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晶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小儿自身免疫性脑炎、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癫痫、脊髓炎、周围神经病变、抽动症、多动症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广州医科大学儿科学硕士,从事小儿神经内科工作十余年,在小儿神经发育及小儿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华医学会广东省神经内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广东省神经内科分会免疫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广州市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广州市女医师协会儿童早期发展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癫痫协会及广东省抗癫痫协会会员。

展开
个人擅长
小儿自身免疫性脑炎、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癫痫、脊髓炎、周围神经病变、抽动症、多动症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展开
  • 什么是脑中风

    脑中风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分缺血性约占七成至八成由血管狭窄闭塞致脑组织缺血坏死及出血性因血管破裂出血等,不可控因素为年龄、性别、遗传,可控因素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酗酒,症状有突发口角歪斜等,缺血性多安静或睡眠中起病渐重,出血性发病急症状明显,诊断靠头颅CT等影像学及其他检查,预防要控制基础病、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要点。 脑中风又称脑卒中、脑血管意外,是因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致脑血流中断,引发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具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与高死亡率特征。 一、分类 1.缺血性脑中风:约占脑中风的70%-80%,由脑血管狭窄或闭塞致脑血流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常见类型有脑梗死,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心源性脑栓塞等。 2.出血性脑中风:多因脑血管破裂出血所致,包含脑出血(常由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等致血管破裂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多由脑动脉瘤破裂等使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 二、危险因素 不可控因素:年龄(随年龄增长发病风险增加)、性别(男性发病风险略高于女性)、遗传因素(家族史者患病风险可能升高)。 可控因素:高血压(最重要可控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损伤血管内皮致动脉硬化等)、高血脂(血脂异常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糖尿病(可引发血管病变增加脑中风风险)、吸烟(尼古丁等损伤血管内皮促血栓形成)、酗酒(过量饮酒致血压升高、血脂紊乱等)。 三、症状表现 一般症状:突发口角歪斜、流涎、言语不清、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行走不稳、头痛、呕吐等。 不同类型特点:缺血性脑中风多在安静或睡眠中起病,症状可逐渐加重;出血性脑中风发病较急,头痛、呕吐等症状明显,病情进展快。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头颅CT为首选,可快速鉴别脑出血与缺血性脑中风;头颅MRI对缺血性脑中风早期诊断价值高,能更早发现脑组织病变。 其他检查:脑血管造影等有助于明确脑血管病变情况,对诊断及治疗方案制定具重要意义。 五、预防措施 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规律服药并定期监测相关指标。 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低盐、低脂、低糖,多吃蔬菜水果;适量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潜在脑血管病变风险因素并采取干预措施。 特殊人群提示:老年人因血管弹性下降更易患脑中风,需注重控制基础疾病与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高血压患者无论男女均应严格控压;有家族史人群需更重视定期体检与健康生活方式维持;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糖,预防血管并发症引发脑中风。

    2025-10-11 12:22:47
  • 化脓性脑膜炎有后遗症吗

    化脓性脑膜炎可能有后遗症,与患儿年龄、感染病原菌、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是否及时等有关,神经系统方面可出现智力障碍、癫痫、运动障碍、听力和视力障碍等,婴儿幼儿发生后遗症风险相对高,病情重者更易有后遗症,需尽早规范治疗并长期随访。 神经系统方面的后遗症 智力障碍:若患儿在化脓性脑膜炎发病时病情较重,尤其是婴儿和幼儿阶段,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到严重感染破坏,可能影响大脑的发育和功能,从而导致智力发育落后,表现为认知、学习能力等方面低于同龄正常儿童。研究表明,一些严重的化脓性脑膜炎患儿智力商数(IQ)会明显低于健康儿童。 癫痫发作:炎症损伤了大脑皮质等部位的神经组织,使得脑内神经元异常放电,进而引发癫痫。不同患儿癫痫发作的类型可能不同,有的表现为全身性大发作,有的则是部分性发作等。 运动障碍:可能出现肢体瘫痪、运动不协调等情况。例如,病变累及了支配肢体运动的神经传导通路或相应的脑区,会导致患儿在肢体活动上出现问题,影响其运动功能的正常发展,如行走困难、精细动作难以完成等。 听力障碍:病原菌感染可能波及内耳等相关结构,导致听力受损。婴幼儿时期发生化脓性脑膜炎后出现听力障碍可能会影响其语言发育,因为听力是语言接收的重要渠道。 视力障碍: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视力方面的问题,这与炎症对眼部相关神经或视觉中枢的影响有关。 不同年龄阶段的差异 婴儿和幼儿:由于婴儿和幼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血-脑屏障功能相对较弱,化脓性脑膜炎对他们的影响往往更严重,发生后遗症的风险相对较高。例如,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出现脑积水、脑实质损害等后遗症的几率较大。 儿童:相对婴儿和幼儿来说,发生严重后遗症的几率相对低一些,但如果病情重且治疗不及时,也可能出现上述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后遗症。 病情严重程度与后遗症的关系 病情较重者:如发病时就有昏迷、频繁惊厥、颅内压显著增高等情况的患儿,发生后遗症的可能性明显增加。因为严重的脑损伤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从而导致各种后遗症的出现。 病情较轻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感染得到控制,脑损伤较轻的患儿,发生后遗症的几率相对较低,但也不能完全排除,仍需要密切随访观察其神经系统发育等情况。 对于患有化脓性脑膜炎的患儿,尤其是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应尽早进行规范的治疗,如使用合适的抗生素控制感染等,并在治疗后进行长期的随访,包括神经系统发育评估、听力视力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后遗症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最大程度减轻后遗症对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5-10-11 12:21:09
  • 低血压会中风吗

    低血压可能增加中风风险,其引发中风机制包括缺血性中风(血压过低致脑血流量减少,脑血管有病变时易闭塞引发)和出血性中风(较少见,严重低血压可影响脑血管压力平衡致破裂出血),不同人群如老年人、中青年人群、有基础病史人群(心血管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特点及应对方式,需监测血压、调整生活方式、积极治基础病来预防低血压相关中风。 低血压引发中风的机制 缺血性中风方面:血压过低会导致脑血流量减少,当脑血流量低于脑组织代谢所需的临界值时,就会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脑血管本身如果存在动脉硬化等病变,在血流量不足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血管闭塞等情况,从而引发缺血性中风。研究表明,平均动脉压低于60mmHg时,脑血流量会明显减少,增加缺血性中风的可能性。 出血性中风方面:虽然相对少见,但严重的低血压也可能通过影响脑血管的压力平衡等机制引发出血性中风。例如,在一些情况下,血压的大幅波动可能导致原本脆弱的脑血管破裂出血。 不同人群低血压致中风的特点及应对 老年人 老年人的血管顺应性降低,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也有所减退,更容易出现低血压的情况。当发生低血压时,脑供血不足的风险更高。建议老年人要密切监测血压,避免快速改变体位,如从卧位突然站起等,防止因体位性低血压导致脑供血不足引发中风。同时,要积极治疗可能导致低血压的基础疾病,如心功能不全等。 中青年人群 中青年人群如果是由于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低血压,如过度节食、长期缺乏运动等引起的低血压,也需要关注中风风险。要调整生活方式,保证合理的营养摄入和适当的运动,维持正常的血压水平。如果是由某些疾病因素导致的低血压,如内分泌疾病等,需要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以降低中风发生的可能性。 有基础病史人群 心血管疾病患者:如高血压患者在降压过程中出现低血压情况时,更要谨慎。因为这类患者的脑血管已经处于相对脆弱或调节功能异常的状态,低血压会进一步加重脑供血的不稳定。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降压药物的使用,使血压维持在合适的水平,既保证脑部的有效灌注,又避免血压过低。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自主神经病变,容易出现低血压的情况。同时,糖尿病还会加速血管的病变,所以糖尿病患者发生中风的风险本身就较高,当出现低血压时,这种风险会进一步增加。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糖,平稳控制血压,定期监测相关指标,注意保护脑部血管健康。 总之,低血压与中风存在一定的关联,不同人群需要根据自身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低血压相关的中风发生,包括监测血压、调整生活方式、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等。

    2025-10-11 12:19:21
  • 脑出血后水肿期可怕吗

    脑出血后水肿期关键且需重视,其严重性在于会致颅内压升高,可引发脑疝等危及生命情况,且与年龄、基础病史、出血部位等因素相关,监测要关注相应指标,处理采取降颅内压等措施,需个体化治疗,不同人群因自身特点在水肿期情况和处理有不同考虑。 水肿期的相关影响因素 年龄因素:对于老年患者,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脑血管弹性等方面不如年轻人,脑出血后水肿期可能更容易出现颅内压难以控制的情况。因为老年人的脑代偿能力相对较差,水肿对脑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可能更为显著。而儿童患者发生脑出血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由于儿童的脑部仍在发育中,水肿对脑部正常发育的影响需要特别关注,可能会影响智力、运动等多方面的发育。 基础病史:如果患者本身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那么脑出血后水肿期可能会面临更复杂的情况。高血压会使脑血管的状态不稳定,糖尿病可能会影响脑组织的代谢等,这些都会加重脑出血后的水肿反应以及对脑部的损伤。比如,高血压患者的脑血管长期处于高压状态,脑出血后血管的自我调节等功能更容易出现紊乱,从而加重水肿。 出血部位:不同的出血部位导致的水肿期严重程度不同。例如,脑干出血相对来说水肿期可能更凶险,因为脑干是生命中枢所在部位,即使是轻微的水肿也可能对呼吸、心跳等重要生命体征产生严重影响。而大脑皮层等部位的出血,水肿期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导致神经功能缺损进一步加重,影响患者的肢体运动、语言等功能恢复。 水肿期的监测与处理要点 监测方面: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颅内压、意识状态、瞳孔变化等指标。通过颅内压监测可以及时了解水肿导致颅内压升高的情况,意识状态的变化能反映脑部功能受损的程度,瞳孔变化是判断脑疝等严重情况的重要指标。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监测重点略有不同,儿童患者除了上述指标外,还需要关注生长发育相关的指标变化;老年患者要注重心血管等基础指标的监测,因为其基础疾病可能会相互影响。 处理方面:一般会采取降低颅内压等措施。比如使用脱水剂等药物来减轻水肿,但在用药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等因素,低龄儿童要谨慎使用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发育的药物。同时,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要平稳控制血压等。在整个水肿期的处理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以最大程度减轻水肿对脑部的损害,改善患者的预后。 总之,脑出血后水肿期是比较关键且需要高度重视的阶段,其严重性与多种因素相关,通过密切监测和合理处理可以尽量改善患者的预后,但不同人群由于自身特点在水肿期的情况和处理上会有不同的考虑。

    2025-10-11 12:18:09
  • 脑梗塞要终生服药吗

    脑梗塞多数患者需终生服药,因与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病因相关难消除,要防复发;但也有特殊情况,如年轻患者若可逆因素全去除经评估可能停部分药,不过少,性别非关键,吸烟饮酒、缺乏运动、合并严重基础病、既往复发史等情况会影响,具体需医生据个体差异制定个体化方案。 一、一般情况 脑梗塞(脑梗死)患者多数需要终生服药,这是因为脑梗死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病因密切相关,这些病因很难完全消除。例如,动脉粥样硬化会持续进展,即使经过急性期治疗后,为了预防脑梗死的复发,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来控制危险因素和稳定病情。常用的药物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它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还有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这类药物不仅可以降低血脂,还能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阻止斑块破裂引发血栓。 二、特殊情况 1.年龄因素 老年患者:老年脑梗死患者往往基础疾病较多,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通常需要终生服药来控制相关指标,维持内环境稳定以预防脑梗死复发。 年轻患者:如果年轻脑梗死患者是由于某些可逆因素引发,且经过积极治疗后相关可逆因素完全去除,在医生评估后可能有停止某些药物的可能,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多数年轻患者也可能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来预防复发。 2.性别因素:一般来说性别本身不是决定是否终生服药的关键因素,但女性在特殊时期如孕期等,服用药物需要特别谨慎,要在医生指导下权衡脑梗死复发风险和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但这并不改变脑梗死患者多数需要终生服药预防复发的大趋势。 3.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饮酒者:吸烟和饮酒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即使已经发生脑梗死并开始服药,若不能戒烟戒酒,脑梗死复发风险仍然较高,需要更加严格地终生服药来控制病情。 缺乏运动者:缺乏运动的脑梗死患者,身体代谢等功能相对较差,不利于病情稳定,需要在终生服药的基础上,尽量通过运动改善身体状况,但不能因此停用药物。 4.病史因素 合并严重基础疾病者:如果脑梗死患者合并严重的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疾病,在服药时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药物及调整剂量,但通常仍需要终生服药来控制脑梗死复发风险以及基础疾病。例如,合并肾功能不全的脑梗死患者使用某些药物时需要调整剂量,但不能停止预防脑梗死复发的药物治疗。 既往脑梗死复发史者:既往有脑梗死复发史的患者,再次复发的风险更高,通常需要终生服用更强化的药物治疗方案来预防复发。 总之,脑梗死患者大多数需要终生服药来预防复发,但具体情况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评估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025-10-11 12:16:3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