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炳蔚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小儿癫痫,抽动症,神经内系统疾病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现为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神经科副主任医师,具有10多年神经系统疾病及癫痫诊治的临床经验,现为中国抗癫痫协会青年委员。 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及SCI论文10余篇。参与编写了《临床脑电图图谱》及《癫痫:癫痫发作、综合征和治疗》,参与翻译《贝勒医学院神经科疑难病例讨论》。

展开
个人擅长
小儿癫痫,抽动症,神经内系统疾病诊治。展开
  • 如何治疗早醒

    早醒可通过调整睡眠卫生习惯包括规律作息、营造适宜环境、避免睡前刺激,进行心理调节与放松训练缓解压力焦虑、改善睡眠认知,老年人调整作息循序渐进并关注基础疾病、儿童保证规律睡眠时长及关注心理压力源,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时谨慎药物干预需遵医生专业指导。 一、非药物干预措施 1.调整睡眠卫生习惯 规律作息:保持固定的上床睡觉和起床时间,即使在周末也尽量维持一致,有助于调节生物钟,使睡眠周期趋于稳定,改善早醒情况。例如,每天22:00左右上床,早上6:30左右起床,长期坚持可让身体适应稳定的睡眠节律。 营造适宜睡眠环境:确保卧室安静、黑暗且温度适宜(一般18~25℃较为合适),可使用遮光窗帘、耳塞等辅助工具创造利于睡眠的环境,减少外界因素对睡眠的干扰。 避免睡前刺激:睡前1小时内应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因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睡眠质量;同时,避免饮用咖啡、浓茶等含咖啡因的饮品,以及避免大量进食,防止因胃肠不适影响睡眠。 2.心理调节与放松训练 缓解压力与焦虑:早醒常与心理压力、焦虑情绪相关。可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进行放松,例如每天进行15~20分钟的冥想练习,专注于呼吸,排除杂念,缓解紧张情绪;也可通过听舒缓音乐、阅读轻松书籍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减轻心理负担。对于有明显心理问题的人群,可考虑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改善睡眠认知:纠正对睡眠的不合理认知,避免过度关注睡眠问题而产生焦虑,形成恶性循环。例如认识到偶尔的早醒是正常现象,不过度纠结,以平常心对待睡眠。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 老年人睡眠模式可能发生改变,调整作息时需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大幅改变睡眠时间。同时,要关注老年人是否存在其他基础疾病影响睡眠,如关节炎导致的疼痛、前列腺增生引起的夜间尿频等,需积极治疗相关基础疾病以改善睡眠状况。另外,老年人使用助眠药物需谨慎,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手段,若必须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小剂量短期使用,并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2.儿童 儿童的睡眠需求与成人不同,需保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时长。营造适合儿童的睡眠环境,避免睡前过度兴奋。若儿童出现早醒情况,首先从调整睡眠习惯入手,如固定bedtime(上床睡觉时间)和wake-uptime(起床时间),避免儿童接触电子设备过晚。同时,关注儿童是否存在心理压力源,如幼儿园适应问题等,及时给予心理安抚和引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不随意给儿童使用成人助眠药物。 三、药物干预的谨慎考虑 当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时,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药物干预,但需谨慎选择。一般优先选择非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物等,但药物使用应严格遵循医生的专业指导,因为不同药物有其适应证、禁忌证及可能的不良反应。例如,某些药物可能对肝肾功能有影响,或存在日间困倦等副作用,且需避免低龄儿童使用助眠药物,必须使用时需在医生严密监测下进行。总体而言,药物干预应作为非药物干预无效时的补充手段,以患者舒适度为重要考量标准,而非机械依据某种标准用药。

    2025-09-30 12:20:54
  • 什么情况做脑出血开颅手术

    脑出血开颅手术有多种适应证,幕上出血大于30-40ml、幕下大于10-15ml时需考虑;出现脑疝迹象要立即手术;合并脑室铸型要清除血肿并引流;病因明确的脑出血且再出血风险高时病情稳定后也需手术,不同情况患者有相应注意要点。 一、脑出血开颅手术的适应证 (一)出血量较大的情况 1.幕上脑出血:当幕上脑内出血量大于30-40ml时,由于血肿会迅速压迫周围脑组织,导致颅内压急剧升高,可能引发脑疝等严重并发症。例如,研究表明,幕上出血量超过30ml的患者,若不及时进行开颅手术清除血肿,脑疝的发生率显著增加,进而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甚至危及生命。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若一般情况尚可,也需要考虑手术,因为高龄患者自身代偿能力相对较弱,血肿对脑功能的影响更易迅速恶化;而对于年轻患者,由于其脑组织修复和代偿能力相对较好,即使出血量相对不是特别巨大,但如果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等情况,也需要考虑手术。 2.幕下脑出血:幕下出血量大于10-15ml时,因为后颅窝空间相对狭小,较小的血肿也容易压迫脑干等重要结构,脑干是生命中枢,一旦受到明显压迫,可迅速出现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的紊乱。比如小脑半球出血量达到10ml以上,就可能压迫第四脑室,引起梗阻性脑积水,进而导致患者出现昏迷等严重状况,此时往往需要通过开颅手术清除血肿来挽救生命。 (二)出现脑疝迹象的情况 当患者已经出现脑疝的前期表现,如双侧瞳孔不等大、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去脑强直等情况时,必须立即进行开颅手术。脑疝是脑出血非常危急的并发症,若不及时处理,脑疝进一步发展会导致患者死亡。对于女性患者,在同样出现脑疝迹象时,处理原则与男性相同,但需要注意女性患者在围手术期的激素水平等可能对术后恢复有一定影响,需要密切监测和适当调整治疗方案;对于有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出现脑疝迹象时,由于其脑血管基础可能更差,手术风险相对更高,但病情需要时仍需果断手术,术后要加强康复等综合治疗来弥补可能存在的不良影响。 (三)脑出血合并其他情况 1.脑室铸型:当脑出血破入脑室形成脑室铸型时,会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引起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导致颅内压急剧升高。此时需要进行开颅手术清除脑内血肿的同时,行脑室穿刺引流等操作来引流脑室系统内的血液,以降低颅内压。对于儿童患者,出现脑室铸型时,由于儿童颅骨尚未完全骨化,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可能不典型,但一旦发现脑室铸型,因其对脑脊液循环的影响更易迅速导致严重后果,需要尽早进行手术干预,手术方式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尽量减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2.血管畸形等病因明确的脑出血:如果脑出血是由于脑血管畸形等明确病因引起,且首次出血后有再出血风险较高时,在病情稳定后也需要考虑开颅手术针对病因进行处理,如切除脑血管畸形等。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在因脑血管畸形导致脑出血需要开颅手术时,要积极控制血压,因为高血压会增加再出血的风险,手术前后都要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以保障手术安全和术后恢复。

    2025-09-30 12:19:05
  • 三叉神经痛会出现什么症状

    三叉神经痛有以下症状表现:疼痛部位主要局限于单侧三叉神经分布区域,中老年人多见且女性略多,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可诱发加重;疼痛性质为突发剧烈的闪电样等;发作特点是突发突止、有明显触发因素、频率因人而异且受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伴随症状有面部潮红、表情痛苦,长期发作可致心理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 主要局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域,通常为一侧面部,以单侧发病多见,其中右侧多于左侧。常见的是三叉神经第2支(上颌支)和第3支(下颌支)同时受累,其次是单独第2支或第3支发病,极少出现双侧同时发病的情况。例如,疼痛可能集中在面颊部、上唇、下唇、牙龈等部位。 年龄与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中老年人更为常见,女性略多于男性。随着年龄增长,神经的敏感性等可能发生变化,使得发病风险增加,而女性在激素水平等因素影响下,发病几率相对稍高。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诱发或加重疼痛。例如,长期从事高强度脑力劳动且缺乏适当休息的人群,患三叉神经痛并出现疼痛症状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疼痛性质 多为突发的、剧烈的、闪电样、刀割样、针刺样或烧灼样的疼痛。这种疼痛往往非常尖锐,让患者难以忍受。例如,有的患者形容就像被电击了一样,瞬间疼痛袭来。 病史相关:如果患者有长期的神经压迫等病史,可能会使疼痛的性质和发作特点有所不同。比如有血管压迫三叉神经病史的患者,疼痛发作的频率和程度可能会更严重。 发作特点 突发突止:疼痛突然发作,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为数秒至1-2分钟,然后又突然停止,发作间期患者可完全正常,看起来和常人一样。但在发作时,患者会痛苦不堪。 触发因素明显:很多患者的疼痛是由特定的触发因素引起的,常见的触发因素包括说话、咀嚼、刷牙、洗脸、风吹等。例如,患者在进食时咀嚼动作可能会触发疼痛发作,或者微风拂面也可能成为疼痛发作的诱因。 发作频率:发作频率因人而异,有的患者可能数天发作一次,有的患者则可能一天发作数次甚至数十次。随着病情的进展,发作频率可能会逐渐增加。 年龄与性别对发作的影响: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发作频率可能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年龄较大的患者发作频率可能相对更高一些,而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等特殊时期,发作频率可能会有一定变化,这与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的患者发作频率可能更频繁,而注意休息、保持良好心态的患者发作频率相对较低。 伴随症状 面部潮红:在疼痛发作时,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面部潮红的现象,同时还可能伴有流泪、流涕等症状。这是因为疼痛刺激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 表情痛苦:由于疼痛剧烈,患者在发作时往往会有痛苦的表情,可能会不自觉地用手揉搓疼痛的面部等。 心理影响:长期频繁发作的三叉神经痛可能会对患者的心理产生影响,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尤其是年龄较大、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心理方面的伴随症状。例如,一些老年患者可能会因为长期受疼痛困扰而变得孤僻、情绪低落等。

    2025-09-30 12:16:45
  • 精神和神经的症状是一样的吗

    精神症状与大脑高级神经活动功能相关,多为主观体验异常,涉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由精神心理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影响脑功能所致,病因与遗传、心理社会因素、神经生化异常等相关;神经症状直接与神经系统结构或功能受损相关,多为客观可查体征,与神经系统解剖结构或传导通路受损相关,病因多为神经系统本身病变,受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临床需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区分两者制定诊疗方案。 一、定义与涉及范畴 1.精神症状:主要与大脑高级神经活动功能相关,涉及认知(如思维、记忆)、情感(如情绪波动、情感淡漠)、意志行为(如冲动行为、意志减退)等方面,多由精神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或某些全身性疾病影响脑功能所致。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典型精神症状。 2.神经症状:直接与神经系统的结构或功能受损相关,表现为神经系统本身的异常体征,如肢体运动障碍(偏瘫、截瘫)、感觉异常(麻木、疼痛)、共济失调(行走不稳)、抽搐发作等,常见于神经系统疾病(如脑梗死、癫痫、多发性硬化)。 二、表现特点差异 1.精神症状: 多为主观体验的异常,个体间差异较大,如抑郁患者可能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这些症状需通过患者自述及心理评估来察觉。 涉及心理层面的功能紊乱,不直接对应具体的解剖结构损伤,而是脑高级功能失调的体现。 2.神经症状: 多为客观可查的体征,如通过神经系统查体可发现肌力减退、病理反射阳性等,这些体征与神经系统特定部位的病变相关。 直接与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或传导通路受损相关,如脊髓病变可导致相应节段的肢体感觉和运动障碍。 三、病因及相关因素影响 1.精神症状: 病因常与遗传、心理社会因素、神经生化异常等相关,例如抑郁症可能与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失衡有关,且受生活事件、家庭环境等心理社会因素影响显著。 不同年龄人群精神症状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青少年精神症状可能与发育阶段的心理应激、学业压力等有关;老年人则可能因脑功能衰退、慢性疾病等出现认知和情感方面的精神症状。 2.神经症状: 病因多为神经系统本身的病变,如脑血管意外(脑梗死、脑出血)导致局部脑组织受损,引发相应神经功能缺损;感染(如脑炎)可直接侵犯神经组织,引起神经症状。 性别因素对神经症状的影响相对不突出,但某些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风险可能有性别差异,如多发性硬化在女性中的发病率高于男性。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等可增加脑血管病风险,进而引发神经症状;病史方面,既往有神经系统疾病史者,再次发生神经症状的风险更高。 四、总结 精神症状与神经症状在定义、表现、病因及相关因素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精神症状聚焦于脑高级神经活动的功能异常,多为主观心理层面的异常;神经症状则是神经系统结构或功能受损的客观体征表现,与神经系统的解剖损伤直接相关。临床中需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如神经影像学、心理测评等)来精准区分两者,以制定针对性的诊疗方案。

    2025-09-30 12:14:31
  • 脑膜炎什么原因引起的

    脑膜炎由多种病原体感染引起,常见原因包括细菌(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病毒(如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真菌(如新型隐球菌)及其他病原体(如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不同年龄段人群常见病因有差异,需针对不同情况采取预防措施降低发病风险。 细菌感染: 肺炎链球菌:是儿童和成人脑膜炎的常见致病菌之一。肺炎链球菌常寄居于人体的鼻咽部,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患感冒、劳累等情况,细菌可侵入血液,进而累及脑膜引发脑膜炎。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相对成人更容易感染肺炎链球菌导致脑膜炎。 脑膜炎奈瑟菌:也就是脑膜炎球菌,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学校、军营等,容易发生传播。该菌感染人体后,可迅速侵犯脑膜,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这是一种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病情发展往往较为迅猛。 流感嗜血杆菌:主要感染5岁以下的儿童,可引起化脓性脑膜炎、会厌炎等疾病。该菌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儿童感染后,细菌可侵入血液并到达脑膜,导致脑膜炎症。 病毒感染: 肠道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脑膜炎的常见病原体,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夏秋季为高发季节,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且免疫系统功能不够完善,较易感染肠道病毒引发脑膜炎。常见的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感染人体后,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发病毒性脑膜炎,一般病情相对细菌感染的脑膜炎要轻,但也需重视。 单纯疱疹病毒:可引起单纯疱疹病毒性脑膜炎,该病毒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在人体内潜伏,当人体免疫力降低时被激活,侵犯脑膜导致炎症。新生儿由于母亲妊娠期有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史等原因,容易通过产道感染单纯疱疹病毒而患脑膜炎,病情可能较为严重。 带状疱疹病毒:在成人中,如果既往感染过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病毒可潜伏在体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患恶性肿瘤、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等情况,病毒可再次激活,侵犯脑膜引发脑膜炎,不过相对来说发病率较低。 真菌感染: 新型隐球菌:多见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新型隐球菌广泛存在于土壤、鸽粪等环境中,可通过呼吸道吸入后,经血行播散至脑膜引起脑膜炎。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严重受损,是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高危人群,病情较为隐匿,病程较长,若不及时治疗,预后较差。 其他病原体感染: 结核分枝杆菌:可引起结核性脑膜炎,多继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灶,如肺结核等。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血液传播到达脑膜,在脑膜部位生长繁殖,引发炎症。儿童由于免疫系统不完善,且可能接触到肺结核患者等原因,容易患结核性脑膜炎,病情若延误诊治,可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不同年龄段人群脑膜炎的常见病因有所差异,儿童尤其需要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等情况以降低细菌、病毒感染引发脑膜炎的风险;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等,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避免接触可能的真菌等病原体暴露源来预防脑膜炎的发生。

    2025-09-30 12:12:1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