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小儿自身免疫性脑炎、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癫痫、脊髓炎、周围神经病变、抽动症、多动症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向 Ta 提问
广州医科大学儿科学硕士,从事小儿神经内科工作十余年,在小儿神经发育及小儿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华医学会广东省神经内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广东省神经内科分会免疫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广州市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广州市女医师协会儿童早期发展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癫痫协会及广东省抗癫痫协会会员。
展开-
哪些方法可以治疗老年痴呆症
老年痴呆症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干预。药物治疗有胆碱酯酶抑制剂和NMDA受体拮抗剂;非药物干预涵盖认知训练、康复治疗(运动康复、职业康复)、心理社会支持、饮食干预,治疗时要关注个体差异,留意药物不良反应、非药物措施有效性安全性,饮食依老人基础疾病调整,运动康复注意强度方式,心理社会支持尊重老人意愿感受。 NMDA受体拮抗剂:美金刚,可调节谷氨酸活性,对于中重度老年痴呆症患者有改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等作用,相关研究表明其能缓解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 非药物干预 认知训练:针对患者的记忆、注意力、计算力等进行训练,如让患者进行记忆单词、数字运算、图形识别等练习,长期坚持的认知训练有助于维持和改善认知功能,相关研究显示定期进行认知训练的患者认知衰退速度相对较慢。 康复治疗:包括运动康复,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每周坚持一定时间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大脑供血供氧,对认知功能有积极影响;还有职业康复,让患者从事一些适合其能力的简单工作或活动,有助于维持患者的生活技能和自信心。 心理社会支持:家人、朋友及社会要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理解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氛围,帮助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有研究表明良好的心理社会支持能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病情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饮食干预:地中海饮食模式可能对老年痴呆症有一定预防和改善作用,其特点是多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坚果等,减少饱和脂肪和红肉的摄入。有研究发现遵循地中海饮食的人群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相对较低,因为其中富含的抗氧化剂、不饱和脂肪酸等对大脑健康有益。 对于老年痴呆症患者,特别是高龄老人,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其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根据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药物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以及非药物干预措施的持续有效性和安全性。在饮食方面要根据老人的身体基础疾病等情况进行合理调整,运动康复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方式适合老人的身体机能,避免受伤等情况发生。心理社会支持要注重尊重老人的意愿和感受,营造轻松舒适的环境。
2025-10-22 11:04:51 -
吃什么增强记忆力
增强记忆力可通过摄入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其中DHA对大脑健康至关重要能助增强记忆力)、富含抗氧化剂的蔬果(如蓝莓等可促进大脑血液循环、抑制炎症因子保护神经细胞辅助增强记忆)、含复合碳水化合物的全谷物(能缓慢释放能量维持大脑葡萄糖水平稳定利于保持记忆力)、富含维生素E等营养成分的坚果类(可提供营养支持但需适量)来实现。 一、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 深海鱼类是优质的Omega-3脂肪酸来源,例如三文鱼、沙丁鱼等。多项研究表明,Omega-3中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大脑健康至关重要,它是大脑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能够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和修复,有助于提升记忆力和认知功能。以三文鱼为例,每100克三文鱼中约含有1.8克左右的DHA,长期适量食用富含DHA的深海鱼类,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记忆力。 二、富含抗氧化剂的蔬果 蓝莓是富含抗氧化剂的典型蔬果,其含有的花青素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研究发现,花青素能够促进大脑血液循环,改善脑部的供血供氧状况,进而增强记忆能力。此外,蓝莓中的营养成分还可以抑制大脑中炎症因子的产生,保护神经细胞,对于维持良好的记忆力有积极作用。除蓝莓外,草莓、菠菜等蔬果也富含抗氧化剂,可辅助增强记忆力。 三、全谷物食物 全谷物如燕麦、糙米等,富含复合碳水化合物。这种碳水化合物能够缓慢释放能量,维持大脑葡萄糖水平的稳定。大脑需要稳定的葡萄糖供应来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包括记忆相关的神经传导等过程。如果血糖波动过大,会影响大脑的功能,而全谷物提供的持续能量有助于保持大脑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从而利于记忆力的保持。 四、坚果类食物 核桃等坚果富含维生素E、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成分。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够保护大脑神经细胞免受氧化损伤;不饱和脂肪酸则是大脑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每100克核桃中约含有14.97克的不饱和脂肪酸,适量食用核桃等坚果可以为大脑提供营养支持,对增强记忆力有帮助。不过,坚果热量相对较高,食用时需注意适量,避免因过量摄入导致热量过剩。
2025-10-22 11:03:40 -
小脑共济失调能治吗
小脑共济失调可治疗但无法完全治愈,治疗包括药物(对症用药需依规范及患者具体情况)、康复(运动康复含平衡与协调训练,物理因子治疗如低频电刺激)、前沿的针对特定基因缺陷的基因治疗研究,需综合患者多方面因素采取个体化方案改善症状与生活质量。 一、药物治疗 对症药物: 对于存在共济失调相关症状导致的震颤等情况,可使用一些药物,如氯硝西泮等,但药物的使用需严格遵循医疗规范,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由医生判断是否适用。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代谢能力与年轻患者不同,需要更谨慎评估用药。 二、康复治疗 运动康复: 平衡训练:包括在不同平面(如平地、斜坡)上进行站立和行走训练,借助平衡板、平衡垫等辅助器具,根据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儿童进行平衡训练时需考虑其骨骼肌肉发育情况,选择适合的训练强度和方式;成年人则可根据职业和日常活动需求调整训练重点。 协调训练:如指鼻试验、对指训练等精细动作训练,以及使用跳绳、抛接球等活动来改善肢体协调能力。对于有特定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脑部外伤导致小脑共济失调的患者,康复训练需结合其受伤后的恢复阶段逐步推进。 物理因子治疗: 低频电刺激:通过特定频率的电流刺激相关肌肉群,促进肌肉的神经-肌肉连接恢复,改善运动功能。不同年龄患者的电流参数选择不同,儿童由于身体组织特性,电流强度等需严格把控;老年人则要考虑其身体耐受程度。 三、基因治疗等前沿治疗 针对特定基因缺陷的研究: 对于一些由特定基因缺陷导致的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目前有基因治疗相关的研究正在开展。例如某些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的小脑共济失调类型,通过对致病基因的深入研究,探索修复或调控基因表达的方法,但该类治疗目前仍处于临床试验等研究阶段,距离临床广泛应用还有一定距离,不同年龄患者参与研究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评估是研究的重要内容。 总之,小脑共济失调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等多方面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2025-10-22 11:02:51 -
眩晕症挂哪个科,怎么治疗
眩晕症可据病因选耳鼻喉科、神经内科或急诊科就诊,治疗包括针对内耳病变、脑血管疾病、其他系统疾病的病因治疗,对症使用止晕、改善循环药物,以及眩晕缓解后的康复治疗,康复训练需专业人员指导并个性化制定,注意不同人群用药及训练的特殊情况。 一、眩晕症应挂的科室 眩晕症可根据可能的病因选择不同科室就诊,常见的有: 耳鼻喉科:如果眩晕伴随耳鸣、听力下降等耳部症状,多考虑内耳病变引起的眩晕,如梅尼埃病等,建议挂耳鼻喉科。 神经内科:当眩晕是由脑血管疾病(如后循环缺血)、神经系统病变(如颅内肿瘤、多发性硬化等)导致时,需挂神经内科。 急诊科:若眩晕症状严重,伴有剧烈头痛、意识障碍、肢体无力等紧急情况,应立即前往急诊科就诊。 二、眩晕症的治疗 (一)病因治疗 内耳病变:如梅尼埃病,可使用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减轻膜迷路积水;对于耳石症引起的眩晕,主要通过耳石复位治疗,根据不同的耳石位置选择不同的复位手法,如Epley法等。 脑血管疾病:后循环缺血引起的眩晕,需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相应治疗,如改善脑循环(使用扩张脑血管药物,如银杏叶制剂等)、抗血小板聚集(如阿司匹林)等治疗,若为颅内血管狭窄严重可能需介入或手术治疗。 其他系统疾病:由高血压引起的眩晕,需积极控制血压,使用降压药物(如氨氯地平)使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低血糖导致的眩晕,需及时补充糖分,如口服葡萄糖溶液等。 (二)对症支持治疗 止晕药物:可使用异丙嗪等药物缓解眩晕症状,但需注意其可能引起的嗜睡等副作用,老年人使用时需特别关注,避免因嗜睡导致跌倒等意外。儿童一般不首选止晕药物,优先考虑病因治疗及非药物干预。 改善循环药物:如倍他司汀,可改善内耳循环,缓解眩晕症状,对于有消化性溃疡等病史的患者使用时需谨慎评估风险。 (三)康复治疗 眩晕缓解后,可进行平衡功能训练等康复治疗,帮助患者恢复平衡能力,减少再次眩晕发作的风险。康复训练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对于老年人和儿童,训练强度和方式需适当调整,确保安全。
2025-10-22 11:01:46 -
神经衰弱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神经衰弱的非药物干预包含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识别纠正导致神经衰弱的负面认知模式及不良行为习惯,通过作息调节保证规律睡眠时间以调整神经生物钟改善睡眠紊乱等问题,还需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促进身体分泌神经递质缓解相关症状;药物治疗是根据患者具体症状选药,有明显焦虑抑郁情绪可选用抗焦虑抑郁药物,低龄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孕妇及哺乳期女性用药需谨慎评估对胎儿婴儿影响,老年人用药要关注副作用尽量选对神经系统影响小的药物。 一、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是常用方法,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导致神经衰弱的负面认知模式及不良行为习惯,例如引导患者正确看待压力和自身情绪状态,调整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从而缓解神经衰弱相关症状,适用于各年龄段人群,尤其对因心理因素主导的神经衰弱患者效果较好。 (二)生活方式调整 1.作息调节:保证规律的睡眠时间,一般成年人建议每晚睡眠时长维持在7~8小时,建立固定的上床睡觉和起床时间,避免熬夜及昼夜颠倒,这有助于调整神经生物钟,改善神经衰弱引起的睡眠紊乱等问题,儿童青少年需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支持神经系统发育,老年人也应维持相对稳定的作息。 2.适度运动: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次运动持续30分钟左右,运动能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改善神经功能状态,缓解神经衰弱带来的疲劳、情绪不佳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运动强度需适度调整,儿童青少年可选择适合其体能的运动项目,老年人运动时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 二、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症状选择药物,若存在明显焦虑、抑郁情绪,可选用抗焦虑抑郁药物,但需严格遵循用药的医学规范,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由专业医生依据患者病情权衡利弊后决定,一般不优先对低龄儿童使用药物治疗神经衰弱,优先以非药物干预为主。特殊人群中,孕妇及哺乳期女性使用药物需格外谨慎,应充分评估药物对胎儿或婴儿的潜在影响;老年人使用药物时要关注药物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如认知功能影响等,尽量选择对神经系统影响较小的药物。
2025-10-22 10:59: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