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霞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儿童难治性肾病,先天性肾病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儿童难治性肾病,先天性肾病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特点是什么

    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光镜下见肾小球体积增大、系膜细胞和基质重度增生、毛细血管壁增厚呈双轨状及各区域有不同程度细胞和基质增生;免疫荧光可见IgG和C3等颗粒状沉积且不同亚型有差异;电镜下有电子致密物沉积及基底膜改变,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病理特点本质相同但临床表现等有差异,患者需注意休息、监测病情,特殊人群需特殊评估处理。 肾小球体积增大:由于肾小球内细胞增生和系膜基质增多,使得肾小球整体体积较正常增大。 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重度增生:增生的系膜细胞和基质可插入到肾小球基底膜(GBM)和内皮细胞之间,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增厚。 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增厚呈双轨状:这是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典型病理改变之一。在PAS染色等染色下,可见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内皮细胞下有大量电子致密物沉积,基底膜样物质向内皮细胞和基底膜之间插入,形成双层的轮廓,形似双轨。 肾小球系膜区、内皮下及上皮下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细胞和基质增生:不同亚型的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在光镜下的具体表现略有差异,如Ⅰ型主要是系膜区和内皮下有电子致密物沉积;Ⅱ型又称致密物沉积病,其特点是基底膜内有大量带状电子致密物沉积。 免疫荧光特点 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通常可见IgG和C3呈颗粒状沉积,不同亚型沉积部位有所不同。Ⅰ型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免疫荧光表现为IgG、C3等在系膜区及毛细血管壁呈颗粒状沉积;Ⅱ型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免疫荧光特点是C3呈粗大颗粒状沉积于系膜区及毛细血管壁,而IgG沉积通常较少或不明显。 电镜下特点 电子致密物沉积:可见大量电子致密物沉积。Ⅰ型电镜下可见系膜区和内皮下有电子致密物沉积;Ⅱ型电镜下表现为基底膜内有大量带状电子致密物沉积,呈“带状”或“飘带”样分布;Ⅲ型则是系膜区、内皮下及上皮下均有电子致密物沉积。 肾小球基底膜改变:基底膜出现增厚、分层等改变,如双轨征形成是由于内皮细胞下有电子致密物沉积,基底膜样物质插入导致。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特点本质上是相同的,但在临床表现和预后等方面可能会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患者和成年患者在疾病的进展速度、对治疗的反应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在生活方式方面,患有该疾病的患者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因为过度劳累可能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对于有病史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定期进行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的进展或复发等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由于其肾脏功能本身有所减退,在病理特点相关的病情发展过程中可能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和处理,要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肾脏负担的药物等。

    2025-10-23 14:11:56
  • 肾炎只会低压高吗

    肾炎患者血压情况复杂,并非仅低压高,可致肾性高血压,机制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及肾脏排钠功能减退致水钠潴留等;不同类型肾炎血压表现有差异,急性肾小球肾炎部分患者舒张压升高等,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压多持续升高且难控;特殊人群肾炎患者血压有特点,儿童肾炎血压异常影响其发育,老年肾炎患者血压波动大且易合并其他疾病,治疗需综合判断处理。 肾性高血压的机制 肾炎导致肾性高血压的主要机制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肾脏病变使肾缺血,刺激肾素分泌增加,进而促使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增多,血管紧张素Ⅱ可引起小动脉收缩,增加外周阻力,同时还能促进醛固酮分泌,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肾脏排钠功能减退,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多,也会引发血压升高。 不同类型肾炎的血压表现差异 1.急性肾小球肾炎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起病前多有链球菌等感染史。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血压升高情况不一,部分患者表现为舒张压升高为主,但也有不少患者是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一般在病情控制后,血压多可恢复正常。例如一些研究表明,约60%-70%的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会出现高血压,其中血压升高形式多样。 2.慢性肾小球肾炎 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血压异常较为常见,其血压升高可以是单纯舒张压升高,也可以是收缩压升高为主,或者两者均升高。随着病情的进展,血压往往呈持续升高趋势,且较难完全控制。长期高血压又会进一步加重肾脏病变,形成恶性循环。有研究显示,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中高血压的发生率较高,且血压水平与肾功能损害程度往往相关。 特殊人群肾炎患者的血压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肾炎患者 儿童肾炎患者的血压表现与成人有一定差异,但同样存在多种血压升高形式。儿童急性肾小球肾炎时,血压升高情况各异,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血压异常对其影响较大,需要谨慎对待。例如儿童急性肾炎时,即使是轻度的血压升高也需要积极关注,因为长期血压异常可能影响儿童的肾脏发育和全身生长发育。 2.老年肾炎患者 老年肾炎患者的血压波动可能更大,且更容易出现单纯收缩压升高的情况,同时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增加。老年患者本身血管弹性减退,肾炎导致的血压异常更容易引发心脑血管并发症。在治疗肾炎相关血压升高时,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降压药物,因为老年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可能与年轻患者不同,要充分考虑药物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影响。 总之,肾炎患者的血压表现不是单一的只会低压高,而是多种情况都有可能出现,需要根据具体的肾炎类型、患者个体情况等综合判断和处理。

    2025-10-23 14:11:39
  • 治疗肾功能衰竭的药有哪些

    肾替代治疗相关药物包括纠正肾性贫血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纠正酸中毒的碳酸氢钠;纠正电解质紊乱的补钙药物、降磷药物;降压及减少尿蛋白的ACEI或ARB,使用时需关注不同患者个体差异及相关禁忌和监测指标。 一、肾替代治疗相关药物 (一)纠正肾性贫血药物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常出现肾性贫血,促红细胞生成素可刺激骨髓红系造血前体细胞增殖、分化,促进血红蛋白合成。多项临床研究表明,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能有效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贫血状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需注意,在使用过程中要监测患者血红蛋白水平等指标,根据情况调整剂量。对于儿童患者,使用时要特别关注生长发育等情况,严格遵循医嘱。 二、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调节药物 (一)纠正酸中毒药物 碳酸氢钠:当肾功能衰竭患者出现代谢性酸中毒时,碳酸氢钠可用于纠正酸中毒。通过补充碳酸氢根离子,与体内的氢离子结合,从而调节机体的酸碱平衡。例如,在一些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酸中毒的患者中,适量使用碳酸氢钠能改善患者的酸中毒症状。但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肾脏等器官功能减退,在使用碳酸氢钠时要密切监测电解质变化,避免引起钠水潴留等不良反应。 (二)纠正电解质紊乱药物 1.补钙药物:碳酸钙等钙剂可用于肾功能衰竭患者合并低钙血症的情况。肾功能衰竭时,肾脏排磷减少,导致血磷升高,进而抑制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影响钙的代谢,引起低钙血症。碳酸钙可以结合肠道内的磷,减少磷的吸收,同时补充钙。对于儿童患者,使用钙剂时要注意剂量,避免影响骨骼发育等。 2.降磷药物:司维拉姆等磷结合剂可降低血磷水平。肾功能衰竭患者肾脏排磷功能下降,血磷升高,高磷血症会导致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一系列并发症。司维拉姆通过在肠道内与磷结合,减少磷的吸收,从而降低血磷。老年患者使用时要关注药物对胃肠道的影响等。 三、其他治疗药物 (一)降压药物 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ARB(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于合并高血压的肾功能衰竭患者,这类药物不仅可以降低血压,还具有保护肾脏的作用。例如贝那普利等ACEI类药物,可通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减少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高滤过状态,延缓肾功能恶化。但双侧肾动脉狭窄、高钾血症患者禁用这类药物。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的患者,使用时要考虑个体差异,如老年患者可能对药物的耐受性等有所不同。 (二)减少尿蛋白药物 ACEI或ARB除了降压作用外,对于一些伴有蛋白尿的肾功能衰竭患者,也能减少尿蛋白。通过降低肾小球内压等机制,减少尿蛋白的漏出,从而保护肾脏功能。在使用过程中要监测患者的肾功能、血钾等指标。

    2025-10-23 14:11:38
  • 脚肿和肾炎有关吗

    脚肿与肾炎有关,但非所有脚肿由肾炎引起,肾炎致脚肿是因肾脏水钠排泄障碍致水钠潴留,心功能不全、肝脏疾病、下肢静脉病变、内分泌疾病等也可致脚肿,肾炎相关脚肿常伴蛋白尿、血尿等肾脏表现,需结合病史等综合判断病因,怀疑肾炎需做尿常规等检查,儿童脚肿要考虑特发性肾炎等情况。 一、肾炎导致脚肿的机制 肾炎时肾脏对水钠的排泄功能发生障碍,使得体内水钠潴留。水钠潴留可引起组织间隙水分增多,而脚部是人体低垂部位,重力作用使水分更容易积聚在脚部,从而导致脚肿。例如,肾小球肾炎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相对正常,造成水钠潴留,进而引发脚肿等水肿表现。不同类型的肾炎引发脚肿的具体机制可能略有差异,但核心都是肾脏对水钠代谢调节失衡。 二、其他可导致脚肿的原因 1.心功能不全:老年人若存在心功能不全,心脏泵血功能减退,静脉回流受阻,也会出现脚肿,往往还伴有活动后气促、心悸等症状。比如一些有高血压性心脏病病史的老年人,随着心功能逐渐下降,脚肿会逐渐明显。 2.肝脏疾病:肝硬化患者出现低蛋白血症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会导致液体外渗,引起脚肿,同时可能伴有腹水、黄疸等表现。例如,长期大量饮酒导致酒精性肝硬化的患者,易出现脚肿情况。 3.下肢静脉病变: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或下肢静脉曲张,会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从而引起脚肿。比如长期站立工作的人群,患下肢静脉曲张的几率较高,可能出现脚肿,且站立过久后脚肿会加重。 4.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由于甲状腺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率降低,也可出现脚肿,常伴有畏寒、乏力、皮肤干燥等表现。 三、肾炎相关脚肿的特点及伴随症状 肾炎引起的脚肿通常可能伴有其他肾脏相关表现,如蛋白尿(尿液中泡沫增多且不易消散)、血尿(尿液颜色发红)、血压升高(部分患者会出现头晕等血压升高相关症状)等。不同类型肾炎的脚肿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急性肾炎患者除脚肿外,起病前往往有链球菌感染前驱病史,如近期有过扁桃体炎等感染,随后出现脚肿、血尿等;慢性肾炎患者脚肿可能呈间歇性、进行性加重,同时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相关表现。 对于出现脚肿的情况,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来综合判断病因。如果怀疑与肾炎有关,需要进行尿常规、肾功能、肾脏超声等检查来明确肾脏情况。例如尿常规可检测尿蛋白、红细胞等情况,肾功能检查能了解肾小球滤过率等指标,肾脏超声可观察肾脏的形态、大小等。如果是儿童出现脚肿,还要考虑是否为儿童特发性肾炎等情况,儿童肾炎可能有其自身特点,如起病相对较急,感染诱因相对更常见等,需及时就医完善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处理。

    2025-10-23 14:11:36
  • 慢性肾炎有几种

    原发性慢性肾炎包括系膜增生性、膜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及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分别有不同光镜、免疫病理表现、发病年龄性别及临床特点;继发性慢性肾炎包含狼疮性肾炎(好发育龄女性,伴系统性红斑狼疮多系统表现)、糖尿病肾病(多见于糖尿病病史长者,早期微量白蛋白尿等)、高血压肾损害(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者易患,肾小动脉硬化致肾损)、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好发儿童及青少年,男性多,伴肾外表现)。 膜性肾病:光镜下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弥漫性增厚,免疫病理表现为IgG和C3呈颗粒样在肾小球毛细血管袢沉积。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多于女性,起病隐匿,常表现为肾病综合征,部分患者可伴有镜下血尿,病情进展相对缓慢,与自身免疫等因素相关,年龄、性别差异影响发病及病情表现。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光镜下可见肾小球节段性、局灶性玻璃样变或硬化,免疫病理显示IgM和C3在肾小球受累节段呈团块状沉积。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男性稍多于女性,临床表现多样,可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无症状性蛋白尿和(或)血尿等,发病与遗传、免疫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发病及病情表现有差异。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光镜下可见肾小球基膜增厚、系膜细胞增生和系膜基质增多,毛细血管壁呈双轨征,免疫病理分为Ⅰ型、Ⅱ型、Ⅲ型等。各年龄均可发病,临床表现多样,可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血尿伴蛋白尿等,发病与免疫复合物沉积等因素相关,年龄、性别影响病情呈现。 继发性慢性肾炎 狼疮性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所致的一种免疫性肾炎,好发于育龄女性,发病与自身免疫紊乱、遗传等因素有关,患者除有肾炎相关表现外,还伴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多系统受累表现,如面部红斑、关节痛等,不同年龄女性发病需警惕,病情受自身免疫状态等影响。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多见于糖尿病病史较长的患者,年龄、病程等是影响因素,早期可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逐渐进展为大量蛋白尿、肾功能减退等,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严格差异,但糖尿病病程长等情况增加发病风险,与高血糖导致的肾脏微血管病变等有关。 高血压肾损害:由高血压引起的肾脏结构和功能损害,多见于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年龄较大、有长期高血压病史者易患,男性和女性发病与血压控制情况相关,高血压导致肾小动脉硬化等,进而影响肾脏功能,病情发展与血压水平及控制情况密切相关。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是过敏性紫癜累及肾脏的表现,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发病与过敏性紫癜相关,患者有皮肤紫癜、关节痛、腹痛等肾外表现,同时伴有肾炎表现,儿童及青少年发病需注意既往过敏性紫癜病史,病情与过敏原接触等因素有关。

    2025-10-23 14:10:4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