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霞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儿童难治性肾病,先天性肾病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儿童难治性肾病,先天性肾病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尿蛋白阴性怎么治疗

    尿蛋白阴性意义需结合情况判断,健康人群应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规律作息维持健康;有基础疾病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者,即使尿蛋白阴性也需针对基础疾病管理;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也有各自需注意的方面,儿童要保证营养等,老年人要注重生活方式及基础疾病管理且用药谨慎并定期体检。 一、明确尿蛋白阴性的意义 尿蛋白阴性通常是尿液检查的正常结果,但也需结合整体健康状况等综合判断。若存在基础疾病,仍需关注其他相关指标及整体身体状态。 二、一般健康人群尿蛋白阴性的情况及建议 对于健康人群尿蛋白阴性,主要是保持良好生活方式来维持健康状态。 合理饮食:保证均衡营养,摄入充足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优质蛋白)、维生素(新鲜蔬菜和水果)和矿物质,同时控制盐的摄入,每日盐摄入量建议不超过5克,避免高盐饮食加重肾脏负担等潜在风险。 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量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运动可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维持身体各器官包括肾脏的良好功能状态。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成年人一般建议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良好的作息有助于身体的新陈代谢和各个系统的修复,对整体健康包括肾脏功能的稳定有积极作用。 三、有基础疾病人群尿蛋白阴性但需关注的情况 若本身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即使尿蛋白阴性仍需针对基础疾病进行管理。 高血压患者:需继续严格控制血压,定期监测血压,遵循医生制定的降压方案,除生活方式调整外,可能需长期服用降压药物,不同年龄段高血压患者用药选择有差异,如老年高血压患者可能更倾向于某些降压药物,但都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同时要注意监测血压波动及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等。 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和可能的药物治疗(如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定期监测血糖。不同年龄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目标和药物选择上有不同考虑,例如儿童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使用等方面需更加精细调整,要避免低血糖等情况发生,同时关注糖尿病对肾脏等并发症的潜在影响,虽然尿蛋白阴性,但仍需定期进行包括肾功能等相关检查来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肾脏损害。 四、特殊人群尿蛋白阴性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即使尿蛋白阴性也需关注其饮食营养全面性,保证足够的蛋白质等营养素摄入以满足生长需求,同时要注意避免接触可能损害肾脏的物质,如某些肾毒性药物等,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包括尿液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潜在问题。 老年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要更加注重生活方式的健康维持,在饮食上要注意易于消化吸收的优质蛋白摄入,运动要适度,避免过度劳累,定期进行全面体检,包括肾功能相关检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肾脏功能变化等情况,在管理基础疾病时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身体耐受性等因素,用药需更加谨慎,密切观察药物对身体的影响。

    2025-10-16 13:50:10
  • 小儿肾炎怎么检查

    小儿肾炎可通过尿液检查(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液检查(肾功能检查如血清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及血常规)、影像学检查(超声、CT)及肾穿刺活检进行诊断,尿液检查可初步筛查及评估蛋白尿程度,血液检查能反映肾功能及有无贫血等,超声可观察肾脏情况,CT用于复杂情况,肾穿刺活检能明确病理类型指导治疗预后。 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准确测量患儿24小时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更精确地评估蛋白尿的程度。正常小儿24小时尿蛋白定量应小于0.15g,若超过此值则提示有蛋白尿情况,对于肾炎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意义。比如,肾炎患儿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可能会达到0.5g甚至更高。 血液检查 肾功能检查 血清肌酐(Scr):肌酐是肌肉代谢的产物,通过肾脏排泄。血清肌酐水平可以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在小儿肾炎早期,肾功能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时,血清肌酐会升高。不同年龄小儿血清肌酐正常参考值不同,一般新生儿血清肌酐为27-62μmol/L,婴儿为44-97μmol/L等。 尿素氮(BUN):主要经肾小球滤过随尿液排出,当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时,血尿素氮可升高。但尿素氮易受饮食、分解代谢等因素影响,不如肌酐特异性高。小儿尿素氮正常参考值婴儿为1.8-6.5mmol/L,儿童为3.2-7.1mmol/L等。 肾小球滤过率(GFR):能更准确地评估肾脏的滤过功能,可通过公式计算或同位素等方法检测。对于肾炎患儿,GFR的变化能反映肾脏受损的程度和病情发展。 血常规:部分肾炎患儿可能出现贫血,血常规中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可降低。这是因为肾脏受损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导致贫血。另外,还可观察白细胞等情况,若有感染等并发症时,白细胞可能升高。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通过B超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结构等。肾炎患儿肾脏可能大小正常或略有增大,包膜是否光滑,皮质回声等情况。超声检查可以排除肾脏先天性畸形、多囊肾等其他肾脏疾病,还能了解肾脏血流情况等。例如,急性肾炎患儿肾脏B超可能显示双肾体积略增大,皮质回声增强等。 CT检查:一般不作为小儿肾炎的首选检查,但在某些复杂情况或需要进一步明确肾脏结构等时可考虑。CT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肾脏的细微结构,对于鉴别肾脏肿瘤、血管畸形等有一定帮助,但由于CT有辐射,需谨慎使用,尤其要考虑对小儿生长发育可能产生的影响。 肾穿刺活检 对于一些病情复杂、诊断不明确的小儿肾炎患儿,可能需要进行肾穿刺活检。通过取少量肾脏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能明确肾炎的病理类型,如微小病变型、系膜增生性肾炎、膜性肾病等不同病理类型,这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非常重要。但肾穿刺活检是有创检查,存在一定风险,如出血、感染等,但在有经验的医疗机构,风险相对可控。对于小儿来说,要充分评估利弊,一般在其他检查不能明确诊断且病情需要时才考虑进行。

    2025-10-16 13:49:41
  • 肌酐偏低是什么回事

    肌酐是肌肉代谢产生的代谢产物分内外源,血清肌酐正常参考值因性别年龄有别,偏低生理性因素有体型消瘦致肌肉量少、老年人肌肉量减少、孕期血容量增加致肌酐排泄多,病理性因素包含长期严重营养不良使内源性肌酐生成降、肝功能异常致蛋白质代谢影响使内源性肌酐生成减、某些肾脏疾病后期可能出现肌酐偏低,特殊人群中儿童肌肉未完全成熟肌酐低属生理需监测,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需营养支持,孕妇肌酐偏低多为生理需定期产检。 一、肌酐的来源与正常范围 肌酐是肌肉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代谢产物,分为内源性肌酐和外源性肌酐,内源性肌酐主要由肌肉组织代谢产生,外源性肌酐相对较少。血清肌酐的正常参考值因性别、年龄等有所不同,成年男性一般在53~106μmol/L,成年女性一般在44~97μmol/L。 二、肌酐偏低的生理性因素 (一)体型因素 体型消瘦者由于肌肉量较少,内源性肌酐生成不足,可导致血清肌酐水平偏低。例如,部分体型偏瘦的人群,其肌肉代谢产生的肌酐量少于肌肉量正常的人群,从而出现肌酐偏低的情况。 (二)年龄因素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肌肉量逐渐减少,内源性肌酐生成相应减少,因此老年人肌酐偏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例如,老年人群体中因肌肉萎缩等原因导致肌酐水平低于年轻人群体的情况较为常见。 (三)孕期因素 孕妇由于血容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高,会使肌酐排泄增多,进而出现肌酐偏低的现象,这属于孕期的生理性变化。 三、肌酐偏低的病理性因素 (一)营养不良 长期严重营养不良会导致机体蛋白质摄入不足,肌肉蛋白分解减少,内源性肌酐生成显著降低,从而引起肌酐偏低。例如,患有恶性肿瘤、长期进食障碍等疾病的患者,因营养摄入匮乏,易出现这种情况。 (二)肝脏疾病 肝功能异常时,会影响蛋白质的代谢过程,导致机体蛋白质合成减少,肌肉蛋白储备不足,内源性肌酐生成减少,进而出现肌酐偏低。例如,肝硬化患者因肝脏功能受损,蛋白质代谢紊乱,可能伴随肌酐偏低的情况。 (三)肾脏疾病特殊阶段 某些肾脏疾病后期,虽然肾小球滤过率严重下降,但在疾病早期或特定情况下,也可能出现肌酐偏低。不过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多数肾脏疾病早期肌酐可能正常或升高,随病情进展才会出现肌酐明显升高。 四、特殊人群肌酐偏低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肌肉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其肌酐水平本身可能低于成人,若无其他异常表现,一般属于生理性情况,无需过度担忧,但需定期监测生长发育及肌酐变化情况,关注肌肉发育等相关指标。 (二)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 如长期卧床、恶性肿瘤患者等,需注重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摄入,以维持肌肉量,避免因肌肉消耗导致肌酐持续偏低而影响机体健康,必要时可在医生评估下进行营养干预。 (三)孕妇 孕妇出现肌酐偏低一般为生理性,无需特殊治疗,但需定期产检,监测肌酐及胎儿发育等情况,确保孕期健康。

    2025-10-16 13:49:24
  •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分类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主要分为抗肾小球基底膜(GBM)抗体型(Ⅰ型)、免疫复合物型(Ⅱ型)、寡免疫复合物型(Ⅲ型)。Ⅰ型体内产抗GBM抗体致肾小球损伤,病理见广泛新月体形成,免疫荧光有IgG及C3线条状沉积;Ⅱ型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致炎,免疫荧光见免疫复合物颗粒状沉积,光镜有广泛新月体;Ⅲ型多与ANCA相关,免疫荧光无或微量免疫球蛋白沉积,光镜有广泛新月体。特殊人群中儿童病情进展快,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女性妊娠或哺乳期用药需兼顾母婴安全。 一、抗肾小球基底膜(GBM)抗体型(Ⅰ型) 1.发病机制 体内产生抗GBM抗体,该抗体与肾小球基底膜抗原结合,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肾小球损伤。在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不同年龄可能有不同的诱发因素及疾病进展差异。男性相对女性可能在某些环境或遗传因素影响下有不同的发病概率。生活方式方面,长期接触某些有害物质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更高。 病理表现为肾小球内广泛新月体形成,免疫荧光可见IgG及C3呈光滑线条状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沉积。 二、免疫复合物型(Ⅱ型) 1.发病机制 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激活补体,引发炎症反应。不同年龄人群免疫功能状态不同,儿童可能因感染等引发免疫复合物形成的机制与成人有所差异。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可能影响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与清除。生活方式中,感染性疾病的发生频率及类型可能影响免疫复合物型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有明确感染病史,尤其是链球菌感染后,更易诱发该型。 病理特点是免疫荧光可见免疫复合物呈颗粒状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及毛细血管壁,光镜下同样有广泛新月体形成。 三、寡免疫复合物型(Ⅲ型) 1.发病机制 多与ANC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ANCA阳性的患者中,胞浆型ANCA(c-ANCA)主要与韦格纳肉芽肿相关,核周型ANCA(p-ANCA)与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等相关。年龄因素影响机体对ANCA相关抗原的免疫应答,男性和女性在ANCA相关疾病的发病上可能因激素水平等有差异。生活方式中,接触某些药物、化学物质等可能诱发ANCA相关的免疫反应。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或感染病史的人群,ANCA相关的免疫异常更易被激活。 病理表现为免疫荧光无或仅有微量免疫球蛋白沉积,光镜下也是广泛新月体形成。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时,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病情进展可能更为迅速,需要密切监测肾功能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干预。老年人患该病时,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代谢及疾病预后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的保护。女性在妊娠或哺乳期患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治疗药物的选择需兼顾胎儿或婴儿的安全,避免使用对胎儿或婴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母婴健康的影响。

    2025-10-16 13:48:50
  • 慢性肾盂肾炎症状严重吗

    慢性肾盂肾炎症状严重程度需综合多方面考量,其常见症状在急性期和慢性期有不同表现,不同人群症状表现有特点,且症状严重程度与病情进展相关,早期有效控制急性期可阻止病情向慢性期发展减轻损害,否则病情进展症状加重致肾功能恶化等。 一、常见症状表现及严重程度差异 1.急性期症状 发热:多为弛张热,体温可高达38℃以上,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寒战,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高热可能引发惊厥等严重情况,因为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高热时更容易出现异常放电导致惊厥。 腰痛:腰部钝痛或酸痛,部分患者腰痛较为明显,影响日常活动,对于本身有腰椎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腰痛可能会加重原有病情,导致活动受限进一步加剧。 尿路刺激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与急性膀胱炎类似,但相对可能程度稍轻,但对于女性患者,由于解剖结构特点,本身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时的尿路刺激症状可能会频繁影响生活,降低生活质量。 2.慢性期症状 肾功能损害相关表现:早期可能无明显肾功能损害相关症状,但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夜尿增多,这是因为肾小管浓缩功能受损,对于老年患者,本身肾功能有一定生理性减退,夜尿增多可能会严重影响睡眠质量,进而影响整体健康状况。逐渐可出现蛋白尿、水肿等,严重时可发展为肾衰竭,出现贫血、恶心、呕吐等多系统受累表现,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肾衰竭导致的内环境紊乱可能会诱发心血管并发症,如心力衰竭等。 二、不同人群症状表现特点 1.儿童 儿童慢性肾盂肾炎症状可能不典型,除了可能出现发热、腰痛不明显外,还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因为长期的肾脏炎症影响了营养物质的代谢及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的儿童,生长发育迟缓会对其未来的身体状况和生活质量产生长期影响。 尿路刺激症状可能也不突出,容易被忽视,从而延误诊断和治疗,这就需要家长密切关注儿童的一般状况,如是否有不明原因的发热、精神差等情况,及时就医检查。 2.老年人 老年人慢性肾盂肾炎症状往往更不典型,发热可能不明显,甚至体温正常,仅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系统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等。 由于老年人多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肾盂肾炎可能会加重这些基础疾病的病情,例如糖尿病患者合并慢性肾盂肾炎时,感染可能会导致血糖波动难以控制,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三、症状严重程度与病情进展的关系 如果慢性肾盂肾炎在急性期未得到有效控制,病情逐渐进展为慢性期,症状会逐渐加重,肾功能损害会逐步恶化。反之,如果能在早期及时发现并积极治疗急性期的肾盂肾炎,控制感染,可有效阻止病情向慢性期发展,减轻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对机体的损害。例如早期通过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可避免肾脏组织进一步受损,维持较好的肾功能状态,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5-10-16 13:48:3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