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小儿自身免疫性脑炎、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癫痫、脊髓炎、周围神经病变、抽动症、多动症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向 Ta 提问
广州医科大学儿科学硕士,从事小儿神经内科工作十余年,在小儿神经发育及小儿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华医学会广东省神经内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广东省神经内科分会免疫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广州市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广州市女医师协会儿童早期发展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癫痫协会及广东省抗癫痫协会会员。
展开-
中风的后遗症有哪些
中风后会出现运动功能障碍、认知障碍、言语障碍、吞咽障碍、情感障碍等多种障碍。运动功能障碍有肢体瘫痪和运动协调障碍;认知障碍包括记忆力减退和注意力不集中;言语障碍有失语症和构音障碍;吞咽障碍会致进食呛咳及易引发并发症;情感障碍有抑郁和焦虑,且各障碍与脑部受损区域、患者自身基础病史、生活方式等因素相关。 运动协调障碍:表现为精细运动困难,如无法准确完成系纽扣、拿筷子等动作,还可能出现平衡失调,行走时步态不稳,容易摔倒,这与脑部负责协调运动的区域受损有关,对于有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中风患者,脑部神经损伤可能更严重,进而加重运动协调障碍。 认知障碍 记忆力减退:包括短期记忆力和长期记忆力下降,患者可能经常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如刚说过的话、刚放置的物品位置等,也可能对过去的一些经历记忆模糊,这是因为中风影响了大脑的海马体等与记忆相关的脑区,有糖尿病病史的中风患者,高血糖状态可能进一步损伤神经细胞,加重记忆力减退问题。 注意力不集中:难以长时间专注于某件事情,容易被外界干扰,在进行学习、工作等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活动时受到明显影响,这与脑部神经递质失衡及脑区功能受损有关,女性中风患者在更年期前后,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对认知功能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加重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言语障碍 失语症:可表现为运动性失语(能理解他人语言,但自己无法流利表达)、感觉性失语(能发音但不能理解他人语言和自己所说的话)、命名性失语(能说出物品用途但叫不出名称)等多种类型,是由于大脑语言中枢受损所致,长期大量饮酒的中风患者,酒精对脑部神经的损害会增加言语障碍发生的风险,年龄较大且有脑血管畸形病史的人群,血管病变引发的神经损伤更易导致严重的言语障碍。 构音障碍:主要是发音器官肌肉无力或协调障碍,导致说话不清,发音含糊,影响正常的语言交流,这与支配发音器官的神经受损有关,有肥胖问题且缺乏运动的中风患者,可能存在代谢紊乱等情况,进一步影响神经功能恢复,加重构音障碍。 吞咽障碍 患者进食时容易出现呛咳,食物难以顺利咽下,严重时可导致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这是因为脑部控制吞咽的神经及相关肌肉运动协调区域受损,对于有吞咽障碍的中风患者,尤其是老年群体,由于吞咽反射减弱,需要特别注意进食方式,如采用糊状饮食、调整进食体位等,以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风险,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的中风患者,肺部基础状况较差,发生吸入性肺炎后果更严重。 情感障碍 抑郁:较为常见,患者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悲观厌世等,与中风后脑部神经递质改变有关,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水平失衡,女性中风患者在产后等特殊时期,激素变化及社会心理因素可能增加抑郁发生的几率,有家族抑郁病史的中风患者,遗传易感性可能使抑郁症状更明显。 焦虑:表现为紧张、不安、恐惧等情绪,患者可能对自身病情过度担忧,担心康复情况等,这与脑部神经调节功能紊乱有关,生活方式不规律、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的中风患者,焦虑情绪可能更为突出,年轻中风患者由于对未来生活的担忧,焦虑感可能相对更强烈。
2025-09-30 12:23:49 -
脑出血昏迷病人发烧怎么回事
脑出血昏迷病人发烧常见中枢性发热、吸收热、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及其他部位感染等原因,针对不同原因有相应观察与护理要点,特殊人群如儿童脑出血昏迷发烧需考虑其生理特点,成年患者则要结合基础疾病综合处理。 吸收热:脑出血后,血肿被周围组织吸收过程中可产生吸收热。当脑内血肿形成并被机体逐步分解吸收时,会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和体温调节的变化,一般体温不超过38.5℃,随着血肿的逐渐吸收,发热多会自行缓解。 肺部感染:昏迷病人由于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气道分泌物不易排出,容易导致肺部感染。肺部感染是脑出血昏迷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细菌等病原体在肺部繁殖,引发炎症反应,从而出现发热症状,常伴有咳嗽、咳痰、呼吸急促等表现,体温可因感染病原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可能高于38.5℃甚至更高。 泌尿系统感染:长期卧床、留置导尿管等因素易导致泌尿系统感染。昏迷病人活动减少,尿液在膀胱内停留时间较长,细菌容易滋生,引发泌尿系统炎症,出现发热,同时可能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尿液浑浊等表现。 其他部位感染:如皮肤感染等,昏迷病人长期卧床,皮肤长时间受压,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容易发生皮肤破损、感染,也可引起发热。 针对不同原因的相关观察与护理要点 中枢性发热:密切监测体温变化,观察有无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加重的表现,如意识状态、肢体活动等。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头部放置冰袋、温水擦浴等,因为使用药物降温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进一步影响,需谨慎使用退热药物。 吸收热:同样监测体温,加强对患者一般情况的观察,随着时间推移,关注血肿吸收情况及体温变化趋势,一般无需特殊的抗感染治疗,主要是对症观察和护理。 肺部感染:定期听诊肺部呼吸音,观察痰液的颜色、量等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可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进行痰液培养,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感染药物,但使用药物需谨慎考虑对昏迷患者整体状况的影响。 泌尿系统感染:观察尿液的性状,定期更换尿袋等操作要严格无菌。对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要保证尿管通畅,尽量缩短留置导尿管的时间以减少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 皮肤感染:定期检查皮肤状况,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局部长时间受压,及时处理皮肤破损等情况,预防感染进一步加重。 特殊人群(以儿童为例,但儿童脑出血昏迷相对少见,此处主要体现原则) 儿童脑出血昏迷相对罕见,若发生儿童脑出血昏迷发烧情况,除上述一般情况外,需特别注意儿童的生理特点。儿童体温调节中枢更不完善,对发热的耐受能力较低,且儿童用药有更多禁忌。在护理上,物理降温更为重要和安全,如使用适宜温度的温水擦拭大血管走行处等,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有不良影响的退热药物。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囟门情况等,因为儿童颅内病变的表现可能更不典型,需要更加细致地进行病情观察和护理。而对于成年患者,要根据其基础疾病等情况综合判断发热原因并进行相应处理,比如有基础肺部疾病的成年脑出血昏迷患者更易发生肺部感染,在护理中要更着重于针对其基础疾病的相关肺部护理措施。
2025-09-30 12:22:39 -
脑梗死一次几年会复发
脑梗死复发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基础疾病控制情况、人群类型等,降低复发需控制基础疾病、调整生活方式并进行二级预防用药及定期复诊,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需分别合理控压、控糖、降脂,所有患者要戒烟限酒、保持合理体重、适度运动,部分患者需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并定期复查。 不同人群脑梗死复发的特点 老年人群: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血管弹性差,自我修复能力弱,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老年男性可能本身存在前列腺增生等问题,同时又有脑梗死基础,复发风险较高,复发时间相对较短,因为其身体整体机能更差,对脑血管病变的抵御能力更弱。老年女性若有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等情况,会影响血管状态,也容易导致脑梗死复发,且复发后恢复相对更慢。 中青年人群:中青年脑梗死患者若生活方式不健康,比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吸烟、酗酒等,即使基础疾病控制尚可,也可能较快复发。例如长期吸烟的中青年,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小板聚集,影响血管功能,使得脑梗死复发时间提前;长期酗酒的中青年,酒精会影响血脂代谢、损伤肝脏功能等,进而影响脑血管状态,增加复发风险。 有特定病史人群:既往有脑梗死病史且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由于心房颤动时心房壁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易导致脑梗死复发,这类患者复发时间相对难以预测,但总体复发风险较高,需要长期规范抗凝等治疗来降低复发几率;有脑血管畸形病史的患者,血管结构异常,也容易再次发生脑血管事件导致脑梗死复发,复发时间不定。 降低脑梗死复发的措施 基础疾病控制:对于高血压患者,要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收缩压140mmHg以下,舒张压90mmHg以下,但要根据个体情况调整,比如老年人收缩压可适当放宽至150mmHg左右,但需平稳控制;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合理用药将血糖控制在空腹血糖4.4-7.0mmol/L,餐后血糖≤10.0mmol/L等目标范围内;高脂血症患者要根据血脂异常类型选择合适的降脂药物,将血脂控制在理想水平,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控制在1.8mmol/L以下(高危患者)等。 生活方式调整:所有患者都应戒烟限酒,吸烟会显著增加脑梗死复发风险,戒烟后风险会逐渐降低;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保持合理体重,通过均衡饮食和适当运动,体质指数(BMI)维持在18.5-23.9kg/m2;适度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方式适合自身情况,避免过度运动损伤身体。 二级预防用药:一般会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脑梗死复发风险;对于有特定情况的患者,如心房颤动患者可能需要使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等进行抗凝治疗,具体用药需根据患者病情由医生权衡利弊后决定。同时,患者要定期复诊,一般建议每3-6个月复查一次,检查血压、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指标以及脑血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治疗方案。
2025-09-30 12:22:05 -
产后偏头痛怎么治疗
产后女性偏头痛可通过一般生活方式调整,如保证休息睡眠、调整饮食;非药物治疗,像按摩、冷敷热敷;医疗干预,依情况谨慎选药;同时要关注自身与婴儿情况,及时沟通就医制定个性化方案来应对,需特别谨慎保障自身恢复和婴儿安全。 一、一般生活方式调整 1.休息与睡眠 产后女性身体较为虚弱,保证充足的休息和良好的睡眠对缓解偏头痛很重要。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每天尽量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如果条件允许,可在偏头痛发作时,找一个黑暗、安静的房间休息,因为光线和噪音可能会加重偏头痛症状。对于有婴儿的产妇,可利用婴儿休息时间同步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影响身体恢复和偏头痛的控制。 2.饮食调整 注意避免食用可能诱发偏头痛的食物,如含有酪氨酸的奶酪、巧克力,含有亚硝酸盐的腌制食品,还有含咖啡因的咖啡、茶等。同时,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饮用足够量的水,一般建议不少于1500-2000毫升。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富含维生素B族、镁等营养素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绿叶蔬菜、坚果等,维生素B族参与神经代谢,镁元素可能对血管有调节作用,有助于预防偏头痛发作。 二、非药物治疗方法 1.按摩 轻柔按摩头部是一种可行的缓解方法。可以用手指轻轻按摩太阳穴,以圆周运动的方式进行按摩,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按摩能促进头部血液循环,可能有助于减轻偏头痛的疼痛程度。但要注意按摩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加重头部不适。对于产后身体较为虚弱的产妇,按摩时可选择较轻柔的手法。 2.冷敷或热敷 冷敷:可以用毛巾包裹冰袋,敷在疼痛的头部,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重复几次。冷敷能收缩血管,减轻血管扩张引起的头痛。不过,产后身体相对敏感,要注意冰袋与皮肤之间要有毛巾隔开,避免冻伤。 热敷:对于部分因受寒等因素引起的偏头痛,可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热敷头部,温度以感觉温暖舒适为宜,每次热敷15-20分钟。热敷能促进头部血液循环,放松肌肉,缓解头痛症状。 三、医疗干预(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1.药物选择原则 如果偏头痛症状较为严重,非药物治疗无法有效缓解时,医生会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谨慎选择药物。需要考虑药物对产妇身体恢复以及对婴儿的影响。例如,某些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在产后短期内可以使用,但要权衡利弊。医生会评估产妇的哺乳情况等因素,因为部分药物可能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 2.特定药物的考虑 如对乙酰氨基酚,在产后如果有必要使用,相对来说在短期使用时对婴儿的影响可能较小,但仍需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医生会根据偏头痛的发作频率、严重程度等综合判断是否需要使用药物以及选择合适的药物。 四、特殊人群(产后女性)的温馨提示 产后女性身体处于恢复阶段,偏头痛的治疗需要特别谨慎。要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和偏头痛的发作情况,及时与医生沟通。在进行任何治疗方法时,都要考虑到自身身体的耐受性和婴儿的健康。如果偏头痛频繁发作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一定要及时就医,让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保证自身健康恢复的同时,最大程度保障婴儿的安全。
2025-09-30 12:20:54 -
脑供血不足怎么检查前庭功能
脑供血不足患者可通过眼震电图检查了解前庭-眼反射情况,冷热air灌注试验利用温度刺激观察前庭反应,还可通过双足站立平衡试验初步评估及平衡仪检查精确评估平衡功能,各检查有相应原理、意义及对儿童检查的注意事项。 一、眼震电图检查 1.原理及意义 眼震电图(ENG)是通过记录眼球运动时产生的电位变化来检测前庭功能的方法。前庭-眼反射(VOR)是其重要基础,当前庭受到刺激时,会引起眼球不自主的摆动,眼震电图能够精确记录这种眼震的方向、频率、幅度等参数。对于脑供血不足患者,通过眼震电图检查可以了解前庭-眼反射是否正常,从而判断前庭功能状况。例如,脑供血不足影响前庭相关神经传导时,眼震电图可能会出现异常的眼震表现,如眼震频率、幅度改变等。 检查时患者需坐在特定仪器前,眼睛注视仪器内的目标,仪器会通过电极记录眼球运动产生的电信号。该检查无创伤,适用于各年龄段人群,但对于儿童需做好安抚工作,避免因不配合影响检查结果。 二、冷热air灌注试验 1.原理及意义 冷热air灌注试验是利用温度刺激来诱发前庭眼反射。通过向外耳道灌注冷或热的air,引起内耳淋巴液温度变化,刺激前庭感受器,进而观察眼球震颤情况。脑供血不足患者若影响前庭-血管-神经的调节机制,冷热air灌注试验可能出现前庭反应减弱或异常的眼震表现。例如,当脑供血不足导致前庭神经传导受损时,冷热刺激后眼震的潜伏期、持续时间等会发生改变。 检查时需注意控制air的温度和灌注量,对于儿童要特别注意避免损伤外耳道和鼓膜,操作时动作要轻柔。成人一般能配合检查,但对于不配合的儿童需在家长协助下进行,确保检查安全准确。 三、平衡功能检查 1.双足站立平衡试验 原理及意义 双足站立平衡试验是简单评估平衡功能的方法,脑供血不足患者由于前庭功能受影响,平衡功能可能出现异常。正常情况下,人体可以通过前庭、视觉和本体感觉共同维持平衡,脑供血不足影响前庭功能时,患者在双足站立时可能出现站立不稳、摇晃幅度增大等情况。通过观察患者双足站立时的平衡状态,可以初步判断前庭功能与平衡功能的关系。例如,脑供血不足患者可能在闭目双足站立时摇晃明显加重,因为闭目时视觉输入减少,平衡主要依赖前庭和本体感觉,当前庭功能受影响时,平衡能力下降更显著。 该检查适用于各年龄段,儿童进行检查时需有成人陪伴,确保安全,防止摔倒受伤。 2.平衡仪检查 原理及意义 平衡仪检查可以更精确地评估平衡功能。它通过传感器监测人体在不同姿势下的重心变化等指标。脑供血不足患者前庭功能异常会导致重心摆动范围、频率等发生改变。例如,平衡仪可以记录患者在静态站立、动态站立(如前后左右移动重心)时的重心轨迹、压力分布等数据,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前庭功能对平衡的影响。通过平衡仪检查能够为脑供血不足患者前庭功能评估提供更客观、量化的指标。 对于儿童,平衡仪检查时要选择适合儿童的测试模式,并且在检查过程中要给予儿童适当的引导和安抚,确保检查顺利进行,同时要注意仪器与儿童身体的接触安全,避免造成不适。
2025-09-30 12: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