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小儿癫痫,抽动症,神经内系统疾病诊治。
向 Ta 提问
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现为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神经科副主任医师,具有10多年神经系统疾病及癫痫诊治的临床经验,现为中国抗癫痫协会青年委员。 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及SCI论文10余篇。参与编写了《临床脑电图图谱》及《癫痫:癫痫发作、综合征和治疗》,参与翻译《贝勒医学院神经科疑难病例讨论》。
展开-
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病因是什么
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发生与一氧化碳毒性作用致机体组织缺氧、脑组织出现血管内皮损伤和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个体存在年龄大及有基础疾病等易感性因素、中毒严重且救治不及时等因素相关,其中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致携氧能力下降使脑组织缺氧,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更易发病,COHb浓度高、救治不及时会增加发病风险。 一氧化碳的毒性作用 一氧化碳(CO)进入人体后,会迅速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COHb)。CO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高200-300倍,而碳氧血红蛋白的解离速度却比氧合血红蛋白慢3600倍。这就导致血红蛋白携氧能力下降,造成机体组织缺氧。尤其是对缺氧敏感的脑组织,更容易受到损害。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时,即使经过抢救患者暂时脱离了危险,但体内仍可能残留一定量的COHb,这些残留的COHb会持续影响脑组织的氧供。 脑组织的病理改变 血管内皮损伤:一氧化碳中毒后,会引起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进而发生脑水肿。脑水肿会进一步加重脑组织的缺氧缺血状况,使脑组织的损害程度加剧。例如,研究发现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脑内血管内皮细胞会出现肿胀、变性等病理改变,影响脑血管的正常功能。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长期的缺氧状态会导致神经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大脑皮质、基底节、海马等部位是易受累区域。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会影响大脑的高级功能,如认知、情感等;基底节受损可能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等表现;海马与记忆功能密切相关,海马的损伤会引起记忆障碍等迟发性脑病的症状。 个体易感性因素 年龄因素:老年人相对更容易发生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这是因为老年人的脑血管弹性下降,自身的代偿能力减弱。当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时,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能力更差,更容易出现脑组织的不可逆损伤。例如,有研究表明,在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生迟发性脑病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 基础疾病因素:本身患有脑血管疾病(如脑动脉硬化、脑梗死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风险更高。以脑动脉硬化患者为例,其脑血管已经存在狭窄、弹性减退等问题,在一氧化碳中毒导致脑组织缺氧时,原有的脑血管病变会进一步加重脑组织的缺血缺氧状况,从而增加迟发性脑病的发生几率。糖尿病患者由于糖代谢紊乱等因素,也会影响神经细胞的代谢和功能,在一氧化碳中毒时更易出现神经细胞的损伤,进而引发迟发性脑病。 中毒严重程度及救治不及时因素 中毒严重程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时,COHb浓度越高,发生迟发性脑病的风险越大。当COHb浓度超过50%时,迟发性脑病的发生率会显著升高。因为高浓度的COHb会导致严重的脑组织缺氧,使脑组织遭受更严重的损伤,后续发生迟发性脑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救治不及时: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如果抢救不及时,脑组织缺氧时间过长,会使脑组织的损伤程度加重,也会增加迟发性脑病的发生风险。例如,患者被发现时间较晚,或者在中毒早期没有得到有效的高压氧等治疗,都会导致脑组织进一步受损,从而引发迟发性脑病。
2025-10-11 13:42:55 -
脑出血后康复训练
脑出血患者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展康复训练,分肢体运动、平衡功能、语言功能训练等,有个体化、循序渐进、长期坚持、定期评估等注意事项,肢体运动训练包括被动和主动运动,平衡功能训练有坐位和站立位平衡训练,语言功能训练针对语言障碍患者,同时需关注特殊患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 一、康复训练的时间选择 脑出血患者病情稳定后即可开始康复训练,一般在发病后48小时至1周左右,具体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由专业医师评估后确定。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康复训练开始时间可适当结合其整体健康状况调整,但总体应尽早开展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二、康复训练的分类及内容 (一)肢体运动功能训练 1.被动运动:由康复治疗师或家属帮助患者进行患肢的关节活动,如屈伸、旋转等,频率一般为每天2-3次,每次每个关节活动5-10分钟。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在进行被动运动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因血糖波动等因素影响患者皮肤等状况,因为糖尿病患者皮肤感觉可能相对较差,易发生损伤。 2.主动运动:鼓励患者在病情允许下进行患肢的主动运动,从简单的握拳、伸指等动作开始,逐渐过渡到肢体的抬举等运动。对于年轻患者,恢复能力相对较强,可适当增加主动运动的强度和难度;而老年患者则需根据其体力情况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 (二)平衡功能训练 1.坐位平衡训练:让患者先从无依靠的坐位平衡开始训练,逐渐过渡到有依靠的坐位平衡,再到站立位平衡。平衡功能训练有助于减少患者跌倒的风险,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在平衡训练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其血压变化,因为血压波动可能影响平衡能力训练的安全性。 2.站立平衡训练:患者在能够较好完成坐位平衡后进行站立平衡训练,包括重心转移等训练。训练时可借助辅助器具如平衡杠等,确保患者安全。 (三)语言功能训练 如果患者存在语言功能障碍,可进行语言功能训练。包括发音训练、词汇理解训练、语句表达训练等。对于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在进行语言功能训练时,需告知其戒烟限酒对康复的重要性,因为吸烟饮酒可能影响神经功能恢复,进而影响语言功能训练的效果。 三、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 1.个体化原则:康复训练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年龄、脑出血的部位和严重程度、基础疾病等因素进行个体化制定。例如,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患者(虽脑出血儿童相对较少见,但如有特殊情况),康复训练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训练强度和内容要更加轻柔且符合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 2.循序渐进:无论是肢体运动还是其他方面的康复训练,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训练的难度和强度,避免因训练不当导致患者受伤或病情加重。 3.长期坚持: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和家属要树立长期坚持的意识,不能因为短期内看不到明显效果而放弃。康复训练的效果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体现出来。 4.定期评估: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定期由专业医师对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康复训练方案,以确保康复训练始终朝着有利的方向进行。例如,根据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调整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比例等。
2025-10-11 13:40:59 -
想问题想多了头痛怎么办
为缓解因想问题多导致的头痛,可通过放松身心缓解(深呼吸、冥想)、改善生活环境(光线调节、声音控制)、适度运动缓解(散步、简单伸展运动)、饮食调节(补充水分、摄入富含镁的食物),若头痛无缓解或伴其他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严重疾病,尤其老年人要重视。 一、放松身心缓解 (一)深呼吸 通过深呼吸可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缓解紧张。找一个舒适的位置坐下或躺下,慢慢地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然后缓缓地呼气,每次呼吸尽量保持均匀、缓慢,持续进行5-10分钟。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可由家长引导进行,帮助其放松身心;成年人可自行操作,能有效减轻因想问题过多导致的头痛。 (二)冥想 冥想能帮助集中注意力,减少思维的杂乱。选择安静的环境,闭上眼睛,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或一个特定的意象,每次冥想15-20分钟。老年人可在家人陪伴下进行简单冥想,能稳定情绪,缓解头痛;年轻人可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调节因过度用脑想问题多引起的头痛。 二、改善生活环境 (一)光线调节 保持室内光线适宜,过强或过暗的光线都可能加重头痛。可根据不同场景调整,如在工作学习时使用柔和的台灯,避免强光直射眼睛;休息时将室内灯光调至温暖、柔和的程度,减少光线对头部的刺激,从而缓解因想问题多带来的头痛。 (二)声音控制 营造安静的环境,避免过多嘈杂声音干扰。可以佩戴降噪耳机听一些舒缓的纯音乐,如古典音乐中的慢板乐章,帮助放松神经,缓解头痛。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高血压的患者,安静的环境更有利于血压稳定,进而减轻头痛症状。 三、适度运动缓解 (一)散步 进行轻松的散步,速度适中,每次散步20-30分钟。散步能促进血液循环,使大脑获得充足氧气,缓解因过度用脑想问题多导致的脑部缺氧引起的头痛。儿童可在家长陪同下在小区花园等安全场所散步;老年人散步时要注意选择平坦的路面,避免摔倒。 (二)简单伸展运动 做一些简单的头部、颈部伸展运动,如缓慢地转动头部,前后左右屈伸颈部等。通过这些运动放松颈部和头部的肌肉,缓解肌肉紧张性头痛。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进行,年轻人运动强度可稍大些,老年人则要轻柔缓慢,防止因动作幅度过大造成损伤。 四、饮食调节 (一)补充水分 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饮用1500-2000毫升水。身体缺水可能会引起头痛,充足的水分能维持身体正常代谢,缓解因想问题多导致的头痛。儿童要养成定时饮水的习惯;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需根据自身情况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控制饮水量。 (二)摄入富含镁的食物 多吃富含镁的食物,如坚果、绿叶蔬菜等。镁元素有助于放松血管,缓解头痛。对于有偏头痛家族史的人群,适当摄入富含镁的食物可能有一定预防头痛发作的作用。但如果本身有肾脏疾病等特殊病史,需咨询医生后再调整饮食。 五、及时就医情况 如果通过以上自我调节方法,头痛仍无明显缓解,或者头痛伴有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其他异常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头颅CT等,以排除脑部器质性病变等严重情况。尤其是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下降,头痛可能是一些严重疾病的信号,更要重视及时就医。
2025-10-11 13:38:38 -
帕金森氏病晚期症状
晚期帕金森氏病有显著运动症状如严重震颤、肌强直加剧;非运动症状包括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体位性低血压、便秘、排尿障碍)、认知与精神障碍(痴呆、抑郁焦虑)、睡眠障碍;还会出现营养不良、言语障碍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肌强直加剧:肌肉僵硬程度大幅增加,患者会感觉肢体沉重,活动极度困难。肢体运动迟缓进一步加重,翻身、起坐等动作需花费很长时间,而且动作笨拙、不协调。例如患者从椅子上起身时,需要多次用力挣扎才能站起,行走时起步困难,一旦开始行走则呈小碎步向前冲,难以迅速停止或转弯。 非运动症状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从卧位或坐位站起时,血压明显下降,出现头晕、眼花,甚至可能晕厥。这是因为自主神经系统受损,导致血管收缩功能障碍,影响了血压的调节。老年患者本身血管弹性较差,加上帕金森氏病晚期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风险更高,一旦发生晕厥可能导致摔倒受伤。 便秘:胃肠道蠕动减慢是常见现象,患者排便困难,大便干结,需要依赖通便药物或其他辅助措施才能排便。长期便秘会影响患者的营养吸收,并且增加腹部不适等问题。对于老年帕金森氏病患者,本身胃肠功能随着年龄增长就有所下降,再加上疾病因素,便秘问题更为突出。 排尿障碍: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失禁或排尿困难等症状。这是由于支配膀胱和尿道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所致。男性患者可能还会合并前列腺问题,但帕金森氏病本身导致的排尿障碍主要是神经源性的。 认知与精神障碍 痴呆:相当一部分晚期帕金森氏病患者会出现痴呆症状,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尤其是近期记忆力下降明显,难以记住刚发生的事情;注意力不集中,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度降低;执行功能障碍,如不能顺利完成复杂的任务,像管理财务、安排日程等。其发生机制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以及大脑内多种神经递质和病理改变有关。 抑郁和焦虑:情绪障碍较为常见,患者可能长期处于情绪低落、对事物缺乏兴趣的抑郁状态,或者出现紧张、不安、恐惧的焦虑状态。抑郁和焦虑的发生与帕金森氏病导致的脑内神经递质失衡有关,例如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水平的变化。老年患者本身心理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在面对疾病带来的诸多不适和生活能力下降时,更容易出现抑郁和焦虑情绪。 睡眠障碍:晚期帕金森氏病患者睡眠问题突出,可能出现夜间多梦、说梦话、肢体舞动,还可能存在睡眠中频繁觉醒、白天过度嗜睡等情况。睡眠障碍与帕金森氏病的病理改变影响了睡眠-觉醒调节系统有关,例如中脑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影响了睡眠相关神经递质的调控。 其他方面 营养不良:由于患者吞咽困难(晚期可能出现吞咽肌肉受累)以及食欲减退等原因,容易发生营养不良。患者体重可能逐渐下降,身体抵抗力降低,更容易并发其他感染性疾病。对于老年帕金森氏病患者,本身消化功能和食欲就可能受年龄等因素影响,再加上疾病导致的吞咽和进食困难,营养不良的风险更高。 言语障碍:晚期患者言语变得含糊不清,语速缓慢,音量变小,难以被他人清晰理解。这是因为控制言语的肌肉出现运动障碍以及神经功能受损,影响了言语的发声、构音等过程。
2025-10-11 13:37:22 -
什么是癫痫是怎么引起
癫痫是一种以脑部神经元异常过度放电致突然、反复、短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的慢性脑部疾病,具发作性等特点,临床有多种功能障碍表现。其常见病因包括遗传因素(约30%患者有家族史,影响神经元相关蛋白编码基因致风险增加)、脑部结构异常(先天性脑发育异常、脑部外伤、脑部肿瘤、脑血管疾病等可干扰神经元功能或致组织改变引发癫痫)、感染因素(颅内感染致炎症反应引发)、其他因素(年龄不同病因有别、代谢紊乱干扰神经元功能、自身免疫病累及神经致癫痫)。 癫痫的常见病因 遗传因素:在一些癫痫患者中,遗传因素起到重要作用。例如,某些单基因遗传疾病可直接导致癫痫发作,像儿童期失神癫痫就与特定的基因变异有关。据统计,约30%的癫痫患者有癫痫家族史,遗传因素通过影响离子通道、神经递质等相关蛋白的编码基因,使神经元的兴奋性和稳定性发生改变,从而增加癫痫发作的风险。 脑部结构异常 先天性脑发育异常:胎儿在发育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如母体孕期感染、接触放射性物质等,可导致大脑结构发育畸形,如灰质异位、脑穿通畸形、先天性脑积水等。这些脑部结构的异常会使神经元的正常连接和功能受到干扰,进而引发癫痫。 脑部外伤:头部受到外力撞击等外伤后,如车祸、坠落等导致的颅脑损伤,可能会引起脑部出血、水肿、脑组织挫裂等,在受伤后的不同时期都可能出现癫痫发作。一般来说,重型颅脑外伤后癫痫的发生率较高,约在20%左右。 脑部肿瘤:脑部肿瘤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都可能压迫或侵犯周围脑组织,导致局部神经元异常放电。例如,胶质瘤、脑膜瘤等肿瘤组织的生长会改变脑部的微环境,引发癫痫发作,尤其是成年期起病的癫痫患者中,约有15%-20%与脑部肿瘤有关。 脑血管疾病:各种脑血管病均可引起癫痫,如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脑血管病变导致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或修复过程中形成瘢痕组织,从而诱发癫痫。例如,脑梗死发病后1年内癫痫的发生率约为3%-10%。 感染因素 颅内感染:如脑炎、脑膜炎、脑脓肿等。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感染引起颅内炎症反应,导致脑组织水肿、渗出,影响神经元的正常功能,进而引发癫痫。例如,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中约有三分之一会出现癫痫发作。 其他因素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阶段癫痫的病因有所不同。新生儿及婴儿期常见的病因有产伤、先天性疾病、感染等;儿童及青少年期则多与遗传因素、脑部感染、特发性因素等有关;成年期后,脑部肿瘤、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成为常见病因;老年期则更多与脑血管疾病、变性疾病等相关。 代谢紊乱:如低血糖、低血钙、尿毒症、肝性脑病等。以低血糖为例,血糖水平低于2.8mmol/L时,可影响脑部能量供应,导致神经元功能异常,引发癫痫发作。严重的电解质紊乱也会干扰神经元的电生理活动,增加癫痫发作的可能性。 免疫因素: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神经系统,引发癫痫。例如,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体内存在针对神经系统抗原的自身抗体,这些抗体攻击神经元,导致癫痫发作等神经系统症状。
2025-10-11 13:3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