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霞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儿童难治性肾病,先天性肾病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儿童难治性肾病,先天性肾病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肾炎吃什么好

    肾炎患者饮食需注意多方面,要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食物如鸡蛋、鱼肉等;限制盐的摄入,每日不超3克,避免高盐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如橙子、菠菜等;若有高钾血症要选低钾食物,如苹果、南瓜等;若有高磷血症要选低磷食物,如大米、玉米等,儿童和老年肾炎患者饮食更需严格遵循相应原则。 一、优质蛋白质食物 肾炎患者可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鸡蛋、牛奶、鱼肉等。以鸡蛋为例,每100克鸡蛋含约13克蛋白质,且其氨基酸组成与人体需要最接近,利用率高。鱼肉也是不错的选择,像鲈鱼,富含易被人体吸收的优质蛋白,每100克鲈鱼含蛋白质约18.6克,有助于维持机体营养,同时对肾脏负担相对较小。 二、低盐食物 肾炎患者往往伴有水肿等症状,需限制盐的摄入。一般建议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3克。应避免食用咸菜、腌制品等高盐食物。例如,100克咸菜中钠含量可能高达2克以上,长期大量食用会加重水钠潴留,加重水肿,不利于肾炎病情控制。 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如橙子富含维生素C,每100克橙子含维生素C约33毫克,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于减轻肾脏的氧化应激损伤;菠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每100克菠菜含维生素A、维生素C等多种维生素,能为机体提供必要营养,促进新陈代谢。 四、低钾食物(若存在高钾血症情况) 当肾炎患者出现肾功能不全,钾排泄障碍时,需限制钾的摄入。如苹果,每100克苹果含钾约119毫克,相对含钾量较低;南瓜也是低钾食物,每100克南瓜含钾约115毫克,可适当食用。而香蕉每100克含钾约256毫克,肾炎伴高钾血症患者应避免食用。 五、低磷食物(若存在高磷血症情况) 部分肾炎患者会出现高磷血症,需选择低磷食物。像大米,每100克大米含磷约110毫克,属于低磷食物;玉米每100克含磷约182毫克,但相对一些高磷食物来说含量较低,可作为主食选择之一。而坚果类含磷较高,如杏仁每100克含磷约270毫克,应尽量避免食用。 对于儿童肾炎患者,在饮食上更要严格遵循上述原则,家长需精心搭配儿童的饮食,确保营养均衡的同时符合肾炎饮食要求,避免因饮食不当加重病情。对于老年肾炎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在保证营养的基础上,更要注重低盐、低钾等饮食的严格执行,防止因基础疾病等因素导致病情加重。

    2025-10-16 12:36:18
  • 慢性肾炎发病机理

    慢性肾炎的发生发展与免疫炎症反应、凝血-纤溶失衡、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肾小管-间质损伤等多因素相关,免疫炎症反应致肾小球损伤及蛋白尿等表现,凝血-纤溶失衡加重肾小球缺血缺氧及硬化,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进一步损伤固有细胞促进硬化,肾小管-间质损伤与肾小球损伤形成恶性循环,且不同人群及基础疾病等因素对病情有影响。 凝血-纤溶失衡参与 肾小球内存在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平衡调节。在慢性肾炎状态下,肾小球局部的凝血因子释放增加,纤溶活性降低,导致微血栓形成。微血栓的形成会进一步加重肾小球的缺血缺氧,促使肾小球硬化进程加快。例如,凝血酶原激活物生成减少,抗凝血酶Ⅲ活性降低等,使得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慢性肾炎患者,血压升高本身可能影响凝血-纤溶系统的平衡,加重肾小球内的凝血倾向;肥胖的慢性肾炎患者,脂肪代谢紊乱等因素也可能参与凝血-纤溶失衡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这些生活方式及基础疾病因素对病情的影响。 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 慢性肾炎时,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和炎症反应,会出现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健存肾小球为了代偿受损肾小球的功能,会发生高灌注、高滤过和高压力的“三高”现象。这种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会进一步损伤肾小球固有细胞,促进肾小球硬化的发展。例如,入球小动脉扩张,出球小动脉收缩,使得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力升高。对于女性慢性肾炎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生理变化时,体内激素水平的波动可能会影响肾小球血流动力学,需要关注激素变化对病情的潜在影响;长期高盐饮食的患者,钠水潴留会加重肾小球内的高灌注状态,从而加重病情进展,因此需要强调低盐饮食等生活方式调整的重要性。 肾小管-间质损伤的协同作用 除了肾小球的损伤,肾小管-间质也参与慢性肾炎的发病过程。肾小球滤过的蛋白质等物质进入肾小管后,会加重肾小管的负担,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化。肾小管间质的损伤又会影响肾小球的血液供应和代谢,与肾小球的损伤形成恶性循环。例如,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蛋白质的重吸收增加,导致细胞内溶酶体负荷过重,细胞功能受损。在儿童慢性肾炎患者中,肾小管-间质的发育特点可能影响其对损伤的修复能力;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慢性肾炎患者,高血糖等因素会协同加重肾小管-间质的损伤,需要综合管理基础疾病和慢性肾炎病情。

    2025-10-16 12:36:01
  • 肾盂肾炎的尿常规表现是什么

    肾盂肾炎患者尿常规有白细胞、红细胞、蛋白尿及细菌相关表现,白细胞增多且可现管型,部分有镜下血尿,有轻度少量蛋白尿,可检测到细菌,不同人群因自身特点表现有差异,如儿童、女性、特殊生活方式及病史人群等有不同表现。 一、白细胞相关表现 肾盂肾炎患者尿常规中白细胞会明显增多,通常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升高,还可能出现白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的出现具有一定特异性,因为白细胞管型是炎症细胞游走于肾小管、集合管形成的,提示肾脏实质有感染性炎症,对肾盂肾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由于自身免疫及生理特点,白细胞变化可能与成人有一定差异,但总体白细胞升高的趋势是一致的;女性因为尿道短等生理结构特点,肾盂肾炎相对更易发生,尿常规中白细胞异常表现可能更常见。 二、红细胞相关表现 部分肾盂肾炎患者尿常规中可出现红细胞,一般为镜下血尿,红细胞数量多少不一。这是因为肾盂肾炎时肾脏组织受到炎症刺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渗出到尿液中。不同生活方式人群,比如长期久坐、饮水少的人群,患肾盂肾炎风险相对高,尿常规中红细胞表现可能更易出现;有既往泌尿系统结石等病史的人群,发生肾盂肾炎时,尿常规红细胞表现可能受原有病史影响,比如结石病史可能导致局部黏膜损伤,使红细胞更容易出现。 三、蛋白尿表现 肾盂肾炎患者尿常规中可出现轻度蛋白尿,一般为少量蛋白尿。这是由于肾脏炎症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轻度改变,蛋白质滤过增加但未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肾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发生肾盂肾炎时蛋白尿表现可能相对不典型,但仍可能出现;老年人群肾脏功能本身有一定减退,发生肾盂肾炎时,蛋白尿情况需要结合整体肾功能综合判断,因为老年人群肾脏储备功能下降,炎症对肾脏的影响可能更易通过蛋白尿等表现体现出来。 四、细菌相关表现 肾盂肾炎患者尿常规中可检测到细菌,尿液涂片镜检可能发现细菌,尿细菌培养多呈阳性。这是因为肾盂肾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上尿路感染,细菌存在于尿液中。不同生活方式人群,比如不注意个人卫生、性生活后不及时排尿的人群,细菌更容易侵入泌尿系统导致肾盂肾炎,尿常规中细菌表现更易异常;特殊病史人群,如有糖尿病病史的人群,由于血糖高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发生肾盂肾炎时尿常规中细菌检出率可能更高,且细菌情况可能更严重。

    2025-10-16 12:35:46
  • 尿毒症晚期会无尿吗

    尿毒症晚期可能无尿,其机制是肾小球滤过率极度降低,大量肾单位毁损致无法有效生成尿液;无尿与年龄、性别无直接特异性关联,但不良生活方式和基础病史会影响,需及时采取肾脏替代治疗并考虑患者个体因素针对性医疗护理。 一、无尿的机制 肾脏的肾小球滤过率是决定尿量的关键因素,正常成人肾小球滤过率约为80-120ml/min。在尿毒症晚期,肾小球滤过率可能下降至10ml/min以下,甚至几乎为0,此时几乎没有尿液生成,表现为无尿。这是因为大量的肾小球硬化、纤维化,肾脏的结构遭到严重破坏,丧失了正常滤过生成尿液的功能。 二、与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关系 年龄方面:儿童尿毒症晚期出现无尿的情况相对较少见,因为儿童的肾脏处于发育阶段,不过如果是先天性肾脏发育异常等导致的尿毒症晚期,也可能出现无尿,且儿童对无尿的耐受能力更差,需要更密切的监测和特殊的处理。老年人本身肾脏功能就有一定程度的衰退,发生尿毒症晚期无尿的概率相对较高,而且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对无尿引起的内环境紊乱等并发症的应对能力较弱。 性别方面:一般来说,性别与尿毒症晚期出现无尿并没有直接的特异性关联,但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性别的生理特点进行相应调整。例如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生理阶段,无尿情况下的内环境平衡调节可能会因为激素等因素有一定特殊性,但这不是决定是否无尿的关键因素。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如长期大量饮酒、吸烟、高蛋白饮食、长期服用肾毒性药物等,更容易发展为慢性肾脏病,进而进展到尿毒症晚期出现无尿。如果本身有这些不良生活方式,在尿毒症晚期无尿的情况下,需要更加严格地纠正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以利于病情的控制和整体健康的维护。 病史方面:有慢性肾脏病病史且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更易进展到尿毒症晚期出现无尿。比如原本就患有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基础疾病,没有规范治疗,病情逐渐恶化,就容易发展到尿毒症晚期无尿的阶段。对于有这些基础病史的患者,在尿毒症晚期无尿时,需要依据原发病史制定更加个体化的治疗和管理方案。 尿毒症晚期出现无尿是肾脏功能严重受损的表现,需要及时采取肾脏替代治疗等措施来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定。同时,要充分考虑不同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进行针对性的医疗和护理。

    2025-10-16 12:35:29
  • 尿蛋白2+是肾炎吗

    尿蛋白2+不一定是肾炎,可能由生理性因素(剧烈运动、发热、过度劳累)、其他疾病(泌尿系统感染、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导致,肾炎导致的尿蛋白2+多为持续性且常伴其他表现,发现尿蛋白2+需进一步完善检查明确病因并针对性治疗,不同人群处理方式有别。 可能导致尿蛋白2+的其他情况 生理性因素: 剧烈运动:长时间或高强度的剧烈运动后,可能会出现暂时性的尿蛋白增多,一般休息后可恢复正常。例如,运动员在高强度训练或比赛后进行尿常规检查,可能会出现尿蛋白2+,但经过适当休息,再次复查往往恢复正常。 发热:机体处于发热状态时,也可能影响肾脏的滤过功能,导致尿蛋白短暂升高。比如,儿童在呼吸道感染引起高热时,进行尿常规检查可能发现尿蛋白2+,随着体温恢复正常,尿蛋白也会随之消失。 过度劳累:长期过度劳累,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也可能出现尿蛋白2+的情况,充分休息后多数可缓解。 其他疾病: 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等,炎症刺激可导致尿蛋白增多,同时常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高血压肾病: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长期高血压会损害肾脏血管,影响肾脏功能,导致尿蛋白出现,这类患者往往有较长时间的高血压病史。 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患者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不佳时,会引起肾脏微血管病变,导致尿蛋白增加,这类患者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 肾炎相关的尿蛋白情况 肾炎导致的尿蛋白2+往往是持续性的,除了尿蛋白异常外,还可能伴有其他表现。例如肾小球肾炎,患者除了尿蛋白阳性外,还可能出现血尿(尿中红细胞增多)、水肿(常见眼睑、下肢水肿)、高血压等症状。通过进一步检查,如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检查、肾脏超声等,有助于明确是否为肾炎以及肾炎的具体类型。 对于发现尿蛋白2+的人群,无论何种情况都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如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肾脏超声等,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肾穿刺活检以明确病因,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同时,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在面对尿蛋白2+时,处理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核心都是要明确病因并进行规范诊治。比如儿童出现尿蛋白2+,需要更加谨慎地排查各种可能的病因,因为儿童的肾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一些疾病对其影响可能更为关键;而老年人出现尿蛋白2+,则需要考虑多种慢性疾病导致肾脏损伤的可能性更大。

    2025-10-16 12:34:3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