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慢性腹泻病、过敏性胃肠病、幽门螺杆菌感染、肠内营养、对再发性腹痛、再发性呕吐、营养性疾病、胰腺炎、便秘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1997年毕业于广州医科大学。1997年起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担任儿科临床工作。从事小儿消化科工作20年。尤其在营养不良、食物过敏、小儿上消化道狭窄内镜治疗有丰富经验。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儿科协作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第十七届委员会临床营养学组委员。
展开-
最近总是放屁怎么回事
最近总是放屁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饮食方面高纤维食物摄入、易产气饮品饮用可致放屁增多;消化系统问题中肠道感染会让肠道炎症致产气多,消化不良使食物难消化发酵产气;其他因素里吞咽过多空气、肠道菌群失调也会导致放屁增多,若放屁伴其他不适需及时就医,保持良好饮食习惯可减少放屁增多情况。 一、饮食因素 1.高纤维食物摄入:一些高纤维的食物,如豆类(黄豆、绿豆等)、洋葱、西兰花等,在肠道被细菌分解发酵时会产生较多气体,从而导致放屁增多。例如,豆类中含有低聚糖等成分,人体难以完全消化吸收,进入大肠后被肠道细菌分解,产生大量氢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引起放屁现象。对于儿童来说,如果过量食用豆类等高纤维食物,由于其肠道菌群相对尚未完全成熟,更容易出现产气增多。而对于老年人,消化功能有所减退,高纤维食物的过度摄入也可能影响肠道气体的产生和排出平衡。 2.易产气饮品饮用:碳酸饮料(如可乐、雪碧等)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饮用后会增加胃肠道内的气体含量,导致放屁增多。此外,乳糖不耐受人群饮用牛奶等含乳糖的饮品时,未被消化的乳糖在肠道被细菌发酵,也会产生气体,引起放屁、腹胀等不适。对于婴幼儿,如果是母乳喂养,母亲过多摄入易产气食物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婴儿;如果是配方奶喂养,需注意选择适合乳糖不耐受婴儿的特殊配方奶。 二、消化系统问题 1.肠道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肠道,如大肠杆菌感染等,会引起肠道炎症,导致肠道蠕动和消化功能紊乱,产生过多气体,表现为放屁增多,还可能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儿童肠道感染的几率相对较高,尤其是卫生习惯较差时,容易感染轮状病毒等,引发肠道功能紊乱。老年人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也可能受到肠道病原体感染的影响,且恢复相对较慢。 2.消化不良:各种原因导致的消化不良,如胃肠动力不足、胰腺分泌消化酶减少等,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被肠道细菌分解发酵,产生大量气体。例如,患有慢性胃炎、胃溃疡的患者,胃的消化功能受到影响,食物进入肠道后消化不完全;老年人胃肠道功能本身逐渐衰退,更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从而导致放屁增多。 三、其他因素 1.吞咽过多空气:进食过快、边吃边说话、嚼口香糖等习惯会导致吞咽过多空气,这些空气进入胃肠道后,最终会以放屁的形式排出。儿童如果在进食时玩耍、说话,很容易吞咽过多空气;成年人在工作繁忙时也可能不自觉地加快进食速度,导致吞咽空气增多。 2.肠道菌群失调:长期使用抗生素、年龄增长等因素可能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有害菌发酵食物残渣产生更多气体,导致放屁增多。老年人肠道菌群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更容易出现菌群失调;长期服用抗生素的人群,无论年龄大小,都可能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平衡。 如果最近总是放屁且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腹痛、腹泻、体重下降等),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大便常规、肠镜等)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细嚼慢咽,避免过多食用易产气食物等,有助于减少放屁增多的情况发生。
2025-10-16 14:06:04 -
幽门螺杆菌是怎么检查的
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方法有呼气试验(包括碳-13和碳-14呼气试验,碳-14有放射性需谨慎用于特殊人群)、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并取组织病理检查,是金标准之一,儿童需评估后进行)、血清学检查(检测抗体,不能区分现症和既往感染,用于流行病学等)、粪便抗原检测(检测粪便抗原,无创,适用于各年龄段尤其儿童,注意标本采集规范)。 一、呼气试验 1.碳-13呼气试验 原理:幽门螺杆菌能产生尿素酶,该酶可分解尿素。口服含有被标记的碳-13尿素的试剂后,若胃内存在幽门螺杆菌,其产生的尿素酶会将尿素分解,产生被标记的二氧化碳,通过检测呼出气体中被标记的二氧化碳含量来判断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 适用人群:各年龄段人群均可适用,尤其适合儿童等对胃镜检查有恐惧心理的人群。因为操作简单,无创伤,患者依从性好。对于老年人,如果身体状况不适合胃镜检查,也是较好的选择。 2.碳-14呼气试验 原理:与碳-13呼气试验类似,也是利用幽门螺杆菌产生的尿素酶分解尿素的原理。口服含有被标记的碳-14尿素的试剂后,检测呼出气体中被标记的二氧化碳。但碳-14有一定的放射性,对于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需谨慎使用,孕妇一般不建议采用碳-14呼气试验,儿童使用时也需权衡辐射风险。 二、胃镜检查 1.检查过程 患者需空腹,口服局部麻醉剂后,将胃镜经口腔插入食管、胃和十二指肠。在检查过程中,医生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同时可以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病理检查是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金标准之一,因为在胃黏膜组织中可以直接发现幽门螺杆菌或者其相关标志物。 适用人群:对于有消化不良、上腹部疼痛、呕血、黑便等症状怀疑有胃部疾病且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的人群,尤其是年龄在40岁以上伴有报警症状(如消瘦、贫血、吞咽困难等)的人群。但对于儿童,若需进行胃镜检查,需在充分评估其耐受情况和风险后进行,一般6岁以上儿童在适当镇静下可进行胃镜检查来检测幽门螺杆菌。 三、血清学检查 1.原理 通过检测血液中幽门螺杆菌抗体来判断是否感染过幽门螺杆菌。人体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免疫系统会产生相应的抗体,血清学检查就是检测这些抗体。但血清学检查不能区分是现症感染还是既往感染,因为即使幽门螺杆菌被清除,抗体可能在体内存在较长时间。 适用人群:一般用于流行病学调查等情况。对于有过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但目前可能已经治疗的人群,可作为初步筛查,但不能作为现症感染的确诊依据。对于儿童,血清学检查也可用于辅助判断,但同样不能准确区分现症感染和既往感染。 四、粪便抗原检测 1.原理 检测粪便中的幽门螺杆菌抗原,当幽门螺杆菌在胃内定植时,会有部分幽门螺杆菌抗原随粪便排出,通过特定的检测方法可以检测到粪便中的幽门螺杆菌抗原,从而判断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 适用人群:适用于各年龄段人群,尤其是儿童,因为粪便抗原检测无创,患者容易接受。对于不能配合胃镜检查的儿童,粪便抗原检测是一种可行的检测方法,但同样需要注意其准确性可能受到一些因素影响,如粪便标本的采集是否规范等。
2025-10-16 14:05:12 -
吃水果拉肚子是什么原因
吃水果后拉肚子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食物不耐受(如乳糖不耐受、果糖不耐受)、肠道敏感或疾病因素(如肠易激综合征、肠道炎症)、食用方式不当(如食用过量、水果不新鲜)以及过敏因素(如水果过敏)。不同因素对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影响不同,如儿童易因乳糖不耐受、食用过量或食用不新鲜水果拉肚子,女性更易患肠易激综合征等。 一、食物不耐受 (一)乳糖不耐受 若食用的水果中含有一定糖分,且个体体内乳糖酶缺乏,无法完全消化水果中的乳糖,就可能导致拉肚子。比如一些富含乳糖的水果加工制品等,正常人群摄入后乳糖会被乳糖酶分解,但乳糖不耐受者摄入后,未被分解的乳糖在肠道内被细菌发酵,产生气体和酸性物质,刺激肠道蠕动加快,引起腹泻。儿童由于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更容易出现乳糖不耐受情况;成年人随着年龄增长,乳糖酶活性也可能下降,从而引发不耐受导致腹泻。 (二)果糖不耐受 部分水果中果糖含量较高,有些人缺乏果糖代谢相关酶,摄入大量果糖后不能正常代谢,也会出现拉肚子现象。比如大量食用荔枝等果糖含量较高的水果时,果糖在肠道内吸收水分,造成肠道渗透压改变,同时被肠道细菌发酵,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腹泻。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发生,若本身有肠道基础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因果糖不耐受出现腹泻症状。 二、肠道敏感或疾病因素 (一)肠易激综合征 本身患有肠易激综合征的人,肠道较为敏感,吃水果时,水果的温度、质地等可能成为刺激因素。例如吃了过凉的水果,会刺激肠道蠕动加快,引发腹泻。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女性相对更易患此病。生活方式不规律、长期精神压力大等因素会加重病情,导致吃水果后更易拉肚子。 (二)肠道炎症 如患有结肠炎等肠道炎症性疾病,肠道黏膜处于受损状态,吃水果时,水果中的膳食纤维等成分可能会进一步刺激受损的肠道黏膜,导致肠道蠕动异常,出现腹泻。有肠道炎症病史的人群更易出现这种情况,不同年龄都可能患病,且病情严重程度会影响腹泻发生的频率和程度,比如病情活动期可能更容易因吃水果而拉肚子。 三、食用方式不当 (一)食用过量 一次性食用过多水果,会超出肠道的消化吸收能力,导致肠道蠕动加快,引起腹泻。无论哪个年龄阶段,过量食用水果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比如儿童可能因家长喂食过多水果而拉肚子,成年人也可能因短时间内大量吃水果出现腹泻。 (二)水果不新鲜 食用了变质、受污染的水果,其中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可能会感染肠道,引起肠道炎症,导致拉肚子。各个年龄人群都可能因食用不新鲜水果致病,比如夏季水果易变质,若保存不当或食用了变质水果,就容易出现腹泻症状,尤其是免疫力相对较低的老人和儿童更易受到影响。 四、过敏因素 (一)水果过敏 个别人群对某些水果过敏,食用后会引发过敏反应,其中肠道过敏表现可能为拉肚子。比如对芒果过敏的人,吃了芒果后可能出现肠道的过敏症状,导致腹泻。不同年龄、性别都可能发生水果过敏,有过敏史的人群需特别注意避免食用过敏水果,儿童在添加辅食时若接触到过敏水果也可能出现过敏相关腹泻症状。
2025-10-16 14:04:08 -
胃肠炎症的症状有哪些
胃肠炎症有多样症状,消化系统症状包括不同表现的腹痛、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全身症状有发热、乏力;不同类型胃肠炎症还有特殊症状,如急性细菌性胃肠炎有不洁饮食史及粪便白细胞多等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贫血消瘦,炎症性肠病有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且易反复发作。 一、消化系统症状 腹痛:不同类型胃肠炎症腹痛表现有差异,如急性胃肠炎多表现为脐周阵发性疼痛,这是因为炎症刺激胃肠道黏膜及神经,导致胃肠道蠕动紊乱和痉挛。对于儿童而言,由于其表达能力有限,可能会以哭闹等方式来体现腹痛不适;而老年人胃肠功能相对较弱,腹痛可能相对不典型,但仍需引起重视。 腹泻:是胃肠炎症常见症状之一,急性胃肠炎患者多为稀水样便,每日排便次数可多达数次至十余次不等,这是由于炎症影响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使得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不能被正常吸收而排出体外。如果是感染性胃肠炎症,还可能伴有黏液脓血便,这是因为肠道黏膜受到病原体侵袭后出现损伤、渗出和出血等情况。对于婴幼儿来说,频繁腹泻易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密切关注其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老年人腹泻则可能因身体机能衰退,更容易出现脱水及营养不良等问题。 恶心呕吐:胃肠炎症时,胃肠道受到刺激,会引起恶心呕吐症状,尤其是急性病毒性胃肠炎患者较为常见。儿童在发生胃肠炎症出现恶心呕吐时,要注意防止误吸,保持呼吸道通畅;老年人若频繁恶心呕吐,需警惕水电解质失衡及营养不良的发生。 食欲不振:胃肠炎症会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导致患者食欲下降,对食物缺乏兴趣,这是因为炎症状态下胃肠道的正常消化环境被破坏,消化酶分泌等受到影响。 二、全身症状 发热:感染性胃肠炎症常伴有发热症状,体温可因感染病原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细菌感染可能引起中度发热,病毒感染可能引起低热或中度发热。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感染胃肠炎症后发热相对较常见,而且体温波动可能较大;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发热时可能体温升高不明显,但病情变化往往较快,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 乏力:胃肠炎症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这是因为炎症反应会消耗身体能量,同时腹泻、发热等症状也会导致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能量大量消耗,从而使患者出现乏力感。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乏力症状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负担,影响身体的恢复。 三、不同类型胃肠炎症的特殊症状 急性细菌性胃肠炎:除了上述一般症状外,患者可能有明确的不洁饮食史,粪便检查可发现大量白细胞等,是由于细菌感染导致肠道炎症反应明显。 慢性萎缩性胃炎:除了有消化不良、腹痛、腹胀等症状外,还可能伴有贫血、消瘦等表现,这是因为胃黏膜萎缩影响了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进而影响了铁等营养物质的吸收,长期可导致贫血,同时消化吸收功能进一步下降引起消瘦。 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除腹泻、腹痛外,还可能有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即有排便不尽感)等症状,病情容易反复发作,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尤其是在病情活动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需要长期规范治疗和管理。
2025-10-16 14:03:24 -
肝硬化可以吃鸡肉吗
肝硬化患者可适量吃鸡肉,但需注意:烹饪应清淡,如清蒸、炖煮;要遵循适量原则,根据病情、体重等因素综合考量,一般体重60kg左右患者每天宜控制在100-150g,不过不同病情阶段有差异,如失代偿期伴肝性脑病倾向患者需严格控蛋白摄入;儿童和老年肝硬化患者食用时也有不同要求,儿童要遵医嘱精确控量,老年要关注消化及基础疾病对饮食的要求,总之需综合多方面保证既获营养又不加重肝脏负担。 一、肝硬化患者食用鸡肉的可行性 肝硬化患者可以适量吃鸡肉。鸡肉富含优质蛋白质,对于肝硬化患者维持身体营养状况有一定益处。蛋白质是身体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助于修复组织、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等。一般来说,肝硬化患者的饮食原则是保证足够的热量、适量的蛋白质以及丰富的维生素等。鸡肉中的蛋白质属于优质蛋白,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 二、食用鸡肉的注意事项 1.烹饪方式:应采用清淡的烹饪方式,如清蒸、炖煮等,避免油炸、油煎。因为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功能受损,对脂肪的代谢能力下降,油炸类的鸡肉会增加肝脏的负担。例如,油炸鸡肉会含有较高的油脂,过多食用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消化不良、血脂升高等情况,进而影响病情。 2.适量原则:要注意适量食用。虽然鸡肉有营养,但过量摄入蛋白质也可能会加重肝脏的代谢负担。一般建议根据患者的病情、体重等因素来综合考量,通常每天食用鸡肉的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比如体重60kg左右的患者,每天食用鸡肉的量以100-150g为宜,但这也需要根据个体情况由医生或营养师进行具体调整。 3.个体差异:不同病情阶段的肝硬化患者食用鸡肉情况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处于肝硬化失代偿期,出现肝性脑病倾向的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此时鸡肉的食用量可能需要大幅减少甚至暂时避免食用。因为过多的蛋白质摄入在肠道被分解产生氨等含氮物质,而肝性脑病患者肝脏对氨的代谢能力下降,容易导致血氨升高,加重肝性脑病的症状。 三、特殊人群的情况考虑 1.儿童肝硬化患者:儿童肝硬化相对少见,但如果发生,在鸡肉的食用上需要更加谨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的需求有其特殊性,但由于肝脏功能受损,蛋白质的摄入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一般来说,儿童肝硬化患者食用鸡肉时,不仅要注意烹饪方式和适量原则,还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以及病情严重程度来精确控制鸡肉的摄入量,确保在满足营养需求的同时不会加重肝脏负担。 2.老年肝硬化患者:老年肝硬化患者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在食用鸡肉时,除了注意烹饪方式和适量外,还需要关注鸡肉的质地是否容易咀嚼和消化。可以将鸡肉做得更软烂一些,方便老年患者消化吸收。同时,老年患者可能还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在食用鸡肉时要综合考虑这些基础疾病对饮食的要求,比如如果合并高血脂,更要严格控制鸡肉的烹饪油的用量以及鸡肉的摄入量等。 总之,肝硬化患者可以吃鸡肉,但需要在烹饪方式、食用量以及个体病情等多方面综合考量,以保证既能够从鸡肉中获取营养,又不会对肝脏造成不良影响。
2025-10-16 14:0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