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瑜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慢性腹泻病、过敏性胃肠病、幽门螺杆菌感染、肠内营养、对再发性腹痛、再发性呕吐、营养性疾病、胰腺炎、便秘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1997年毕业于广州医科大学。1997年起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担任儿科临床工作。从事小儿消化科工作20年。尤其在营养不良、食物过敏、小儿上消化道狭窄内镜治疗有丰富经验。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儿科协作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第十七届委员会临床营养学组委员。

展开
个人擅长
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慢性腹泻病、过敏性胃肠病、幽门螺杆菌感染、肠内营养、对再发性腹痛、再发性呕吐、营养性疾病、胰腺炎、便秘等疾病的诊治。 展开
  • 剖腹产后为什么便秘

    剖腹产后便秘原因包括活动减少、腹直肌分离与盆底肌变化、激素变化、饮食因素、心理因素;应对措施有适当活动、饮食调整、腹部按摩、心理调节,尤其高龄等特殊产妇更要注重相关措施,严重时及时就医勿滥用泻药。 腹直肌分离与盆底肌变化:怀孕过程中,子宫增大可导致腹直肌分离,产后盆底肌也会处于相对松弛状态,这会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功能。肠道蠕动力量减弱,使得粪便排出困难,容易造成便秘。比如腹直肌分离会使腹部对肠道的支撑等功能受到影响,进而干扰肠道的正常运动。 激素变化:产后体内激素水平发生较大变化,孕激素水平迅速下降等情况会影响肠道的平滑肌功能,导致肠道蠕动减慢。在孕期,孕激素水平较高时对肠道平滑肌有一定的松弛作用,产后孕激素水平降低,这种松弛作用减弱,肠道蠕动就会变缓,引发便秘。 饮食因素:产后为了促进身体恢复和保证乳汁分泌,产妇往往会摄入较多高蛋白、高脂肪食物,而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相对不足。膳食纤维能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摄入不足则易引起便秘。例如,若每天蔬菜摄入量低于300克,就可能不能满足肠道对膳食纤维的需求。 心理因素:剖腹产手术带来的身体创伤以及对自身和新生儿健康的担忧等,会使产妇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可通过神经调节影响胃肠功能,导致胃肠蠕动紊乱,引发便秘。比如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的产妇,其自主神经功能容易失调,进而影响肠道的正常运动。 剖腹产后便秘的应对措施 适当活动: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尽早进行适量活动。术后24小时左右可在床上进行翻身、四肢活动等,术后1-2天可在家人协助下坐起、床边站立等,逐渐增加活动量。适当活动能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改善便秘情况。比如术后第一天在床上进行简单的四肢屈伸运动,每次5-1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 饮食调整: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如菠菜、芹菜、西兰花等,每天可摄入500克左右)、水果(如香蕉、苹果、橙子等,每天可吃200-300克),同时保证适量的粗粮摄入,如燕麦、玉米等。还应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饮水1500-2000毫升左右,以保持大便湿润,利于排出。 腹部按摩:产妇可在饭后半小时左右,取仰卧位,将双手搓热后放在腹部,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进行环形按摩,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通过按摩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粪便排出。 心理调节:家人要多关心产妇,帮助其缓解焦虑情绪。产妇自己也可通过听音乐、与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放松心情,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有助于改善胃肠功能,缓解便秘。 对于剖腹产术后的产妇,尤其是高龄产妇、本身有慢性便秘病史或孕期就有便秘倾向的产妇,更要注重采取上述措施来预防和缓解便秘。同时,要密切关注便秘情况,如果便秘严重且通过上述非药物干预措施无法缓解,应及时就医,但切勿自行滥用泻药等药物,以免对身体恢复和哺乳等造成不良影响。

    2025-10-16 13:49:58
  • 打嗝很大声怎么回事

    打嗝可由多种因素引起,生理性因素包括进食过快或过饱会吸入空气、吞咽空气过多如嚼口香糖等;病理性因素有胃部疾病(胃炎、胃溃疡)、膈肌病变(膈肌炎症、膈肌肿瘤)、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意外、颅内肿瘤);其他因素包含药物因素(部分药物有打嗝不良反应)和环境因素(突然寒冷刺激致膈肌痉挛)。 一、生理性因素 (一)进食过快或过饱 当人进食过快时,会吸入较多空气,同时大量食物进入胃肠道也可能刺激胃肠道相关神经,从而引发打嗝。例如,短时间内大量饮用碳酸饮料,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胃内,会导致胃内气体增多,引起打嗝,这种情况在各年龄段人群中都可能出现,尤其在儿童因好奇心快速饮用碳酸饮料时较易发生。过饱饮食会使胃部扩张,刺激膈肌,进而导致打嗝,对于成人暴饮暴食后以及儿童一次性进食过多高能量食物时都可能出现。 (二)吞咽空气过多 比如习惯性吞咽口水、嚼口香糖等行为,会使口腔不断吞咽空气,这些空气进入胃肠道后,可能引起打嗝。儿童在玩耍时频繁嚼口香糖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而成人在紧张时不自觉吞咽口水也可能导致吞咽空气过多引发打嗝。 二、病理性因素 (一)胃部疾病 1.胃炎:各种原因引起的胃炎,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胃炎,会影响胃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胃内食物消化不完全,产生气体,刺激膈肌引起打嗝。胃炎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儿童可能因饮食不卫生等感染幽门螺杆菌引发胃炎,成人则可能因长期不良饮食习惯、药物刺激等导致胃炎。 2.胃溃疡:胃溃疡患者的胃黏膜存在损伤,食物刺激溃疡面后,可能影响胃的排空和气体调节,导致打嗝。胃溃疡在成人中较为常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因素有关。 (二)膈肌病变 1.膈肌炎症:膈肌发生炎症时,会受到刺激而引起打嗝,如胸膜炎累及膈肌时,炎症刺激可导致膈肌痉挛,引发打嗝,这种情况在各年龄段都可能因胸膜炎等疾病发生。 2.膈肌肿瘤:膈肌部位的肿瘤可能压迫膈肌或影响其正常功能,从而导致打嗝,虽然相对较少见,但各年龄段都有可能出现。 (三)神经系统疾病 1.脑血管意外:如脑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意外发生后,可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对膈肌的调节,导致打嗝。这类情况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因为这些基础疾病容易引发脑血管意外。 2.颅内肿瘤:颅内肿瘤可能压迫或侵犯相关神经,影响神经对膈肌的控制,从而引起打嗝,各年龄段都有发生可能,但相对少见。 三、其他因素 (一)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能引起打嗝的不良反应,例如化疗药物、麻醉药物等。在使用这些药物的患者中可能出现打嗝情况,不同药物引起打嗝的机制不同,比如部分化疗药物可能影响胃肠道神经功能导致打嗝。 (二)环境因素 突然的寒冷刺激可能导致膈肌痉挛,引起打嗝,这种情况在儿童和成人中都可能出现,尤其是儿童对寒冷环境更敏感,在冬季穿着过少时可能因寒冷刺激引发打嗝。

    2025-10-16 13:49:09
  • 哺乳期为什么会便秘

    哺乳期便秘原因包括激素变化、饮食、活动少、身体恢复、精神心理因素,应对包括通过饮食增加膳食纤维和水分摄入、适当运动、调节精神心理状态,有基础疾病的特殊哺乳期女性便秘要谨慎处理,优先非药物方式缓解且积极治基础病。 激素变化:孕期女性体内孕激素水平升高,会使胃肠道平滑肌张力减退,蠕动减慢。产后虽然孕激素水平逐渐下降,但在哺乳期仍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且泌乳素升高也会对肠道功能产生一定影响,导致肠道蠕动减缓,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水分被过度吸收,从而引发便秘。 饮食因素:哺乳期女性为了保证乳汁分泌,往往会摄入较多高蛋白、高脂肪食物,而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相对不足。膳食纤维能够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其摄入不足会使肠道蠕动减慢,容易引起便秘。另外,如果哺乳期女性饮水较少,也会导致大便干结,引发便秘。 活动减少:哺乳期女性需要照顾婴儿,往往活动量明显减少。长时间卧床或久坐会使胃肠蠕动减弱,不利于粪便的排出,进而增加便秘的发生风险。 身体恢复:分娩过程中盆底肌可能会受到一定损伤,产后身体需要恢复,而一些女性可能因担心伤口疼痛等原因,不敢进行适当的运动来促进肠道蠕动,也会影响排便。 精神心理因素:哺乳期女性面临照顾婴儿的压力,容易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这些精神心理因素会通过神经调节影响肠道的蠕动和分泌功能,导致便秘发生。 哺乳期便秘的衍生需求及应对 如何通过饮食缓解便秘: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是关键,可多吃芹菜、菠菜、西兰花等蔬菜,以及苹果、香蕉、梨等水果。同时,要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每天饮用6-8杯水,也可以适当喝一些蜂蜜水,蜂蜜中的成分有一定的润肠作用,但要注意适量饮用,避免摄入糖分过多。 运动对缓解哺乳期便秘的作用:哺乳期女性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运动,如产后身体恢复良好后可以进行散步,每天散步2-3次,每次20-30分钟;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产后康复操,如凯格尔运动等,这些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缓解便秘。但要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避免过度劳累。 精神心理因素对哺乳期便秘的影响及调节:哺乳期女性要注意调节自己的精神心理状态,家人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帮助女性缓解照顾婴儿带来的压力。女性自己可以通过听音乐、与朋友交流等方式来放松心情,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有利于肠道功能的正常运转,缓解便秘。 特殊哺乳期女性(如有基础疾病等)便秘的注意事项:如果哺乳期女性本身有一些基础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在出现便秘时,除了考虑哺乳期的特殊因素外,还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同时,在采取缓解便秘措施时要更加谨慎,优先选择通过调整饮食和适当运动等非药物方式来缓解便秘,避免自行滥用药物,以免药物通过乳汁影响婴儿健康。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哺乳期女性出现便秘,首先应在医生指导下稳定甲状腺功能,然后再从饮食和运动等方面来改善便秘情况。

    2025-10-16 13:48:21
  • 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偏低是什么病造成的

    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偏低可由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导致。生理性因素包括年龄(新生儿及婴幼儿偏低,随年龄增长渐稳定)和生活方式(长期素食者可能偏低,调整饮食可改善);病理性因素涉及肝脏疾病(肝炎恢复期、肝硬化代偿期)和其他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恶性肿瘤),需结合具体病史、症状等综合分析,发现偏低应及时就医,特殊人群需谨慎评估处理。 一、生理性因素导致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偏低 (一)年龄因素 新生儿及婴幼儿时期,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其体内的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可能相对偏低,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随着年龄增长到正常成人阶段会逐渐趋于稳定,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只需定期监测观察其变化趋势即可。 (二)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素食者可能出现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偏低的情况。因为素食中获取的营养成分相对单一,某些与肝脏代谢相关的营养物质摄入不足,但一般程度较轻,通过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富含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摄入后,往往可改善这种偏低状态。 二、病理性因素导致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偏低 (一)肝脏疾病相关 1.肝炎恢复期:在肝炎患者的恢复期,肝细胞的损伤逐渐修复,肝脏的合成等功能在逐步恢复过程中,可能出现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偏低的情况。此时需要结合患者的整体病情、其他肝功能指标以及病史等综合判断,一般随着病情进一步稳定和恢复,各项指标会逐渐回归正常范围。 2.肝硬化代偿期:肝硬化处于代偿期时,肝脏的部分功能虽然受到一定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仍能维持基本的代谢等功能,可能出现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偏低。这类患者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定期进行肝功能、肝脏超声等检查,监测肝脏功能的动态变化情况。 (二)其他系统疾病相关 1.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时,机体的代谢率降低,影响到肝脏等器官的代谢功能,可能导致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偏低。患者常伴有乏力、畏寒、反应迟钝等表现,需要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等明确诊断,然后针对甲状腺功能减退进行相应的治疗,随着甲状腺功能的调整,相关肝功能指标可能会有所改善。 2.恶性肿瘤:某些恶性肿瘤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或经过治疗后,可能出现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偏低的情况。例如一些晚期肿瘤患者,机体整体状况较差,代谢等功能受到影响,肝脏的相关酶学指标可能出现异常。需要结合肿瘤的类型、分期以及治疗情况等综合分析,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疗措施来改善患者的整体状况。 需要注意的是,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偏低往往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其他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如果发现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偏低,应及时就医,由医生进行全面评估,以明确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等,需要更加谨慎地进行评估和处理,充分考虑其自身的生理特点和潜在风险。

    2025-10-16 13:47:35
  • 吃什么都没胃口怎么办

    改善没胃口可从调整饮食方式、改善生活习惯、排查疾病因素入手。调整饮食要选易消化食物、增酸甜口味食物;改善生活习惯需适度运动、保证充足睡眠;排查疾病包括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和其他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需及时就医检查。 一、调整饮食方式 选择易消化食物:可优先摄入小米粥、软面条等易于消化的食物,这类食物对胃肠道负担较小。研究表明,小米粥中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且质地柔软,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胃液分泌,同时减轻胃肠消化压力,有助于改善没胃口的状况。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可将小米粥煮得更软烂些,老人也可适当多吃此类食物;女性若因生理期等原因没胃口,也适合选择这类易消化食物。 增加酸甜口味食物:适当食用山楂、橙子等酸甜口味的食物,其含有的酸性物质能促进消化液分泌,提高食欲。例如,山楂中富含山楂酸等多种有机酸,可增强酶的活性,帮助消化。但糖尿病患者需注意选择低糖的酸甜食物,如低糖橙子等,避免血糖波动;儿童食用时要注意适量,防止过多食用对牙齿造成不良影响。 二、改善生活习惯 适度运动:进行如散步、慢跑等适度运动,能促进胃肠蠕动。一般来说,每天散步30分钟左右,可使胃肠蠕动频率增加约10%-15%,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进而改善没胃口的情况。不同年龄段运动方式和强度需有所调整,儿童可选择轻快的户外活动,如在公园玩耍等;老人运动要以温和为主,避免剧烈运动;男性若平时运动较少,可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女性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如瑜伽等。 保证充足睡眠:睡眠不足会影响胃肠功能的正常调节,保证7-8小时的充足睡眠,有助于维持胃肠激素分泌的平衡。成年人应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儿童需要充足的睡眠时间来促进身体发育和胃肠功能的完善,不同年龄段儿童所需睡眠时间不同,一般婴儿需12-16小时,幼儿需11-14小时等;老人的睡眠质量也很重要,可通过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等来保证充足睡眠。 三、排查疾病因素 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可能导致没胃口。胃炎患者胃黏膜受到炎症刺激,会影响消化功能;胃溃疡患者溃疡面会引起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状从而影响食欲。若怀疑是消化系统疾病导致,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胃镜等。对于不同人群,儿童患消化系统疾病可能有呕吐、腹痛等不同表现,需特别留意;女性若在生理期前后出现没胃口且怀疑与消化系统疾病有关,也应及时检查;老人患消化系统疾病要警惕病情加重的可能。 其他系统疾病: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也会引起食欲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机体代谢减缓,进而影响食欲。若怀疑是其他系统疾病导致,需进行相应的检查,如甲状腺功能检查等。不同年龄人群患其他系统疾病导致没胃口的表现有所差异,儿童患相关疾病可能影响生长发育,老人则要关注整体健康状况对食欲的影响等。

    2025-10-16 13:45:3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