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慢性腹泻病、过敏性胃肠病、幽门螺杆菌感染、肠内营养、对再发性腹痛、再发性呕吐、营养性疾病、胰腺炎、便秘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1997年毕业于广州医科大学。1997年起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担任儿科临床工作。从事小儿消化科工作20年。尤其在营养不良、食物过敏、小儿上消化道狭窄内镜治疗有丰富经验。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儿科协作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第十七届委员会临床营养学组委员。
展开-
消化不良具体会有哪些表现
消化不良表现有上腹部不适,上腹痛性质多样且与进食相关,上腹胀餐后加重伴早饱,还有嗳气、恶心呕吐等其他消化道表现,儿童有食欲减退哭闹不安等,老年人易体重变化,有基础疾病患者症状隐匿需综合多维度评估。 一、上腹部不适症状 1.上腹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钝痛、胀痛、灼痛等,部分患者疼痛与进食相关,有的空腹时明显,有的进食后加重,疼痛程度不一,可能持续或间歇发作。例如,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会出现与进食相关的上腹痛,进食后可能缓解或加重。 2.上腹胀:自觉上腹部饱胀感,餐后常加重,还可能伴有早饱现象,即进食少量食物就有饱腹感,导致进食量明显减少。这是因为胃肠动力减弱或消化功能障碍,食物在胃内排空延迟所致。 二、其他消化道相关表现 1.嗳气:患者自觉胃内气体上涌,经口腔排出,可伴有酸腐气味,多因胃内气体积聚,通过食管排出体外引起,常见于消化不良导致胃肠蠕动紊乱,气体不能顺利通过肠道排出时。 2.恶心呕吐:部分消化不良患者会出现恶心感,严重时可引发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未消化的食物或胃液,若频繁呕吐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等问题,尤其在器质性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中更易出现此类症状。 三、特殊人群表现差异 1.儿童:儿童消化不良除上述成人常见症状外,还可能表现为食欲减退、哭闹不安,由于儿童无法准确描述不适,家长需观察其进食情况、精神状态及有无腹部不适表现,如频繁踢腿、揉肚子等,且儿童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更易受饮食结构影响出现消化不良。 2.老年人:老年人消化不良可能与胃肠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减少等因素相关,除上述一般症状外,更易出现体重变化,因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可能导致营养摄入不足,体重逐渐减轻,需关注老年人饮食结构,建议选择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 3.有基础疾病患者:例如糖尿病患者出现消化不良,可能与自主神经病变有关,症状可能更隐匿,除消化道不适外,还需结合糖尿病病情综合判断,可能同时伴有血糖波动等情况,需多维度评估其健康状态。
2025-10-17 10:59:04 -
拉肚子可以减肥嘛
拉肚子短期减重是肠道水分及部分未消化食物排出致体重暂时下降非减脂肪,却有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肠道功能紊乱等风险,儿童、孕妇、有基础疾病者需特别注意,健康减肥应合理饮食控制总热量摄入、均衡搭配并减少高糖高脂食物,及适量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增加能量消耗来燃烧脂肪。 一、拉肚子短期减重的原理及表现:拉肚子时肠道内水分及部分未消化食物排出体外,会使体重暂时下降,但这种减重并非减少脂肪,而是水分和电解质等的丢失。例如,一天内因腹泻排出大量水分,体重可能迅速减轻,但这只是水分丢失,身体会通过调节试图恢复平衡。二、拉肚子减肥的健康风险:1.电解质紊乱,腹泻会导致钠、钾等电解质大量丢失,可能引起心悸、乏力、心律失常等问题,严重时危及生命;2.营养不良,长期拉肚子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缺乏,出现消瘦、免疫力下降、皮肤干燥等情况;3.肠道功能紊乱,频繁腹泻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和蠕动规律,引发慢性腹泻、腹痛、腹胀等肠道问题,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形成恶性循环。三、不同人群需注意的事项:1.儿童:儿童身体发育尚未成熟,拉肚子减肥会严重影响营养摄入和正常生长发育,可能导致生长迟缓、智力发育受影响等,绝对不能通过拉肚子来减肥;2.孕妇:拉肚子可能引起子宫收缩,增加流产、早产风险,同时会影响胎儿的营养供应,对母婴健康危害极大,不能采用拉肚子的方式减肥;3.有基础疾病者: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电解质紊乱可能诱发心脏问题;有胃肠道疾病的人,拉肚子会加重病情,这类人群更不能通过拉肚子减肥。四、健康减肥的正确方式:1.合理饮食:控制总热量摄入,均衡搭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减少高糖、高脂肪、高油食物的摄取;2.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游泳、瑜伽等,坚持每周进行一定时长的运动,运动能增加能量消耗,帮助燃烧脂肪,同时增强体质。
2025-10-17 10:58:20 -
脂肪肝患者可以喝牛奶吗
脂肪肝患者可适量喝牛奶,要选择低脂或脱脂牛奶,每天饮用300-500毫升左右为宜,儿童和老年脂肪肝患者饮用时也有相应特殊注意事项,如儿童要根据情况合理控制,老年患者若有其他基础疾病需综合考虑。 一、选择合适类型的牛奶 低脂或脱脂牛奶:脂肪肝患者宜选择低脂或脱脂牛奶。因为全脂牛奶中脂肪含量相对较高,而过多的脂肪摄入可能会加重肝脏的代谢负担,不利于脂肪肝病情的控制。低脂或脱脂牛奶在保留牛奶丰富营养成分的同时,降低了脂肪的摄入量,能满足脂肪肝患者对营养的需求又不会增加肝脏过多的代谢压力。例如,有研究表明,长期饮用低脂牛奶的人群,其血脂代谢等情况相对更有利于肝脏健康维护。 二、控制饮用总量 一般来说,每天饮用300-500毫升左右的牛奶较为适宜。虽然牛奶营养丰富,但过量饮用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比如过多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需要通过肝脏代谢,对于脂肪肝患者原本就相对脆弱的肝脏代谢功能来说,也可能会有一定影响。可以将牛奶作为日常饮食中获取营养的一个来源,合理搭配其他食物,如搭配全麦面包、蔬菜等,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控制好量。 三、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 儿童脂肪肝患者:儿童脂肪肝患者饮用牛奶时同样要选择低脂或脱脂牛奶,并且要根据年龄和身体状况合理控制饮用量。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充足营养,但也要避免因牛奶饮用不当加重肝脏负担。例如,对于肥胖相关的儿童脂肪肝患者,在保证基本营养需求的基础上,严格控制牛奶中脂肪的摄入以及总体的饮用数量,同时结合适当的运动等生活方式调整来改善脂肪肝状况。 老年脂肪肝患者:老年脂肪肝患者饮用牛奶也应选择低脂或脱脂牛奶,控制好量。老年人群肝脏功能相对减弱,代谢能力下降,合理选择和控制牛奶的摄入有助于维持肝脏健康以及整体营养状况。同时,老年患者可能还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如果合并糖尿病,还需要考虑牛奶对血糖的影响,选择合适的饮用时机等,但总体原则还是以低脂或脱脂牛奶为主,控制饮用量。
2025-10-17 10:56:59 -
十二指肠息肉会癌变吗
十二指肠息肉有癌变可能,其癌变风险与息肉类型、大小、形态等因素有关,腺瘤性息肉癌变潜能高,增生性息肉癌变可能性小,息肉越大、表面不光滑等形态的癌变风险越大,患者需及时就医,医生据具体情况采取治疗措施并定期随访,不同人群处理方式有差异。 一、息肉类型与癌变风险 1.腺瘤性息肉: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息肉类型,腺瘤性息肉具有较高的癌变潜能。例如,管状腺瘤随着息肉体积的增大,癌变的几率会相应增加。研究表明,直径大于2厘米的管状腺瘤癌变率明显高于小的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的癌变风险相对更高,绒毛状成分越多,癌变可能性越大。 2.增生性息肉:一般来说,增生性息肉癌变的可能性较小。它通常是由于十二指肠黏膜受到炎症等刺激后引起的增生改变,其细胞分化相对较成熟,恶变倾向较低,但也不能完全排除个别情况下发生癌变的可能。 二、息肉大小与癌变关系 息肉的大小也是影响癌变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息肉体积越大,细胞异常增生的概率越高,癌变的风险也就越大。比如,直径小于1厘米的息肉癌变率较低,而直径大于2厘米的息肉癌变几率明显升高。 三、息肉形态与癌变关联 从息肉的形态来看,表面不光滑、呈分叶状、有溃疡形成等形态的息肉,癌变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例如,一些表面有糜烂、出血等表现的息肉,往往提示局部细胞可能存在更明显的异常,增加了癌变的风险。 对于有十二指肠息肉的患者,无论息肉的类型、大小和形态如何,都需要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内镜下切除等,并定期进行随访观察,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癌变情况,及时处理。同时,不同年龄、性别以及有不同生活方式或病史的人群,在面对十二指肠息肉时,处理方式可能会有所差异,但总体原则是基于息肉的具体特征来进行个体化的管理。比如,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全面评估身体状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有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在治疗后更需要改善生活方式以降低息肉复发及癌变的风险等。
2025-10-17 10:55:42 -
直肠镜检查有脂肪瘤
直肠脂肪瘤是起源于直肠黏膜下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的良性肿瘤多单发生长缓慢部分患者无症状部分较大者有便血等症状直肠镜为主要诊断手段直径小于2cm无症状者定期随访直径大于2cm或有症状者行内镜下切除儿童检查手术需评估麻醉风险操作轻柔术后观察老年要评估基础病术后监测妊娠期需权衡手术影响优先保守观察。 一、直肠脂肪瘤的定义 直肠脂肪瘤是起源于直肠黏膜下的良性肿瘤,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多为单发,生长缓慢,是直肠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之一。 二、临床表现 1.无症状情况:部分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多在直肠镜等检查时偶然发现。 2.有症状情况:若脂肪瘤较大,可出现便血(多为少量、间歇性)、排便习惯改变(如排便不尽感)、直肠刺激症状(如里急后重)等。 三、诊断方法 直肠镜检查是主要诊断手段,镜下表现为直肠腔内黄色、表面光滑、分叶状的肿块,质软,用活检钳轻压可出现凹陷,通过直观观察及内镜下特征可初步诊断。 四、治疗方式 1.观察随访:对于直径小于2cm、无症状的直肠脂肪瘤,可定期进行直肠镜等检查随访,监测脂肪瘤变化情况。 2.内镜下治疗:直径大于2cm或有症状的直肠脂肪瘤,可采用内镜下切除,如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等微创方法,通过内镜操作将脂肪瘤完整切除。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进行直肠镜检查及可能的切除手术时,需充分评估麻醉风险,操作应轻柔,避免因儿童配合度低等因素对肠道造成额外损伤,术后密切观察肠道恢复及有无并发症。 2.老年患者:若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病,术前需充分评估心功能、血糖等情况,确保手术安全,术后注意加强肠道功能监测,预防感染等并发症,根据患者整体状况调整后续随访及康复方案。 3.妊娠期女性:发现直肠脂肪瘤时,需权衡手术对妊娠的影响,优先考虑保守观察,若需手术,应选择对妊娠影响小的诊疗时机及方案,充分告知手术风险及对妊娠的潜在影响。
2025-10-17 10:5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