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儿童呼吸疾病,擅长呼吸感染性疾病哮喘、肺功能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呼吸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感染协助组常委,中华医学会儿科呼吸学组合理用药协助组委员,广东省呼吸科医师分会常委,广东省哮喘协助组常委广东省过敏免疫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学生物工程学会儿科分会委员。
展开-
宝宝毛细支气管炎要注意什么
针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需从多方面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调节室内湿度、调整体位;密切观察呼吸、精神状态;保证充足液体摄入,按需喂养或必要时补液;注意保暖与环境安静;早产儿、低体重儿及有基础疾病的宝宝需特殊关注。 一、保持呼吸道通畅 1.湿度调节:室内湿度保持在50%-60%为宜,适宜的湿度有助于稀释痰液,使痰液更容易咳出。例如,可使用加湿器来调节室内湿度,但要注意定期清洁加湿器,防止滋生细菌。对于婴幼儿来说,干燥的空气可能会加重呼吸道黏膜的干燥,导致痰液黏稠不易排出,影响呼吸。 2.体位调整:经常为宝宝变换体位,如定时翻身、侧卧等,这样有利于痰液引流。比如,宝宝仰卧时,可将上半身适当垫高,促进痰液从气管向咽部移动,便于咳出。不同体位对宝宝呼吸道分泌物的引流效果不同,通过变换体位可以改善通气,减轻呼吸困难。 二、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呼吸情况:密切观察宝宝的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正常婴儿呼吸频率约为30-40次/分钟,幼儿约为20-30次/分钟。如果宝宝呼吸频率明显增快,超过60次/分钟,或者出现呼吸费力、吸气时胸廓凹陷等情况,可能提示病情加重,需及时就医。因为毛细支气管炎可能导致宝宝气道狭窄,影响通气,呼吸频率的变化是反映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2.精神状态:留意宝宝的精神状态,如是否有烦躁不安、嗜睡、拒食等表现。若宝宝精神萎靡,可能意味着机体缺氧或病情较重。婴幼儿的表达能力有限,精神状态的变化能直观反映其身体状况,当宝宝患上毛细支气管炎时,身体不适会影响精神状态。 三、保证充足的液体摄入 1.喂养方式:鼓励宝宝多摄入液体,如母乳或配方奶等。对于小月龄宝宝,按需喂养,保证充足的奶量摄入。充足的液体可以使痰液稀释,更容易咳出。母乳喂养的宝宝,母乳中的水分能满足其液体需求,同时母乳中的免疫成分还能增强宝宝的抵抗力。如果宝宝因呼吸急促等原因影响进食,可少量多次喂养。 2.补液考虑:若宝宝出现脱水迹象,如尿量减少、口唇干燥等,必要时需遵医嘱进行静脉补液。脱水会加重病情,影响宝宝的恢复,所以要密切关注宝宝的液体摄入情况,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补液措施。 四、注意保暖与环境安静 1.保暖措施:根据气温适当为宝宝增减衣物,保持宝宝体温在正常范围(36-37.2℃左右)。过冷或过热都可能刺激宝宝呼吸道,加重病情。婴幼儿体温调节能力较差,保暖不当容易导致病情反复。 2.环境安静:为宝宝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减少哭闹,因为哭闹会加重呼吸困难。安静的环境有利于宝宝休息,促进身体恢复。宝宝在毛细支气管炎期间需要充足的休息来对抗疾病。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早产儿和低体重儿:这类宝宝由于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患上毛细支气管炎时病情可能进展更快,需要更加密切地观察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一旦出现异常应立即就医。其自身抵抗力较弱,对疾病的耐受能力差,所以要格外精心护理。 2.有基础疾病的宝宝: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基础疾病的宝宝,患上毛细支气管炎后病情可能更复杂,需及时就医并向医生详细告知宝宝的基础疾病情况,以便医生全面评估病情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基础疾病会影响宝宝对毛细支气管炎的应对能力,需要综合考虑进行治疗。
2025-10-14 16:46:22 -
预防流行性感冒的资料
预防流感可通过接种流感疫苗、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通风)、减少接触流感患者、加强体育锻炼、合理饮食来实现。6月龄-5岁儿童等是流感疫苗优先接种对象,6月龄以下婴儿主要通过保护周围人群间接预防;要正确洗手、定时通风消毒;流感流行期避免去密集场所,流感患者需居家隔离;适度锻炼增强体质,合理饮食保证营养。 一、接种流感疫苗 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一般建议每年秋季接种流感疫苗,6月龄-5岁儿童、60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医务人员、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以及孕妇等人群是优先接种对象。对于6月龄以下婴儿,由于其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无法通过接种疫苗产生足够的抗体,且这个年龄段婴儿感染流感后发生重症的风险较高,所以主要通过保护其周围的人群来间接预防,比如照顾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应接种流感疫苗。 二、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这是因为流感病毒可以通过手接触传播,在触摸眼睛、鼻子或嘴巴之前,以及在接触公共物品(如扶手、电梯按钮等)后及时洗手能有效减少病毒进入体内的机会。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应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儿童由于活泼好动,更容易接触到各种物品表面,家长要引导其正确洗手。 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每天应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一般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在流感流行季节,还可以定期对室内环境进行清洁消毒,使用含氯消毒剂等对地面、家具表面等进行擦拭消毒。对于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降低感染流感的风险。 三、减少接触流感患者 在流感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如必须前往应佩戴口罩。如果接触了流感患者,应及时用肥皂洗手。对于患有流感的患者,应尽量居家隔离,避免外出,减少与他人的接触,防止病毒传播给他人。例如,儿童如果感染了流感,应在家休息,避免去学校等人群聚集场所,防止将病毒传染给其他同学,同时家长要做好对患儿的护理以及家庭环境的消毒等工作。 四、加强体育锻炼 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免疫力。成年人可以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也可以结合力量训练。儿童则应保证每天有适量的户外活动时间,比如每天户外活动1-2小时,进行跳绳、踢毽子等运动。对于患有慢性病的人群,应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如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散步等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过度疲劳,同时要注意保暖,防止因运动后受凉而增加感染流感的风险。 五、合理饮食 均衡的饮食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增强免疫力。应保证摄入充足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橙子、柠檬、菠菜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适量摄入肉类、鱼类、豆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对于老年人和儿童等特殊人群,要注意饮食的多样化和合理性,老年人可能存在消化功能减退等问题,应选择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保证营养均衡,避免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2025-10-14 16:45:22 -
得了右下肺炎这种症状严重吗
右下肺炎严重程度需综合病原体、患者自身等多因素判断,轻度表现为轻度咳嗽咳痰、体温轻度升高等,重度有明显呼吸困难、高热、意识障碍等,治疗依情况而异,轻度预后较好,重度预后较差可能留肺损害甚至危及生命,需及时就医规范诊治。 一、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 (一)病原体因素 1.常见病原体:引起右下肺炎的病原体有细菌、病毒、支原体等。一般来说,由耐药菌或毒力较强的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右下肺炎相对更严重。例如,肺炎链球菌中的某些耐药菌株感染导致的右下肺炎,病情进展可能较快。 2.病原体数量:如果感染的病原体数量较多,机体免疫系统对抗的难度增大,病情往往更容易加重。 (二)患者自身因素 1.年龄 儿童: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右下肺炎的耐受能力较差。例如,婴儿患右下肺炎时,可能更容易出现呼吸急促、发绀等严重表现,且病情变化较迅速。 老年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如呼吸功能、心肺功能等。患右下肺炎时,机体的代偿能力下降,容易出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病情相对严重。 2.基础疾病: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心脏病等,患右下肺炎后病情通常更易加重。因为基础疾病会削弱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免疫力,使得肺部感染难以控制,并且容易引发基础疾病的恶化。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不利于肺部感染的恢复,感染可能扩散或难以治愈。 3.免疫状态: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患右下肺炎后病情往往较为严重。这类人群自身抵御病原体的能力弱,肺部感染容易扩散,治疗难度增大。 二、右下肺炎的常见表现及严重程度判断 (一)轻度右下肺炎表现 患者可能仅有轻度咳嗽、咳痰,体温轻度升高(一般体温在38℃左右),呼吸频率轻度增快,但一般情况尚可,精神状态较好,饮食睡眠不受明显影响。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右下肺有局限性的炎症浸润影,但范围较小。 (二)重度右下肺炎表现 1.呼吸系统表现: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如呼吸频率显著增快(成人呼吸频率大于30次/分钟),口唇发绀,甚至出现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右下肺炎症范围广泛,可能累及多个肺叶。 2.全身表现:高热不退(体温持续39℃以上),精神萎靡,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烦躁不安等。还可能出现休克表现,如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尿量减少等。另外,可能合并多器官功能损害,如肝功能异常、肾功能损害等。 三、治疗与预后 (一)治疗 一旦确诊右下肺炎,需要根据病原体类型等采取相应治疗。如果是细菌感染,可能使用抗生素治疗;如果是病毒感染,可能需要进行抗病毒等对症支持治疗。一般都会给予吸氧、止咳祛痰等对症支持治疗。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入住重症监护病房进行密切监护和更积极的治疗。 (二)预后 轻度右下肺炎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一般预后较好,能够完全康复,对肺功能等通常不会造成明显影响。而重度右下肺炎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可能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肺功能损害,如肺纤维化等,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总之,右下肺炎是否严重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一旦怀疑患有右下肺炎,应及时就医,进行规范的诊断和治疗,以改善预后。
2025-10-14 16:42:33 -
感冒好了但是一直咳嗽怎么办
感冒后咳嗽需从多方面关注,观察不同年龄段及生活方式相关的咳嗽特征,通过饮食调整(一般人群和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和环境调节来非药物缓解,出现特定就医时机及症状要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检查,儿童和老年患者感冒后咳嗽有各自特殊情况需特殊处理。 一、观察咳嗽特征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咳嗽特点可能不同,儿童感冒后咳嗽需留意有无喘息等情况,婴儿不会表达,要观察其呼吸频率、有无呛咳表现等;成人则关注咳嗽是干咳还是有痰,痰的颜色、量等。比如儿童过敏性咳嗽可能在夜间或清晨加重,伴有鼻塞、流涕等过敏表现;而老年患者感冒后咳嗽需警惕是否有基础疾病影响,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可能咳嗽加重且咳痰性状改变。 生活方式:若患者近期有吸烟史,感冒后咳嗽可能与吸烟刺激呼吸道有关,应了解其吸烟时长、每日吸烟量等;若有接触刺激性气体(如装修气味、化学试剂等)的经历,也可能加重咳嗽。 二、考虑非药物缓解措施 饮食调整: 一般人群:多喝水,保持呼吸道黏膜湿润,有助于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每日饮水量可维持在1500-2000毫升左右,可分多次饮用。避免食用辛辣、油腻、过甜或过咸的食物,这些食物可能刺激呼吸道,加重咳嗽。例如辛辣食物会刺激咽喉部,使咳嗽加重;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可能导致脾胃功能不佳,间接影响呼吸道状况。 特殊人群:儿童感冒后咳嗽要注意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给儿童食用坚果类等易呛咳的食物;老年患者消化功能相对较弱,饮食更要注重软烂、易消化,可适当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补充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但要注意避免进食过凉的蔬菜水果,以免刺激呼吸道。 环境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湿润,温度适宜,一般室内温度保持在22℃-24℃,湿度保持在50%-60%为宜。可以使用加湿器增加空气湿度,但要注意定期清洁加湿器,防止滋生细菌。避免室内有烟雾、灰尘等刺激物,若患者是过敏体质,还要注意避免室内有宠物毛发、花粉等过敏原。 三、就医评估与可能的进一步处理 就医时机:如果感冒好了一直咳嗽超过2-3周仍未缓解,或者咳嗽伴有发热(体温超过38℃持续不退)、呼吸困难、咯血、胸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例如咳嗽伴有持续发热可能提示合并了肺炎等其他感染性疾病;出现呼吸困难可能是气道受到影响,如存在哮喘发作等情况。 医生检查:医生可能会进行体格检查,如听诊肺部了解呼吸音情况等,还可能会根据情况安排相关检查,如胸部X线或CT检查,以排除肺部是否存在炎症、异物、肿瘤等病变;对于有过敏因素考虑的患者可能会进行过敏原检测等。 四、特殊情况处理 儿童感冒后咳嗽:儿童感冒后咳嗽要特别注意护理,避免让儿童剧烈运动,以免加重咳嗽。如果是因感冒引发的感染后咳嗽,一般具有自限性,但如果怀疑是支原体感染等情况,可能需要遵医嘱进行相应检查和处理,不过要避免盲目使用镇咳药物,尤其是低龄儿童,因为镇咳药可能会影响痰液排出,导致痰液在呼吸道内积聚,加重感染等情况。 老年患者感冒后咳嗽: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感冒后咳嗽恢复相对较慢,要密切观察其一般状况,如精神状态、食欲等。如果老年患者感冒后咳嗽伴有乏力、食欲减退等情况,要警惕是否有营养不良等情况,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营养评估和相应的营养支持。
2025-10-14 16:41:44 -
如何科学地预防甲型h1n1流感
个人卫生防护要勤洗手按步骤清洁及咳嗽打喷嚏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后及时洗手,环境防控需保持室内定时通风、定期清洁消毒常接触物体表面,增强自身免疫力靠均衡饮食保证营养、适度运动促循环提免疫、充足睡眠维持免疫功能,特殊人群中儿童要注意手部清洁少去密集场所等、老年人及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少去密集场所并接种疫苗,孕妇要避免接触患者、做好防护及及时就医并告知孕期情况。 一、个人卫生防护 1.勤洗手:使用肥皂或含有酒精的洗手液,按照“湿、搓、冲、捧、干”的步骤彻底清洁双手,每次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尤其在接触公共物品后、进食前、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等关键时刻务必洗手,通过清洁手部可有效清除附着的流感病毒,阻断病毒经手-口、手-眼等途径传播。 2.呼吸道卫生: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完全遮住口鼻,若无纸巾可用肘部内侧遮挡,避免飞沫直接传播给他人,用过的纸巾应立即丢弃并及时洗手,以减少病毒在空气中的散播和接触传播风险。 二、环境防控措施 1.保持室内通风:每天定时开窗通风,至少2~3次,每次通风30分钟以上,使室内空气保持流通,降低室内空气中病毒的浓度,营造相对清洁的室内环境。 2.清洁物体表面:定期对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进行清洁消毒,如门把手、桌面、手机、电脑键盘等,可使用含氯消毒剂或其他合适的消毒剂按照说明书进行擦拭或喷洒消毒,有效杀灭附着在物体表面的流感病毒。 三、增强自身免疫力 1.均衡饮食:保证摄入多样化的食物,包括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豆类等)、新鲜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和水果(如橙子、苹果等),确保维生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D等)、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充足供应,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免疫防御能力,例如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白细胞的活性,帮助机体抵御病毒入侵。 2.适度运动: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的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适度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避免过度劳累影响身体健康。 3.充足睡眠:每天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睡眠过程中身体会进行自我修复和免疫调节,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若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流感等疾病的风险。 四、特殊人群防护要点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应特别注意保持手部清洁,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空气流通不畅的场所,如必须前往可佩戴符合儿童尺寸的医用外科口罩,家长要监督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同时关注儿童的身体状况,若出现发热、咳嗽等流感样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居家休息。 2.老年人及慢性基础疾病患者:此类人群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流感后发生重症的风险较高,应尽量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保持室内环境清洁通风,定期接种流感疫苗(虽甲型H1N1流感疫苗可能有更新,但流感疫苗接种是预防流感的重要手段),家属应密切关注其健康状况,若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3.孕妇:孕妇属于特殊易感人群,孕期免疫力相对降低,应避免接触流感患者,严格做好个人卫生防护,保持居住环境清洁,若出现流感样症状应及时就医,就医过程中要向医生告知孕期情况,以便获得合适的诊疗建议。
2025-10-14 16: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