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儿童难治性肾病,先天性肾病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症状
急性肾小球肾炎有典型症状和伴随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几乎所有患者都有的肾小球源性血尿、大部分患者有的轻中度蛋白尿、常为初发表现的水肿、约80%患者出现的一过性轻中度高血压;伴随症状有尿量减少、起病初期可能出现的肾功能异常、伴有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及部分患者发病前1-3周的链球菌感染前驱病史,儿童在各症状表现上有其特点,如更易出现明显肉眼血尿、水肿更明显、高血压需密切关注、少尿时需注意液体情况等。 一、典型症状 (一)血尿 几乎所有患者均有肾小球源性血尿,约40%患者可出现肉眼血尿,尿色呈洗肉水样,通常于数天内消失,也可持续数周转为镜下血尿。肉眼血尿发作时,儿童相对成人更易出现明显的肉眼血尿表现,这与儿童肾脏功能相对稚嫩,血尿时尿液变化更明显相关。 (二)蛋白尿 大部分患者有轻、中度蛋白尿,少数患者可呈大量蛋白尿甚至肾病综合征范围的蛋白尿。儿童患者出现大量蛋白尿的比例可能相对成人有差异,一般来说儿童急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程度相对成人可能稍轻,但也有个体差异。 (三)水肿 常为起病的初发表现,典型表现为晨起眼睑水肿或伴有下肢轻度可凹性水肿,少数严重者可波及全身。儿童由于组织疏松,水肿往往更为明显,且水肿时可能影响其活动,比如行走、肢体活动等受限制,这与儿童皮下组织相对薄弱,液体更易积聚有关。 (四)高血压 约80%患者出现一过性轻、中度高血压,常与其水钠潴留有关,利尿后血压可逐渐恢复正常。儿童高血压时需密切关注,因为长期高血压可能对儿童正在发育的肾脏等器官造成不良影响,儿童血压监测需更频繁且准确判断是否异常。 二、伴随症状 (一)尿量减少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尿量减少,少数患者可呈少尿(每日尿量少于400ml),儿童少尿时需注意观察其整体液体摄入和排出情况,避免出现脱水或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二)肾功能异常 起病初期由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水钠潴留,可出现一过性肌酐清除率下降、轻度氮质血症,多于1-2周后随尿量增加而恢复正常。在儿童中,肾功能相对不稳定,这种肾功能的一过性变化可能对儿童肾脏的短期发育和功能状态有一定影响,需要密切监测肾功能指标变化。 (三)全身表现 患者可伴有乏力、厌食、恶心、呕吐、头痛等非特异性症状。儿童可能还会出现精神不佳、食欲减退等表现,这与疾病导致的身体不适以及代谢紊乱等因素有关。部分患者在发病前1-3周有链球菌感染前驱病史,如呼吸道感染或皮肤感染等,儿童呼吸道感染相对更常见作为前驱感染因素,比如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儿童扁桃体相对成人更易反复遭受感染,从而成为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诱因之一。
2025-10-23 14:04:32 -
iga肾病四级用血透吗
iga肾病四级是否用血透需根据具体病情判断,其病情特点是肾小球病变广泛,肾功能有不同程度损伤;当发展到肾衰竭晚期、肾小球滤过率极低且有严重并发症时需血透,未达该程度可先保守治疗;儿童患者血透需精准控制参数并关注生长发育,老年患者需综合评估全身状况及血透风险后决定。 一、iga肾病四级的病情特点 iga肾病四级属于比较严重的病理类型,此时肾小球病变较为广泛,多数肾小球有新月体形成(>50%),可伴有节段性硬化、玻璃样变等,肾功能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 二、血透(血液透析)的适用情况 1.当iga肾病四级发展到肾衰竭晚期,肾小球滤过率极低时: 肾小球滤过率严重下降,体内代谢废物如尿素、肌酐等无法正常排出,水分也不能有效调节,会出现严重的水肿、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并发症,此时需要借助血透来替代肾脏的部分功能,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一般当肾小球滤过率低于15ml/min/1.73m2时,往往达到了需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血透、腹膜透析等)的阶段,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比如是否有严重的水肿难以纠正、严重的电解质紊乱难以通过药物纠正等情况来综合判断。 2.若患者在iga肾病四级阶段,肾功能还未达到必须血透的程度: 可以先通过药物等保守治疗手段来延缓肾功能的恶化。例如使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一般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这类药物不仅可以降低血压,还能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使用减少尿蛋白的药物等。通过积极的保守治疗,有可能使肾功能维持较长时间,不需要马上进行血透。 三、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 1.儿童患者: 儿童iga肾病四级相对成人可能有不同的转归,但如果发展到需要血透的阶段,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血透时需要更加精准地控制透析参数,因为儿童的血管条件相对较差,且对容量变化比较敏感,要避免过度超滤导致低血压等情况,同时要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因为血透可能会对儿童的营养状态和生长发育产生一定影响,需要密切监测营养指标,必要时给予营养支持。 2.老年患者: 老年iga肾病四级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在考虑是否进行血透时,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老年患者进行血透的风险相对较高,如血管通路建立可能更困难,透析过程中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等。所以需要更谨慎地权衡血透带来的益处和可能的风险,充分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根据患者的具体身体状况、生活质量期望等多方面因素来决定是否进行血透。
2025-10-23 14:04:13 -
混合型肾小管性酸中毒怎么检查
混合型肾小管性酸中毒的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可发现血气分析、血钾钠钙等异常;尿液检查,有尿pH、尿电解质等测定;肾功能检查,涉及肾小球滤过功能评估及肾小管功能相关检查;影像学检查,肾脏超声可了解肾脏情况;还有基因检测,对遗传性患者有帮助,不同年龄人群检查指标正常范围及表现有差异,各检查有其特定意义及需考虑年龄等因素。 血钾、血钠、血钙等测定:部分患者可出现血钾降低,这与肾小管排钾增多有关;血钠也可能异常,比如低钠血症;血钙降低可能是因为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障碍等,不同性别在电解质代谢方面可能因生理差异有不同表现,如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月经期、妊娠期)电解质代谢可能受一定影响。 尿液检查 尿pH测定:在酸中毒时,通常尿液pH仍偏碱性或不能降至5.5以下,这是混合型肾小管性酸中毒的重要尿液特点之一,不同年龄儿童的正常尿pH范围不同,新生儿及小婴儿尿pH相对偏碱,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范围。 尿电解质测定:可检测尿钾、尿钠、尿钙等,如尿钾排出增多,尿钠可能有相应变化,尿钙排出情况也能反映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状况等。 肾功能检查 肾小球滤过功能评估:通过测定血清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等指标来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不同年龄人群的肌酐正常参考值不同,儿童的肌酐水平受肌肉量等因素影响,与成人有差异。早期混合型肾小管性酸中毒患者肾小球滤过功能可能正常,但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异常。 肾小管功能相关检查 氯化铵负荷试验:给患者口服氯化铵,模拟体内酸性负荷,然后检测尿液pH等变化,若不能使尿液pH降至5.5以下,则提示有肾小管酸化功能障碍,不同年龄患者对氯化铵的耐受性不同,儿童使用时需密切关注不良反应。 碳酸氢盐重吸收试验:静脉滴注碳酸氢钠,然后测定尿碳酸氢盐排泄率等,以评估肾小管重吸收碳酸氢盐的功能,该试验对于诊断肾小管性酸中毒有重要价值,不同年龄阶段的试验操作及结果判断需考虑年龄因素对肾小管功能的影响。 影像学检查 肾脏超声检查:可了解肾脏的大小、形态等情况,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肾脏体积缩小等改变,不同年龄儿童肾脏超声表现有一定特点,比如婴儿肾脏相对较大,超声下结构与成人有差异。通过超声检查还能排除其他肾脏结构性病变导致的类似临床表现。 其他检查 基因检测:对于遗传性混合型肾小管性酸中毒患者,基因检测可能发现相关致病基因,有助于明确诊断及遗传咨询等,不同家族的遗传背景不同,基因检测结果的解读需结合家族病史等多方面因素。例如某些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的肾小管性酸中毒相关基因缺陷可能导致混合型肾小管性酸中毒的发生。
2025-10-23 14:04:12 -
尿毒症能医治好吗
尿毒症目前不能完全治好,但可通过肾脏替代治疗等多种手段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其预后受年龄、基础疾病、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不同个体因这些因素预后有差异。 一、治疗方法及效果 肾脏替代治疗 血液透析:通过将患者的血液引出体外,经过透析器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再将净化后的血液回输体内。一般需要每周进行2-3次,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肾脏部分功能,帮助患者维持内环境稳定,但长期血液透析会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如血管通路问题等,且不能完全恢复肾脏的所有生理功能。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的患者,血液透析的效果可能会有差异,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因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透析过程中发生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腹膜透析:利用患者自身的腹膜作为半透膜,通过向腹腔内注入透析液,实现毒素和水分的交换。腹膜透析可以在家中进行,对患者的生活影响相对较小,但需要注意腹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其治疗效果也受患者腹膜功能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日常活动量等,可能会影响腹膜透析的效果。 肾脏移植: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将健康的供体肾脏移植到患者体内,可最大程度恢复肾脏功能。但肾脏移植面临供体短缺、免疫排斥反应等问题。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进行肾脏移植相对复杂,需要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等特殊因素,而成年患者在肾移植后的免疫抑制治疗等方面也有不同的注意事项,性别因素对肾移植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术后康复等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整体情况。 二、影响预后的因素 年龄:儿童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尿毒症的治疗和预后与成年患者有所不同。儿童进行肾脏替代治疗时,需要考虑其生长发育对治疗方式和效果的影响,例如血液透析所用的血管通路对于儿童来说建立和维护相对困难。老年患者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对治疗的耐受性较差,在治疗过程中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更高,预后相对成年患者可能稍差。 基础疾病:如果患者的尿毒症是由一些可控制的基础疾病引起,如高血压肾病患者,如果能在尿毒症发生前较好地控制血压,可能在进入尿毒症阶段后,通过治疗能有相对较好的预后;而如果基础疾病本身难以控制,如遗传性肾病等,预后可能相对较差。 生活方式:规律的生活方式对尿毒症患者的预后很重要。例如,良好的饮食控制,限制蛋白质、盐分等的摄入,对于维持患者内环境稳定、减轻肾脏负担有积极作用。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肾脏负担,影响治疗效果,不利于患者预后。 总之,尿毒症目前尚不能完全治好,但通过合适的治疗手段可以有效控制病情,不同个体由于年龄、基础疾病、生活方式等因素的不同,预后会有所差异。
2025-10-23 14:03:53 -
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因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与免疫炎症反应、遗传因素、感染因素及其他因素(高血压、代谢因素、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免疫炎症反应致肾小球损伤,部分具遗传易感性,感染可诱发加重,高血压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其发生发展,不同年龄人群在相关因素影响上有不同特点。 遗传因素 部分慢性肾小球肾炎具有遗传易感性。一些基因突变或遗传缺陷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发生肾小球的病变。例如,某些遗传性肾小球疾病相关的基因异常可导致肾小球结构和功能的先天性异常,在此基础上,加上后天的一些诱发因素(如感染、劳累等),就可能逐渐发展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对于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其发生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更加密切地关注肾脏健康,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 感染因素 感染是诱发和加重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重要因素之一。细菌、病毒等感染可作为抗原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例如,链球菌感染后可引起急性肾小球肾炎,如果急性期治疗不彻底或机体免疫反应持续存在,就可能迁延不愈发展为慢性肾小球肾炎。不同性别在感染易感性上可能无明显差异,但不同年龄人群对感染的易感性不同,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发生各种感染,而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感染后恢复能力较弱,感染也更易诱发慢性肾小球肾炎。如儿童患扁桃体炎等链球菌感染性疾病后,若未得到有效控制,就需警惕发展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可能;老年人若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等,也应积极治疗,防止病情迁延。 其他因素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肾小球内高压,损伤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肾小球的血流动力学和滤过功能,逐渐引起肾小球硬化等病变,进而发展为慢性肾小球肾炎。不同年龄人群的血压控制情况不同,老年人往往存在动脉硬化等情况,血压更易波动,需要更严格地控制血压以预防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和发展;中青年人群若有高血压且未有效控制,也会增加患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风险。 代谢因素:如糖尿病引起的糖尿病肾病,长期高血糖可导致肾小球微循环障碍、基底膜增厚等,最终发展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相关的肾脏病变。糖尿病患者不论年龄、性别,都需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对肾脏的损伤是持续存在的,良好的血糖控制可延缓糖尿病肾病等慢性肾脏病变的进展。 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某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铅、汞等)、有机溶剂等,可能对肾脏造成损害,增加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风险。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接触这些环境因素的概率不同,例如从事相关工业生产的人群接触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机会较多,需要做好职业防护;长期在污染环境中生活的人群也应注意避免持续暴露于有害环境中,以保护肾脏健康。
2025-10-23 14:03: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