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小儿自身免疫性脑炎、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癫痫、脊髓炎、周围神经病变、抽动症、多动症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向 Ta 提问
广州医科大学儿科学硕士,从事小儿神经内科工作十余年,在小儿神经发育及小儿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华医学会广东省神经内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广东省神经内科分会免疫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广州市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广州市女医师协会儿童早期发展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癫痫协会及广东省抗癫痫协会会员。
展开- 
                        每次头晕就想吐是怎么回事前庭性疾病中梅尼埃病因内耳膜迷路积水致旋转头晕伴耳鸣耳闷等且发病与内耳微循环障碍等有关,耳石症因耳石脱落头部位置变刺激半规管致头晕恶心好发中老人及有头部外伤史者;神经系统后循环缺血是老人高发因后循环缺血影响神经结构致头晕想吐伴肢体麻木等与血管病变有关,颅内肿瘤因占位压迫致头晕想吐伴头痛视力改等相对少见;颈椎病因病变压迫椎动脉致脑供血不足引发头晕恶心常见伏案人群颈部活动后加重;心理因素长期焦虑抑郁致躯体化头晕想吐随情绪变;特殊人群儿童可能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或感染性疾病,老人出现头晕想吐需高度警惕脑血管意外应尽快就医检查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 一、前庭性疾病相关 1.梅尼埃病:其病理基础是内耳膜迷路积水,发作时除了出现旋转性头晕外,因内耳的前庭感受器与呕吐中枢存在神经联系,内耳膜迷路积水刺激前庭神经,可传导至呕吐中枢引发想吐症状,多伴有耳鸣、耳闷胀感等表现,常见于中青年人,发病可能与内耳微循环障碍、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 2.耳石症:耳石脱落至半规管内,当头部位置发生变化时,刺激半规管内的感受器,引起机体平衡失调出现头晕,同时因前庭-自主神经反射,可导致恶心、呕吐症状,好发于中老年人及有头部外伤史等人群。 二、神经系统相关 1.后循环缺血:老年人是高发人群,后循环主要供应脑干、小脑等部位血液,若发生缺血,会影响相关神经功能,当累及前庭神经核等与头晕呕吐相关的神经结构时,就会出现头晕伴随想吐的情况,常伴有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等表现,多与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病变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有关。 2.颅内肿瘤:颅内占位性病变逐渐增大时,可能压迫周围脑组织及神经结构,影响平衡觉传导通路等,进而出现头晕想吐症状,这种情况相对少见,但需警惕,一般还会有头痛、视力改变等其他伴随症状。 三、颈椎病相关 颈椎发生病变,如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当压迫椎动脉时,会导致脑部血供不足,影响前庭神经等的正常功能,从而引发头晕,同时因交感神经受刺激等因素,可出现恶心、想吐症状,常见于长期伏案工作、低头玩手机等人群,多在颈部活动后症状加重。 四、心理因素相关 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下,可能出现躯体化症状,表现为头晕想吐,这类情况往往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基础,患者多有长期精神压力大、情绪不稳定等情况,头晕和想吐的症状可能会随情绪波动而变化。 五、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儿童出现头晕想吐可能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由于儿童耳部结构等特点,头部轻微外伤等可能导致耳石脱落,需及时就医进行耳石复位等非药物干预,避免随意使用止吐药物等,以防掩盖病情;也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引起,除头晕想吐外常伴有发热、鼻塞等症状。 2.老年人:老年人出现头晕想吐需高度警惕脑血管意外(如脑梗死、脑出血)等严重情况,应尽快就医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等明确病因,因为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发生脑血管病变风险高,且要避免自行用药缓解症状而延误病情。 2025-10-22 12:35:02
- 
                        老年人头晕可能是何原因老年人头晕可由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脑血管疾病(脑供血不足、脑梗死、脑出血)、耳部疾病(梅尼埃病、耳石症)、血液系统疾病(贫血)、颈椎病、药物副作用、精神心理因素(焦虑抑郁)等导致,出现头晕时应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及时监测生命体征,若持续不缓解或伴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等需立即就医排查严重疾病,同时要关注基础疾病管理及用药情况以防药物相互作用或副作用加重头晕。 一、心血管疾病相关原因 1.高血压:血压异常波动是老年人头晕的常见诱因,研究表明约30%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会出现头晕症状,血压过高或过低波动时,脑血管灌注压改变,可引发头晕。 2.心律失常:如房颤等心律失常可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异常,使脑部供血减少,从而引起头晕,临床观察显示老年心律失常患者中头晕发生率较高。 3.心力衰竭:心脏泵血功能减退,全身血液循环障碍,脑部供血不足,易出现头晕症状,相关研究证实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有头晕表现。 二、脑血管疾病相关原因 1.脑供血不足:老年人脑血管弹性减退、管腔狭窄,易发生脑供血不足,导致脑部缺血缺氧引发头晕,影像学检查可见脑部供血区域血流灌注减低。 2.脑梗死:脑血管堵塞后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影响脑部正常功能,可出现头晕症状,临床中急性脑梗死患者常伴随不同程度头晕。 3.脑出血:脑部血管破裂出血,压迫周围脑组织,导致颅内压改变及神经功能受损,进而引发头晕,相关病例研究显示脑出血患者多有头晕主诉。 三、耳部疾病相关原因 1.梅尼埃病:内耳迷路积水影响平衡感和听觉功能,老年患者发病时可出现头晕、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老年人群中梅尼埃病有一定患病率。 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耳石脱落至半规管内,头部位置改变时刺激前庭感受器引发头晕,多见于老年人,临床通过变位试验可明确诊断。 四、血液系统疾病相关原因 贫血: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营养不良等易导致贫血,血红蛋白携氧能力下降,脑部缺氧引发头晕,血常规检查可见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等贫血指标异常。 五、颈椎病相关原因 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病变可压迫椎动脉或颈神经根,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及神经传导,导致头晕,影像学检查(如颈椎X线、MRI)可见颈椎病变征象。 六、药物副作用相关原因 部分药物如降压药(硝苯地平可引起反射性心率加快导致头晕)、降糖药(低血糖时可出现头晕)等,长期或不规范使用可能引发头晕,需关注用药史及药物不良反应。 七、精神心理因素相关原因 焦虑抑郁:老年人因生活事件等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可表现为头晕、头痛等躯体化症状,心理评估量表可辅助判断精神心理状态。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老年人出现头晕时需特别注意,应避免突然改变体位以防摔倒,及时监测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若头晕持续不缓解或伴有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排查严重疾病,同时需关注老年人基础疾病管理及用药情况,避免因药物相互作用或副作用加重头晕症状。 2025-10-22 12:34:23
- 
                        如何解决入睡困难问题营造适宜睡眠环境需调控温度光线并保持安静,建立规律作息要固定时间且控制日间小憩,采用深呼吸和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放松技巧,特殊人群儿童、孕妇、老年各有注意事项,还可通过刺激控制疗法仅在有困意时上床及非睡眠相关活动转移来辅助。 一、营造适宜睡眠环境 1.温度与光线调控:睡眠环境温度建议维持在18~25℃,过冷或过热均可能干扰入睡。同时保持卧室黑暗,可使用遮光窗帘等减少光线干扰,睡前避免强光刺激,尤其应避免蓝光(如手机、电脑屏幕发出的光),因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睡眠节律。 2.安静氛围营造:尽量降低环境噪音,可使用白噪音机等播放舒缓的自然声音(如雨声、海浪声),帮助屏蔽外界杂音,营造利于入睡的安静氛围。 二、建立规律作息习惯 1.固定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固定上床睡觉时间和起床时间,包括周末也应保持相近的作息,使生物钟形成稳定节律。一般建议成年人每晚保证7~9小时的睡眠时间,通过规律作息让身体适应固定的睡眠-觉醒周期,有助于改善入睡困难。 2.减少日间小憩影响:若日间需要小憩,尽量控制在30分钟内,且避免在下午晚些时候或傍晚后小憩,以防影响夜间睡眠质量。 三、采用放松身心技巧 1.深呼吸训练:睡前进行深呼吸,缓慢吸气(腹部膨胀)持续5秒,然后缓慢呼气(腹部收缩)持续5秒,重复10~15次,通过调节呼吸频率使身体进入放松状态,缓解紧张情绪,利于入睡。 2.渐进性肌肉松弛法:从脚部开始,依次紧绷该部位肌肉5~10秒,然后迅速放松,感受肌肉紧张与松弛的差异,逐步向上至头部,依次对腿部、臀部、腹部、胸部、手臂、肩部、颈部、面部等部位进行操作,通过放松肌肉减轻身体的紧张感,促进睡眠。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群体:儿童入睡困难时,需营造温馨舒适的睡前环境,避免睡前1小时内进行剧烈运动或观看刺激性的电视节目、玩电子游戏等。可通过讲温馨故事、轻拍安抚等方式帮助其放松情绪,建立良好的睡前仪式感。 2.孕妇群体:孕妇入睡困难时,应注意睡姿,尽量采取左侧卧位,减轻子宫对血管的压迫。睡前避免摄入咖啡因、浓茶等刺激性饮品,可通过温水泡脚、听轻柔音乐等方式舒缓身心,但需注意水温不宜过高,泡脚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 3.老年人群体:老年人入睡困难时,白天可适当进行轻度活动(如散步),但避免傍晚后剧烈运动。睡前可通过冥想、简单的拉伸运动等放松身体,同时保持卧室环境整洁、安静,减少夜间因身体不适(如尿频等)导致的觉醒。 五、认知行为疗法辅助(刺激控制疗法) 1.仅在有困意时上床:只有当感到明显困意时才进入卧室上床,避免在床上进行与睡眠无关的活动,如长时间玩手机、看电视等,使床与睡眠建立强烈的关联,提高睡眠效率。 2.非睡眠相关活动转移:若上床后15~20分钟仍未入睡,应离开卧室,进行一些单调、安静的活动,如阅读简单乏味的书籍等,待有困意时再返回卧室,避免因在床上辗转反侧而产生焦虑情绪,进一步加重入睡困难。 2025-10-22 12:33:31
- 
                        老年痴呆症患者吃什么食物好老年痴呆症患者可通过多吃富含抗氧化剂的蓝莓、草莓,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深海鱼类、核桃,富含维生素的菠菜、橙子,富含膳食纤维的燕麦、全麦面包来辅助健康,同时要注意营养均衡及根据患者情况调整,且饮食是综合治疗一部分,需结合认知训练等其他干预措施。 一、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 (一)蓝莓 蓝莓中富含花青素等抗氧化剂,有研究表明,长期摄入富含花青素的食物可能有助于降低老年痴呆症的发病风险。花青素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大脑细胞的损伤。老年痴呆症患者日常可适当食用蓝莓,例如每天食用100-150克左右,可直接吃新鲜蓝莓,也可制作成蓝莓酸奶等食用。 (二)草莓 草莓同样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如维生素C等。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能保护大脑神经细胞免受氧化损伤。一般建议老年痴呆症患者每天摄入约100克左右的草莓,可洗净后作为加餐食用。 二、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一)深海鱼类 深海鱼类如三文鱼、沙丁鱼等富含Omega-3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DH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是大脑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对维持大脑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有研究显示,摄入充足DHA的人群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相对较低。老年痴呆症患者可每周食用2-3次深海鱼类,每次食用量约100-150克。 (二)核桃 核桃也是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坚果,其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大脑细胞的修复和维持正常功能。每天可食用3-5个核桃,可直接吃,也可将核桃研磨后加入牛奶等饮品中食用。 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一)菠菜 菠菜富含维生素B9(叶酸)等多种维生素。叶酸对于大脑中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非常重要,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老年痴呆症的发生有一定关联,而充足的叶酸摄入有助于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老年痴呆症患者可每天食用100-150克菠菜,可清炒或做成菠菜汤等。 (二)橙子 橙子富含维生素C等维生素。维生素C除了抗氧化作用外,还参与大脑多种生理过程。建议老年痴呆症患者每天食用1-2个橙子,可直接食用,也可榨汁饮用,但注意不要添加过多糖分。 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一)燕麦 燕麦是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膳食纤维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进而影响大脑的功能。肠道菌群与大脑健康密切相关,良好的肠道环境有助于减少炎症等对大脑的不良影响。老年痴呆症患者可每天食用50-100克燕麦,可煮成燕麦粥食用。 (二)全麦面包 全麦面包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相比精制面粉制作的面包,全麦面包能提供更持久的能量,且有助于维持血糖稳定。血糖波动过大不利于大脑健康,老年痴呆症患者可将全麦面包作为主食的一部分,每天食用2-3片。 对于老年痴呆症患者,在饮食安排上还需注意营养均衡,根据患者的咀嚼和消化能力进行合理调整。例如对于咀嚼困难的患者,可将食物加工成软烂的状态。同时,饮食只是综合治疗的一部分,还需要结合适当的认知训练等其他干预措施。 2025-10-22 12:27:15
- 
                        脑卒中和脑梗塞有什么区别脑卒中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统称,含缺血性脑卒中(脑梗塞)和出血性脑卒中,二者在病因、影像学表现、临床表现有区别,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需注意相关情况,老年人是高发人群要尽快就医,高血压患者要控血压,糖尿病患者要控血糖并注意相关情况。 两者的区别 病因方面 脑梗塞:主要是由于脑血管内形成血栓,导致血管完全或部分阻塞,使得相应供血区域的脑组织缺血缺氧。例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等聚集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常见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塞;也可能是血液成分改变,如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等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引发脑梗塞。 脑卒中:除了缺血性脑卒中(如脑梗塞)外,还包括出血性脑卒中,比如高血压性脑出血,是由于长期高血压导致脑血管壁薄弱,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突然升高时,微动脉瘤破裂出血;还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多是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 影像学表现方面 脑梗塞:在头部CT上,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24-48小时后可出现低密度梗死灶;头部MRI检查对于脑梗塞的早期诊断更敏感,发病数小时内即可发现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的病灶。 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在头部CT上表现为高密度病灶,而缺血性脑卒中(脑梗塞)早期CT可能无明显改变,MRI能更早发现病灶。 临床表现方面 脑梗塞:症状相对较为缓慢进展,根据梗塞部位不同表现各异,常见的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言语不利等,若为大面积脑梗塞可能迅速出现意识障碍等严重情况,但一般起病时症状可能不是最严重的,会有逐渐变化的过程。 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起病往往较急,患者可能在活动中突然发病,出现头痛、呕吐、偏瘫、意识障碍等症状,病情进展较快,症状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高峰;而缺血性脑卒中(脑梗塞)有部分患者是在安静状态下发病,症状进展速度因梗塞情况而异。 特殊人群需注意的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下降,更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等情况,是脑梗塞和脑卒中的高发人群。对于老年人,要注意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基础疾病,定期体检,一旦出现头晕、肢体麻木等疑似脑卒中或脑梗塞的症状,要尽快就医,因为老年人发病后病情变化快,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是脑卒中(尤其是出血性脑卒中)和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要严格控制血压,规律服用降压药物,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剧烈运动等可能导致血压骤升的情况,因为血压波动大容易诱发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血管内血栓形成导致脑梗塞。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容易并发血管病变,增加脑梗塞的发生风险。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同时注意保护血管,定期检查血管情况。在发生脑卒中相关症状时,要及时就医,因为高血糖可能会影响病情的恢复,且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用药需要特别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等情况。 2025-10-22 12:26: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