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晶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小儿自身免疫性脑炎、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癫痫、脊髓炎、周围神经病变、抽动症、多动症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广州医科大学儿科学硕士,从事小儿神经内科工作十余年,在小儿神经发育及小儿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华医学会广东省神经内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广东省神经内科分会免疫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广州市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广州市女医师协会儿童早期发展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癫痫协会及广东省抗癫痫协会会员。

展开
个人擅长
小儿自身免疫性脑炎、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癫痫、脊髓炎、周围神经病变、抽动症、多动症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展开
  • 如何治疗失眠

    失眠的治疗方法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心理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及其他治疗,特殊人群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1.调整生活方式: 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有助于调整生物钟。 创建舒适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凉爽,使用舒适的床垫和枕头。 避免刺激性物质:减少咖啡因、烟草和酒精的摄入,避免在晚上过度使用电子设备。 适度运动:进行适度的身体活动,但避免在临近睡觉时间进行剧烈运动。 管理压力:采用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瑜伽或渐进性肌肉松弛。 2.心理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改变与睡眠相关的不良思维和行为模式。 睡眠限制疗法:限制在床上的时间,以增强睡眠驱动力。 刺激控制疗法:建立床与睡眠之间的积极联系,只有在感到困倦时才上床睡觉。 3.药物治疗: 苯二氮类药物:如地西泮、氯硝西泮等,具有镇静和催眠作用。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依赖性和副作用。 非苯二氮类药物:如唑吡坦、佐匹克隆等,具有较短的半衰期,较少引起日间残留效应。 抗抑郁药:某些抗抑郁药也可用于治疗失眠,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其他治疗方法: 光照疗法:在早晨或白天接受适量的阳光照射,有助于调整生物钟。 中医治疗:如针灸、按摩、中药等,可作为辅助治疗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治疗失眠应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在使用任何药物治疗之前,应咨询医生的建议,并遵循医生的用药指导。此外,对于长期或严重的失眠问题,可能需要综合多种治疗方法。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孕妇:在治疗失眠时,应避免使用某些药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安全的治疗方法。 哺乳期妇女:某些药物可能会通过乳汁分泌,影响婴儿,因此应在医生的建议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老年人:老年人对药物的代谢和反应可能与成年人不同,因此在治疗失眠时应谨慎选择药物,并从小剂量开始。 患有其他疾病的人群:如心脏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治疗失眠时需考虑这些疾病的影响,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总之,治疗失眠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法。如果失眠问题持续存在或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应及时咨询医生或专业的睡眠专家。

    2025-10-22 11:13:48
  • 老年痴呆症晚上不睡觉怎么办

    针对老年痴呆症患者睡眠问题,需从多方面调整。环境上白天保证充足自然光、晚上昏暗安静;日间安排适度运动、控制午睡时长;睡前建立规律作息、确保床铺舒适;持续不睡觉要评估潜在疾病,谨慎药物干预;老年患者要根据个体差异细心调整并观察改善情况。 安静氛围:尽量减少晚上室内外的噪音干扰,例如将电视机音量调小,关闭门窗降低外界交通等噪音传入。可以为患者创造相对安静的休息空间,让其更容易放松身心进入睡眠状态。 日间活动安排 适度运动:白天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安排适量活动,如散步等。一般建议每天进行30-60分钟左右的适度运动,但要注意避免在临近睡觉前剧烈运动。适当的日间活动能消耗患者多余精力,有助于晚上睡眠,研究表明规律的日间运动可改善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睡眠质量。 避免过长午睡:如果患者有午睡习惯,要控制午睡时间,一般不宜超过1小时,防止午睡过长影响晚上正常入睡。 睡前准备 规律作息:帮助患者建立固定的睡前流程,比如每天固定时间洗漱、上床等,让身体形成生物钟记忆。例如每天晚上8点半左右开始进行睡前准备,9点准时上床。 舒适床铺:确保患者的床铺舒适,床垫软硬适中,枕头高度合适,让患者感觉身体舒适,利于入睡。 医疗干预相关 评估潜在疾病:若患者晚上不睡觉情况持续,需考虑是否有其他疾病影响,如疼痛、泌尿系统感染等。要及时就医进行全面评估,排查是否存在这些可能导致睡眠障碍的健康问题。 药物谨慎使用:一般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若确实需要使用药物助眠,需谨慎选择。要充分考虑患者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因为老年患者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等与年轻患者不同,应在医生严格评估后,权衡利弊再决定是否用药以及选择合适药物。 特殊人群提示 老年患者:老年痴呆症患者本身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在调整环境、活动安排等方面要更加细心。要密切关注患者在实施各项措施过程中的反应,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调整。例如有的患者可能对光线变化比较敏感,就需要更精细地调整窗帘遮光程度等;对于身体状况较差、行动不便的患者,日间活动要选择更温和的方式,如在室内缓慢活动等。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睡眠改善情况,若长时间无改善需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

    2025-10-22 11:13:16
  • 脱髓鞘疾病能治好吗

    脱髓鞘疾病的治疗效果取决于多种因素,如病因、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时机和个体差异等。部分脱髓鞘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如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多发性硬化等;但一些慢性脱髓鞘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治愈方法,治疗主要是缓解症状、控制病情。 脱髓鞘疾病能否治好取决于多种因素,如病因、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时机和个体差异等。以下是一些关于脱髓鞘疾病治疗的一般信息: 1.治疗方法: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脱髓鞘疾病是由感染、免疫问题、中毒、代谢紊乱等原因引起的,治疗病因是关键。例如,感染性脱髓鞘疾病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免疫介导的脱髓鞘疾病可能需要免疫抑制剂或免疫调节剂。 对症治疗:主要是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例如,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神经营养剂等药物来减轻炎症、修复神经功能。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康复训练、语言治疗等,有助于恢复功能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治疗效果: 部分脱髓鞘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例如,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多发性硬化等疾病在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后,症状可能会得到明显改善甚至完全缓解。 然而,对于一些慢性脱髓鞘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治愈方法,但治疗可以帮助控制病情、减少复发和缓解症状。 治疗效果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等。 3.预后和管理: 患者需要长期管理和随访,以监测病情变化和调整治疗方案。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避免诱因等,对疾病的预后也很重要。 患者和家属应该了解疾病的特点和治疗目标,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并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脱髓鞘疾病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如果怀疑患有脱髓鞘疾病,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此外,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治疗需要更加谨慎,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总之,脱髓鞘疾病的治疗效果因多种因素而异,但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和生活质量。患者和家属应该与医生密切合作,共同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2025-10-22 11:11:56
  • 怎么提高睡眠质量

    优化睡眠需从多方面入手,包括控制卧室温湿度、用遮光窗帘和隔音设备营造舒适环境,建立固定作息时间调整生物钟,白天适度有氧运动、控制饮食减少咖啡因等摄入,睡前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放松技巧缓解压力,儿童避免睡前刺激、老人关注疾病及控制咖啡因、孕妇采取左侧卧位并缓解焦虑来改善睡眠质量。 一、优化睡眠环境 1.温度湿度控制:保持卧室温度在18~25℃、相对湿度40%~60%,适宜的温湿度有助于营造舒适睡眠氛围,利于入睡。2.光线调节:使用遮光窗帘等避免外界光线干扰,黑暗环境可促进褪黑素分泌,对睡眠有积极作用。3.噪音隔绝:可使用耳塞或白噪音机等降低环境噪音,营造安静睡眠环境。 二、建立规律作息 1.固定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包括周末也应保持相对稳定的作息,帮助调整生物钟,使身体形成稳定的睡眠节律。例如,每天22:00左右上床,早上6:30左右起床,长期坚持可提升睡眠质量。 三、调整生活方式 1.运动管理:白天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每日30分钟左右的快走、慢跑等,但应避免在临近睡眠时间前2~3小时内剧烈运动,因剧烈运动可能使身体处于兴奋状态,影响入睡。2.饮食控制:减少咖啡因摄入,如咖啡、浓茶等,因其具有提神作用可能干扰睡眠;避免睡前大量饮水,以防夜间频繁起夜打断睡眠;同时,晚餐不宜过饱或过饥,过饱可能引起胃肠不适,过饥则可能导致夜间饥饿感影响睡眠。 四、管理心理因素 1.放松技巧运用:睡前可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放松技巧缓解压力与焦虑。例如,进行深呼吸练习,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收缩,每次练习10~15分钟,有助于平静身心,促进睡眠。2.特殊人群关注: 儿童:需营造安静舒适睡眠环境,避免睡前观看刺激性电视节目或玩电子设备,防止过度兴奋;家长可通过讲故事等温和方式帮助儿童放松入睡。 老年人:应关注是否存在心血管疾病、关节炎等可能影响睡眠的疾病,及时处理相关疾病;白天可适当活动,但避免下午及晚上摄入咖啡因,保持规律作息。 孕妇:尽量采取左侧卧位睡眠,可减轻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通过听轻柔音乐、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孕期焦虑情绪,以改善睡眠质量。

    2025-10-22 11:11:06
  • 有哪些方式可以帮助改善睡眠

    通过规律作息保持固定睡起时间、适度进行有氧运动且避免临近睡眠剧烈运动、睡前控制摄入含咖啡因、尼古丁饮品及大量液体,营造安静黑暗且温度适宜的卧室环境,运用冥想、深呼吸等放松技巧缓解压力焦虑,儿童培养固定睡前仪式、孕妇选舒适睡姿、老年人控午睡时长,早晨适当接触自然光来改善睡眠。 一、生活方式调整 1.规律作息:保持固定的上床睡觉和起床时间,包括周末也尽量维持一致,有助于调节人体生物钟,让睡眠周期更规律。例如,每天晚上11点前上床,早上7点左右起床,长期坚持可提升睡眠质量。 2.适度运动: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的快走、慢跑等,但需注意避免在临近睡眠的2-3小时内进行剧烈运动,因剧烈运动可能使神经兴奋,干扰入睡。 3.饮食调控:睡前避免摄入含咖啡因的饮品(如咖啡、浓茶)、尼古丁(如吸烟)以及大量液体,咖啡因和尼古丁具有提神兴奋作用,大量液体易致夜间频繁起夜影响睡眠连续性。 二、环境调节 1.营造适宜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且温度适宜,温度建议维持在18℃-25℃,可使用遮光窗帘阻挡光线、佩戴耳塞降低噪音干扰,为睡眠创造良好物理环境。 三、心理调适 1.放松技巧应用: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与焦虑。例如,每天进行5-10分钟深呼吸练习,吸气时腹部缓缓隆起,呼气时腹部慢慢收缩,帮助身心放松,利于入睡。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培养固定睡前仪式,如读绘本、听轻柔音乐等,避免睡前过度兴奋或接触刺激性内容,同时保证儿童睡眠环境安全舒适,遵循儿童生长发育对睡眠时长的需求进行调整。 2.孕妇:选择舒适睡姿,避免仰卧,可采取左侧卧位,减轻子宫对血管的压迫,同时可通过温和的呼吸放松等方式缓解孕期不适,帮助入睡。 3.老年人:避免白天过长时间午睡,建议午睡时间控制在30分钟-1小时内,白天适度进行散步等轻体力活动,傍晚后减少活动量,维持夜间睡眠节律。 五、其他辅助方式 1.光照疗法:早晨适当接触自然光,每天早晨10-30分钟暴露于自然光下,有助于调整生物钟,对改善睡眠有一定帮助,尤其对因生物钟紊乱导致睡眠问题者。

    2025-10-22 11:10:0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