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小儿自身免疫性脑炎、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癫痫、脊髓炎、周围神经病变、抽动症、多动症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向 Ta 提问
广州医科大学儿科学硕士,从事小儿神经内科工作十余年,在小儿神经发育及小儿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华医学会广东省神经内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广东省神经内科分会免疫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广州市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广州市女医师协会儿童早期发展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癫痫协会及广东省抗癫痫协会会员。
展开-
锻炼治好了帕金森怎么回事
锻炼对帕金森病可能有积极影响,通过多种机制发挥作用,不同类型锻炼有不同具体作用,锻炼是综合管理重要非药物手段,需合理安排,不同患者锻炼强度方式有别,开始锻炼前应咨询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要科学合理锻炼。 不同类型锻炼对帕金森病的具体作用 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对帕金森病有较好的益处。以快走为例,每周进行一定时间的快走锻炼,能够提高心肺功能,进而改善身体的整体状态。有研究显示,帕金森病患者坚持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的快走锻炼,在3-6个月后,其运动功能中的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运动评分可能会降低,平衡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力量训练: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对于帕金森病患者防止肌肉萎缩、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很有帮助。例如进行哑铃轻重量的抗阻训练,能够针对性地锻炼上肢、下肢等部位的肌肉。研究发现,经过3-6个月的力量训练后,帕金森病患者的肌肉力量会有所提升,从而在行走、穿衣等日常活动中更加省力。 平衡训练:平衡训练对于预防帕金森病患者跌倒非常关键。常见的平衡训练包括单脚站立、平衡垫上的训练等。通过平衡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本体感觉和平衡控制能力。有研究表明,定期进行平衡训练的帕金森病患者跌倒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进行平衡训练的患者。 锻炼在帕金森病综合管理中的地位及注意事项 锻炼在帕金森病的综合管理中是重要的非药物干预手段,但需要注意合理安排。对于不同年龄的帕金森病患者,锻炼的强度和方式应有所调整。年轻患者可能可以承受相对强度较高的锻炼,而老年患者则需要选择较为温和、安全的锻炼方式。女性患者在锻炼时要注意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避免过度劳累。在生活方式方面,要保证锻炼的规律性,长期坚持才能看到较好的效果。同时,有病史的帕金森病患者在开始锻炼前应咨询医生,根据自身的病情严重程度、身体状况等制定个性化的锻炼方案。例如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从较温和的锻炼开始,如在他人陪伴下进行简单的散步等,避免因锻炼不当导致病情加重或发生意外。总之,适当的锻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帕金森病产生积极影响,但要科学合理地进行。
2025-10-27 10:50:56 -
脑瘫小儿
脑瘫是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月内由多种原因引发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伴智力低下等伴随障碍,通过详细病史采集等综合判断诊断,治疗有康复训练、药物辅助、手术治疗,康复护理包括早期干预、家庭配合、心理支持及制定个体化康复计划。 一、定义与病因 脑瘫是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月内由多种原因引发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伴智力低下、癫痫、感知觉障碍等。病因涵盖产前(遗传、宫内感染、发育异常等)、产时(早产、窒息等)、产后(胆红素脑病、颅内感染等)因素。 二、临床表现 1.运动障碍:表现为肌张力异常(肌张力增高致肢体僵硬或降低致松软)、姿势异常(如尖足、剪刀步、手脚不自主运动等),运动发育落后于同龄儿。 2.伴随障碍:可伴智力低下(约2/3患儿有不同程度智力障碍)、语言障碍(发音不清、失语等)、视力障碍(斜视、弱视等)及精神行为异常(如孤僻、多动等)。 三、评估与诊断 通过详细病史采集、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头颅MRI可清晰显示脑部结构异常)及发育评估量表(如Gesell发育量表)综合判断,需与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等鉴别。 四、治疗干预 1.康复训练:包括运动疗法(改善肌力、关节活动度等)、作业疗法(提升日常生活能力)、言语治疗(纠正语言障碍)等,需长期、个体化实施。 2.药物辅助:可使用巴氯芬等缓解肌肉痉挛(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剂量等服用指导),但需严格遵循临床指征。 3.手术治疗:适用于痉挛严重且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儿,如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等。 五、康复护理 1.早期干预:出生后6个月内是干预黄金期,抓住时机促进运动及神经发育。 2.家庭配合:指导家长掌握康复训练方法,营造利于患儿康复的家庭环境,注重安全防护,避免意外伤害。 3.心理支持:关注患儿心理状态,鼓励其参与社交活动,增强自信心,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干预。 4.个体化方案:根据患儿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制定针对性康复计划,如婴儿期侧重运动发育促进,学龄期重点提升功能独立性及社会适应能力。
2025-10-27 10:49:43 -
手麻是怎么一回事
手麻可由神经受压引发,如颈椎病因椎间盘退变等致颈神经根受压及胸廓出口综合征因颈部到肩部神经血管在胸廓出口处受压;周围神经病变所致,像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因糖尿病长期高血糖损伤周围神经;脑血管疾病引发,如脑梗死或脑出血影响感觉中枢;还可能因营养缺乏如缺乏维生素B12等营养素致神经病变引发。 一、神经受压导致手麻 1.颈椎病引发:颈椎的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等病变可压迫神经根,当颈神经根受压时,会导致其所支配区域(包括手部)出现麻木感。长期伏案工作、低头看电子设备等不良姿势人群,以及中老年人因颈椎自然退变,更易发生颈椎病相关手麻。例如,有研究指出,长期保持低头姿势的人群,颈椎间盘承受的压力增加,椎间盘退变加速,进而增加神经根受压风险。 2.胸廓出口综合征:颈部到肩部的神经、血管在胸廓出口处受压,可引起手麻。长期肩部过度活动、不良姿势(如含胸驼背)的人群,胸廓出口处的结构易受影响,导致神经血管受压,出现手麻症状。 二、周围神经病变所致手麻 1.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周围神经,使神经传导功能异常,从而出现手麻症状。此类手麻通常呈对称性,可从手指末端开始逐渐向近端发展。糖尿病患者中,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不佳者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的风险更高,中老年糖尿病患者较为常见。研究表明,血糖长期控制不良会显著增加周围神经受损的概率。 三、脑血管疾病引发手麻 1.脑梗死或脑出血:当脑部血管发生病变,如脑梗死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或脑出血引起局部脑组织受压时,若影响到感觉中枢,可能出现手麻症状。这类情况常见于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病的中老年人,因为这些基础病会增加脑血管病变的发生风险。例如,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稳定时,脑血管破裂出血或堵塞的可能性增加,进而影响神经功能导致手麻。 四、其他可能因素 1.营养缺乏:如缺乏维生素B12等营养素,可引起神经病变导致手麻。长期素食、胃肠道吸收功能不良等人群易出现营养缺乏相关手麻。维生素B12参与神经髓鞘的合成,缺乏时神经功能受损,从而引发手麻。
2025-10-27 10:45:20 -
人体出现失眠的原因是什么
失眠受多因素影响,生理上儿童因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青少年因学习压力、老年人因褪黑素分泌减少及慢性疾病等、女性生理期孕期更年期因激素波动易失眠,心理上长期焦虑抑郁致神经递质失衡可致失眠,环境上睡眠环境嘈杂光线过强温度不适会干扰,生活方式中作息不规律、睡前用电子设备饮含咖啡因饮品会影响,疾病上疼痛性、呼吸系统、心血管疾病等躯体疾病会导致失眠。 一、生理因素 1.年龄差异:儿童时期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若作息不规律易引发失眠;青少年因学习压力等可能出现短期失眠;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褪黑素分泌减少,睡眠周期改变,更易发生失眠,且常受慢性疾病等因素干扰。 2.生理机能变化:女性在生理期、孕期、更年期等特殊生理阶段,体内激素水平波动,易出现失眠,如孕期因身体不适、心理压力等影响睡眠,更年期因雌激素水平下降引发潮热、盗汗等症状干扰睡眠。 二、心理因素 1.情绪障碍: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大脑神经递质失衡,会导致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等失眠问题,例如长期焦虑的人群,大脑持续处于兴奋状态,难以进入深度睡眠。 三、环境因素 1.睡眠环境不适:睡眠环境嘈杂(噪音超过40分贝)、光线过强、温度不适(过高或过低)等均会干扰睡眠,如卧室靠近交通要道导致夜间噪音干扰,或室内光线过亮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睡眠质量。 四、生活方式因素 1.作息不规律:长期熬夜、昼夜颠倒等打乱正常生物钟,使睡眠-觉醒节律紊乱,易引发失眠,例如频繁倒时差或长期晚睡晚起的人群,生物钟失调导致失眠。 2.睡前行为不当:睡前1小时内使用电子设备(手机、电脑等),其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睡眠;此外,睡前饮用咖啡、浓茶等含咖啡因饮品,会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导致难以入睡。 五、疾病因素 1.躯体疾病影响:患有疼痛性疾病(如关节炎、癌症晚期疼痛等)会因身体不适导致失眠;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患者夜间易出现呼吸困难、缺氧等情况,干扰睡眠;心血管疾病(如心力衰竭)患者因夜间心功能不全加重,也常伴随失眠症状。
2025-10-27 10:44:07 -
脑血栓病人吃什么好
脑血栓患者宜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全谷物、各类蔬菜以促进肠道蠕动、降低胆固醇等,可选择鱼类、去皮禽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食物来改善血管弹性等,吃深海鱼、坚果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抑制血小板聚集等,需摄入新鲜水果、深色蔬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抗氧化,合并糖尿病者选低升糖指数食物控碳水,老年人注意食物软烂易消化及合理调整蛋白质,高血压者限制钠盐摄入。 一、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脑血栓患者宜多食用全谷物(如燕麦、糙米)、各类蔬菜(芹菜、西兰花等),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蠕动,助力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进而降低脑血栓复发几率,研究证实长期保持膳食纤维摄入有助于维持血管内皮功能稳定。 二、优质蛋白质食物 可选择鱼类(三文鱼、金枪鱼等)、去皮禽肉、豆制品(豆腐、豆浆等)。鱼类富含优质蛋白及Omega-3脂肪酸,能改善血管弹性、降低血液黏稠度;豆制品中的植物蛋白利于身体修复及维持正常代谢,相关研究表明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可提升机体抗氧化能力,保护血管系统。 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深海鱼(如上述三文鱼等)、坚果(核桃、杏仁等)为优质来源。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Omega-3脂肪酸,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中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对预防血栓形成有积极作用,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常食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食物的人群脑血栓发病风险相对较低。 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新鲜水果(橙子、猕猴桃等)和深色蔬菜(菠菜、紫甘蓝等)必不可少。维生素C、维生素E等具抗氧化作用,能清除体内自由基、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免受氧化损伤,维持血管正常功能,例如维生素C可促进胶原蛋白合成、增强血管韧性。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合并糖尿病的脑血栓患者,需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避免血糖波动影响血管状态;老年人消化功能较弱,食物应注重软烂易消化,同时需依据自身肾功能等合理调整蛋白质摄入总量;高血压患者需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控制在6克以下,因高钠饮食会加重水钠潴留、升高血压,不利于脑血栓病情控制。
2025-10-27 10:4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