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慢性腹泻病、过敏性胃肠病、幽门螺杆菌感染、肠内营养、对再发性腹痛、再发性呕吐、营养性疾病、胰腺炎、便秘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1997年毕业于广州医科大学。1997年起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担任儿科临床工作。从事小儿消化科工作20年。尤其在营养不良、食物过敏、小儿上消化道狭窄内镜治疗有丰富经验。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儿科协作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第十七届委员会临床营养学组委员。
展开-
拉屎拉不出怎么办
解决拉屎拉不出问题可从多方面入手,一是调整生活方式,包括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证充足水分、适度运动;二是建立良好排便习惯,如定时排便;三是采取医疗干预措施,像按摩腹部、合理使用开塞露等;特殊人群中儿童要注意饮食均衡且排查疾病,老年人需避免用力过度,若生活方式调整后无改善应及时就医。 一、调整生活方式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水果(像苹果、香蕉等)、全谷物(燕麦、糙米等)。膳食纤维能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例如,每100克菠菜约含2.2克膳食纤维,适当摄入可帮助改善排便困难。不同年龄人群对膳食纤维的需求有所差异,成年人一般每天应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儿童可根据年龄适量增加,如5~10岁儿童每天约需19~25克。 保证充足水分:每天饮用足够的水,一般成年人建议饮用1500~2000毫升水。水分能使粪便保持湿润,利于排出。年龄较小的儿童需根据体重等情况适量补水,比如每公斤体重每天需水约100~150毫升。如果是老年人,由于其口渴感可能减退,更需主动定时饮水。 适度运动:适合的运动能促进肠道蠕动。成年人可以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儿童可进行跳绳、踢毽子等活动,每天保证一定的活动时间。老年人则可选择慢走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身体不适。 二、建立良好排便习惯 定时排便:每天固定一个时间尝试排便,比如早餐后半小时,即使没有便意,也可在马桶上坐几分钟,培养肠道的排便反射。不同年龄段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定时排便时间,儿童可在家长引导下逐渐形成规律。 三、医疗干预措施(非药物) 按摩腹部: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腹部,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按摩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对于儿童,按摩力度要轻柔;老年人按摩时动作也应舒缓,避免用力过度。 使用开塞露等:开塞露可以刺激肠道蠕动,起到润滑粪便的作用。但开塞露不宜长期频繁使用,以免形成依赖。儿童使用开塞露需特别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四、特殊人群情况及建议 儿童:儿童拉屎拉不出可能与饮食结构不合理、活动量少等有关。除了上述一般措施外,家长要注意儿童的饮食均衡,避免儿童挑食、偏食。如果儿童长期排便困难,需排除先天性肠道畸形等疾病,应及时就医。 老年人:老年人肠道功能减退,更容易出现排便困难。除了生活方式调整外,要特别注意避免因排便困难而用力过度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等情况。如果老年人排便困难情况较严重,可在医生评估后采取适当的医疗措施,但需谨慎选择药物等干预手段。 如果通过以上生活方式调整等措施后,排便困难情况仍无改善甚至加重,应及时就医,进一步排查是否存在肠道疾病等其他问题。
2025-09-29 12:21:53 -
肚子大胀气便秘怎么办
改善肚子大胀气便秘可从调整饮食结构、适度运动、养成良好排便习惯及就医检查治疗入手。调整饮食要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控制产气食物;适度运动包括有氧运动和腹部按摩,不同年龄运动强度有调整;养成定时排便习惯且避免久蹲;若调整无改善需排查疾病因素,针对疾病治疗,孕妇出现情况要谨慎处理。 一、调整饮食结构 1.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每100克菠菜约含2.2克膳食纤维,西兰花每100克含1.6克膳食纤维,它们能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水果可选择苹果,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约含2.4克膳食纤维;全谷物也是不错的选择,像燕麦,每100克含10.6克膳食纤维,有助于改善便秘和减轻肚子胀气。 2.控制产气食物摄入:减少豆类(如黄豆、黑豆等)、洋葱、碳酸饮料等产气食物的摄入,因为这类食物容易在肠道内产气,加重肚子胀气。 二、适度运动 1.有氧运动: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如快走,速度保持在每分钟60-100米,快走能促进肠道蠕动,加快气体排出和粪便的排泄;慢跑也是很好的选择,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20-30分钟,能增强胃肠蠕动功能。 2.腹部按摩:每天早晚仰卧在床上,双膝屈曲,用右手按揉腹部,按照顺时针方向,由右下腹开始,向上按摩至右上腹,再向左下腹按摩,反复10-20次,可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气和排便。不同年龄人群运动强度需适当调整,儿童可选择玩耍、跳绳等方式;老年人运动要避免剧烈,可选择慢走、太极拳等。 三、养成良好排便习惯 1.定时排便:每天固定一个时间,比如早晨起床后或早餐后,尝试去排便,即使没有便意,也可在马桶上坐几分钟,培养肠道的排便反射,一般坚持1-2周可形成固定排便习惯。对于儿童,家长可帮助其养成定时坐马桶的习惯;老年人要注意选择舒适安全的排便环境。 2.避免久蹲:排便时不要久蹲看书、玩手机等,以免腹压增加影响肠道功能,一般排便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 四、就医检查与治疗 1.排除疾病因素:如果通过上述调整后肚子大胀气便秘情况仍无改善,需考虑是否由疾病引起,如肠道肿瘤、甲状腺功能减退等。肠道肿瘤可能伴有便血、消瘦等症状;甲状腺功能减退还会有乏力、怕冷、记忆力减退等表现。此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肠道内情况,甲状腺功能检查能明确甲状腺功能状态。 2.针对疾病治疗:若确诊为疾病导致,需根据具体疾病进行相应治疗。如肠道肿瘤可能需要手术等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则需要补充甲状腺素等治疗。特殊人群如孕妇出现肚子大胀气便秘情况,要谨慎处理,因为很多药物不能随意使用,首先尝试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若情况严重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安全的处理,因为孕妇的身体状况特殊,任何干预都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
2025-09-29 12:21:11 -
上消化道出血可以吃东西吗
上消化道出血急性期通常暂禁食,出血停止后分阶段过渡饮食,儿童、老年等不同年龄人群及有基础病史人群(如胃溃疡、肝硬化病史者)饮食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饮食过渡谨慎,老年要密切观察且考虑合并症,胃溃疡患者避刺激食物选护胃食物,肝硬化患者限粗糙坚硬食物并精准调整蛋白质摄入。 出血停止后的饮食过渡 流质饮食阶段:出血停止后短时间内,可先给予温凉的流质饮食,如米汤等。选择流质饮食是因为其易于消化,对胃肠道刺激小。开始时量要少,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反应,如再次出现腹痛、呕血、黑便等情况。一般观察1-2天,如果患者情况稳定,可逐渐增加流质饮食的量和种类。 半流质饮食阶段:在流质饮食适应良好后,可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软面条、蛋羹等。半流质饮食比流质饮食有更多的营养成分,能满足身体基本的能量和营养需求。此阶段要注意食物要细软,避免粗糙、坚硬、刺激性食物,如粗粮、坚果、辛辣食物等。 软食阶段:进一步过渡到软食,像软米饭、鱼肉(去刺)、豆腐等。软食的质地相对较软,容易咀嚼和消化,但仍要注意营养均衡,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的摄入。 不同年龄人群的饮食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上消化道出血时,饮食过渡需更加谨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需求较高,但出血后的饮食调整要严格遵循医生指导。例如婴幼儿,出血停止后开始喂养要从极小量的温凉米汤开始,观察有无呕吐、腹胀等情况。随着年龄增长,饮食过渡要逐步进行,且要确保营养供给,可在医生建议下适当补充儿科专用的营养补充剂。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后,饮食注意事项更多。老年患者胃肠功能相对较弱,消化能力下降。在饮食过渡过程中,要更密切观察胃肠道反应。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若合并糖尿病,在选择饮食时要注意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选择合适的低糖或无糖的流质、半流质等食物,同时要保证蛋白质等其他营养物质的合理供应。 有基础病史人群的饮食调整 有胃溃疡病史人群:有胃溃疡病史的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后,饮食需要特别注意。在出血停止后的饮食过渡中,要避免食用对胃黏膜有刺激的食物,如过酸、过甜、过辣的食物。因为胃溃疡患者胃黏膜本身存在损伤,继续食用刺激性食物可能再次诱发出血或加重胃黏膜损伤。要选择温和、易消化、能保护胃黏膜的食物,如南瓜等富含果胶的食物,果胶可以保护胃黏膜。 有肝硬化病史人群:肝硬化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多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有关。这类患者出血停止后的饮食要严格限制粗糙、坚硬食物,防止划破曲张的静脉再次出血。饮食要以软食、易消化食物为主,同时要注意限制蛋白质的过量摄入,避免诱发肝性脑病,但在出血恢复后期又要保证足够的蛋白质供应以促进身体恢复,需在医生精准评估下进行饮食调整。
2025-09-29 12:20:00 -
抗幽门螺杆菌抗体高原因是什么
抗幽门螺杆菌抗体高可能由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不同阶段(急性感染及既往感染)、检测方法影响(假阳性可能、检测试剂差异)及其他因素干扰(年龄因素、生活方式、病史因素)导致,需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来判断抗幽门螺杆菌抗体高的原因。 一、感染幽门螺杆菌 1.急性感染阶段:当人体首次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免疫系统会被激活,开始产生抗幽门螺杆菌抗体来应对感染。此时,血液中抗幽门螺杆菌抗体水平会升高。例如,研究表明,在幽门螺杆菌急性感染后的数周内,抗体水平逐渐上升,通过血清学检测可发现抗体阳性。 2.既往感染阶段:即使幽门螺杆菌感染已经处于静止或既往感染状态,体内可能仍存在一定水平的抗幽门螺杆菌抗体。这是因为免疫系统在清除幽门螺杆菌后,会留存部分记忆细胞,当再次接触相关抗原时能快速反应,但抗体水平可能不会持续过高,但仍可检测到抗体阳性。 二、检测方法的影响 1.假阳性可能:某些检测方法可能存在假阳性情况,导致抗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结果偏高。例如,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会产生交叉反应,干扰抗幽门螺杆菌抗体的检测,使得检测结果出现假阳性,从而让医生误以为患者体内抗幽门螺杆菌抗体高是由于真实的幽门螺杆菌感染。 2.检测试剂差异:不同的检测试剂对幽门螺杆菌抗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所不同。如果使用了敏感性过高但特异性不足的试剂,可能会出现抗幽门螺杆菌抗体高的假阳性结果。比如,某些试剂可能在检测过程中对一些与幽门螺杆菌抗原有相似表位的物质产生反应,导致误判。 三、其他因素的干扰 1.年龄因素:儿童免疫系统尚在发育中,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免疫反应与成人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年龄本身并不是抗幽门螺杆菌抗体高的直接原因,但在儿童中,如果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其抗体产生情况可能与成人有差异。例如,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后,抗体上升速度和水平可能与成人不同,但本质上还是基于感染或检测因素导致抗体变化。 2.生活方式: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一般不是直接导致抗幽门螺杆菌抗体高的原因,但如果生活方式影响了免疫系统功能,间接可能影响抗体产生。比如,长期酗酒、吸烟等可能会削弱免疫系统功能,当感染幽门螺杆菌时,可能影响抗体的正常产生和检测结果的判断,但这不是抗幽门螺杆菌抗体高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还是感染或检测相关因素。 3.病史因素:如果患者有其他影响免疫系统的基础病史,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艾滋病等,可能会干扰抗幽门螺杆菌抗体的检测结果或影响抗体产生。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处于异常状态,可能会导致抗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从而影响对真实抗幽门螺杆菌抗体水平的判断。对于这类特殊人群,在解读抗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结果时需要更加谨慎,结合临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025-09-29 12:18:34 -
胃部阵痛剧痛伴有拉稀怎么办
胃部阵痛剧痛伴有拉稀可能由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等引起,要注意休息,暂时禁食禁水,儿童需特关注精神状态,疼痛剧烈、腹泻频繁、脱水、高热等要立即就医,就诊时可能做血常规等检查,后续要饮食调整、补充水分、腹部保暖、观察病情变化,不同人群有相应特点,需综合管理。 一、可能的原因及初步应对 胃部阵痛剧痛伴有拉稀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等。首先要注意休息,暂时禁食禁水一段时间,让胃肠道得到初步缓解。如果是因为吃了不洁食物导致,要回忆近期饮食情况。对于儿童出现这种情况,要特别关注其精神状态,因为儿童腹泻易脱水。 (一)急性胃肠炎 1.病因:多由病毒(如诺如病毒等)、细菌(如大肠杆菌等)感染引起,也可能因饮食不当、腹部受凉等因素诱发。 2.表现:除了胃部阵痛剧痛、拉稀外,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对于儿童,急性胃肠炎可能导致频繁腹泻,容易出现脱水症状,如皮肤弹性差、尿量减少等。 (二)食物中毒 1.病因:食用了被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或食物本身含有毒素。 2.表现:通常在进食后短时间内出现胃部不适、腹痛、腹泻等症状,症状轻重与进食的毒物量有关。儿童食物中毒后,由于身体机能相对较弱,症状可能更明显,需及时关注其生命体征。 二、就医建议 1.及时就诊情况:如果疼痛剧烈难以忍受、腹泻频繁(如儿童一小时内腹泻多次且量多)、出现脱水症状(皮肤干燥、眼窝凹陷等)、伴有高热(体温超过38.5℃且持续不退)等情况,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2.就诊时的检查:医生可能会进行血常规、粪便常规等检查,以明确病因。对于儿童,医生还会重点评估其脱水程度等情况。 三、家庭护理与后续注意事项 1.饮食调整:在症状缓解后,可逐渐恢复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如小米粥、软面条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生冷食物。对于儿童,要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选择合适的食物质地。 2.补充水分:即使没有明显口渴感,也应少量多次补充水分,防止脱水。可以选择口服补液盐,尤其是儿童,能有效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 3.腹部保暖: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要注意腹部保暖,可适当使用热水袋热敷腹部,但要注意温度,避免烫伤。儿童皮肤娇嫩,热敷时更要谨慎,温度不宜过高。 4.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胃部疼痛程度、腹泻次数、大便性状等变化情况。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再次就医。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本身可能有基础疾病,更要密切关注病情,因为其身体机能衰退,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总之,胃部阵痛剧痛伴有拉稀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初步处理并及时就医,同时在家庭护理中从饮食、补水、保暖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管理,不同人群(儿童、老年人等)要根据自身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2025-09-29 1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