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晶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小儿自身免疫性脑炎、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癫痫、脊髓炎、周围神经病变、抽动症、多动症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广州医科大学儿科学硕士,从事小儿神经内科工作十余年,在小儿神经发育及小儿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华医学会广东省神经内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广东省神经内科分会免疫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广州市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广州市女医师协会儿童早期发展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癫痫协会及广东省抗癫痫协会会员。

展开
个人擅长
小儿自身免疫性脑炎、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癫痫、脊髓炎、周围神经病变、抽动症、多动症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展开
  • 继发性癫痫能治愈吗

    继发性癫痫能否治愈取决于多种因素,若病因可去除或规范治疗后效果良好,部分患者可能治愈,而病因复杂难除或个体差异致治疗效果不佳时则较难治愈,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及时就医制定个性化方案并长期随访。 一、可能治愈的情况 1.病因可去除的情况 当继发性癫痫是由明确且可治疗的病因引起时,部分患者有可能治愈。例如,因脑部肿瘤导致的癫痫,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后,部分患者的癫痫发作可以得到控制甚至不再发作。有研究表明,对于一些局限性的良性脑肿瘤,手术切除肿瘤后,约有一定比例的患者癫痫不再发作,但具体比例因肿瘤性质、部位等因素而异。又如,由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癫痫,经过抗寄生虫治疗后,癫痫发作也可能停止。 对于儿童患者,如果是由于高热惊厥持续状态等因素引发的继发性癫痫,在积极控制原发病因后,随着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部分患儿的癫痫有可能不再复发。 2.规范治疗后效果良好的情况 即使病因不能完全去除,但通过规范的抗癫痫药物治疗,也有部分患者可以很好地控制癫痫发作,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即长时间无癫痫发作,且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经过正规的抗癫痫药物治疗,约60%-70%的患者癫痫发作可以得到控制,其中部分患者可以逐渐减药甚至停药。不过,减药停药需要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通常需要经过数年的时间,且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脑电图等检查结果来决定。 二、难以治愈的情况 1.病因复杂或难以去除的情况 某些患者的病因非常复杂,例如一些遗传性代谢性疾病导致的继发性癫痫,由于疾病本身的特点,病因难以完全去除,癫痫往往难以治愈,需要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来控制发作。还有一些患者的脑部病变广泛,如严重的脑外伤导致的弥漫性脑损伤引起的继发性癫痫,也较难治愈,癫痫发作可能会频繁出现,需要长期用药控制。 对于一些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继发性癫痫时受到诸多限制,癫痫也较难治愈,即使服用抗癫痫药物,也可能存在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且癫痫发作控制情况相对较差。 2.个体差异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 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有些患者属于难治性癫痫范畴,尽管经过多种抗癫痫药物的规范治疗,癫痫发作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这部分患者约占继发性癫痫患者的20%-30%。其原因可能与患者的基因多态性有关,导致药物代谢或作用靶点不同,从而对药物治疗反应差。对于这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考虑其他治疗方法,如生酮饮食治疗等,但整体预后仍然相对较差。 总之,继发性癫痫是否能治愈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综合考虑病因、治疗时机、患者个体差异等多方面因素。患者一旦确诊为继发性癫痫,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长期随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025-10-22 12:11:43
  • 治失眠的好方法

    睡眠调整涵盖睡眠卫生习惯调整即保持固定作息、营造安静黑暗适宜温度环境并避免睡前1小时用电子设备、饮含咖啡因饮品及大量进食,心理行为疗法包括渐进性肌肉松弛、冥想的放松训练和纠正睡眠错误认知的认知行为疗法,特殊人群中儿童需家长助建规律作息等、孕妇优先非药物用左侧卧位等、老年人作息温和避免过长午睡等,且早上适当接触自然光可助调生物钟改善睡眠。 一、睡眠卫生习惯调整 1.规律作息时间:每天应尽量保持固定的上床睡觉时间和起床时间,包括周末也不例外,这样有助于调整人体生物钟,让睡眠周期趋于稳定。例如,每天22:00左右上床,早上6:30左右起床,长期坚持可使身体形成稳定的睡眠节律。 2.营造良好睡眠环境:确保卧室安静、黑暗且温度适宜,可使用遮光窗帘、耳塞等辅助营造利于睡眠的环境。黑暗环境能促进褪黑素分泌,而适宜的温度(一般18~25℃)能让人感觉舒适,利于入睡。 3.避免睡前刺激:睡前1小时内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因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干扰睡眠;同时,睡前避免饮用含咖啡因的饮品(如咖啡、茶等)以及避免大量进食,以防因胃肠不适或神经兴奋影响入睡。 二、心理行为疗法 1.放松训练: 渐进性肌肉松弛法:先依次紧张不同部位的肌肉群,如先紧握拳头使手部肌肉紧张,持续5~10秒后再迅速放松,感受紧张与放松的差异,然后依次对手臂、腿部、躯干等肌肉群进行同样操作,通过这种方式缓解身体紧张状态,进而减轻焦虑情绪,帮助入睡。 冥想:每天抽出一定时间进行冥想,专注于当下的呼吸或特定的冥想对象,排除杂念,让身心逐渐平静下来,长期坚持能改善睡眠质量。 2.认知行为疗法:需纠正对睡眠的错误认知,比如不过度关注睡眠时间和质量而产生焦虑情绪,通过改变诸如躺在床上久睡不着就焦虑烦躁等不良睡眠相关行为,来调整睡眠状况。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家长应协助建立规律作息,比如固定睡前故事时间等帮助儿童形成睡眠预期;营造安全舒适睡眠环境,避免儿童睡前接触刺激性内容;同时避免儿童白天过长时间午睡,以防影响夜间睡眠。 2.孕妇:优先采用非药物方式改善失眠,可通过调整睡眠姿势(如左侧卧位)来提高睡眠舒适度,同时通过听舒缓音乐、与家人交流等方式放松心情,避免使用药物干预睡眠,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3.老年人:作息调整应相对温和,避免白天过长时间午睡(一般不超过1小时),可适当在白天进行适度活动,但傍晚后避免剧烈运动;睡前可通过温水泡脚等方式放松身体,但要注意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 四、光线疗法 早上适当接触自然光,比如起床后到户外散步10~15分钟,让身体接受自然光刺激,有助于调整生物钟,改善夜间睡眠质量。

    2025-10-22 12:11:17
  •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是什么样的症状呢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可引发心血管系统(心悸、胸闷等,情绪波动时加重,需排查基础心脏疾病)、消化系统(食欲减退、腹胀、便秘或腹泻等,长期胃肠病史需关注)、神经系统(头痛、头晕、睡眠障碍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病史收集助鉴别)、泌尿生殖系统(男性遗精、阳痿,女性月经不调等,不同性别不同生理阶段受影响,有内分泌病史需考虑影响)及其他(多汗、皮肤感觉异常等,长期高温、压力大人群易出现,需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后考虑)多系统症状。 一、心血管系统症状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可引起心血管系统相关症状,表现为心悸,患者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跳明显加快、加重,有时可自觉心跳节律不规则;还可能出现胸闷,感觉胸部有压迫感、憋闷感,主观上觉得呼吸不够顺畅,这类症状可在情绪波动较大时加重,比如焦虑、紧张时更明显,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出现,一般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基础,但病史询问很重要,需排查是否有基础心脏疾病干扰。 二、消化系统症状 在消化系统方面,会有食欲减退的情况,患者不想进食,食量明显减少,对食物缺乏兴趣;还可能出现腹胀,腹部有胀满不适的感觉;有的会有便秘或者腹泻的症状,便秘时大便干结、排便困难,腹泻则是大便次数增多、质地稀薄,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都可能受影响,比如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更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相关表现,病史中若有长期胃肠道疾病史需特别关注是否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诱发或加重。 三、神经系统症状 神经系统方面,常见的有头痛,疼痛的部位不固定,可为胀痛、刺痛等多种性质;还有头晕,感觉头部昏沉、眩晕,可伴有头重脚轻的感觉;睡眠障碍也较为突出,表现为入睡困难,躺在床上很长时间难以入眠,或者睡眠浅,容易惊醒,多梦等,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生,比如青少年学习压力大时、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睡眠调节功能减退时都易出现睡眠相关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详细的病史收集有助于鉴别是单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还是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睡眠等问题。 四、泌尿生殖系统症状 对于男性可能出现遗精、阳痿等症状,女性则可能有月经不调的情况,比如月经周期紊乱、月经量异常等,不同性别在不同生理阶段受影响程度不同,女性在青春期、孕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更易出现泌尿生殖系统相关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病史中若有内分泌相关疾病史需考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对其的影响。 五、其他症状 还可能有多汗的表现,可表现为全身多汗或者局部多汗,比如手心、脚心、腋下等部位多汗;皮肤感觉异常,如皮肤有麻木感、蚁走感等。不同生活方式人群,比如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的人群更易出现这些非特异性症状,通过详细询问病史,结合各项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后,才能考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的相关表现。

    2025-10-22 12:09:58
  •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有哪些症状

    相关病症的肌肉、眼部、面部及其他系统症状。肌肉症状有肌无力(儿童运动发育迟缓、成人影响工作生活,不同年龄进展速度可能不同)和肌强直(收缩后放松困难、长期劳累加重症状,不同年龄表现有差异);眼部症状包括眼睑下垂(儿童影响视觉发育、成人影响外观和视物,不同年龄影响程度不同)和白内障(儿童致视力发育障碍甚至致盲、成人影响视物清晰度,不同年龄治疗和预后不同);面部及其他系统症状有面部肌肉受累(儿童影响社交互动、成人影响外观和人际交往)、呼吸系统症状(病情严重致呼吸肌无力、不同年龄代偿能力不同)、心脏受累(可致心律失常,不同年龄耐受程度不同)。 肌强直:肌肉收缩后放松困难,比如握拳后不能立即松开,需要稍作等待才能恢复,用叩诊锤叩击肌肉时,可出现局部肌肉隆起(肌球现象)。肌强直在不同年龄段均可出现,儿童期发病的患者肌强直表现可能不典型,而成人发病者肌强直相对更易被察觉,生活方式方面,如果长期过度劳累可能会使肌强直症状加重。 眼部症状 眼睑下垂:表现为上眼睑部分或全部遮盖眼球,可单侧或双侧发病。儿童发病的话可能影响视觉发育,导致弱视等问题;成人发病可能影响外观和日常视物。男性和女性在眼睑下垂的发生率上无显著性别差异,但不同年龄的眼睑下垂对生活的影响程度不同,年龄较小的患者可能更关注外观对心理的影响,而成年患者可能更在意对工作和社交的影响。 白内障:晶状体混浊,影响视力。儿童发生白内障可能导致视力发育障碍,严重时可致盲;成人白内障会逐渐影响日常的视物清晰度,比如看东西模糊、重影等。不同年龄的白内障治疗方式和预后有所不同,儿童白内障需要及时手术干预以促进视力发育,而成人白内障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 面部及其他系统症状 面部肌肉受累:面部表情肌无力,表现为面容消瘦、颧骨突出,表情呆板等。儿童可能影响面部表情的正常发育,影响社交互动;成人则会影响面部外观和人际交往。男性和女性在面部肌肉受累的表现上无明显差别,但年龄较小的患者可能因为面部外观问题产生心理压力。 呼吸系统症状:病情严重时可影响呼吸肌,导致呼吸肌无力,出现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浅快、气促等。儿童呼吸肌无力可能危及生命,需要密切监测呼吸情况;成人呼吸肌无力会降低生活质量,严重时需辅助通气。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呼吸功能代偿能力不同,儿童代偿能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更迅速。 心脏受累:可出现心律失常等心脏问题,如心悸、胸闷等。儿童心脏受累可能影响心脏的正常发育和功能;成人心脏受累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男性和女性在心脏受累的发生率上无显著差异,但不同年龄的患者对心律失常的耐受程度不同,老年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

    2025-10-22 12:09:23
  • 正中神经麻痹怎么回事

    正中神经麻痹是因多种原因致正中神经受损引发支配区域功能障碍,病因含外伤、压迫、肿瘤、神经炎,临床表现有感觉和运动障碍,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治疗包括病因治疗、神经营养支持、康复治疗。 一、定义 正中神经麻痹是因各种原因导致正中神经受损,进而引发神经支配区域出现感觉、运动等功能障碍的病症。 二、病因 1.外伤因素:腕部切割伤、骨折等外伤可直接损伤正中神经,如腕部骨折错位可能压迫或切断正中神经;儿童群体中,上肢暴力牵拉等也可能导致正中神经损伤。 2.压迫因素:常见于腕管综合征,因腕管内空间狭窄,正中神经长期受压迫,多见于长期重复性手部劳作人群(如键盘操作者等),孕期女性因体内激素变化致组织水肿也易出现腕管内压力增高压迫正中神经;老年人可能因腕管结构退变等引发压迫。 3.肿瘤因素:手腕部或前臂部位的肿瘤,如神经鞘瘤等,可直接压迫正中神经导致麻痹。 4.神经炎: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引发正中神经炎症,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累及正中神经分布区域时可能导致炎症性损伤。 三、临床表现 1.感觉障碍:手部拇指、食指、中指及无名指桡侧半出现感觉减退或消失,患者可能对痛觉、温度觉等感知异常,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对肢体接触等刺激反应异常。 2.运动障碍:拇指对掌功能受限,患者难以完成拇指与其他手指指尖相对的动作,可出现猿手畸形;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手部精细动作困难,如捏取小物件困难等,老年人因肌肉力量等因素,运动障碍表现可能更明显。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外伤史、手部劳作情况、既往疾病史等,孕期女性需询问孕期相关情况。 2.体格检查:进行Tinel征检查(按压神经走行部位诱发疼痛等异常感觉)、Phalen试验(手腕屈曲一定时间后观察症状是否加重)等,儿童检查时需注意操作轻柔。 3.辅助检查:肌电图检查可明确神经传导速度等情况,判断神经损伤程度;影像学检查(如X线、MRI等)可帮助发现骨折、肿瘤等导致神经受压或损伤的病因,孕期女性选择影像学检查时需考虑辐射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检查方式。 五、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针对外伤导致的正中神经损伤,需进行手术修复等处理;腕管综合征患者可通过减压手术解除神经压迫,老年人手术时需考虑其身体耐受性;肿瘤导致者需手术切除肿瘤解除对神经的压迫。 2.神经营养支持:可使用神经营养药物(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促进神经修复,但儿童患者使用时需谨慎评估药物风险。 3.康复治疗:通过康复训练改善手部功能,如进行拇指对掌等针对性的康复运动训练,儿童康复训练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根据儿童生长发育阶段调整训练强度和方式。

    2025-10-22 12:08:3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