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慢性腹泻病、过敏性胃肠病、幽门螺杆菌感染、肠内营养、对再发性腹痛、再发性呕吐、营养性疾病、胰腺炎、便秘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1997年毕业于广州医科大学。1997年起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担任儿科临床工作。从事小儿消化科工作20年。尤其在营养不良、食物过敏、小儿上消化道狭窄内镜治疗有丰富经验。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儿科协作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第十七届委员会临床营养学组委员。
展开-
便秘可以吃玉米吗
玉米富含膳食纤维可助缓解便秘,但不同人群食用需注意,儿童要充分咀嚼防噎呛、控制量,老年人宜吃软烂玉米且适量,胃肠道疾病患者需谨慎,食用玉米缓解便秘可选择煮玉米等方式,每天适量食用并搭配充足水分。 一、玉米对便秘的潜在益处 玉米富含膳食纤维,尤其是不可溶性膳食纤维。不可溶性膳食纤维能够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改善便秘情况。例如,有研究表明,摄入富含不可溶性膳食纤维的食物可以使粪便含水量增加,加快粪便在肠道内的传输速度。对于一般人群来说,适量食用玉米可以作为辅助缓解便秘的饮食方式之一。 二、不同人群食用玉米需注意的情况 (一)儿童 儿童的消化系统尚在发育中,食用玉米时需要注意将玉米充分咀嚼,避免整粒吞咽导致噎呛等风险。对于幼儿,家长可以将玉米加工成玉米糊等较易消化的形式。如果儿童本身便秘,在食用玉米时也要控制量,因为过量食用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同时,要根据儿童的消化能力来调整玉米的食用量,确保既能够利用玉米中的膳食纤维缓解便秘,又不会对胃肠道造成负担。 (二)老年人 老年人胃肠蠕动相对较慢,玉米中的膳食纤维有助于改善便秘,但老年人牙齿咀嚼功能可能下降,所以建议将玉米烹饪得更软烂一些,如煮玉米粥等。另外,老年人食用玉米时要注意搭配其他食物,保证营养均衡,并且要适量食用,避免一次性食用过多玉米导致腹胀等问题。因为老年人的消化功能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弱,过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能在短时间内引起胃肠不适。 (三)胃肠道疾病患者 患有胃肠道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的患者,食用玉米需谨慎。虽然玉米中的膳食纤维有一定益处,但粗糙的玉米颗粒可能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加重病情。在便秘时,如果要食用玉米,建议咨询医生或营养师,根据自身胃肠道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适合食用以及食用的量和方式。例如,处于胃肠道疾病发作期的患者,一般不建议食用玉米,而在病情稳定期可以少量食用加工较精细的玉米制品。 三、食用玉米缓解便秘的正确方式 食用玉米缓解便秘时,可选择煮玉米等相对健康的烹饪方式,避免油炸等不健康的做法。每天可以适量食用,一般成年人每次食用100-150克左右的玉米较为合适。同时,搭配充足的水分摄入,因为膳食纤维需要在水分的参与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促进肠道蠕动的作用,每天至少饮用1500-2000毫升的水,这样能更好地利用玉米中的膳食纤维来改善便秘状况。
2025-10-17 12:04:17 -
老人胃胀气难受怎么办
老人胃胀气可通过调整饮食(控制进食量、选易消化食物)、适度运动(散步、腹部按摩)来缓解,若经常出现且调整无效需就医排查疾病因素并针对病因治疗,特殊人群如患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运动要谨慎,就医要如实告知病史。 一、调整饮食 1.控制进食量:老人胃胀气时应少量多餐,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加重胃肠负担。每餐吃七八分饱即可,这样能减轻胃肠道消化压力,有助于缓解胃胀气。比如可以将三餐分为五到六餐,每餐摄入的食物量减少,但保证总热量摄入充足。 2.选择易消化食物:优先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软馒头等。这些食物在胃肠道中容易被消化吸收,能减少胃肠消化食物时产生过多气体。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生冷以及易产气的食物,像油炸食品、辣椒、冰淇淋、豆类、洋葱等,这类食物可能会刺激胃肠道,导致气体产生增多或胃肠蠕动减慢,加重胃胀气。 二、适度运动 1.散步:老人可在饭后半小时左右进行适度散步,每次散步15-20分钟。散步能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气体排出,改善胃胀气情况。散步时要选择平坦、安全的环境,速度不宜过快,以自己感觉舒适为宜。 2.腹部按摩:老人平躺在床上或沙发上,放松身体,将双手搓热后,以肚脐为中心,按照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腹部,每次按摩10-15分钟。腹部按摩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缓解胃胀气。按摩时力度要适中,避免用力过猛对腹部造成不适。 三、就医检查与治疗 1.排查疾病因素:如果老人经常出现胃胀气且通过饮食和运动调整无法缓解,应及时就医。可能需要进行相关检查,如胃镜检查以了解胃部黏膜情况,是否存在胃炎、胃溃疡等疾病;还可能需要进行腹部超声等检查,排查肝胆胰等器官是否有病变,因为这些器官的病变也可能导致胃胀气。例如,胆囊炎可能会影响胆汁分泌,进而影响消化功能,引起胃胀气。 2.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疾病导致的胃胀气,医生会根据具体病因进行相应治疗。比如是胃炎引起的,可能会使用一些保护胃黏膜的药物等进行治疗;如果是胃溃疡引起的,会采取抑制胃酸分泌等相关治疗措施。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人胃胀气时要特别注意自身身体状况的变化。如果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在运动时要更加谨慎,散步等运动要根据自身心功能情况适度进行,避免因运动过度导致心脑血管负担加重。同时,老人在就医检查时要如实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等情况,以便医生准确判断病情,进行合适的检查和治疗。
2025-10-17 12:03:06 -
拉肚子后减肥需要补充食物吗
拉肚子后减肥需合理补充食物以维持营养平衡,选择易消化碳水化合物如米粥软面条、优质蛋白如鸡蛋羹豆腐、果蔬汁补充维矿来维持电解质平衡,儿童应循序渐进保证营养全面及注意卫生温度,老人要注重软硬度营养均衡并考虑基础疾病,有基础病史人群需更谨慎按自身情况选食且关注反应。 一、拉肚子后减肥时补充食物的必要性 拉肚子会导致身体丢失水分、电解质及营养物质,此时若过度限制进食会使身体处于营养不良状态,影响基础代谢等正常生理功能,反而不利于健康和后续减肥计划的可持续性,因此需要合理补充食物来维持身体基本需求与营养平衡。 二、补充食物的选择原则 1.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可选择米粥、软面条等,这类食物能快速为身体提供能量,且对胃肠刺激较小,例如小米粥富含碳水化合物,易于消化吸收,能补充因拉肚子丢失的部分能量。 2.优质蛋白摄入:适量补充鸡蛋羹、豆腐等优质蛋白食物,有助于修复受损的胃肠黏膜及补充机体丢失的蛋白质,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像鸡蛋羹中的蛋白质属于优质蛋白,容易被人体消化利用。 3.补充维生素与矿物质:适当饮用新鲜的果蔬汁(需过滤后饮用,避免刺激胃肠),以补充拉肚子丢失的维生素(如维生素C等)和矿物质(如钾、钠等),维持电解质平衡,例如橙汁富含维生素C和钾元素,能帮助补充机体流失的营养。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拉肚子后胃肠功能较弱,补充食物时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初始从少量稀粥、米汤开始,逐渐增加食物种类和量,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加重胃肠负担,同时要保证营养全面,可适当添加少量煮熟的蔬菜泥等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但需注意食物的卫生与温度适宜。 2.老人:老人拉肚子后补充食物需注重软硬度和营养均衡,选择软烂易消化的食物,如软烂的鱼肉末、软烂的蔬菜糊等,同时要关注老人是否有基础疾病,若有糖尿病需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如煮得较软的燕麦粥等,防止血糖波动过大,并且要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以维持身体机能。 3.有基础病史人群:例如本身有胃肠道疾病病史或糖尿病等慢性病史的人群,拉肚子后补充食物需更加谨慎,胃肠道疾病患者应严格遵循易消化、少刺激的原则选择食物;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和种类,选择符合自身血糖控制要求的食物,如选择糙米饭替代精白米饭等相对低升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食物,同时密切关注身体对补充食物的反应,如有不适及时调整。
2025-10-17 12:02:19 -
腹泻怎么办
要判断腹泻原因,可从感染、饮食、疾病因素入手;非药物干预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水分、腹部保暖进行;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腹泻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需观察精神尿量等,老年人要防电解质紊乱等,孕妇需谨慎处理及时就医。 一、判断腹泻原因 1.感染因素: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等,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等,都可能引发腹泻。不同年龄段人群感染原因有差异,儿童可能因接触被污染的玩具等感染,成人可能因进食不洁食物等感染。 2.饮食因素:食用过多生冷食物、过敏食物等都可能导致腹泻。比如对乳糖不耐受的人饮用牛奶后易出现腹泻情况,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饮食差异会影响腹泻发生,如经常在外就餐的人群接触不洁食物风险较高。 3.疾病因素:一些胃肠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等,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也可能引起腹泻,有基础病史的人群更需关注自身腹泻情况与基础病的关联。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1.调整饮食:急性期应适当减少进食量,可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对于儿童,要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避免加重胃肠负担;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需根据自身疾病特点调整饮食,比如糖尿病患者要注意米粥对血糖的影响。 2.补充水分:腹泻会导致身体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要及时补充。可以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儿童补充水分时要注意少量多次,避免一次摄入过多引起呕吐;老年人补充水分要关注心脏功能等情况,防止过多饮水加重心脏负担。 3.腹部保暖:可以使用热水袋等保暖腹部,缓解因受凉引起的腹泻。不同年龄段人群腹部保暖方式需注意,儿童要选择合适温度的热水袋,避免烫伤,老年人保暖时要注意温度适中,防止低温烫伤。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腹泻时要特别注意观察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如果出现精神萎靡、尿量明显减少等情况,提示可能有脱水,需及时就医。儿童用药需谨慎,应避免自行使用成人止泻药物,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等方式。 2.老年人:老年人腹泻可能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要密切关注腹泻引起的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及时补充电解质。同时,老年人行动不便等特点也需要家人加强护理,保证其休息和营养补充。 3.孕妇:孕妇腹泻需要谨慎处理,因为严重腹泻可能影响胎儿。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处理,避免自行用药,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和营养,防止因腹泻导致身体虚弱影响自身和胎儿健康。
2025-10-17 12:00:52 -
小肠镜怎么检查
小肠镜检查分为小肠导管镜、双气囊小肠镜、单气囊小肠镜和胶囊内镜等,检查前需进行肠道准备、完善相关检查及做好儿童心理安抚等;双气囊和单气囊小肠镜检查时患者需配合体位,操作中要缓慢轻柔并观察黏膜情况,特殊人群操作更谨慎;胶囊内镜检查时患者口服后正常活动,医生通过回放图像观察;检查后要观察不适症状,活检患者注意休息,儿童加强护理并据结果制定后续方案。 检查前准备:检查前需进行肠道准备,一般在检查前1-2天进食少渣饮食,检查当日需进行清肠,可口服泻药来清空肠道,以保证检查时视野清晰。同时要完善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传染病筛查等,还需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基本情况,以确定患者是否能耐受检查。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其年龄和体重准确计算清肠药物的用量,并且要做好心理安抚,缓解儿童的紧张情绪。 双气囊小肠镜检查过程 1.患者体位:患者多采取左侧卧位,医生会将带有气囊的小肠镜经口腔或肛门插入。经口腔插入时,患者需配合吞咽动作,经肛门插入时,患者要放松肛门括约肌。对于儿童患者,可能需要在麻醉状态下进行,以保证检查顺利进行,减少患儿的痛苦和不配合。 2.进镜操作:医生通过交替使用内镜端和外套管端的气囊,逐步将小肠镜推进,依次观察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黏膜情况。在推进过程中,要缓慢轻柔操作,密切观察肠道黏膜的色泽、血管纹理、有无溃疡、息肉、肿瘤等病变。 单气囊小肠镜检查过程 单气囊小肠镜的操作原理与双气囊小肠镜类似,也是通过气囊的交替充气和放气来推进内镜。其进镜过程中同样需要患者密切配合体位的调整,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或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要更加谨慎操作,随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胶囊内镜检查过程 患者口服胶囊内镜后,胶囊会随着胃肠蠕动逐步通过消化道,期间患者可以正常活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胶囊内镜会自动拍摄消化道黏膜的图像,医生通过回放胶囊内镜所拍摄的图像来观察小肠黏膜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要确保胶囊顺利吞服,并且要告知家长在检查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儿童是否有异常反应,如腹痛、呕吐等情况。 检查后的注意事项 检查后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腹痛、便血等不适症状。对于接受小肠镜检查的患者,若进行了活检等操作,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儿童患者检查后要加强护理,观察其精神状态和排便情况等。同时,根据检查结果进一步制定后续的治疗或随访方案。
2025-10-17 11:5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