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小儿自身免疫性脑炎、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癫痫、脊髓炎、周围神经病变、抽动症、多动症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向 Ta 提问
广州医科大学儿科学硕士,从事小儿神经内科工作十余年,在小儿神经发育及小儿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华医学会广东省神经内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广东省神经内科分会免疫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广州市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广州市女医师协会儿童早期发展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癫痫协会及广东省抗癫痫协会会员。
展开-
脑梗头晕是什么症状
脑梗头晕症状多样,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各异,老年人及有基础病史、生活方式不健康者易患;机制是脑部血管病变致脑供血不足或脑组织缺血坏死,后循环缺血易引发;诊断需结合多方面,鉴别要与耳石症、梅尼埃病等区别;预防要控制基础疾病、健康生活,已发脑梗者遵医嘱复查,特殊人群需注意。 脑梗头晕的机制 脑梗导致头晕主要是由于脑部血管发生病变,引起脑供血不足或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当脑部血管被血栓堵塞(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堵塞血管),相应供血区域的脑组织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就会影响脑部的正常功能。其中,与头晕相关的脑区受到影响时,就会出现头晕症状。例如,后循环缺血时,容易出现头晕等症状,后循环主要包括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其分支,负责供应脑干、小脑等部位,这些部位的缺血会干扰人体的平衡觉等功能,从而引发头晕。 脑梗头晕的诊断与鉴别 在诊断方面,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相关辅助检查。病史方面要详细询问是否有基础疾病、近期身体状况等。症状上关注头晕的特点、伴随症状等。体征检查可能发现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如肢体肌力减退等。辅助检查主要有头颅CT,能快速发现是否有脑出血等情况,初步排除一些类似头晕症状的疾病;头颅MRI对于早期脑梗死的诊断更敏感,能够更早发现脑部缺血病灶;脑血管造影可以明确脑血管是否存在狭窄、堵塞等情况。在鉴别诊断方面,需要与其他能引起头晕的疾病相鉴别,比如耳石症,耳石症引起的头晕往往与头部位置变化有关,头晕发作突然,持续时间短,一般不超过1分钟,通过变位试验等可以鉴别;梅尼埃病,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等,与脑梗头晕的表现有区别,但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耳部检查等进行鉴别;还有低血压、贫血等疾病也会引起头晕,低血压患者往往有体位性低血压的特点,站立时头晕加重,平卧时缓解,贫血患者除了头晕还会有面色苍白、乏力等表现,通过测量血压、血常规等检查可以鉴别。 脑梗头晕的预防与注意事项 对于有脑梗高危因素的人群,预防脑梗头晕至关重要。首先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如果能耐受可进一步降低;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使血糖达到理想水平;高脂血症患者要调节血脂,使血脂指标达标。生活方式上要戒烟限酒,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保持合理的饮食,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对于已经发生过脑梗的患者,要遵医嘱规律服药,定期复查,密切关注头晕等症状的变化,如果头晕症状频繁发作或加重,要及时就医。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更要注意避免摔倒等意外情况,因为脑梗头晕时可能会影响平衡能力,容易发生跌倒。女性在更年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对血管等产生一定影响,也要注意脑梗相关风险,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2025-09-30 12:06:29 -
睡觉轻失眠怎么办
改善睡眠可从多方面入手,一是改善睡眠环境,通过光线调节保持卧室黑暗、噪音控制在30分贝以下营造利于入睡环境;二是调整生活方式,包括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且避免睡前3小时内剧烈运动、饮食上避免睡前刺激性饮品及合理安排晚餐;三是心理调节,通过放松训练放松身心、减少睡前电子设备使用;若非药物干预无效,长期睡眠不好应及时就医评估,医生可能建议认知行为疗法等非药物治疗手段 一、改善睡眠环境 1.光线调节:保持卧室黑暗,可使用遮光窗帘等。研究表明,黑暗环境能促进人体分泌褪黑素,有助于睡眠。不同年龄段人群对光线的敏感度不同,老年人相对更易受光线干扰,良好的光线调节能为各年龄段人群营造利于入睡的环境。 2.噪音控制:将卧室噪音控制在30分贝以下,可使用隔音耳塞或静音空调等。噪音会打乱睡眠节律,影响睡眠质量,对于生活在嘈杂环境中的人群,控制噪音尤为重要,能帮助各类人群更好地进入睡眠状态。 二、调整生活方式 1.规律作息:每天尽量在相同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是周末也不例外。长期规律作息能调整人体生物钟,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的人群都至关重要,例如上班族养成规律作息,能使身体适应固定的睡眠节奏,提高睡眠效率。 2.适度运动:每天进行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但应避免在睡前3小时内剧烈运动。运动能消耗体力,促进睡眠,但运动时间不当会适得其反,不同体质和生活方式的人群运动强度和时间应有所调整,年轻人可适当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老年人则选择较为温和的运动方式。 3.饮食调整:避免睡前食用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品,晚餐不宜过饱或过饥。咖啡中的咖啡因会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入睡,不同人群对咖啡因的耐受程度不同,敏感人群更应严格控制睡前咖啡因摄入。同时,合理的晚餐安排能为睡眠提供良好基础,对于有不同病史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需注意晚餐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等。 三、心理调节 1.放松训练:可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式放松身心。深呼吸能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冥想有助于减轻焦虑情绪,不同心理状态的人群都可通过放松训练缓解睡前的紧张情绪,例如压力大的人群通过冥想能更好地进入睡眠状态。 2.减少睡前刺激:避免睡前过度使用电子设备,因为屏幕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不同年龄段人群对电子设备的依赖程度不同,青少年可能更易受电子设备影响,减少睡前电子设备使用时间能帮助各年龄段人群改善睡眠轻失眠状况。 四、医疗干预(若非药物干预无效) 1.就医评估:如果长期睡眠轻失眠情况无改善,应及时就医,医生会评估是否存在其他健康问题导致失眠,如抑郁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都可能引起失眠症状。不同病史的人群就医时需详细告知医生病史等情况,以便准确诊断。 2.非药物治疗手段: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认知行为疗法等非药物治疗手段,认知行为疗法能从认知和行为两方面帮助改善睡眠,针对不同个体的心理和生活方式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制定。
2025-09-30 12:04:46 -
突然头晕恶心想吐冒汗是怎么回事
突然出现头晕、恶心想吐、冒汗等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心血管系统的心律失常、低血压;神经系统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梅尼埃病;其他系统的低血糖、内耳疾病、胃肠道疾病等,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特殊人群更需重视。 一、心血管系统相关原因 1.心律失常 当发生心律失常时,心脏的节律异常,可能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例如快速性心律失常或缓慢性心律失常都可能引发突然头晕、恶心想吐、冒汗等症状。在老年人群中,由于心脏传导系统老化等原因,更容易出现心律失常相关的上述表现。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如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可能会诱发这些不适症状。 2.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较为常见,比如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起时,血压急剧下降,脑部灌注不足,就会出现头晕、恶心、冒汗等情况。一些人群可能因脱水、服用某些降压药物等原因导致血压偏低,在特定体位变化时更容易发作。在老年群体中,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下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风险更高。 二、神经系统相关原因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是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其发病机制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微栓塞等有关。患者可能突然出现头晕、恶心、想吐、冒汗,还可能伴有一侧肢体无力、言语不利等症状。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发生TIA的风险增加。 2.梅尼埃病 是一种特发性内耳疾病,主要病理改变为膜迷路积水,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和耳胀满感。发作时患者会突然头晕剧烈,同时伴有恶心、想吐、冒汗等症状,多发生于中青年人,女性相对多见。 三、其他系统相关原因 1.低血糖 常见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使用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治疗的患者,若用药后未按时进餐、运动量增加等情况,可能导致低血糖发作。表现为头晕、恶心、想吐、冒汗,还可伴有心慌、手抖等症状。在儿童糖尿病患者中,如果饮食不规律也可能出现低血糖相关的上述表现。 2.内耳疾病 除梅尼埃病外,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也可导致突然头晕,当头部位置改变时诱发眩晕发作,可伴有恶心、想吐、冒汗等症状。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在老年人中相对常见,可能与内耳耳石退变等因素有关。 3.胃肠道疾病 如急性胃肠炎,多因饮食不洁等原因引起,除了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外,严重呕吐腹泻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时,也可能出现头晕、冒汗等表现。各个年龄段都可能患病,不良的饮食生活方式是常见诱因。 当出现突然头晕、恶心想吐、冒汗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心电图、头颅CT或MRI、血糖、血压等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等,更应及时就医,因为他们的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要特别关注和处理。
2025-09-30 12:03:51 -
帕金森DBS靶点不准确有影响吗
帕金森病DBS靶点不准确在症状控制效果方面会使运动和非运动症状改善不明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在手术相关风险方面会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对不同人群有特殊影响,老年患者易更快生活不能自理、心理受影响,年轻患者难维持正常生活规划,有基础病史患者会加重基础疾病。 对运动症状控制的影响: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症状如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等主要通过脑深部电刺激(DBS)靶点精准定位来调控相应神经核团以改善。若靶点不准确,可能无法有效针对负责调节运动的关键神经结构进行刺激,导致运动症状改善不明显,震颤仍频繁发作、肌强直不能很好缓解、运动迟缓依旧显著,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像穿衣、进食、行走等基本动作都可能受到极大阻碍。例如有研究显示,精准靶点定位的DBS手术对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的改善率可达一定比例,而靶点不准确时该改善率会大幅下降。 对非运动症状控制的影响:帕金森病还存在非运动症状,如认知障碍、抑郁、睡眠障碍等,DBS靶点不准确也会波及对调控这些非运动症状相关神经通路的刺激,使得非运动症状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患者认知功能可能持续下降、抑郁情绪难以缓解、睡眠障碍依旧困扰,进一步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整体健康状况。 手术相关风险方面 并发症发生风险增加:当DBS靶点不准确时,可能会刺激到周围非目标神经结构,从而增加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比如可能会导致颅内出血的风险升高,因为不准确的靶点位置可能使电极穿刺或放置过程中损伤附近血管;也可能引发感染风险增加,由于靶点偏离正常路径,手术操作对局部组织的损伤及刺激可能破坏局部组织的屏障功能,使得细菌等更容易侵入引发感染;还可能出现电极移位等情况,影响DBS的正常刺激效果,并且需要再次手术调整电极位置,给患者带来更多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 不同人群的特殊影响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靶点不准确带来的症状控制不佳可能会使患者更快出现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且术后恢复相对较慢,并发症对其身体的打击可能更严重,因为老年患者的各器官功能储备较差。同时,症状控制不好会影响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加重抑郁等负面情绪,进而影响整体健康预后。 年轻患者:年轻帕金森病患者对生活质量有更高期望,靶点不准确导致症状控制不理想会严重影响其工作、社交等方面,使其难以维持正常的社会角色和生活节奏。而且长期症状控制不佳可能会加速疾病进展,对年轻患者未来的生活规划产生极大不利影响,比如无法像预期那样继续从事喜爱的工作、参与社交活动等。 有基础病史患者:对于本身存在其他基础疾病的帕金森病患者,如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靶点不准确引发的症状控制问题可能会使基础疾病加重。例如运动症状控制不好导致患者活动量减少,可能影响心血管功能,加重心血管疾病病情;非运动症状未得到控制可能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等,形成恶性循环,增加治疗难度和患者的健康风险。
2025-09-30 12:02:53 -
神经系统的独特功能有哪些
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元实现信息传递与处理,中枢神经系统对骨骼肌运动精细调控且不同年龄人群有差异,能感知外界及体内多种刺激且不同时期人群有特点,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内脏器官活动且不同生活方式人群有影响,大脑高级功能涉及认知与情感且不同人群有发育或衰退情况。 一、信息传递与处理功能 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元实现高效的信息传递与处理。神经元以电信号(动作电位)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当动作电位传导至突触前膜时,触发神经递质释放,经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完成神经元之间的化学信号传递,从而实现信息在神经系统内的快速、精准传递与整合处理,例如痛觉信号从外周感受器经神经传导至中枢,经处理后产生痛觉感知。 二、调控运动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对骨骼肌运动进行精细调控。大脑皮层运动区(如中央前回)支配身体各部位的随意运动,通过皮质脊髓束等传导通路将指令传递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进而控制肌肉收缩。基底神经节参与运动的计划与协调,保证运动的流畅性;小脑主要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运动的准确性和协调性,若小脑受损可出现共济失调等运动障碍。不同年龄人群运动调控功能有差异,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中运动调控逐步完善,需通过适当运动促进发育;老年人因神经系统衰退,运动调控能力下降,易出现步态不稳等,需注意平衡训练预防跌倒。 三、感知觉功能 神经系统能感知外界及体内多种刺激。视觉系统中,视网膜光感受器将光信号转化为神经冲动,经视神经传导至视觉中枢,形成视觉;听觉系统里,耳蜗毛细胞感受声波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传入听觉中枢产生听觉;同时存在痛觉、温度觉、触觉等多种感觉,痛觉可提醒机体避免组织损伤,温度觉帮助机体适应环境温度变化,触觉则让机体感知接触物体的特性。女性在特殊时期(如经期、孕期)激素变化可能影响感知觉敏感性,需关注自身感知觉变化;老年人感知觉功能减退,应注意环境安全以避免感知觉障碍导致的意外。 四、调节内脏活动功能 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节内脏器官活动。交感神经在应激状态下兴奋,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支气管扩张等;副交感神经在安静状态下起抑制作用,如促进胃肠蠕动、降低心跳等。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内脏活动调节有差异,长期高压力生活方式可能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出现心跳异常、消化功能失调等;有心血管病史等人群需注意自主神经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影响,遵循医嘱维护内脏功能稳定。 五、参与认知与情感功能 大脑高级功能涉及认知与情感。大脑皮层语言中枢(如布洛卡区、韦尼克区)负责语言的理解与表达;海马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参与新信息的存储与巩固;边缘系统参与情感调节,如杏仁核与情绪反应相关。儿童认知与情感功能随神经系统发育逐步发展,需提供丰富环境促进发育;老年人认知功能可能衰退,出现记忆力下降等,可通过认知训练维持功能;有精神病史等人群神经系统的认知情感调节功能异常,需专业医疗干预。
2025-09-30 1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