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小儿自身免疫性脑炎、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癫痫、脊髓炎、周围神经病变、抽动症、多动症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向 Ta 提问
广州医科大学儿科学硕士,从事小儿神经内科工作十余年,在小儿神经发育及小儿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华医学会广东省神经内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广东省神经内科分会免疫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广州市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广州市女医师协会儿童早期发展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癫痫协会及广东省抗癫痫协会会员。
展开-
面瘫疾病怎么治疗
得了面瘫可通过多种方式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其他治疗等。 一、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龙、泼尼松等,面瘫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此类药物可促进神经损伤尽快恢复。 2.神经营养药物:像甲钴胺、维生素B1等,能帮助修复神经。 3.抗血小板药物:若面瘫是由缺血性脑卒中引起,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 二、手术治疗 患者可遵医嘱采用面神经减压术、面神经吻合术及移植术等手术方法,这些手术有助于面部神经传导功能重建,促进肌力恢复,能对面瘫起到一定治疗效果。 三、其他治疗 可以训练患者用吸管吸食液体或柔软食物来锻炼吞咽,同时还可锻炼肌肉,利于面瘫快速恢复。 总之,面瘫的治疗方法多样,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以促进面瘫的恢复。
2025-04-01 22:51:09 -
脑供血不足做什么运动最好
脑供血不足一般适合进行以下几种运动: 一、走路:如果脑供血不足是由脑血管疾病引起,患者可通过走路锻炼来缓解。在走路时要注意行走速度应与呼吸频率保持一致。走路能促进血液循环,对改善脑血管状态有一定帮助。 二、上肢运动:对于因心脏疾病引发的脑供血不足,患者可以进行上肢运动。比如双脚保持不动,双臂下垂,然后将手掌和手臂缓缓抬到额头再放下。这样的运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脑部供血不足的状况,有助于增强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向脑部供应。 三、羽毛球:若是由于颈椎突变引发的脑供血不足,患者通常可以通过打羽毛球以及蛙泳等运动来缓解。此外,还可以通过用头部写米字或凰字的方式进行锻炼,这能够缓解颈部肌肉僵硬痉挛,从而改善脑供血不足的现象。通过这些运动可以改善颈椎状况,减少对脑部供血的影响。
2025-04-01 22:51:09 -
糖尿病患者应如何预防脑卒中的复发
糖尿病患者预防脑卒中要点:健康饮食,控制血糖,合理用药。 一、健康饮食 采用低盐、低脂、低糖饮食,这对于降低血脂、血糖和血压有诸多益处。因为血糖升高会显著增加脑卒中风险,所以保持健康饮食非常重要。 二、严格控制血糖 1.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主要采用胰岛素进行治疗。胰岛素能帮助调节血糖水平,使其尽量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2.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积极使用降糖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还要配合饮食治疗,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这对控制糖尿病极为关键。此外,一定要密切监测血糖、血压和血脂。 三、合理用药 1.必要时可长期应用一些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口服阿司匹林,以预防脑梗塞的出现。 2.同时要注意应用降血压药物。 总之,以上方法仅供参考,具体的检查和治疗措施应前往医院咨询专业医生。
2025-04-01 22:51:09 -
面瘫后遗症是怎么回事
面瘫后遗症是指面瘫长久未愈、病程迁延、症状残留甚至加重且时间超3个月,并伴有面肌痉挛、面肌联合运动、鳄鱼泪症候群、面肌纤维性痉挛等表现,实质是未痊愈遗留的系列症状,属难治性面瘫,原因包括治疗不当、误诊误治、诊断不明、复发等。 一、各种原因致面瘫久未愈且病程迁延,部分患者发病后2至4周开始恢复,3个月至半年以上未愈进入后遗症期,以出现面肌联合运动为标志。 二、临床症状表现将面瘫后遗症分为: 1.继发性面肌痉挛。 2.面肌联合运动。 3.鳄鱼泪症候群。 4.面肌纤维性痉挛。 三、对于面瘫后遗症,除营养神经、改善水肿等药物及外科手术治疗外,中医中药、针灸理疗等中医学也作出重要贡献。 总之,面瘫后遗症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其分类明确,治疗方法多样,包括西医和中医等多种手段。
2025-04-01 22:51:09 -
面瘫脸是什么意思
面瘫,即面神经麻痹,是因面神经受损而致面部肌肉瘫痪的一种疾病。这是一种常见且多发的病症,在各个年龄段人群中都可能出现。多数患者会呈现出口角歪斜、额纹消失、无法皱眉等症状。 一、分类: 1.周围性面瘫:也就是面神经炎,其临床表现包括额纹消失、不能闭眼、嘴角歪斜、鼓腮漏气等症状。 2.中枢性面瘫:表现为病变对侧眼裂以下的颜面表情肌瘫痪,常伴有与面瘫同侧的肢体瘫痪,且不存在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 二、治疗方法: 目前治疗面瘫的方式较多,有效的方法包含贴膏药(如面瘫康、复方牵正膏)、针灸、口服中药调理、口服及注射西药等。如果出现面瘫,不必惊慌失措,应及时就医,并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总之,面瘫是一种需要重视的疾病,了解其分类和治疗方法,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和处理这一状况。
2025-04-01 22: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