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霞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儿童难治性肾病,先天性肾病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儿童难治性肾病,先天性肾病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糖尿病肾病患者透析方式有哪些

    血液透析利用半透膜原理清除体内代谢废物等,适用于一般状况较好、血管条件允许建立动静脉内瘘的糖尿病肾病患者,部分老年患者心肺功能好也可选择,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管钙化等可能致建立动静脉内瘘困难,长期用中心静脉导管有风险;腹膜透析利用腹膜作为半透膜,适用于血管条件差无法建立良好动静脉内瘘的患者,尤其心功能不稳定者,需患者有操作能力,长期可能有并发症,糖尿病肾病患者需注意血糖控制,老年患者要防腹腔感染,儿童、女性等特殊人群透析选择各有考虑,特殊生活方式及肥胖的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需个体化方案。 适用情况:适用于一般状况较好、血管条件允许建立动静脉内瘘的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其能较快清除毒素和水分,改善患者症状。对于部分老年患者,若心肺功能相对较好,也可选择血液透析。但需注意糖尿病肾病患者常存在血管钙化等情况,建立动静脉内瘘可能有一定困难,此时可能需要临时血管通路,如中心静脉导管,但长期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可能增加感染等并发症风险。 腹膜透析 原理:利用腹膜作为半透膜,向腹腔内注入透析液,通过腹膜两侧的溶质浓度差和渗透梯度,实现溶质交换和水分清除。 适用情况:对于血管条件差无法建立良好动静脉内瘘的糖尿病肾病患者较为适用,如一些合并严重外周血管病变的患者。腹膜透析不需要体外循环,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尤其适合于心功能不稳定的患者。但腹膜透析需要患者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来进行腹透液的置换,且长期腹膜透析可能出现腹膜炎、腹膜超滤功能减退等并发症。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长期腹膜透析还需注意血糖的控制,因为腹透液中的葡萄糖可能会影响血糖水平,需要密切监测血糖并调整降糖方案。例如,部分患者可能需要适当增加胰岛素的用量来控制因腹透液中葡萄糖吸收导致的血糖升高。同时,老年患者进行腹膜透析时,要注意预防腹腔感染,因为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力相对下降,发生腹膜炎的风险可能增加,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规范腹透操作流程。 此外,对于儿童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的选择需要更加谨慎。儿童血管相对较细,建立动静脉内瘘难度大,腹膜透析可能更具优势,但要考虑儿童的配合度和生长发育对腹透导管位置等的影响。而对于女性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无论是血液透析还是腹膜透析,都要关注在透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贫血等并发症对月经等方面的影响,同时在腹膜透析时要注意腹透液对盆腔等部位的影响。对于有特殊生活方式的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如仍有吸烟习惯的患者,需要强调戒烟的重要性,因为吸烟会加重血管病变等,不利于透析患者的预后;对于肥胖的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在选择透析方式时也需要综合考虑,肥胖可能影响血管通路的建立以及腹膜透析的超滤效果等,需要制定个体化的透析方案。

    2025-10-23 14:19:05
  • 小孩有肾病综合征吗

    肾病综合征是一组由多种原因致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大量蛋白从尿丢失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脂血症,小孩患时水肿突出。排查方法有观察临床表现,如不明原因水肿、尿量减少、尿泡沫多等,还有实验室检查,包括尿常规(尿蛋白定性等,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3.5g有提示)和血液生化(低蛋白、血脂高、查肾功能等)。不同年龄段小孩排查有特点,婴幼儿重体重增长观察,学龄前期及学龄期靠实验室检查。需与急性肾小球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等鉴别,怀疑应及时带小孩到正规医院儿科就诊检查以早期规范治疗,密切关注小孩状况并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一、肾病综合征的定义与主要表现 肾病综合征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内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3.5g/d)、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水肿和高脂血症。小孩患肾病综合征时,水肿往往是较突出的表现,多从眼睑、颜面开始,逐渐波及全身,严重时可出现腹腔积液、胸腔积液等。 二、常见的排查方法 (一)临床表现观察 家长需留意小孩是否有不明原因的水肿,尤其是晨起眼睑水肿,是否有尿量减少,尿液中是否有较多泡沫且长时间不消失等情况。如果小孩出现这些表现,要警惕肾病综合征的可能。 (二)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定性多为+++~++++,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是重要的指标,若定量>3.5g,对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同时还可观察尿中红细胞等情况,与其他肾小球疾病相鉴别。 2.血液生化检查:会出现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明显降低;还可能有血脂升高,尤其是胆固醇升高较为常见;此外,还可检测肾功能等指标,了解肾脏功能状况。 三、不同年龄段小孩的特点及排查重点 (一)婴幼儿期 婴幼儿表达能力差,水肿可能不典型,家长要关注小孩体重增长情况,若体重异常增加,结合尿量等变化及时就医。通过实验室检查来明确尿蛋白等情况。 (二)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 此阶段儿童能表达一些不适,如说下肢水肿等,除了观察临床表现外,实验室检查是确诊的关键,要配合医生完善相关检查。 四、与其他类似疾病的鉴别 需与急性肾小球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等疾病鉴别。急性肾小球肾炎多有前驱感染史,表现为血尿、水肿、高血压等,尿蛋白量一般相对较少;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多有皮肤紫癜等典型表现,可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进行区分。 如果怀疑小孩有肾病综合征,应及时带小孩到正规医院儿科就诊,通过详细的检查来明确诊断,以便早期进行规范的治疗。同时,在整个排查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小孩的身体状况,给予小孩适当的关心和照顾,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2025-10-23 14:18:47
  • 蛋白尿的形成

    蛋白尿形成涉及三方面,一是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致蛋白漏出,如免疫复合物沉积、足细胞异常、遗传因素致儿童或成人相关疾病损伤滤过膜;二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异常致蛋白排出,如间质疾病、糖尿病、老年肾小管功能减退使重吸收减少;三是血流动力学改变影响,如高血压致高灌注高滤过损伤滤过膜,儿童心血管疾病、老年高血压等易引发蛋白尿,需注意控制相关因素。 一、肾小球滤过屏障相关机制导致蛋白尿形成 肾小球滤过屏障由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底膜及脏层上皮细胞(足细胞)构成。正常情况下,滤过膜具有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作用,能阻止大分子蛋白(如白蛋白等)自由通过。当滤过膜受损时,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功能破坏,血浆中大量蛋白漏出。例如,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激活炎症反应,释放炎症介质,损伤滤过膜结构,使原本不能通过的蛋白得以滤过;某些肾小球疾病中,足细胞结构和功能异常,如足细胞裂孔膜相关蛋白表达改变等,导致滤过膜通透性增加,进而引发蛋白尿。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先天性肾病综合征等疾病可因遗传因素导致肾小球滤过屏障相关蛋白基因突变,影响滤过膜功能;成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等疾病常因免疫炎症反应损伤滤过膜引发蛋白尿。 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异常引发蛋白尿 肾小管具有重吸收原尿中蛋白的功能,正常情况下能将滤过的蛋白大部分重吸收回血液。当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时,即使肾小球滤过蛋白量正常,也会因重吸收减少导致蛋白尿。例如,肾小管间质疾病时,肾小管细胞受损,其重吸收蛋白的相关转运体功能异常,使得蛋白不能被有效重吸收而随尿液排出。在不同性别方面,一般无显著性别差异导致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异常,但有基础肾脏病史的女性若合并内分泌等紊乱,可能影响肾小管功能进而影响蛋白尿形成。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人群,高血糖状态可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导致重吸收功能下降,易出现蛋白尿;老年人群因肾小管功能随年龄逐渐减退,也更易发生因肾小管重吸收障碍引起的蛋白尿。 三、血流动力学因素对蛋白尿形成的影响 血流动力学改变可影响蛋白尿形成。高灌注、高滤过状态下,肾小球滤过负荷增加,超过滤过膜的代偿能力,促使蛋白漏出形成蛋白尿。例如,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控制不佳,导致肾小球内高压,滤过压力增大,滤过膜承受的压力负荷增加,损伤滤过膜结构和功能,引发蛋白尿。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若存在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导致血流动力学异常,可影响肾小球滤过;老年高血压患者因血管弹性减退等因素,更易出现高灌注、高滤过状态,增加蛋白尿发生风险。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需严格控制血压,以减轻血流动力学对肾小球滤过屏障的不良影响;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需更积极地管理血压和血糖,减少血流动力学异常对蛋白尿形成的促进作用。

    2025-10-23 14:18:17
  • 肾小球肾炎病人饮食注意什么

    肾小球肾炎病人饮食需注意:肾功能正常轻度蛋白尿时蛋白质摄入约0.8-1.0g/(kg·d)且优质蛋白占半以上,肾功能减退氮质血症时为0.6-0.8g/(kg·d);钠盐每日少于3g;水分据尿量和水肿调,尿量正常无明显水肿可不严格限,有明显水肿或少尿则限;少尿、无尿或血钾高时限钾摄入,正常则可正常摄入;多吃富含维生素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及高嘌呤食物,儿童患者需综合评估调整,老年患者需密切关注水分摄入。 肾小球肾炎病人饮食需注意:肾功能正常轻度蛋白尿时蛋白质摄入约0.8-1.0g/(kg·d)且优质蛋白占半以上,肾功能减退氮质血症时为0.6-0.8g/(kg·d);钠盐每日少于3g;水分据尿量和水肿调,尿量正常无明显水肿可不严格限,有明显水肿或少尿则限;少尿、无尿或血钾高时限钾摄入,正常则可正常摄入;多吃富含维生素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及高嘌呤食物,儿童患者需综合评估调整,老年患者需密切关注水分摄入。 一、蛋白质摄入 肾小球肾炎病人蛋白质摄入需根据病情而定。若肾功能正常,轻度蛋白尿时,蛋白质摄入量可维持正常水平,约0.8-1.0g/(kg·d),其中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瘦肉等)应占一半以上;若肾功能减退,出现氮质血症时,需限制蛋白质摄入,一般为0.6-0.8g/(kg·d),以减少含氮代谢废物的产生,减轻肾脏负担。儿童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蛋白质摄入需在医生指导下综合评估肾功能和生长需求来调整。 二、盐分摄入 要限制钠盐摄入,一般每日钠盐摄入量应少于3g。因为过多的钠盐摄入会引起水钠潴留,加重水肿和高血压。对于合并严重水肿或高血压的患者,更要严格限制钠盐摄入。不同年龄的肾小球肾炎病人对盐分的耐受不同,儿童肾脏功能尚不完善,过多盐分摄入对其肾脏负担影响更大,需特别注意。 三、水分摄入 水分摄入需根据尿量和水肿情况调整。若尿量正常、无明显水肿,水分摄入可不严格限制,维持正常生理需要即可;若有明显水肿或少尿,需限制水分摄入,一般每日入量为前一日尿量加上500ml左右。老年患者肾脏浓缩稀释功能下降,对水分的调节能力减弱,更要密切关注尿量和水肿情况来调整水分摄入。 四、钾摄入 当出现少尿、无尿或血钾升高时,需限制钾摄入,避免食用含钾高的食物,如香蕉、橘子、土豆、海带等。若肾功能正常且血钾正常,可正常摄入含钾食物。儿童患者若存在高钾血症风险,如合并少尿等情况,也需严格控制钾的摄入。 五、其他 应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如菠菜、芹菜等)和水果(如苹果、草莓等),以满足机体对维生素的需求。同时,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高嘌呤食物等,辛辣食物可能刺激肾脏,高嘌呤食物会加重肾脏负担。

    2025-10-23 14:18:16
  • 慢性肾炎第一期能治愈吗

    慢性肾炎第一期能否治愈不能一概而论,通过积极治疗可控制病情进展,部分达临床缓解状态,其预后受病情特点、生活方式、基础疾病与病史、性别年龄等因素影响,治疗包括降压、减少蛋白尿及避免劳累感染等,需患者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调生活方式、定期复查。 一、病情特点与治疗目标 慢性肾炎第一期相对处于疾病早期,此时肾脏病理损伤程度一般较轻,临床表现可能不太典型,如可能仅有轻度蛋白尿、镜下血尿等,血压可能轻度升高。治疗目标主要是控制血压、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延缓疾病进展。 二、影响预后的因素 1.生活方式 饮食:如果患者能严格遵循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等,例如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3-5克以内,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瘦肉、鱼类、鸡蛋、牛奶等),有助于减轻肾脏负担,利于病情控制;反之,长期高盐、高蛋白饮食会加重肾脏损伤,影响预后。 作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等不良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睡眠,有利于机体正常代谢和免疫功能维持,对病情控制有益。长期熬夜可能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诱发感染等情况,而感染会加重肾炎病情。 2.基础疾病与病史 血压情况:如果患者本身血压控制不佳,持续的高血压会进一步损害肾脏血管,加速肾小球硬化,不利于病情好转;若能将血压稳定控制在目标范围(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则可延缓肾脏病变进展。 蛋白尿程度:第一期患者若蛋白尿程度较轻,通过规范治疗蛋白尿能得到较好控制,预后相对较好;若蛋白尿持续较多,肾脏损伤会逐渐加重,治愈的难度相对增大。 3.性别与年龄 性别:一般来说,性别对慢性肾炎第一期的治愈影响不大,但女性在妊娠等特殊时期需格外注意,因为妊娠可能会加重肾脏负担,影响病情。 年龄:年轻患者身体状况相对较好,对治疗的耐受性和修复能力可能相对较强,在积极治疗下病情控制相对较理想;老年患者各脏器功能减退,肾脏本身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老化,病情进展可能相对更快,治愈的难度相对增加,但通过规范治疗仍可改善预后,延缓疾病进展。 三、治疗措施 1.降压治疗:常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如卡托普利、氯沙坦等,这类药物不仅能降低血压,还能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 2.减少蛋白尿:除上述降压药物外,根据病情可能会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如对于一些病理类型适合的患者会使用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等,但具体用药需根据患者的病理类型、病情等由医生综合判断。 3.其他:如避免劳累、预防感染等,因为劳累和感染可能会诱发肾炎加重。 总之,慢性肾炎第一期有治愈的可能,但需要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严格遵循医嘱,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定期复查,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2025-10-23 14:18:0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