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慢性腹泻病、过敏性胃肠病、幽门螺杆菌感染、肠内营养、对再发性腹痛、再发性呕吐、营养性疾病、胰腺炎、便秘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1997年毕业于广州医科大学。1997年起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担任儿科临床工作。从事小儿消化科工作20年。尤其在营养不良、食物过敏、小儿上消化道狭窄内镜治疗有丰富经验。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儿科协作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第十七届委员会临床营养学组委员。
展开-
为什么一抽烟胃不舒服
吸烟会通过刺激胃部致胃酸增加、损害胃黏膜屏障,影响胃部正常运动功能致胃排空延迟等途径导致胃部不舒服,不同人群中男性女性无本质差异但女性特殊时期更敏感,青少年生长发育受影响风险更严重,老年人会加重损伤,有胃部基础病史人群会加剧病情,为胃部健康应尽量避免或尽早戒烟。 一、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刺激胃部 烟草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焦油等。尼古丁能刺激胃酸分泌增加。有研究表明,吸烟者体内的胃酸水平往往高于不吸烟者。过多的胃酸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部不适,可能出现反酸、烧心等症状。同时,焦油等物质会损害胃黏膜的屏障功能,使胃黏膜更容易受到胃酸等的损伤,引发炎症等问题,进而引起胃部的不适感觉。 二、影响胃部的正常运动功能 吸烟还会影响胃部的正常运动功能。烟草中的成分会干扰胃肠道的神经调节,导致胃排空延迟。正常情况下,胃需要按时将食物逐步排入肠道进行消化吸收。而胃排空延迟会使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过长,引起上腹部胀满、疼痛等不适症状。例如,相关研究发现,吸烟者胃排空的时间比不吸烟者明显延长,这就会导致胃部长时间处于一种不适的状态。 三、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差异 男性与女性:一般来说,男性和女性在吸烟对胃部影响上没有本质差异,但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对烟草中有害物质的敏感性更高,吸烟后胃部不适的症状可能会更明显。 不同年龄人群: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吸烟对胃部的损害可能会影响其消化系统的正常发育,导致更严重的胃部长期不适风险;而老年人本身胃肠道功能逐渐衰退,吸烟会进一步加重胃部的损伤,使胃部不适的症状更容易出现且可能更为顽固。 有胃部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本身就患有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病的人群,吸烟会极大地加重病情。因为他们的胃黏膜已经处于相对脆弱的状态,吸烟带来的有害物质刺激和对胃功能的影响会使原有的胃部不适症状加剧,甚至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如胃出血等。 总之,吸烟会通过多种途径导致胃部不舒服,为了胃部健康,应该尽量避免吸烟或者尽早戒烟。
2025-10-17 11:07:13 -
轮状病毒大便演变特点
轮状病毒感染多见于6-24月龄婴幼儿,初期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大便为黄色或淡黄色水样便;发展过程中大便水分增多,有脱水、电解质紊乱风险;后期大便次数减少、性状改善,婴幼儿尤其是6月龄以下小婴儿感染后更易出现严重并发症,有基础疾病的婴幼儿病情变化更复杂,需密切观察和精心护理。 初期表现: 年龄因素:多见于6-24月龄婴幼儿。发病初期可能先有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流涕、咳嗽等。 大便性状:大便次数开始增多,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大便多为黄色或淡黄色水样便,质地稀薄,类似蛋花汤样,这是因为轮状病毒侵犯肠道上皮细胞,导致肠道黏膜分泌增加,吸收功能障碍。 发展过程: 水分丢失:随着病情发展,大便中的水分含量进一步增加,可能会出现大量水样便,此时需注意患儿有无脱水表现,如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对于小婴儿,由于其身体水分含量相对较高,脱水症状可能出现得更快更明显。 电解质紊乱风险:频繁腹泻会导致电解质丢失,如钠、钾等电解质的丢失可能引起患儿精神萎靡、肌张力低下等情况。年龄较小的患儿对电解质紊乱的耐受性更差,需要密切关注电解质情况。 后期变化: 大便次数减少:一般病程经过3-8天左右,病情会逐渐好转,大便次数开始减少。 大便性状改善:大便逐渐由水样便转变为糊状便,最后恢复到正常的大便性状,但可能在恢复期仍会有短暂的大便偏稀情况,这是因为肠道黏膜的修复需要一定时间,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肠道功能恢复相对较慢,需要加强护理,注意饮食调整,以促进肠道功能的完全恢复。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婴幼儿,尤其是6月龄以下小婴儿,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感染轮状病毒后大便演变过程中更易出现严重脱水等并发症,所以在轮状病毒感染期间,要密切观察小婴儿的精神状态、尿量、皮肤弹性等情况,一旦出现异常需及时就医。同时,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婴幼儿,如先天性心脏病、营养不良等,感染轮状病毒后大便演变可能会受到基础疾病的影响,病情变化可能更为复杂,需要更加精心的护理和密切的医疗监测。
2025-10-17 11:05:45 -
大便有胶状物果冻一样是肠癌吗
大便有胶状物果冻一样不一定是肠癌,可能由肠道炎症(如细菌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非癌性原因引起,肠癌患者也可能出现此表现但还伴其他症状,发现该情况应及时就医检查,有高危因素人群需定期肠道筛查。 一、可能的非癌性原因 肠道炎症 细菌性肠炎:例如大肠杆菌感染等,肠道受到细菌侵袭后,肠道黏膜会分泌过多的黏液,导致大便中出现胶状物。研究表明,肠道细菌感染引发的肠炎,其黏液分泌增加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但这种情况通过抗感染等治疗可改善。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发生,比如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因不洁饮食等导致细菌性肠炎;成年人若饮食不规律、食用被污染食物等也易患病。 溃疡性结肠炎:这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患者肠道黏膜持续处于炎症状态,会大量分泌黏液,使大便伴有胶冻样物质。该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青壮年较为多见,女性和男性发病无明显差异,其发病与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生活方式如长期精神压力大等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 肠易激综合征:这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肠道敏感性增高,精神因素如焦虑、紧张等可能诱发肠道功能紊乱,导致黏液分泌增多,大便出现胶状物。各年龄层均可发病,女性相对多见,生活中饮食不节、精神压力大等是常见诱因。 二、肠癌相关情况 肠癌患者也可能出现大便带胶状物果冻一样的表现,但还常伴有其他症状,如便血(多为暗红色血便,量一般较少)、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腹痛、腹部肿块等。不过,仅凭大便有胶状物这一表现不能确诊肠癌,需要结合其他检查,如结肠镜检查及病理活检等才能明确诊断。不同年龄的肠癌患者,其发病机制有所不同,老年人肠癌可能与肠道黏膜老化、长期慢性炎症刺激等有关;年轻人肠癌可能与遗传因素等关系更密切。 如果发现大便有胶状物果冻一样的情况,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大便常规、结肠镜等,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有肠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更应定期进行肠道筛查。
2025-10-17 11:04:12 -
出血糜烂性胃炎三级严重吗
出血糜烂性胃炎三级较严重,胃镜下病变程度重,可能致持续出血等并发症,对不同人群影响有别,存在上消化道大出血高风险,需及时就医积极治疗并密切监测,特殊人群需更关注。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 不同年龄:对于儿童来说,出血糜烂性胃炎三级可能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因为胃部是营养消化吸收的重要场所,严重的胃黏膜病变会影响营养物质的摄取和消化。而老年人患出血糜烂性胃炎三级时,由于机体各器官功能减退,身体的代偿能力较差,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更高,且恢复相对较慢。 不同性别: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导致的严重性差异,但在一些合并基础疾病的情况下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女性若同时患有妇科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药物相互作用等需要更谨慎考虑,但这不是由性别直接导致出血糜烂性胃炎三级本身严重性的差异原因。 不同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饮酒的人群患出血糜烂性胃炎三级时,烟酒会进一步刺激胃黏膜,加重胃黏膜的损伤,使病情更难控制。而生活方式健康,规律作息、合理饮食的人群相对而言,在积极治疗下病情可能更易得到控制,但出血糜烂性胃炎三级本身的严重性不因生活方式改变而改变,只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整体病情的恢复。 不同病史: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人群,患出血糜烂性胃炎三级时,幽门螺杆菌会持续破坏胃黏膜,使得胃黏膜的修复更加困难,病情可能更复杂。而既往无特殊胃部病史的人群,突然出现出血糜烂性胃炎三级,其严重性主要取决于当前胃黏膜损伤的程度,但同样需要重视及时治疗。 相关风险及应对 出血糜烂性胃炎三级存在上消化道大出血的高风险,一旦发生大出血,可能导致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对于此类患者,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积极的治疗,如抑制胃酸分泌(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但具体药物使用需遵医嘱)、保护胃黏膜等治疗措施。同时,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以及血红蛋白水平等指标,以评估病情的变化。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要更加密切监测,因为其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而儿童则要注重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
2025-10-17 11:01:25 -
胰腺有什么作用
胰腺具有外分泌和内分泌两大重要功能,外分泌能分泌含多种消化酶的胰液助力食物消化吸收,内分泌的胰岛细胞可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调节血糖,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妊娠期女性胰腺功能异常会有相应影响需关注。 外分泌功能:胰腺能分泌胰液,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如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原等。胰淀粉酶可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胰脂肪酶能将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胰蛋白酶原进入小肠后,在肠激酶的作用下激活为胰蛋白酶,胰蛋白酶可将蛋白质分解为多肽和氨基酸等。这些消化酶对于食物在小肠内的消化吸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人体从摄入的食物中获取能量和各种营养物质,不同年龄人群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不同,正常成年人通过胰腺外分泌功能正常消化吸收可维持身体正常代谢,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依赖胰腺正常外分泌功能来保证营养物质的获取以支持生长;男性和女性在能量消耗等方面有差异,但胰腺外分泌功能正常对两者消化吸收营养都是基础。 内分泌功能:胰腺内的胰岛细胞能够分泌多种激素,其中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血糖水平,它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通过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协同作用,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不同年龄人群血糖调节特点不同,儿童血糖调节中枢功能尚不完善,胰腺内分泌功能异常更容易出现血糖波动;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人群,胰腺内分泌功能异常会导致血糖控制更加困难,需要更密切监测和管理血糖。 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胰腺功能可能会有所减退,外分泌功能减退可能导致消化能力下降,内分泌功能减退可能影响血糖调节,所以老年人应注意合理饮食,避免进食过多难以消化的食物,同时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妊娠期女性胰腺负担加重,需要关注胰腺功能是否正常,以保障自身和胎儿的健康,若胰腺功能出现问题可能会影响母婴健康,需及时就医评估。
2025-10-17 11: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