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炳蔚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小儿癫痫,抽动症,神经内系统疾病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现为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神经科副主任医师,具有10多年神经系统疾病及癫痫诊治的临床经验,现为中国抗癫痫协会青年委员。 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及SCI论文10余篇。参与编写了《临床脑电图图谱》及《癫痫:癫痫发作、综合征和治疗》,参与翻译《贝勒医学院神经科疑难病例讨论》。

展开
个人擅长
小儿癫痫,抽动症,神经内系统疾病诊治。展开
  • 细菌性脑膜炎是指什么

    细菌性脑膜炎是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常见病原体有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B型流感嗜血杆菌,发病机制是细菌先侵入人体致菌血症后穿血-脑屏障达脑膜引发炎症,儿童表现为发热、头痛等非特异或典型症状,成人有高热、剧烈头痛等且脑膜刺激征明显,诊断靠脑脊液检查等,治疗用敏感抗生素抗感染及对症支持,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细菌性脑膜炎是由各种细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二、常见病原体 肺炎链球菌:在儿童和成人中均较为常见,尤其在儿童群体中,肺炎链球菌是引发细菌性脑膜炎的常见病原菌之一,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等途径进入人体进而侵犯脑膜。 脑膜炎奈瑟菌:是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在儿童和青少年等人群中易造成感染引发脑膜炎。 B型流感嗜血杆菌:过去在儿童中的感染较为多见,随着疫苗的广泛接种,其发病率有所下降,但在未接种相关疫苗的儿童中仍可能引发细菌性脑膜炎。 三、发病机制 细菌通常先通过上呼吸道等部位侵入人体,然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菌血症,随后细菌穿过血-脑屏障到达脑膜,在脑膜部位繁殖,引起脑膜的炎症反应,导致脑膜充血、水肿、渗出等一系列病理改变。 四、临床表现 儿童患者:常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烦躁不安、嗜睡、惊厥等,婴幼儿可能还会出现前囟饱满、张力增高,脑膜刺激征可能不典型。例如,部分婴儿可能仅表现为拒食、哭闹不安等非特异性症状。 成人患者:主要表现为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意识障碍等,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较为明显。 五、诊断方法 脑脊液检查:是诊断细菌性脑膜炎的重要依据。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观察脑脊液的外观,一般呈混浊或脓性;进行脑脊液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数明显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脑脊液生化检查显示蛋白含量升高,糖含量降低;脑脊液涂片革兰染色可找到病原菌,脑脊液细菌培养可明确病原菌种类。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升高。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等检查可帮助了解脑膜的炎症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并发症,如脑水肿、脑脓肿等。 六、治疗原则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的种类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例如,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等抗生素;脑膜炎奈瑟菌感染常选用青霉素、头孢曲松等;B型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可选用氨苄西林等。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发热的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等方法;对于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可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对于惊厥的患者,可使用抗惊厥药物进行治疗等。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患细菌性脑膜炎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由于儿童在药物代谢等方面与成人存在差异,在选用抗生素等药物时需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谨慎选择,并密切关注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抵抗力较弱,患细菌性脑膜炎后病情可能较为严重,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较高。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肝肾功能等,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孕妇:孕妇患细菌性脑膜炎时,需要综合考虑胎儿的安全,选用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要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确保母婴安全。

    2025-10-11 14:13:38
  • 脑梗塞早期的症状

    脑梗塞早期有多种症状,神经系统方面包括单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行走不稳、说话不清或不能说话;其他常见症状有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视物模糊或视野缺损、轻度意识模糊,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出现相关症状需警惕脑梗塞。 一、神经系统症状 1.面部症状 单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脑梗塞早期可能影响面部神经功能,导致患者单侧面部出现麻木感,这是因为脑部血管堵塞影响了对面部神经的血液供应。例如,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发生梗塞时,可能会出现口角歪斜,患者无法正常做微笑等面部表情动作,这是由于支配面部肌肉运动的神经传导受到阻碍。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出现这种面部症状更应警惕脑梗塞,因为这类人群是脑梗塞的高危人群,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高血压会使血管壁承受更大压力,易导致血管堵塞。 2.肢体症状 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患者可能出现单侧手臂或腿部无力,比如拿东西时突然拿不住,或者行走时单侧下肢无力,容易跌倒。同时也可能伴有单侧肢体麻木感,就像肢体被长时间压迫后那种麻木的感觉,但解除压迫后仍不缓解。在年龄较大的人群中,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更容易发生脑梗塞,所以老年人群出现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时要高度重视。例如60岁以上患有动脉硬化的人群,若出现这种肢体症状,脑梗塞的可能性较大。 行走不稳:由于脑部负责平衡功能的区域受到影响,患者会出现行走时步态不稳,左右摇晃的情况。这是因为小脑等部位的血液供应出现问题,影响了身体的平衡调节。对于有长期吸烟史的人群,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也是脑梗塞的危险因素,这类人群出现行走不稳等早期症状时要及时就医排查。 3.语言障碍 说话不清或不能说话:患者可能表现为说话含糊不清,词汇表达困难,或者完全不能说话。这是因为大脑语言中枢区域的血管发生梗塞,影响了语言的表达和理解功能。如果是女性患者,在围绝经期前后由于体内激素变化等因素,血管调节功能可能出现波动,更容易在脑梗塞早期出现语言障碍,需要密切关注自身身体变化。 二、其他常见症状 1.头痛 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部分脑梗塞患者早期会出现突然发作的剧烈头痛,这是因为脑部血管梗塞后,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脑血管扩张等反应导致头痛。对于有偏头痛病史但近期头痛性质改变的人群,比如从原来的偏头痛转变为突然的剧烈头痛,要考虑脑梗塞的可能。因为偏头痛和脑梗塞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有症状上的混淆,需要专业医生进行鉴别诊断。 2.视力障碍 视物模糊或视野缺损:患者可能出现一侧或双侧眼睛视物模糊,或者出现视野缺损,比如看到的物体不完整,有部分缺失的情况。这是由于脑部负责视觉传导的神经通路受到影响,血液供应不足导致视觉功能异常。对于有高血脂病史的人群,高血脂会使血液中的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上,导致血管狭窄,增加脑梗塞风险,这类人群出现视力障碍时要警惕脑梗塞的发生。 3.意识障碍 轻度意识模糊:少数脑梗塞早期患者可能出现轻度的意识模糊,表现为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力出现障碍,比如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时间、自己身处何处等。这是因为脑部重要的神经中枢区域受累,影响了大脑的意识调节功能。对于有心脏病史,如心房颤动的人群,心房颤动容易导致心脏内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能随血液循环堵塞脑部血管引发脑梗塞,这类人群出现意识障碍相关早期症状时要尽快就医。

    2025-10-11 14:12:17
  • 败血症脑膜炎可以好吗

    败血症脑膜炎可好转但预后与年龄、病原体类型、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措施等因素相关,年龄方面新生儿和婴幼儿预后相对欠佳,成年人视情况而定;病原体不同预后有别,病情轻重影响预后,及时合理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如维持生命体征、控制颅内压等对改善预后关键。 一、影响预后的因素 1.年龄因素 新生儿和婴幼儿: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血脑屏障功能也不如成人,感染败血症脑膜炎后病情进展往往较快,但若能及时诊断和治疗,部分可好转,但相对来说发生后遗症的风险可能较高,如可能出现智力低下、听力障碍、癫痫等。例如,一些研究表明新生儿败血症脑膜炎的病死率相对较高,且即使存活也有较多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概率。 成年人:如果能在早期得到有效的治疗,预后相对较好,但也取决于感染的病原体类型、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来说,年轻、身体状况较好的成年人预后相对优于年老、有基础疾病的成年人。 2.病原体类型 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等引起的败血症脑膜炎:如果能及时应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部分患者可以好转。例如,对于肺炎链球菌脑膜炎,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后,预后相对较好,但如果是耐药菌株引起的感染,则治疗难度增大,预后可能受到一定影响。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早期诊断并治疗,多数患者可痊愈,但若病情进展到休克、DIC等严重阶段,预后则较差。 革兰阴性杆菌等引起的败血症脑膜炎:治疗相对复杂,预后可能相对较差,因为这类病原体往往容易产生耐药性,且感染容易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预后。 3.病情严重程度 轻度败血症脑膜炎:患者临床症状相对较轻,如仅有发热、头痛、轻度意识改变等,经过及时有效的抗感染治疗等措施,多数可以好转,且一般不会留下明显后遗症。 重度败血症脑膜炎: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意识障碍,如昏迷,伴有频繁惊厥、休克、呼吸衰竭等多器官功能受累的表现。这种情况下,即使经过积极治疗,预后也较差,病死率较高,且即使存活也往往会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永久性智力减退、肢体瘫痪等。 二、治疗措施对预后的影响 1.抗感染治疗 早期合理应用抗生素是关键。一旦怀疑败血症脑膜炎,应尽快进行脑脊液等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原体,然后根据病原体选用敏感的抗生素。例如,对于肺炎链球菌脑膜炎,通常选用青霉素等药物;对于脑膜炎奈瑟菌脑膜炎,首选青霉素类药物。及时、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可以控制感染,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从而改善预后。 2.对症支持治疗 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对于出现休克的患者,需要进行抗休克治疗,包括补充血容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对于有呼吸衰竭的患者,需要进行机械通气等支持治疗。这些对症支持治疗措施能够为患者的康复创造条件,有助于患者病情的好转。例如,通过机械通气维持患者的呼吸功能,保证机体的氧供,对于减轻脑组织缺氧、促进患者恢复至关重要。 控制颅内压:败血症脑膜炎患者常伴有颅内压升高,需要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等降低颅内压,以防止脑疝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合理控制颅内压可以减轻对脑组织的损伤,有利于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从而影响预后。 总之,败血症脑膜炎有好转的可能,但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早期诊断、及时且合理的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同时,对于不同年龄、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等情况的患者,应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地促进患者康复。

    2025-10-11 14:11:04
  • 左后脑勺一跳一跳的疼怎么办

    左后脑勺一跳一跳疼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紧张性头痛、颈椎病、高血压、颅内病变等,不同人群有特殊情况,儿童需观察伴随症状、减少紧张因素,老年人要定期体检、注意安全,女性生理期要调整生活、缓解疼痛,需针对不同原因及人群采取相应应对措施。 一、可能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一)紧张性头痛 原因: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焦虑等可引发紧张性头痛,常表现为头部紧箍样或压迫样疼痛,也可能出现局部一跳一跳疼,尤其常见于左后脑勺部位。 应对措施: 缓解压力:通过放松技巧,如深呼吸,缓慢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再缓慢呼气,重复几次;渐进性肌肉松弛,从头到脚依次收紧和放松各部位肌肉,可有效缓解身体紧张,减轻头痛。 改善生活方式: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成年人一般需要7-9小时睡眠;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每周至少3次,每次30分钟以上,有助于释放压力,改善头部血液循环。 (二)颈椎病 原因:颈椎病变如颈椎间盘突出、颈椎骨质增生等,可压迫颈部神经、血管,当影响到支配头部相应区域的神经时,可能导致左后脑勺一跳一跳疼,尤其是长期低头工作、学习或有不良坐姿的人群易患。 应对措施: 纠正姿势:避免长时间低头,定时改变姿势,使用合适高度的枕头,保持颈椎正常生理曲度。 颈部锻炼:进行简单的颈部运动,如颈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旋转运动,但要注意动作缓慢、轻柔,避免过度剧烈导致损伤。 (三)高血压 原因:血压突然升高时,可能引起头部血管搏动性疼痛,包括左后脑勺部位。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稳定,就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应对措施: 监测血压:定期测量血压,了解血压变化情况。 就医调整:如果怀疑与高血压有关,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降压药物,稳定血压。 (四)颅内病变 原因:虽然相对少见,但如颅内肿瘤、脑出血等颅内病变也可能导致头部疼痛,包括左后脑勺一跳一跳疼。 应对措施: 及时就医检查:如果头痛伴有恶心、呕吐、视力模糊、肢体无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进行头颅CT等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颅内病变。 配合诊断治疗:一旦确诊颅内病变,需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相应治疗。 二、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及建议 (一)儿童 原因分析:儿童左后脑勺一跳一跳疼可能与感冒、发热、紧张等有关,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伴随症状。 建议: 观察伴随症状:查看是否有发热、呕吐、精神状态改变等情况。如果有发热,可先测量体温,体温在38.5℃以下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湿毛巾擦拭额头、腋窝等部位;若体温超过38.5℃或伴随其他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 减少紧张因素:了解儿童近期是否有学习压力等,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避免儿童过度紧张。 (二)老年人 原因分析:老年人左后脑勺一跳一跳疼需警惕脑血管疾病等,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一些潜在疾病容易被忽视。 建议: 定期体检:老年人应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包括血压、头颅血管等检查,及时发现潜在健康问题。 注意安全:如果出现头痛,应避免剧烈活动,防止摔倒等意外发生,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三)女性生理期 原因分析:部分女性在生理期可能出现左后脑勺一跳一跳疼,与激素水平变化有关。 建议: 调整生活:生理期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 缓解疼痛:可通过热敷头部等方式缓解疼痛,但如果疼痛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就医检查。

    2025-10-11 14:09:37
  • 迷走神经刺激治疗癫痫的机制是什么

    迷走神经刺激治疗癫痫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系统(如影响GABA和谷氨酸相关机制)、影响神经网络活动(包括调节皮层神经元同步化和改变脑网络连接)以及调节免疫炎症反应(影响炎症因子)来发挥抗癫痫效应,对不同年龄、性别、病史和生活方式的癫痫患者均可能产生作用。 一、调节神经递质系统 γ-氨基丁酸(GABA)相关机制: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迷走神经刺激可能通过增加GABA的合成或释放,增强GABA能神经元的抑制作用。有研究表明,在癫痫模型动物中,经迷走神经刺激后,大脑某些区域的GABA水平有所升高,从而抑制神经元的过度兴奋,减少癫痫样放电的发生。对于不同年龄的癫痫患者,包括儿童和成人,GABA系统的调节异常在癫痫发病中均起重要作用,迷走神经刺激通过影响GABA系统来发挥抗癫痫效应。 谷氨酸相关机制:谷氨酸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过度兴奋的谷氨酸能系统与癫痫的发作密切相关。迷走神经刺激可能通过调节谷氨酸受体的活性或减少谷氨酸的释放来平衡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失衡。在一些癫痫相关的神经通路中,迷走神经刺激能够改变谷氨酸的代谢相关指标,进而降低神经元的过度兴奋,对不同性别、不同生活方式的癫痫患者均可能产生作用,尤其对于那些存在谷氨酸能系统功能亢进导致癫痫发作的患者。 二、影响神经网络活动 皮层神经元同步化的调节:癫痫的发作通常与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异常同步化放电有关。迷走神经刺激可以影响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同步化活动。例如,它可能改变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和同步性,使异常同步化的放电模式得到改善。在不同年龄的癫痫患者中,如儿童癫痫患者,大脑皮层的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迷走神经刺激通过调节皮层神经元同步化,有助于减少癫痫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对于女性癫痫患者,由于激素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对癫痫发作有一定影响,迷走神经刺激对皮层神经元同步化的调节作用同样适用于女性患者,通过改善神经元同步化来控制癫痫发作。 脑网络连接的改变:大脑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癫痫发作涉及多个脑区之间的异常连接。迷走神经刺激可能会重塑脑网络连接,使异常的脑网络活动恢复正常。研究发现,经迷走神经刺激后,癫痫患者大脑中一些与癫痫发作相关的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发生改变,如海马、杏仁核等脑区与皮层其他区域之间的连接得到调整。这种脑网络连接的改变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癫痫患者都可能产生积极作用,无论患者是习惯于规律作息还是有特殊生活方式的人群,迷走神经刺激通过调整脑网络连接来发挥抗癫痫效应。 三、免疫炎症反应的调节 炎症因子的影响:癫痫发作过程中往往伴随炎症反应,过度的炎症反应可能促进癫痫的发生和发展。迷走神经刺激可以调节免疫炎症反应相关的细胞因子。例如,它可能降低一些促炎细胞因子的水平,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同时增加抗炎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水平。对于有不同病史的癫痫患者,尤其是那些存在慢性炎症相关癫痫的患者,迷走神经刺激通过调节免疫炎症反应,减轻炎症对神经元的损伤,从而减少癫痫发作。在儿童癫痫患者中,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迷走神经刺激对免疫炎症反应的调节有助于为儿童癫痫患者提供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抗癫痫治疗方式,避免儿童长期使用抗癫痫药物可能带来的一些不良反应。

    2025-10-11 14:08:1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