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儿童难治性肾病,先天性肾病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
儿童军团病肾病怎么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等)、尿常规(可发现蛋白尿、血尿等)、血清学检查(军团菌抗体检测及尿抗原检测等)、血生化检查(肾功能指标及肝功能等其他指标)、病原学检查(标本培养及核酸检测等);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检查(可观察肾脏大小、形态等)和CT检查(能更清晰显示肾脏结构),这些检查可帮助了解儿童军团病肾病患者的病情及肾脏病变情况。 尿常规:可发现蛋白尿、血尿等,尿中出现蛋白提示肾脏滤过功能可能受损,血尿则可能是肾小球等部位受到影响,通过尿常规能初步判断肾脏是否存在病变及病变的大致情况。 血清学检查 军团菌抗体检测:包括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试管凝集试验(TAT)等。IFA是检测军团菌抗体较常用的方法,若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滴度呈4倍或以上升高,或单份血清抗体滴度≥1:256具有诊断意义;TAT则是检测血清中军团菌抗体的传统方法,抗体滴度≥1:128有一定诊断价值。儿童患者进行血清学检查时需注意采血时间,急性期及恢复期分别采血以准确判断抗体变化情况。 尿抗原检测:检测军团菌尿抗原是早期诊断军团病的重要方法,对于儿童军团病肾病患者,尿抗原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在发病早期辅助诊断军团菌感染,进而帮助判断是否存在军团病肾病相关的军团菌感染基础。 血生化检查 肾功能指标:如血肌酐、尿素氮等,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提示肾功能受损,当儿童军团病肾病发生时,肾脏的排泄和代谢功能受到影响,会导致这些指标异常,通过监测这些指标能了解肾功能损害的程度。 肝功能等其他指标: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等情况,通过血生化检查可全面了解机体的整体代谢和器官功能状况,有助于综合评估病情。 病原学检查 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等标本培养:采集患儿的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等标本进行军团菌培养,若培养出军团菌则可明确诊断,但培养需要一定时间,且对技术要求较高。儿童在采集标本时可能会有不适,需要医护人员轻柔操作以获取合格标本。 核酸检测: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核酸检测技术检测标本中军团菌的核酸,具有快速、灵敏的特点,能早期诊断军团菌感染,对于儿童军团病肾病的早期确诊有重要意义。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儿童军团病肾病患者肾脏可能出现形态改变、实质回声异常等,通过超声检查能初步了解肾脏的大体结构和形态变化,有助于筛查肾脏病变,但对于一些细微的肾脏病理改变可能显示不够清晰。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肾脏的结构,对于判断肾脏是否存在水肿、占位等病变有一定帮助,相较于超声检查,CT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肾脏内部结构信息,有助于更精准地评估儿童军团病肾病患者肾脏的病变情况,但CT检查有一定辐射,在儿童检查时需权衡利弊,严格掌握适应证。
2025-10-23 14:27:52 -
肾炎能不能彻底根治
肾炎能否彻底根治分情况,急性肾炎儿童青少年多数可根治,成年人多数也可,少数转慢性;慢性肾炎病情轻的经治可长期稳定但难完全根治,重的难根治但可延缓进展。特殊人群中儿童慢性肾炎治疗需谨慎,关注生长发育;老年慢性肾炎要综合考虑基础病,注意药物肾毒性等并监测调整。 一、急性肾炎 1.儿童与青少年:多数急性肾小球肾炎是由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所致,儿童和青少年患急性肾炎经及时有效的治疗,预后较好,约90%左右可以彻底根治。比如相关研究显示,及时卧床休息、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后,大部分患者蛋白尿、血尿等症状可在数周内逐渐消失,肾功能恢复正常。 2.成年人:成年人患急性肾炎相对儿童恢复稍慢,但多数也可彻底根治,不过少数可能转为慢性肾炎,一般及时规范治疗,彻底治愈的比例仍较高,约80%-90%可达到临床治愈,尿常规等检查恢复正常,肾功能稳定。 二、慢性肾炎 1.病情较轻者:一些病情较轻的慢性肾炎患者,通过长期规范的治疗,如控制血压(常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药物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如一般主张尿蛋白定量大于1g/d者,血压应控制在125/75mmHg以下;尿蛋白定量小于1g/d者,血压控制可放宽到130/80mmHg以下)、减少蛋白尿等综合治疗,病情可以长期稳定,不进展到肾衰竭,达到临床缓解状态,但很难完全根治,因为肾脏病理损伤已存在,只是通过治疗控制了病情进展。比如部分患者经过数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规范治疗,蛋白尿持续阴性或少量,血尿明显减轻,肾功能长期稳定。 2.病情较重者:病情较重的慢性肾炎患者,如大量蛋白尿、肾功能进行性减退等情况,彻底根治较为困难,病情可能会逐渐进展至肾衰竭。但通过积极治疗仍可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进入肾衰竭需要替代治疗的时间。例如一些患者经过治疗后,肾功能减退速度减慢,能较长时间维持较好的生活状态,但很难完全恢复到正常肾脏状态。 特殊人群方面: 儿童慢性肾炎患者:儿童慢性肾炎患者治疗时需更谨慎,药物选择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的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指标,因为慢性肾炎的长期治疗可能会影响儿童的营养状况和生长激素等的分泌等。同时要加强护理,保证充足休息,合理饮食,控制盐的摄入等,以促进病情稳定。 老年慢性肾炎患者:老年慢性肾炎患者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多种疾病的相互影响。在药物选择上要注意药物的肾毒性等,因为老年人肾功能本身有所减退,要避免使用加重肾脏负担或肾毒性的药物。要密切监测肾功能、血压、血糖等指标,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对疾病的耐受力较差。
2025-10-23 14:27:51 -
紫癜性肾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是什么
紫癜性肾炎是过敏性紫癜累及肾脏的表现,病因与感染、食物、药物、花粉、昆虫叮咬等有关,儿童多因感染,成人多与过敏原接触,发病机制包括免疫复合物介导炎症损伤(体液和细胞免疫异常)、炎症介质作用(PAF、氧自由基)及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不同年龄人群各机制有特点及影响。 一、病因 紫癜性肾炎是过敏性紫癜(HSP)累及肾脏时的临床表现,其病因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最主要的是感染因素,细菌(如β溶血性链球菌)、病毒(如风疹病毒、水痘病毒等)、寄生虫感染等都可能引发。此外,食物(如鱼虾、蟹等)、药物(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花粉、昆虫叮咬等过敏原也可作为诱因,导致机体发生免疫反应,进而引起紫癜性肾炎。不同年龄人群病因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中感染因素相对更为常见,而成人可能更多与食物、药物等过敏原接触有关。 二、发病机制 1.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炎症损伤 体液免疫异常:机体接触过敏原后,B淋巴细胞被激活,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感染等因素更容易促使B细胞过度活化产生免疫复合物。这些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和(或)毛细血管壁,激活补体系统,吸引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释放炎症介质,如组胺、白三烯等,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出现蛋白尿、血尿等表现。 细胞免疫参与:T淋巴细胞也参与了发病过程。抗原刺激T淋巴细胞后,使其活化并分泌细胞因子,调节免疫反应。在紫癜性肾炎患者中,细胞因子失衡可能影响免疫复合物的清除和炎症的持续发展。例如,Th1/Th2细胞失衡,Th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增多,加剧炎症损伤。 2.炎症介质的作用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PAF在紫癜性肾炎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它可以促进血小板聚集、活化中性粒细胞,增加血管通透性,导致肾小球内炎症反应加重。在不同年龄人群中,PAF的作用机制相似,但儿童由于机体的生理特点,可能对PAF的反应更为敏感,更容易出现病情的进展。 氧自由基: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等过程会产生氧自由基,如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等,这些氧自由基具有细胞毒性,可损伤肾小球细胞和基质,破坏肾小球结构和功能。年龄较小的儿童抗氧化酶系统发育不完善,对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较弱,更容易受到氧自由基的损伤。 3.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紫癜性肾炎时,肾小球局部的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增高。这可能是由于炎症导致肾小球系膜细胞收缩,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进而引起肾小球内压力代偿性增高。这种血流动力学改变会进一步加重肾小球的损伤,影响肾功能。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都是病情发展的重要环节,但儿童由于肾脏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血流动力学改变对其肾功能的影响可能更为显著。
2025-10-23 14:27:34 -
孕妇急性肾盂肾炎怎么办
孕妇急性肾盂肾炎需及时就医评估,通过实验室检查明确病情,选用对胎儿影响小的敏感抗生素足疗程治疗,同时注意休息、多饮水,监测病情变化并随访,还需关注孕期生理特点及孕妇心理,以控制感染保障孕妇和胎儿健康。 一、及时就医评估 孕妇一旦怀疑或确诊急性肾盂肾炎,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来明确病情严重程度。实验室检查通常包括尿常规、尿培养+药敏、血常规等。尿常规可见白细胞、红细胞、细菌等;尿培养可明确致病菌种类,药敏试验能为选择敏感抗生素提供依据;血常规可了解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等炎症指标情况。 二、抗生素治疗 选择敏感抗生素:根据尿培养和药敏结果选用对胎儿影响小的敏感抗生素。如氨苄西林、头孢菌素类等,这些药物在孕期相对安全,能有效杀灭致病菌。例如,头孢菌素类药物对胎儿的不良影响较小,是孕期治疗肾盂肾炎常用的抗生素之一。 足疗程用药:一般需要使用抗生素10-14天,以确保彻底清除细菌,防止病情反复或转为慢性肾盂肾炎。用药过程中需密切观察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 三、一般治疗 休息:孕妇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休息有助于身体恢复,减轻肾脏负担。一般建议采取左侧卧位,这样可以减轻增大的子宫对输尿管的压迫,利于尿液引流。 多饮水:增加饮水量,每日饮水量应在2000-3000ml以上,通过增加尿量,起到冲洗尿道、促进细菌及炎症物质排出的作用,从而缓解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同时也有助于降低肾脏内细菌浓度。 四、监测与随访 监测病情变化: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孕妇的体温、尿常规、尿培养等指标的变化。定期复查血常规,了解炎症指标的恢复情况。例如,每天监测体温,观察体温是否逐渐恢复正常;定期复查尿常规,看白细胞、细菌等指标是否逐渐下降。 随访:治疗结束后,需按照医生要求进行随访,一般在停药后1周、2周、6周分别复查尿常规和尿培养,以确保感染完全治愈,防止复发。同时,要关注孕妇的肾功能等情况,因为肾盂肾炎可能对肾脏功能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在孕期反复发生肾盂肾炎的情况下。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孕妇) 孕期生理特点影响:孕妇由于孕期内分泌及解剖结构的变化,如孕激素水平升高导致输尿管平滑肌松弛,子宫增大压迫输尿管等,更容易发生肾盂肾炎。所以孕期要特别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会阴部的清洁,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勤换内裤,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 心理关怀:孕妇可能会因为担心自身及胎儿健康而产生焦虑情绪,家属要给予心理支持,帮助孕妇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孕妇身体的恢复。 总之,孕妇急性肾盂肾炎需要及时、规范的治疗,通过合理使用抗生素、一般治疗以及密切监测等措施,控制感染,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2025-10-23 14:27:31 -
熬夜会导致肾衰竭吗
熬夜会打乱生物钟等影响内分泌、代谢和免疫功能,虽不必然致肾衰竭但长期严重熬夜是危险因素,不同人群受影响有差异,年轻人长期熬夜也有危害,老年人本就肾衰且熬夜加重,有基础病者熬夜加速肾损害,应保持规律作息、控基础病、定期查肾来保护肾脏,降低熬夜对肾的危害。 一、熬夜对肾脏的潜在影响机制 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内分泌和代谢功能。长期熬夜可能导致血压升高,而高血压是引发肾脏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研究表明,持续的高血压状态会使肾小球内压力增高,损伤肾小球滤过膜,长期下去可能影响肾脏的正常滤过功能。另外,熬夜还会使身体的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引发肾脏相关的炎症性疾病。例如,有研究发现长期熬夜的人群中,患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炎症性疾病的风险相对增加。 二、熬夜是否必然导致肾衰竭 熬夜本身并不一定会直接导致肾衰竭,但长期、严重的熬夜可能是引发肾衰竭的一个危险因素。肾衰竭是肾脏功能严重受损的终末阶段,其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除了熬夜外,还与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小球肾炎等)、遗传因素、不合理的药物使用等多种因素相关。虽然熬夜不是导致肾衰竭的唯一原因,但它会增加肾脏受损的风险,使肾脏处于更易发生病变的状态。比如,本身有基础肾脏疾病的人群,长期熬夜会加速肾脏疾病的进展,增加发展为肾衰竭的可能性。 三、不同人群熬夜对肾脏影响的差异 年轻人:年轻人身体相对较为强壮,短期熬夜可能身体还能代偿,但长期熬夜同样会对肾脏产生上述的不良影响,如影响内分泌、免疫等功能,只是相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其出现严重肾脏问题的时间可能相对较晚,但也不应忽视长期熬夜的危害。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肾脏功能已经处于逐渐衰退的状态,长期熬夜会进一步加重肾脏的负担,使肾脏功能加速恶化。老年人长期熬夜后更容易出现血压波动、免疫功能失调等情况,从而增加肾脏疾病发展为肾衰竭的风险。 有基础疾病人群:如本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人群,熬夜会使血压进一步难以控制,血糖波动增大,这会极大地加速肾脏的损害进程,比无基础疾病人群更易在较短时间内发展到肾衰竭阶段。 四、避免熬夜保护肾脏的建议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尽量保证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一般成年人建议7-8小时的睡眠时间。 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除了规律作息外,更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要严格监测血压并按时服药控制血压,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等,以降低熬夜对肾脏的不良影响。 定期进行肾脏相关检查,如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肾脏的异常情况并及时干预。 总之,熬夜不是直接导致肾衰竭的绝对因素,但长期熬夜会增加肾脏受损的风险,不同人群因自身身体状况不同受影响程度有差异,通过保持良好作息等方式可以降低熬夜对肾脏的危害。
2025-10-23 14:27: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