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晶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小儿自身免疫性脑炎、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癫痫、脊髓炎、周围神经病变、抽动症、多动症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广州医科大学儿科学硕士,从事小儿神经内科工作十余年,在小儿神经发育及小儿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华医学会广东省神经内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广东省神经内科分会免疫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广州市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广州市女医师协会儿童早期发展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癫痫协会及广东省抗癫痫协会会员。

展开
个人擅长
小儿自身免疫性脑炎、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癫痫、脊髓炎、周围神经病变、抽动症、多动症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展开
  • 摔跤脑出血严重吗

    摔跤脑出血严重程度差异大,与出血部位、出血量等因素有关,脑干出血即使量少也严重,脑叶、小脑出血依情况定,小量出血有轻症状,大量出血致颅内压高、意识障碍等,需综合多因素判断,发生疑似情况应立即就医检查救治。 一、出血部位 1.脑干出血 脑干是人体的生命中枢,包含呼吸、心跳、血压等重要生命活动的调节中枢。如果是脑干出血,即使出血量较少也往往非常严重。例如,少量的脑干出血就可能迅速影响呼吸和心血管功能,导致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甚至心跳骤停等严重后果,患者预后通常较差,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对于儿童来说,脑干相对脆弱,摔跤后更易发生严重的脑干出血情况,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脑干的代偿能力更弱。 2.脑叶出血 如果是脑叶出血,相对脑干出血来说,严重程度可能相对稍低一些,但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如果出血部位不是关键功能区,出血量较少时,经过及时治疗可能预后较好;但如果出血部位靠近重要功能区,或者出血量较大,也会引起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肢体运动障碍、语言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3.小脑出血 小脑主要负责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小脑出血时,如果出血量较小,可能仅表现为头晕、行走不稳等症状;但如果出血量较大,会压迫脑干,引起颅内压急剧升高,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表现,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对于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脑血管弹性减退等情况,摔跤后发生小脑出血更容易导致严重后果,因为其自身的代偿和恢复能力相对较弱。 二、出血量 1.小量出血 当出血量较少时,如脑实质内出血量小于10毫升,患者可能仅有轻度的头痛、头晕、轻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轻度的肢体无力等,经过积极治疗,部分患者可以恢复较好,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但即使是小量出血,也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部分患者可能在后续出现再出血等情况导致病情加重。对于儿童,小量出血也需要重视,因为儿童的脑组织对出血的耐受性相对成人较差,需要及时监测神经系统体征等。 2.大量出血 当出血量较大时,如脑实质内出血量大于30毫升,往往会引起严重的颅内压增高,患者迅速出现意识障碍,如昏迷,还可能伴有瞳孔变化、肢体偏瘫等严重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大量脑出血患者病情危急,需要立即进行手术等抢救措施,但即使经过抢救,患者的预后也往往较差,容易遗留严重的后遗症,如长期昏迷、重度残疾等。对于老年人,大量脑出血后不仅恢复困难,而且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也较高,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进一步影响患者的预后。 总之,摔跤脑出血的严重程度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综合出血部位、出血量以及患者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多方面因素来判断。一旦发生摔跤后疑似脑出血的情况,应立即就医,进行头颅CT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2025-10-11 12:52:53
  • 脑供血不足怎么治疗能好

    脑供血不足需从生活方式干预做起,饮食要低盐低脂低糖,多吃蔬菜水果等,维持合适体重,每周做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基础疾病方面要管理好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遵医嘱用药并定期监测;根据病情在医生评估下用改善脑循环药物;老年人调整治疗需谨慎,儿童脑供血不足少见要明确病因,孕妇要权衡药物对胎儿影响优先非药物方法。 一、生活方式干预 1.饮食调整:遵循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原则,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及优质蛋白(如鱼类、豆类)的摄入,以维持血管健康,降低血脂、血压等风险因素。 2.体重管理:通过计算体质指数(BMI)维持在18.5~23.9kg/m2,超重或肥胖者需通过合理饮食与运动减轻体重,降低因体重因素导致的脑供血不足风险。 3.运动锻炼: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脑供血状况;同时可结合适度的柔韧性训练和力量训练,提升身体整体机能。 4.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血管粥样硬化风险,应严格戒烟;过量饮酒可能影响血压、血脂水平,需限制酒精摄入,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二、基础疾病控制 1.高血压管理: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能耐受者可进一步降至130/80mmHg以下,需遵医嘱规范使用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定期监测血压以调整治疗方案。 2.高血脂管理: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非高危人群LDL-C应<3.4mmol/L,高危人群(如已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需<2.6mmol/L,可使用他汀类等降脂药物,同时配合饮食运动控制,定期检测血脂水平。 3.糖尿病管理:通过饮食、运动及降糖药物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目标糖化血红蛋白<7%,常用药物包括二甲双胍、胰岛素等,需密切监测血糖变化,防止高血糖或低血糖影响脑供血。 三、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可在医生评估下使用改善脑循环药物,如具有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作用的药物,但具体药物需遵医嘱选择,避免自行用药。 四、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人:脑供血不足时调整治疗需更谨慎,避免快速降压或过度脱水导致脑灌注不足,用药时需关注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定期复查相关指标。 2.儿童:儿童脑供血不足相对少见,若发生多与先天血管异常、先天心脏病等有关,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避免盲目用药,优先通过检查明确病理后针对性处理。 3.孕妇:脑供血不足时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采用非药物方法改善,如调整体位、适度运动等,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

    2025-10-11 12:50:28
  • 急性脑出血急救处理

    脑出血现场急救需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血压、防止再损伤,随后迅速转运至医院,入院后经影像学检查评估,行降颅压、手术等治疗,同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并发症,不同年龄和病史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孕妇脑出血需兼顾母儿利益。 一、现场急救 1.保持呼吸道通畅:将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内的呕吐物、分泌物等,防止窒息。对于有呼吸困难或气道梗阻风险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气管插管等操作来维持呼吸通畅,这是因为脑出血可能导致脑水肿等情况影响呼吸中枢或气道通气。 年龄方面:儿童患者由于气道相对狭窄,更要注意头位摆放和及时清理分泌物,避免因气道堵塞影响呼吸。 病史方面: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脑出血后更易出现呼吸问题,需格外关注呼吸道情况。 2.控制血压:一般来说,当收缩压≥200mmHg或舒张压≥110mmHg时,应积极降压治疗,但降压幅度要平稳,避免血压骤降。然而,对于原本血压正常或基线血压较低的患者,要谨慎降压,防止脑灌注不足。 年龄方面:老年患者的血压调节功能相对较弱,降压时需更缓慢、谨慎。 病史方面:有高血压病史长期服用降压药的患者,在急救时降压要考虑药物的协同作用等因素;而既往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脑出血后血压升高可能有不同的机制,降压需更谨慎评估。 3.防止再损伤:尽量避免搬运患者过程中的剧烈震动,如路途颠簸等可能加重脑出血病情,应平稳搬运患者到合适的救治场所。 生活方式方面:平时有不良生活习惯如剧烈运动后突发脑出血的患者,在搬运时更要注意轻柔。 二、转运与医院救治 1.迅速转运:在现场采取初步急救措施后,应尽快将患者转运至有救治能力的医院,转运途中继续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呼吸、心跳、血压等。 年龄方面:儿童转运时要配备更适合儿童的转运设备和监测手段,确保生命体征监测准确。 病史方面: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转运时要注意心电监护等。 2.入院后评估与救治 影像学检查:到达医院后,尽快进行头颅CT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脑出血的部位、范围等情况。这对于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通过CT可以清晰看到血肿的大小、位置等。 降颅压治疗:根据患者颅内压情况使用甘露醇等降颅压药物,减轻脑水肿。比如当颅内压明显升高时,甘露醇可以快速降低颅内压,但要注意肾功能等情况,尤其是老年患者肾功能相对较弱,使用时需监测。 手术治疗: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如大量脑出血、脑疝形成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清除血肿,如去骨瓣减压术、血肿清除术等。手术时机的选择非常关键,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等多方面因素。 其他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并发症如感染等。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发生急性脑出血,要格外谨慎,在治疗时需兼顾胎儿情况,治疗方案的选择要权衡母儿双方的利益。

    2025-10-11 12:49:35
  • 精神亢奋失眠怎么办

    精神亢奋失眠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生活方式、心理因素、饮食、环境等。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心理调节、饮食调整、避免白天小睡、管理压力、限制光照等方法来改善。对于儿童,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避免刺激性物质、创造安静的睡前环境、调整饮食、适度运动、关注心理因素等也很重要。如果失眠问题持续存在或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1.调整生活方式: 保持规律作息: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有助于调整生物钟。 创建舒适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凉爽,使用舒适的床垫和枕头。 避免刺激性物质:减少咖啡因、烟草和酒精的摄入,避免在晚上过度使用电子设备。 适度运动:进行适度的身体活动,但避免在睡前过度运动。 2.心理调节: 放松技巧:学习和运用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渐进性肌肉松弛等,帮助减轻焦虑和紧张情绪。 心理治疗:如果失眠与心理问题相关,如焦虑症、抑郁症等,可能需要寻求专业心理治疗师的帮助。 3.调整饮食: 避免晚餐过饱:避免在晚上吃过多食物,尤其是油腻、辛辣或刺激性食物。 避免睡前饮酒和饮料:酒精和咖啡因可能影响睡眠质量。 增加富含色氨酸的食物:色氨酸是一种必需氨基酸,有助于促进睡眠。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包括牛奶、鸡肉、鱼类、豆腐等。 4.避免白天小睡:尽量避免在白天长时间小睡,以免影响晚上的睡眠。 5.管理压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减压方法,如冥想、瑜伽、阅读或爱好等。 6.限制光照:白天尽量暴露在阳光下,晚上避免过多的光照,有助于调整生物钟。 7.考虑药物治疗:在医生的建议下,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来帮助改善睡眠,如苯二氮类药物、非苯二氮类药物或褪黑素受体激动剂等。但这些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注意可能的副作用。 对于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精神亢奋失眠可能需要特别关注。以下是一些针对儿童的建议: 1.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与成人相似,帮助儿童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和睡眠环境。 2.避免刺激性物质:减少儿童对电子设备的使用,尤其是在睡前。 3.创造安静的睡前环境:保持房间安静、黑暗和凉爽,避免过度刺激。 4.调整饮食:避免晚餐过饱,避免食用含咖啡因或刺激性的食物和饮料。 5.适度运动:适度的身体活动可以帮助儿童放松,但避免在睡前过度运动。 6.关注心理因素:儿童的睡眠问题可能与心理因素有关,如焦虑、压力或情绪问题。关注他们的情绪状态,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因此最好在医生或专业健康专家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如果失眠问题持续存在或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此外,对于长期存在的睡眠问题,可能需要进一步的评估和治疗,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潜在疾病的排除。

    2025-10-11 12:48:13
  • 腰椎穿刺抽脑脊液的危害有哪些

    腰椎穿刺可能引发低颅压头痛、脑疝形成风险、感染、神经根损伤等问题。低颅压头痛因脑脊液流出致颅内压降低引发,与多种因素有关,表现及处理有其特点;脑疝形成风险是因颅内病变者穿刺致颅内压力不均致脑疝,有相应表现及处理;感染因操作不严格等致,与皮肤状况等因素相关,有特定表现及处理;神经根损伤因穿刺损伤神经根,与操作因素有关,有相应表现及处理。 一、低颅压头痛 发生机制:腰椎穿刺时,脑脊液流出导致颅内压降低,颅内血管扩张刺激痛觉感受器引发头痛。 影响因素:与穿刺针粗细、穿刺次数、患者术后体位等有关。一般来说,儿童由于颅骨尚未完全骨化,脑脊液量相对较多,发生低颅压头痛的风险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术后需更密切观察体位等情况;老年患者可能因自身代偿能力较弱,也更易出现低颅压头痛。 表现及处理:多在穿刺后数小时内出现,坐立位时加重,平卧后缓解。一般通过适当增加饮水量,必要时静脉输注生理盐水等方法来补充脑脊液,缓解头痛症状。 二、脑疝形成风险 发生机制:对于颅内病变患者,如颅内肿瘤、脑出血等,腰椎穿刺放液可能使颅内压力分布不均,导致脑组织从高压区向低压区移位,引发脑疝。 影响因素:本身存在颅内病变的患者是高危人群,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差异不大,但老年患者可能因基础状况较差,一旦发生脑疝后果更严重。对于有颅内病变的患者,需严格掌握腰椎穿刺的适应证,谨慎操作。 表现及处理:脑疝发生时可出现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瞳孔不等大、肢体运动障碍等紧急情况,需立即采取相应急救措施,如脱水降颅压等,但往往预后较差。 三、感染 发生机制:操作过程中消毒不严格或穿刺部位皮肤有感染灶,可能导致病原体侵入蛛网膜下腔引起脑膜炎、脑炎等感染性疾病。 影响因素:皮肤卫生状况差的患者感染风险更高,儿童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感染风险可能高于成人;老年患者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也易发生感染。操作时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术前要充分评估患者穿刺部位皮肤情况。 表现及处理:感染发生后患者可出现发热、头痛、颈项强直等症状,需进行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病原学检查明确诊断,然后使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四、神经根损伤 发生机制:穿刺过程中针尖损伤神经根,可引起相应神经根支配区域的感觉、运动异常。 影响因素:与穿刺针的方向、深度等操作因素有关,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发生风险无显著差异,但儿童由于解剖结构相对娇嫩,操作时需更加精细;老年患者可能因神经根本身存在退变等情况,损伤后恢复相对较慢。操作时要精准定位,缓慢进针。 表现及处理:可表现为穿刺部位相应神经根分布区域的疼痛、麻木、无力等,轻度损伤可逐渐恢复,严重损伤可能遗留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需根据损伤程度进行相应的康复等治疗。

    2025-10-11 12:46:5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