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儿童各种感染性疾病和儿童肝脏疾病有丰富临床救治经验。
向 Ta 提问
就职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医师,临床经验丰富,能独立诊断和治疗儿童各种感染性疾病复杂疑难临床病例。在各种儿童感染性疾病(包括法定传染病),婴儿肝炎综合征和儿童肝脏疾病等方面有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
展开-
化脓性腮腺炎怎么得的
化脓性腮腺炎常见病因包括机体抵抗力下降、唾液分泌减少、逆行感染,不同人群患化脓性腮腺炎有不同特点及相关因素,儿童多因口腔卫生差、全身抵抗力低或患急性传染病后继发;老年人因唾液腺功能减退、基础疾病多及口腔卫生维护不佳发病风险高;术后患者则与术后唾液分泌减少、手术创伤致抵抗力暂时下降有关。 一、化脓性腮腺炎的常见病因 (一)机体抵抗力下降 当患者处于全身状况不佳的状态时,例如患有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像糖尿病、恶性肿瘤晚期等),身体的免疫力会降低,此时口腔内的致病菌就容易乘虚而入,引发化脓性腮腺炎。以糖尿病患者为例,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同时患者自身的防御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导致腮腺发炎。 对于儿童群体,如果在手术后长时间禁食,身体处于应激状态,抵抗力也会下降,也可能增加患化脓性腮腺炎的风险。 (二)唾液分泌减少 术后患者:接受腹部手术或其他大手术的患者,术后可能因为禁食、应用抗胆碱药物等原因,导致唾液分泌明显减少。唾液具有冲洗口腔、清除细菌的作用,唾液分泌减少后,口腔内的细菌就容易在腮腺导管内定植、繁殖,进而引发化脓性腮腺炎。比如一些腹部大手术患者术后需要长时间禁饮禁食,唾液分泌大幅减少,增加了感染机会。 老年人:老年人的唾液腺功能本身会出现生理性衰退,唾液分泌量减少,而且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口腔卫生状况相对较差,这些因素都使得老年人更容易发生化脓性腮腺炎。 (三)逆行感染 腮腺导管口是细菌侵入的主要途径。当口腔内存在细菌感染时,如患有牙龈炎、牙周炎等疾病,细菌可通过腮腺导管逆行进入腮腺引发感染。例如,牙周炎患者口腔内的致病菌可沿腮腺导管逆行至腮腺,引起腮腺的化脓性炎症。儿童如果口腔卫生不良,也可能因为逆行感染导致化脓性腮腺炎。 二、不同人群患化脓性腮腺炎的特点及相关因素 (一)儿童群体 儿童患化脓性腮腺炎相对较少,但如果发生,往往与口腔卫生差、全身抵抗力低有关。比如幼儿园儿童集体生活时,如果有儿童口腔卫生不佳,且自身抵抗力较弱,就可能因逆行感染引发化脓性腮腺炎。另外,儿童在患某些急性传染病(如麻疹、猩红热等)后,身体抵抗力下降,也容易继发化脓性腮腺炎。 (二)老年人群体 老年人患化脓性腮腺炎多与唾液腺功能减退、基础疾病多有关。老年人常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等多种基础疾病,这些疾病会影响全身状况,再加上唾液分泌减少,口腔自洁能力下降,使得化脓性腮腺炎的发病风险增加。而且老年人行动相对不便,口腔卫生维护可能不够理想,进一步增加了感染的可能性。 (三)术后患者 术后患者发生化脓性腮腺炎主要与术后唾液分泌减少、手术创伤导致身体抵抗力暂时下降有关。比如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可能因为应用了抑制唾液分泌的药物等原因,唾液分泌减少,同时手术创伤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抵抗力降低,从而容易发生逆行感染引发化脓性腮腺炎。
2025-10-15 15:18:34 -
新冠灭活疫苗和重组疫苗的区别
新冠灭活疫苗经物理化学方法灭活活病毒保留抗原刺激免疫,重组疫苗用基因工程使宿主细胞表达特定抗原蛋白,灭活疫苗基础免疫一般为两针部分需加强针且间隔有规定,重组疫苗如中国重组蛋白疫苗为三针且相邻间隔有要求,两者免疫效果均经验证良好,安全性上灭活疫苗常见局部全身反应多轻中度,重组疫苗不良反应相对较轻或发生率低,特殊人群中孕妇接种需评估健康状况符合指征可接种,老年人接种需健康状况稳定密切观察,慢性病患者病情控制稳定接种安全可行需告知医生监测。 一、制备原理差异 新冠灭活疫苗是将培养扩增的活新冠病毒通过物理化学方法灭活,保留病毒抗原成分以刺激机体免疫应答;重组疫苗运用基因工程技术,使宿主细胞表达新冠病毒特定抗原蛋白,如重组蛋白疫苗利用CHO细胞表达新冠病毒S蛋白受体结合区抗原蛋白来诱导免疫反应。 二、接种程序不同 1.灭活疫苗:一般为基础免疫2针,部分需加强免疫1针,两针间隔通常为3周-8周左右。例如某些新冠灭活疫苗首针与第二针间隔建议3周及以上,第二针与加强针间隔根据具体疫苗规定有所不同。 2.重组疫苗:以中国重组蛋白疫苗为例,接种程序为3针,相邻两针间隔建议大于4周,第二针尽量在首针接种后8周内完成,第三针尽量在首针接种后6个月内完成。 三、免疫效果表现 1.灭活疫苗:经多项临床研究证实,能有效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等免疫应答,对预防新冠病毒感染、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有明确效果,不同研究显示其在一定时间内保护效力维持在较好水平。 2.重组疫苗:同样通过严格临床试验验证,可激发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在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等方面展现良好免疫效果,与灭活疫苗整体保护效力无显著差异,不过个体因免疫反应差异可能存在细微表现不同。 四、安全性特点 1.灭活疫苗:常见不良反应为接种部位疼痛、红肿、硬结等局部反应,以及发热、乏力、头痛等全身反应,多为轻至中度且可自行缓解,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长期安全性经大量接种后观察可靠。 2.重组疫苗:不良反应与灭活疫苗类似,局部和全身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或程度较轻,因其制备工艺特点,特定人群出现的不良反应经监测也在可控范围内,安全性获充分数据支持。 五、特殊人群考虑 1.孕妇:两类疫苗接种均需充分评估孕妇健康状况,符合接种指征时可接种,因孕期感染新冠病毒风险高且可能致不良妊娠结局,疫苗保护作用大于潜在风险,需严格遵循接种禁忌和流程。 2.老年人:老年人接种需健康状况稳定,接种后密切观察不良反应,因老年人免疫功能相对较弱,更关注接种后免疫应答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就医,两类疫苗对降低老年人感染新冠病毒后重症和死亡风险均有积极意义。 3.慢性病患者:病情控制稳定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接种两类疫苗安全可行,接种前告知医生病情,接种后监测自身症状和指标变化,两类疫苗不会明显影响慢性病病情,能有效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相关健康风险。
2025-10-15 15:18:15 -
如何预防新冠感染
为预防感染,需做好个人防护,包括佩戴合适口罩、勤洗手;保持环境通风换气、定期清洁消毒物体表面;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度运动、保证充足睡眠;减少聚集性活动,特殊人群更应避免不必要聚集。 一、个人防护措施 1.佩戴口罩:在公共场所、人员密集场所等环境中,应佩戴符合标准的医用口罩或N95及以上防护级别口罩,可有效阻挡病毒传播。研究表明,正确佩戴口罩能显著降低新冠病毒感染风险,例如在医疗机构等高风险环境中,医护人员规范佩戴防护口罩可大幅减少感染机会。不同人群根据所处环境不同选择合适口罩,如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在人员复杂场所更需佩戴防护性能好的口罩;儿童佩戴口罩时要选择适合其脸型的款式,确保佩戴舒适且贴合面部。 2.手卫生:勤洗手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要用流动水和肥皂或含有酒精的洗手液洗手,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例如,在接触公共物品后、咳嗽或打喷嚏后、饭前便后等情况都应及时洗手。对于儿童,家长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可通过唱洗手歌等方式引导儿童掌握正确的洗手时长。 二、环境防控 1.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应开窗通风数次,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30分钟。良好的通风可以降低室内空气中病毒的浓度,减少感染风险。不同年龄人群所处环境通风要求类似,但对于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人,通风时要注意避免直接吹风受凉。 2.物体表面清洁消毒:定期对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桌椅、手机、电脑键盘等进行消毒。可使用含氯消毒剂或酒精等合适的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对于儿童经常接触的玩具等物品,要增加消毒频率,选择儿童适用的安全消毒剂进行消毒。 三、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1.合理膳食:保证营养均衡,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如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奶制品等。良好的营养状况有助于维持身体免疫系统功能正常,增强抵抗力。不同年龄段人群膳食需求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保证足够的钙、蛋白质等摄入;老年人要注意控制脂肪和盐分摄入,合理搭配饮食。 2.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适度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儿童可选择适合其年龄的户外活动,如跳绳、踢毽子等;老年人运动要注意强度适中,避免过度劳累,可选择平缓的运动方式。 3.充足睡眠:保证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时间,成年人一般需要7-8小时睡眠,儿童和青少年睡眠时间更长。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和免疫系统修复。不同年龄人群睡眠需求不同,儿童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来支持生长发育,家长要为儿童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四、减少聚集性活动 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且通风不良的场所,如不必要的大型聚会、密闭空间的娱乐场所等。如果必须前往,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对于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和儿童等特殊人群,更应避免不必要的聚集性活动,因为他们感染后发生重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2025-10-15 15:16:32 -
感冒清热颗粒对新冠有一定缓解效果:
感冒清热颗粒所含成分可能调节免疫与炎症反应但需深入药理学研究小规模临床观察对新冠轻度症状有改善趋势但需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验证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及有基础疾病者使用需谨慎不能单纯依赖该药物应结合综合健康管理症状不缓解时及时就医。 一、感冒清热颗粒对新冠缓解效果的药理学基础 感冒清热颗粒主要由多种中药成分组成,其所含成分可能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途径发挥作用。例如其中某些中药成分可能对炎症反应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而新冠病毒感染后机体常出现炎症相关的病理生理改变,从药理学角度推测感冒清热颗粒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新冠感染引发的机体异常状态产生影响,不过这一推测需更多深入的药理学研究来确切阐明其具体作用机制及与新冠病毒作用的关联。 二、初步临床观察中的缓解表现 在一些小规模的临床观察中发现,对于新冠感染出现轻度症状的人群,如伴有流涕、轻度咳嗽等情况时,使用感冒清热颗粒后部分患者的相关症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趋势。但需要强调的是,此类观察样本量相对较小,还需更多大样本、严格设计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其对新冠感染症状缓解的确切效果及适用范围。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群体 儿童由于其生理发育尚未成熟,药物代谢、排泄等功能与成人存在差异。目前关于感冒清热颗粒用于儿童新冠症状缓解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证据相对有限,所以应谨慎使用该药物来缓解新冠相关症状。若儿童出现新冠相关症状,优先考虑非药物的支持性干预措施,如适当增加水分摄入、保证充足休息等,如需使用药物应在专业儿科医生的指导下,严格评估病情后权衡利弊再决定是否使用该药物,避免因不恰当用药给儿童健康带来潜在风险。 (二)孕妇群体 孕妇属于特殊生理阶段,其机体代谢及对药物的耐受性与普通人群不同。感冒清热颗粒中含有的中药成分对于孕妇及胎儿的影响尚不明确,使用该药物缓解新冠相关症状时需格外谨慎。应综合考虑孕妇的孕周、自身健康状况以及新冠症状的严重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由专业医生进行全面评估后再决定是否使用,以最大程度保障孕妇自身健康和胎儿的安全。 (三)其他特殊人群 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患者,使用感冒清热颗粒缓解新冠症状时也需密切关注。因为这些患者本身机体状况较为复杂,药物可能与基础疾病的治疗药物存在相互作用等情况,所以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使用,医生需充分评估药物对患者基础疾病的影响以及新冠症状缓解的需求之间的平衡。 四、综合健康管理的重要性 即使感冒清热颗粒被推测可能对新冠有一定缓解效果,但不能单纯依赖该药物来应对新冠感染。在缓解新冠相关症状过程中,还应结合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保持室内通风等综合健康管理措施。同时,若使用感冒清热颗粒后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遵循医生的专业建议采取更合适的医疗干预措施。
2025-10-15 15:16:12 -
被小孩咬出血需打针吗
小孩咬出血后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小孩口腔常见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细菌,若小孩有口腔疾病感染风险更高;是否打针需综合伤口情况(浅小伤口处理后一般无需打针,深大或特殊部位伤口可能需打破伤风针)和咬人小孩健康状况(健康则感染传染病风险低,有异常需进一步评估)判断;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被咬伤后感染风险高,处理伤口要更谨慎;后续无论是否打针都要密切观察伤口,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 一、小孩口腔细菌情况分析 小孩口腔中存在多种细菌,常见的有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当被小孩咬出血时,这些细菌可能会随着唾液进入伤口,增加伤口感染的风险。如果咬人的小孩本身存在口腔疾病,如龋齿、牙龈炎等,口腔内的细菌数量和种类可能更多,感染的可能性也会相应增加。 二、是否需要打针的判断因素 1.伤口情况 如果伤口较浅、较小,只是轻微的皮肤破损和少量出血,经过及时正确的处理,如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冲洗伤口15分钟以上,再用碘伏等消毒剂消毒,一般感染的风险相对较低,通常不需要打针。 若伤口较深、较大,或者伤口位于关节、面部等特殊部位,感染的风险会增加。这种情况下,除了进行上述的伤口处理外,可能需要考虑打破伤风针。因为破伤风杆菌容易在缺氧的深伤口中生长繁殖,预防破伤风感染至关重要。 2.咬人小孩的健康状况 如果咬人小孩身体健康,没有感染一些可能通过唾液传播的传染病,如乙肝、艾滋病等,那么被咬伤者感染这些疾病的风险极低。 但如果咬人小孩近期有发热、感染等异常情况,或者已知患有某些传染病,被咬伤者就需要进一步评估感染相应疾病的可能性,可能需要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如接种疫苗等。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 被咬伤的儿童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抵抗力相对较弱,伤口感染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在处理伤口时要更加小心,避免孩子搔抓伤口,以免加重感染。如果需要打针,要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和剂量,同时要关注孩子打针后的反应,如是否有发热、局部红肿等。 2.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伤口愈合能力较差,且可能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被小孩咬出血后,感染的风险可能更高,而且一旦感染,病情可能会相对严重。对于这类人群,即使伤口看似不严重,也建议及时就医,由医生评估是否需要打针。 3.免疫力低下人群 患有免疫系统疾病、正在接受化疗或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导致免疫力低下的人群,被咬伤后感染的风险会显著增加。他们的身体可能无法有效应对伤口处的细菌入侵,因此需要更加积极地处理伤口,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决定是否需要打针预防感染。 四、后续观察与处理 被小孩咬出血后,无论是否打针,都需要密切观察伤口的情况。如果伤口出现红肿、疼痛加剧、渗液、发热等症状,或者全身出现乏力、发热等不适,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可能包括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控制感染。
2025-10-15 15: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