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晶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小儿自身免疫性脑炎、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癫痫、脊髓炎、周围神经病变、抽动症、多动症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广州医科大学儿科学硕士,从事小儿神经内科工作十余年,在小儿神经发育及小儿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华医学会广东省神经内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广东省神经内科分会免疫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广州市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广州市女医师协会儿童早期发展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癫痫协会及广东省抗癫痫协会会员。

展开
个人擅长
小儿自身免疫性脑炎、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癫痫、脊髓炎、周围神经病变、抽动症、多动症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展开
  • 婴儿真菌脑膜炎

    婴儿真菌脑膜炎是真菌侵袭中枢神经系统引发的炎症性疾病常见病原体有新型隐球菌多发生于免疫功能相对低下婴儿群体病因包括免疫因素及接触感染临床表现有一般症状及神经系统体征诊断靠脑脊液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治疗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早期诊断并规范治疗预后相对较好延误治疗可能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有护理保持环境清洁卫生等、治疗要遵方案不可擅自增减药量及停药、免疫低下婴儿可合理喂养增强抵抗力但避免盲目用免疫增强剂。 一、定义 婴儿真菌脑膜炎是由真菌侵袭中枢神经系统引发的炎症性疾病,常见病原体包括新型隐球菌等,多发生于免疫功能相对低下的婴儿群体。 二、病因 1.免疫因素:婴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尤其早产儿、低体重儿等免疫功能更脆弱,易受真菌侵袭。2.接触感染:新生儿可在分娩时通过产道接触隐球菌等真菌;婴儿接触被真菌污染的环境、物品等也可能感染。 三、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常出现发热、烦躁不安、食欲减退、呕吐等,部分婴儿前囟饱满、张力增高。2.神经系统体征:可表现为惊厥、嗜睡,严重时出现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等。 四、诊断 1.脑脊液检查: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进行涂片镜检找真菌、真菌培养以及生化指标检测,如脑脊液中真菌抗原检测等有助于确诊。2.影像学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等可辅助评估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情况。 五、治疗 主要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如选用两性霉素B等抗真菌药物,需依据患儿具体病情由专业医师制定用药方案。 六、预后 早期诊断并规范治疗者预后相对较好,若延误治疗可能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低下、癫痫、运动障碍等。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婴儿) 1.护理方面:保持婴儿居住环境清洁卫生,减少真菌接触机会;密切观察婴儿精神状态、体温等变化,出现异常及时就医。2.治疗依从性:严格遵循医师制定的抗真菌治疗方案,不可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确保治疗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同时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如有异常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3.免疫支持: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婴儿,可在医师评估下适当考虑通过合理喂养等方式增强机体抵抗力,但需避免盲目使用免疫增强剂。

    2025-10-11 11:05:01
  • 小脑萎缩会遗传吗

    小脑萎缩部分类型具遗传倾向,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小脑性共济失调、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小脑性共济失调;非遗传因素致小脑萎缩包括衰老相关及其他后天因素如疾病、酒精中毒等;有家族史人群应关注健康、定期检查,后天因素致小脑萎缩者要治原发疾病、改生活方式,有遗传倾向家族史夫妇可遗传咨询做生育决策。 遗传因素相关的小脑萎缩类型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小脑性共济失调(SCA):这是一组较常见的遗传性小脑萎缩类型,由多个致病基因位点突变引起,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聚集性。例如SCA1型,致病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短臂,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族中携带突变基因的成员有较高的发病风险,通常在30-40岁左右开始出现进行性的小脑共济失调症状,如行走不稳、构音障碍等,且病情会随着世代传递逐渐表现出早发和病情加重的倾向。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小脑性共济失调:如弗里德赖希共济失调(FA),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致病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长臂,患者父母往往是致病基因携带者,近亲结婚会增加发病风险。一般在儿童期或青少年期起病,除了小脑萎缩导致的共济失调外,还常伴有脊柱侧凸、心肌病等其他系统表现。 非遗传因素导致的小脑萎缩 衰老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神经系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退化,小脑也不例外,老年人出现的生理性小脑萎缩一般不具有遗传性。这种生理性小脑萎缩通常进展缓慢,症状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平衡能力稍下降等与小脑功能相关的轻微改变。 其他后天因素:某些疾病如缺血缺氧性脑病、酒精中毒、药物中毒、严重感染等也可能导致小脑萎缩。例如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酒精对小脑的毒性作用可引起小脑萎缩,这类小脑萎缩是由后天的生活方式或疾病因素引起,不具有遗传性。 对于有小脑萎缩家族史的人群,应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定期进行神经系统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相关症状。而对于因后天因素导致小脑萎缩的人群,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酒、避免接触有毒物质等,以延缓病情进展。同时,在生育方面,有遗传倾向小脑萎缩家族史的夫妇,可进行遗传咨询,了解相关的遗传风险和产前诊断等相关信息,以便做出合理的生育决策。

    2025-10-11 11:02:56
  • 睡到半夜就醒,失眠怎么回事

    半夜醒来后难以入睡的原因可能是环境、生理、心理、生活方式、药物和睡眠障碍等因素引起。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管理压力和焦虑、避免刺激性物质、适度运动、调整饮食、管理生理问题、避免午睡时间过长、尝试放松技巧、限制在床上的时间、寻求专业帮助等方法来改善睡眠。 1.环境因素:噪音、光线、温度不适宜,床铺不舒适等环境因素可能干扰睡眠。 2.生理因素:身体不适、疼痛、过度疲劳、生理节律改变等生理问题可能导致半夜醒来。 3.心理因素:压力、焦虑、抑郁、兴奋等心理因素可能影响睡眠。 4.生活方式:饮食不规律、过度饮酒、咖啡因摄入、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可能影响睡眠。 5.药物和物质: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影响睡眠。 6.睡眠障碍: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不宁腿综合征等睡眠障碍可能导致半夜醒来。 如果经常出现半夜醒来并失眠的情况,可以考虑以下方法来改善睡眠: 1.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创建安静、黑暗、凉爽和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在晚上使用电子设备。 2.管理压力和焦虑:通过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来减轻压力和焦虑。 3.避免刺激性物质:减少咖啡因和烟草的摄入,避免在晚上饮酒。 4.适度运动:定期进行适度的身体活动,但避免在晚上过度运动。 5.调整饮食:避免晚餐过饱或过晚进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或刺激性食物。 6.管理生理问题:如果有身体不适或疼痛,及时就医治疗。 7.避免午睡时间过长:午睡时间应控制在30分钟以内。 8.尝试放松技巧:在睡前进行放松活动,如泡热水澡、听柔和的音乐等。 9.限制在床上的时间:如果在床上无法入睡,不要长时间躺在床上,可起床进行一些放松的活动,直到有困意再上床。 10.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失眠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可以咨询医生或专业的睡眠专家,他们可以提供更具体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某些人群,如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或正在服用药物的人,失眠问题可能需要更具体的评估和治疗。此外,长期严重的失眠可能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如果失眠问题持续存在或加重,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2025-10-11 11:01:30
  • 失眠小妙招

    失眠小妙招包括:建立良好睡眠习惯、管理压力、避免刺激性物质、调整饮食、睡前放松、限制白天睡眠、注意环境温度、尝试自然疗法、寻求专业帮助。 1.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每天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创建一个安静、黑暗、凉爽和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在晚上使用电子设备,因为它们会发出蓝光,干扰睡眠。 2.管理压力:寻找适合自己的放松方法,如冥想、深呼吸、瑜伽或温和的运动。避免过度压力和焦虑,学会应对压力的技巧。 3.避免刺激性物质:限制咖啡因和饮料的摄入,尤其是在下午和晚上。避免吸烟和饮酒,因为它们可能会影响睡眠。 4.调整饮食:避免晚餐过饱或过饥,避免在晚上吃辛辣、油腻或刺激性食物。尝试在睡前几个小时吃一些轻食,如全麦面包或蛋白质。 5.进行睡前放松:在睡觉前30分钟到1小时,进行放松的活动,如泡个热水澡、阅读或听柔和的音乐。避免进行过于兴奋或刺激性的活动。 6.限制白天睡眠:尽量避免在白天长时间午睡或打盹,以免影响晚上的睡眠。 7.建立规律的锻炼习惯:适度的身体活动可以帮助改善睡眠,但不要在睡觉前过于剧烈地运动。 8.注意环境温度:保持适宜的睡眠温度,一般在18-20摄氏度之间。 9.尝试自然疗法:一些自然疗法,如使用薰衣草精油、chamomile茶或温牛奶助眠,可以尝试一下,但要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 10.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失眠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或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咨询医生或专业的睡眠专家。他们可以根据个人情况提供更具体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失眠问题可能需要特别关注。儿童的睡眠需求和习惯与成年人不同,他们通常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来支持身体和大脑的发育。如果孩子有长期的睡眠问题,建议咨询儿科医生或睡眠专家,以确保他们的睡眠需求得到满足。 此外,对于孕妇、老年人或患有特定疾病的人群,失眠的处理可能需要更加谨慎。在采取任何新的睡眠方法或治疗之前,最好先咨询医生的意见,以确保其安全性和适用性。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睡眠需求都不同,因此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可能需要一些尝试和调整。

    2025-10-11 10:59:34
  • 失眠算不算熬夜

    熬夜是主动或被动致睡眠时间超常规时段,失眠是需满足入睡困难等且伴日间障碍的病理性睡眠障碍,短期熬夜可致暂时性睡眠紊乱长期熬夜可诱发慢性失眠,青少年正处发育关键期熬夜易致失眠影响发育应保规律作息保时长,老年人睡眠调节差熬夜加重失眠倾向应保规律作息,孕妇熬夜增失眠风险影响胎儿需保证充足规律睡眠,有基础疾病人群熬夜易致病情波动需避熬夜维持规律睡眠。 一、定义差异 熬夜是指个体因主动选择(如娱乐、工作等)或被动因素(如环境干扰)导致睡眠时间超出常规时段,例如本应23点前入睡却推迟至凌晨1点后仍未入眠;而失眠是一种病理性睡眠障碍,依据《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其诊断需满足入睡困难(入睡时间>30分钟)、睡眠维持困难(夜间觉醒≥2次)、早醒且醒后难以再入睡,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如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此为两者本质定义的核心区别。 二、熬夜与失眠的关联 短期熬夜可能打乱睡眠-觉醒节律,引发暂时性睡眠紊乱,多数人可通过调整作息恢复;但长期熬夜会持续破坏睡眠节律,导致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如5-羟色胺、褪黑素等分泌异常,进而诱发慢性失眠。研究显示,长期熬夜人群中失眠发生率较作息规律人群高出约30%。 三、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熬夜会影响生长激素分泌,长期熬夜易引发失眠,进而影响身高、智力发育等。建议青少年保持21-22点左右入睡,保证7-9小时睡眠时间,以维持正常生长发育及脑功能。 2.老年人:睡眠调节功能随年龄下降,熬夜会进一步扰乱生物钟,加重失眠倾向。老年人每晚睡眠时长建议5-7小时,应尽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因熬夜导致睡眠质量严重下降而影响身体健康。 3.孕妇:熬夜会干扰自身内分泌及胎盘功能,增加失眠风险,而失眠又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孕妇需保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尽量避免熬夜,营造舒适睡眠环境以保障自身及胎儿健康。 4.有基础疾病人群:如高血压患者熬夜易诱发血压波动,同时加重失眠,这类人群更应严格避免熬夜,维持规律睡眠以稳定病情,降低基础疾病恶化风险。

    2025-10-11 10:53:1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