取防护措施,以保障小孩健康并发挥胸片检查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一、拍胸片的辐射剂量及原理 拍胸片是利用X射线的特性,X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辐射,它能穿透人体组织并在胶片或探测器上形成影像。一次常规小儿胸部正位胸片的辐射剂量相对较低,通常在0.02-0.05毫西弗(mSv)左右。人体每年接受的天然本底辐射剂量约为2-3毫西弗,所以单次小儿胸片检查的辐射剂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从辐射剂量绝对值来看是比较小的。 二、对小孩健康的影响及相关研究 1.致癌风险方面 从科学研究来看,在合理医疗使用的情况下,单次小儿胸片检查引发癌症的风险极低。有研究表明,辐射致癌风险是一个概率性事件,单次小剂量的X射线检查导致儿童患癌的额外风险非常微小。例如,根据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的相关研究,对于儿童群体,单次胸片检查所带来的额外致癌风险概率低于百万分之一级别。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频繁、多次的胸片检查,累积的辐射剂量可能会增加患癌的潜在风险。不过在临床医疗中,医生会严格掌握拍胸片的适应证,只有当病情需要时才会进行检查,以确保受益大于潜在风险。 2.其他方面影响 一般情况下,单次胸片检查对小孩的其他健康指标影响不大。X射线在穿透人体时,虽然会与人体组织发生相互作用,但小儿的身体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和代偿能力。只要不是过度频繁地接受胸片检查,不会对小孩的生长发育等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然而,对于孕妇腹中的胎儿等特殊人群需要特别防护,因为胎儿对辐射更为敏感,但小儿个体在合理的单次胸片检查下,这种风险可以忽略不计。 三、临床中合理使用胸片检查的原则 1.严格把握适应证 医生会根据小孩的症状、体征等情况来判断是否需要拍胸片。例如,当小孩出现持续咳嗽、呼吸困难、疑似肺炎、气胸等胸部相关疾病时,才会考虑进行胸片检查。对于一些症状较轻、通过体格检查和简单实验室检查即可初步诊断的情况,不会轻易进行胸片检查。 在判断适应证时,会综合考虑小孩的年龄、病史等因素。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儿,会更加谨慎评估,只有当病情确实需要时才进行。 2.防护措施的采取 在进行胸片检查时,会对小孩非检查部位进行有效的防护,例如用铅衣遮盖腹部、甲状腺等敏感部位。这样可以进一步降低不必要的辐射暴露风险。对于不配合的小孩,医护人员会采取合适的固定等措施来确保检查的顺利进行,同时最大程度减少辐射对小孩的影响。 总之,小孩拍胸片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其辐射危害是非常小的,临床医生会严格遵循医疗规范来决定是否进行胸片检查以及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保障小孩的健康并发挥胸片检查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2025-10-17 12:58:40
  • 儿童哮喘能根治吗

    儿童哮喘目前不能完全根治,但通过规范治疗和管理可良好控制,需避免触发因素、进行药物治疗、定期监测随访,还需关注特殊人群护理与注意事项,多数儿童经科学规范管理可像正常儿童般生活成长,有效控制症状。 一、哮喘的发病机制与儿童特点 儿童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其发病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遗传易感性使得儿童更容易受到环境中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刺激性气体(如烟雾、冷空气等)等因素的影响而诱发哮喘发作。儿童的气道处于不断发育阶段,免疫系统也相对不完善,这些特点使得儿童哮喘的发生和发展有其特殊性。 二、控制哮喘的主要措施 1.避免触发因素 对于有明确过敏原的儿童:如对尘螨过敏的儿童,要保持室内清洁,经常清洗床上用品、窗帘等,使用防螨寝具;对花粉过敏的儿童,在花粉季节尽量减少外出,尤其是在花粉浓度高的时段。 对于有刺激性气体触发的儿童:要避免让儿童接触烟雾、化学性刺激性气体等,在雾霾天气时尽量减少儿童的户外活动,必要时佩戴合适的口罩。 2.药物治疗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是控制哮喘气道炎症的核心药物,通过吸入的方式直接作用于气道,局部抗炎作用强,全身不良反应少。常用的药物如布地奈德等,需要长期规范使用以维持气道炎症的控制。 支气管舒张剂:包括短效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可快速缓解哮喘急性发作时的支气管痉挛;长效β受体激动剂(如沙美特罗),与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能长期控制气道炎症和症状。 3.定期监测与随访 儿童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肺功能等相关检查,医生根据肺功能等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哮喘的症状变化,如咳嗽、喘息、气促等症状的发作频率、严重程度等,以便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措施。 三、特殊人群(儿童)的护理与注意事项 年龄因素:婴幼儿哮喘的诊断和治疗有其特殊性,由于婴幼儿不会准确表达不适,家长要更加留意其呼吸情况、是否有喘息等表现。在药物使用上,要避免使用不适合低龄儿童的药物剂型或成分。 生活方式:要保证儿童有规律的生活,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在病情控制良好时),但要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哮喘发作。同时,要注意儿童的心理状态,避免因哮喘疾病给儿童带来心理压力,如通过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儿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病史因素:对于有家族哮喘病史的儿童,更要加强预防和早期监测。在儿童出现反复咳嗽、喘息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更好地控制哮喘,减少对儿童肺功能发育等的不良影响。 儿童哮喘虽然不能根治,但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多数儿童可以像正常儿童一样生活、学习和成长,能够有效控制哮喘症状,减少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最大程度地保障儿童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2025-10-17 12:57:05
  • 如何改善孩子频繁走神发呆的问题

    营造相对安静整洁无过多干扰的学习活动空间,培养孩子规律生活保证充足睡眠与均衡饮食,通过游戏化如拼图走迷宫、专注听指令及任务分解等开展专注力训练,定期检查视力排查贫血,低龄儿童用温和趣味方式引导,情况无改善及时就医排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并科学干预。 一、营造专注环境 为孩子打造一个相对安静、整洁且无过多干扰的学习与活动空间。例如,学习区域应避免放置过多玩具、电子游戏设备等易分散注意力的物品,保持环境简洁有序。同时,在孩子进行需要专注的活动时,家长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打扰,如降低电视音量、避免频繁进出房间等,让孩子能沉浸于当前任务,逐步培养专注能力。 二、培养规律生活习惯 1.保证充足睡眠:充足的睡眠是孩子维持良好注意力的基础。不同年龄段孩子所需睡眠时间不同,学龄前儿童通常需要11~13小时睡眠,学龄儿童需9~11小时睡眠,家长应协助孩子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夜间充足睡眠,以提升白天的注意力集中度。 2.均衡饮食:为孩子提供富含营养的饮食,确保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例如,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瘦肉、鱼类等,避免过多食用高糖、高脂肪的零食,因为这些可能导致孩子血糖波动,影响注意力稳定性。 三、开展专注力训练 1.游戏化训练:通过游戏形式提升孩子专注力,如进行拼图游戏,让孩子在完成拼图过程中集中注意力观察图案、寻找对应部分;开展走迷宫活动,引导孩子沿着路径专注前行,避免走岔路;还可进行专注听指令的游戏,家长发出不同指令让孩子快速做出相应动作,锻炼孩子对指令的专注接收与执行能力。 2.任务分解训练:将较长或较复杂的任务分解为多个小步骤,引导孩子依次完成。比如让孩子整理书包,可分解为先分类放置书本、再放入文具等步骤,让孩子逐步完成每个小任务,增强其专注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逐步提升整体专注力水平。 四、关注健康状况 1.视力检查:定期带孩子进行视力检查,因为视力问题可能导致孩子视物不清,进而影响其在学习等活动中的注意力。若发现视力异常,需及时佩戴合适眼镜进行矫正。 2.贫血排查:儿童贫血也可能引发走神发呆等情况,家长可留意孩子是否有面色苍白、乏力等表现,必要时带孩子进行血常规等检查,若存在贫血问题,应在医生指导下通过饮食或其他适当方式进行纠正。 五、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低龄儿童,应更注重采用温和、趣味的方式引导其改善走神发呆问题,避免使用过于严厉或枯燥的方法。同时,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在不同生活场景下的注意力表现,若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情况仍无改善甚至加重,应及时带孩子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进一步评估与诊断,排查是否存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相关疾病,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科学干预。

    2025-10-17 12:55:0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