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衡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擅长:儿童心脏疾病,儿童保健。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陈志衡,医学博士,任中国儿童保健青年委员,湖南省儿科学会委员,湖南省医学会微量元素与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儿童心血管会理事。

主攻方向:小儿心血管疾病,儿童保健。1997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2014年获得博士学位。2007年到2008年在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进修学习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治一年,2009年9月-2010年3月在湘雅二医院介入中心培训6月。2014年由医院公派在美国克利夫兰彩虹儿童医院进修学习3月。2016年12月-2017年12月由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以访问学者身份前往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进修学习一年。从事医疗、科研、教学工作20年。发表科研论文十余篇,参编专著3部,参加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各多项。


展开
个人擅长
儿童心脏疾病,儿童保健。展开
  • 婴儿不好好吃母乳怎么办

    要解决婴儿不好好吃母乳的问题,需从观察婴儿状态及环境因素、调整哺乳姿势、把握哺乳时机、考虑婴儿自身状况等方面入手,观察口腔、母乳流量和环境,调整摇篮式、交叉摇篮式、侧卧式等姿势,选婴儿清醒状态且避免过饱过饿,关注婴儿是否患病或处于猛长期,处理时要小心,长期异常及时咨询医生确保婴儿健康。 一、观察婴儿状态及环境因素 检查口腔:婴儿不好好吃母乳时,首先要查看口腔是否有异常,如鹅口疮等。鹅口疮会导致婴儿口腔疼痛,从而抗拒吃奶。可以对着光线观察婴儿口腔黏膜,如果有白色斑膜,很可能是鹅口疮,这需要及时就医处理。 检查母乳流量:如果母乳流出不畅,婴儿可能会因为吸吮费力而不好好吃。母亲可以用手感受一下奶阵情况,若奶阵时奶流太急,婴儿可能会被呛到而抗拒;若奶流太缓,婴儿会觉得吸吮费力。可以在喂奶前先挤出少量乳汁,使奶流适中。 营造安静环境:周围环境嘈杂可能会分散婴儿注意力,导致其不好好吃母乳。应选择安静、舒适、光线柔和的环境进行哺乳,减少外界干扰。 二、调整哺乳姿势 正确的摇篮式姿势:母亲用手臂托住婴儿的头部和背部,让婴儿的身体贴近母亲,头部和身体呈一条直线,婴儿的嘴巴与乳头保持水平。这种姿势适合大多数婴儿,能让婴儿舒适地吸吮母乳。 交叉摇篮式姿势:母亲用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夹住乳头轻轻按住,帮助控制奶流速度,另一只手托住婴儿的头部。对于奶流较急的情况比较适用,能让婴儿更好地适应奶流节奏。 侧卧式姿势:母亲侧卧,将婴儿转向自己,使其身体面对母亲,头部枕在母亲的手臂上。这种姿势适合夜间哺乳,能让母亲和婴儿都更轻松。 三、把握哺乳时机 选择婴儿清醒状态:当婴儿处于浅睡眠或刚醒来比较清醒的时候哺乳,此时婴儿的注意力相对集中,更愿意吃奶。若在婴儿深度睡眠时强行哺乳,婴儿可能会抗拒。 避免过饱或过饿:婴儿过饿时可能会因为急切而不好好吃,过饱时也会对吃奶失去兴趣。要把握好哺乳间隔,一般新生儿2-3小时喂一次,随着月龄增长逐渐延长间隔,但要根据婴儿具体需求调整,保持婴儿处于适度饥饿状态,以提高吃奶的积极性。 四、考虑婴儿自身状况 婴儿是否患病:如果婴儿患有感冒、肺炎等疾病,可能会影响食欲,导致不好好吃母乳。此时要观察婴儿是否有其他症状,如咳嗽、发热、鼻塞等,若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婴儿是否处于猛长期:婴儿在猛长期时,可能会出现短时间内频繁吃奶的情况,但也可能会有暂时不好好吃母乳的现象。猛长期一般有规律可循,通常发生在出生后7-10天、2-3周、6周左右等阶段,这是婴儿生长发育的正常阶段,一般过了猛长期会恢复正常吃奶情况。 五、特殊人群(婴儿)温馨提示 婴儿各个器官发育尚未完善,在处理不好好吃母乳情况时要格外小心。要避免使用不适当的方法强迫婴儿吃奶,以免引起婴儿不适甚至造成呛奶等危险情况。如果经过多种尝试婴儿仍然长期不好好吃母乳且体重增长异常等,要及时咨询医生,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处理,确保婴儿健康成长。

    2025-10-15 15:24:36
  • 孩子体温37.8算发烧吗

    孩子体温37.8℃属低热,正常体温范围因测量部位而异,低热时可通过适当增减衣物、多补水、调节环境等非药物干预,还需观察伴随症状和体温变化,新生儿和有基础疾病的孩子低热时更需谨慎,体温持续上升超38.5℃或伴精神萎靡等要及时就医。 一、孩子体温37.8℃是否算发烧 孩子体温37.8℃属于低热范畴。正常儿童的口腔温度正常范围一般在36.2℃~37.3℃,直肠温度正常范围通常在36.5℃~37.5℃,腋下温度正常范围多在36℃~37℃。当孩子腋下温度达到37.3℃及以上、口腔温度达到37.5℃及以上、直肠温度达到37.6℃及以上,可考虑为发烧,所以37.8℃的腋下体温对于孩子来说属于低热情况。 二、孩子低热时的应对措施及相关因素考虑 (一)非药物干预为主 1.适当增减衣物:如果孩子穿着过厚导致体温偏高至37.8℃,可适当减少衣物,以利于散热,但要避免让孩子直接吹风,防止着凉。这是因为孩子的体温调节功能还不完善,过厚的衣物不利于热量散发,影响体温下降。 2.多补充水分:让孩子多喝温水,通过增加排尿来带走一部分热量,有助于体温的降低。孩子在低热状态下身体水分消耗可能会增加,补充水分很重要。 3.环境调节: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一般维持在22℃~25℃左右,湿度在50%~60%为宜,这样的环境利于孩子身体散热,辅助体温恢复。不同年龄段孩子对环境温度的适应有一定差异,年龄较小的婴儿体温调节更易受环境影响,所以要特别注意环境的调控。 (二)观察病情变化 1.关注伴随症状:留意孩子是否伴有咳嗽、流涕、呕吐、腹泻等其他症状。如果同时伴有频繁咳嗽,可能提示呼吸道感染等情况;若出现腹泻,需考虑肠道感染等问题。不同的伴随症状可能指向不同的疾病原因,不同年龄的孩子常见的伴随疾病有所不同,比如婴幼儿低热伴腹泻要警惕秋季腹泻等肠道病毒感染。 2.监测体温变化:定时给孩子测量体温,密切观察体温是持续上升还是有所波动。如果体温持续上升超过38.5℃或者伴有精神萎靡、嗜睡等情况,需及时就医。不同年龄孩子对发热的耐受程度不同,新生儿及小婴儿低热时可能精神状态改变更不典型,更要仔细观察。 三、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的情况 (一)新生儿 新生儿体温37.8℃时要格外谨慎。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易受环境影响。如果新生儿出现低热,要检查是否包裹过紧、室温过高所致,同时要警惕感染等严重情况,因为新生儿感染时不一定会出现典型的高热表现,低热可能是感染的一个信号,需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以排查感染性疾病。 (二)有基础疾病的孩子 如果孩子本身有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病等基础疾病,出现低热37.8℃时更要重视。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发热的耐受,需要密切观察孩子的一般状况,如呼吸、精神反应等,必要时尽早带孩子就医,因为基础疾病合并感染等情况时病情可能进展较快,不能延误治疗。

    2025-10-15 15:23:32
  • 2岁半宝宝咳嗽吃什么药效果好

    2岁半宝宝咳嗽可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增加水分摄入、保持室内适宜环境;药物选择上有止咳祛痰药如氨溴索口服液、乙酰半胱氨酸颗粒,过敏引起咳嗽可考虑氯雷他定糖浆等抗过敏药,需谨慎使用含可待因等药且不能自行用成人药;要密切观察宝宝咳嗽情况,持续不缓解或伴严重症状及时就医,严格遵医嘱选药,精心护理促进康复。 一、非药物干预措施 1.增加水分摄入:让宝宝多喝温水,有助于稀释痰液,使其更容易咳出,缓解咳嗽症状。水温宜适中,避免过冷或过热刺激宝宝咽喉。因为充足的水分能保持呼吸道黏膜湿润,利于痰液的稀释和排出,对于2岁半宝宝来说,每天可适当多次饮用温水,每次量不宜过多,可分多次给予。 2.保持室内适宜环境:维持室内温度在22-25℃,湿度在50%-60%。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能让宝宝感觉舒适,减少呼吸道黏膜受到的刺激。可以使用加湿器来调节室内湿度,但要注意定期清洁加湿器,防止滋生细菌。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几次,每次15-30分钟,但要避免让宝宝直接吹冷风。 二、药物选择原则及常见药物 1.止咳祛痰药 氨溴索口服液:它能增加呼吸道黏膜浆液腺的分泌,减少黏液腺分泌,从而降低痰液黏度,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增加支气管纤毛运动,使痰液易于咳出。有科学研究表明,氨溴索对于儿童咳嗽伴有痰液增多的情况有较好的缓解作用,能有效改善呼吸道症状。 乙酰半胱氨酸颗粒:可以分解痰液中的黏蛋白纤维,使痰液黏度降低,适用于浓稠痰液不易咳出的宝宝。它通过化学作用改变痰液的物理性质,达到祛痰的目的,临床应用中对改善宝宝咳嗽咳痰症状有一定效果。 2.抗过敏药物:如果宝宝咳嗽是由过敏因素引起,如接触过敏原后出现咳嗽,可考虑使用氯雷他定糖浆等抗组胺药物。氯雷他定能竞争性阻断组胺H受体,缓解过敏引起的呼吸道症状。但使用前需要明确宝宝是过敏因素导致的咳嗽,且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因为2岁半宝宝的身体机能还在发育中,药物的使用需要谨慎评估。 3.需谨慎使用的药物:应避免给2岁半宝宝使用含有可待因等强中枢性镇咳成分的药物,因为低龄儿童使用可能会抑制呼吸中枢等,存在较大安全风险。同时,不要自行随意给宝宝使用成人止咳药物,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成人药物的剂量等可能不适合儿童,容易造成不良反应。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2岁半宝宝属于儿童特殊人群,在处理咳嗽问题时需要特别注意。首先,家长要密切观察宝宝咳嗽的情况,包括咳嗽的频率、程度、是否伴有发热、喘息等其他症状。如果宝宝咳嗽持续不缓解或伴有高热、呼吸急促、喘息等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而不是自行盲目用药。在选择药物时,一定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根据宝宝的具体病情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且要注意药物的剂型和剂量等是否适合儿童使用。同时,要按照非药物干预措施中的要求,精心护理宝宝,营造良好的室内环境和保证宝宝的水分摄入等,以促进宝宝咳嗽症状的缓解和身体的康复。

    2025-10-15 15:22:45
  • 手足口病预防方法

    手足口病防护需注重个人卫生如勤洗手、注意口腔皮肤清洁,保持居住环境通风清洁并避免儿童接触污染物品,流行季节规避密集场所且配合集体场所防控,通过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和充足睡眠增强自身免疫力,儿童群体要密切关注症状及时就医隔离,免疫力低下人群加强防护减少去密集场所。 一、个人卫生防护 1.勤洗手:日常应使用肥皂或含有酒精成分的洗手液在流动水下充分洗手,尤其在接触口鼻前、进食前、处理婴幼儿粪便或呼吸道分泌物后等关键时刻,通过规范洗手可有效减少肠道病毒等病原体的沾染,降低感染风险。 2.注意口腔及皮肤清洁:保持口腔清洁,饭后可用淡盐水漱口;勤换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因皮肤破损增加病毒侵入机会。 二、环境管理 1.通风与清洁:保持居住环境空气流通,每日定时开窗通风至少30分钟;定期对家居环境中的玩具、餐具、奶瓶等物品进行清洁消毒,可采用含氯消毒剂按规定浓度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一般作用15-30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 2.避免接触污染物品:尽量避免儿童接触已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如公共场合的扶手、玩具等,若接触后未及时洗手,病毒可能通过口鼻等途径侵入人体。 三、减少人群聚集接触 1.流行季节规避密集场所: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通常为每年4-7月等),尽量减少带儿童前往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如商场、游乐场、幼儿园等,降低与患病儿童密切接触的概率,因为这些场所人员流动大,病毒传播风险较高。 2.集体场所防控配合:若儿童所在学校或幼儿园发现手足口病病例,应积极配合学校或幼儿园采取的防控措施,如加强教室通风、对相关物品进行消毒等,同时关注儿童在集体场所的健康状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四、增强自身免疫力 1.均衡饮食:保证儿童摄入富含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类等)、维生素(如新鲜蔬菜、水果等)的均衡饮食,为机体维持正常免疫功能提供营养物质基础,研究表明充足的营养摄入有助于提高机体抵抗力,降低感染性疾病的易感性。 2.适度运动与充足睡眠:鼓励儿童进行适当的户外运动,如每天户外活动1-2小时,促进身体新陈代谢;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学龄前儿童每日睡眠时间应达到11-13小时,良好的运动和睡眠有助于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增强抗病能力。 五、特殊人群防护要点 1.儿童群体:儿童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易感人群,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的身体状况,若发现儿童出现发热、手、足、口等部位皮疹或疱疹等疑似手足口病症状时,应立即带儿童就医,并让儿童居家隔离休息,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防止疾病传播给他人;同时,按照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做好儿童患病期间的护理工作。 2.免疫力低下人群:对于本身免疫力低下的个体,如患有基础疾病、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等人群,更要加强防护,除严格遵循上述个人卫生、环境管理等措施外,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采取额外的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等,降低感染手足口病的风险。

    2025-10-15 15:21:35
  • 新生儿三四天没大便要怎么办

    新生儿三四天没大便需区分生理与病理情况,若为生理性可通过腹部按摩、增加奶量摄入、刺激肛门排便等非药物干预,若伴腹胀、呕吐、精神萎靡等异常表现则需及时就医,因这些可能提示病理性疾病,新生儿自身免疫力低,病情变化快,需及时检查处理。 一、观察与初步判断 1.区分生理现象与异常情况 对于新生儿三四天没大便的情况,首先要区分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新生儿尤其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可能会出现攒肚现象,这是一种生理现象。一般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消化吸收较好,食物残渣少,可能会出现几天不排便的情况,但宝宝精神状态好,吃奶正常,无腹胀等不适表现。而如果是人工喂养的新生儿三四天没大便,或者伴有腹胀、哭闹不安、吃奶差等情况,则需要警惕病理性因素。 从年龄因素考虑,新生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尤其是肠道蠕动功能相对较弱,这是生理性攒肚可能出现的一个原因。对于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母乳中的营养成分容易被充分消化吸收,产生的食物残渣少,所以排便间隔可能会延长。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1.腹部按摩 可以在新生儿空腹时进行腹部按摩。以宝宝的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顺时针按摩宝宝的腹部,每次按摩5-1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按摩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这是因为通过按摩可以刺激肠道神经,增强肠道的蠕动功能,从而有助于粪便的排出。对于新生儿来说,腹部按摩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用力过猛引起宝宝不适。 2.增加奶量摄入 对于人工喂养的新生儿,要确保奶量充足。因为奶量不足可能会导致新生儿排便减少。要按照奶粉的喂养说明来准确调配奶粉,保证新生儿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这样可以使肠道有足够的食物残渣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则要确保宝宝有效吸吮,保证充足的母乳摄入,因为母乳量不足也可能导致新生儿排便减少。 3.刺激肛门排便 可以用消毒棉签蘸取少量温水,轻轻刺激新生儿的肛门周围,引起宝宝的排便反射。但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宝宝的肛门黏膜。这种方法是利用刺激肛门周围的神经,诱发肠道蠕动,促使排便。不过,这种方法一般是在其他方法尝试后效果不明显时可偶尔使用,不能作为常规的排便刺激方法。 三、及时就医的情况 1.出现异常表现时 如果新生儿三四天没大便,同时伴有腹胀明显,腹部膨隆如鼓,或者宝宝出现呕吐、精神萎靡、不吃奶等情况,应立即就医。因为这些情况可能提示存在肠道梗阻、先天性巨结肠等病理性疾病。对于新生儿来说,肠道梗阻等疾病会严重影响宝宝的健康,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从年龄和健康风险角度考虑,新生儿自身免疫力低,一旦出现病理性的排便异常情况,病情变化可能较快,所以必须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腹部X线等检查,以明确病因。 总之,对于新生儿三四天没大便的情况,首先要仔细观察宝宝的一般状况,先尝试非药物干预措施,如果情况没有改善或者出现异常表现,应及时带新生儿就医,以便明确原因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2025-10-15 15:20:4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