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瑜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慢性腹泻病、过敏性胃肠病、幽门螺杆菌感染、肠内营养、对再发性腹痛、再发性呕吐、营养性疾病、胰腺炎、便秘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1997年毕业于广州医科大学。1997年起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担任儿科临床工作。从事小儿消化科工作20年。尤其在营养不良、食物过敏、小儿上消化道狭窄内镜治疗有丰富经验。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儿科协作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第十七届委员会临床营养学组委员。

展开
个人擅长
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慢性腹泻病、过敏性胃肠病、幽门螺杆菌感染、肠内营养、对再发性腹痛、再发性呕吐、营养性疾病、胰腺炎、便秘等疾病的诊治。 展开
  • 得了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这种病会自己好吗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一般不会自己好,因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过多等因素所致,不同人群患病不治疗均有危害,如可致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等,需及时就医规范治疗促进愈合避免严重并发症。 一、原因分析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引发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重要因素,它会破坏十二指肠球部黏膜的防御机制,若不进行治疗,幽门螺杆菌持续存在,溃疡难以自行愈合。例如,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约90%以上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且在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溃疡复发率明显降低。 2.胃酸分泌过多:胃酸是导致溃疡形成和持续的关键因素,正常情况下,十二指肠球部的黏膜能够抵御胃酸的侵蚀,但当胃酸分泌过多时,就会打破这种平衡,若没有干预措施,胃酸持续刺激受损的黏膜,溃疡无法自行修复。 二、不同人群的情况 1.儿童:儿童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相对较少,但一旦患病,若不治疗也不会自己好。儿童患溃疡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不规律等有关,如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儿童,其溃疡愈合需要通过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等措施,否则溃疡会持续存在,影响儿童的营养吸收和生长发育。 2.老年人:老年人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时,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黏膜修复能力减弱,且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若不进行治疗,溃疡自行愈合的可能性极低。同时,老年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出率也较高,幽门螺杆菌持续存在会加重溃疡的病情。 3.女性:女性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发病机制与男性无本质区别,一般也不会自行愈合。女性在特殊生理期如孕期等,若患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也需要进行规范治疗,否则溃疡不会自行好转,而且孕期的特殊情况可能会影响溃疡的治疗和预后。 4.男性:男性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概率相对较高,同样,没有治疗的情况下溃疡不会自己好。男性若存在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大量吸烟、酗酒等,会进一步加重十二指肠球部黏膜的损伤,导致溃疡难以自行愈合。 三、不治疗的危害 1.出血:溃疡持续存在会导致黏膜下血管破裂,引起出血,轻者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重者可出现呕血、黑便,甚至引起失血性休克。例如,有研究显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若不治疗,约10%-20%会发生出血并发症。 2.穿孔:溃疡进一步发展可穿透肠壁,引起穿孔,导致急性腹膜炎,患者会出现剧烈腹痛、腹肌紧张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临床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需要紧急手术治疗。 3.幽门梗阻:溃疡反复发作可导致幽门管瘢痕性狭窄,引起幽门梗阻,患者出现呕吐、腹胀等症状,影响患者的进食和营养摄入,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总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一般不会自己好,需要及时就医,通过规范的治疗,如根除幽门螺杆菌、抑制胃酸分泌等措施来促进溃疡的愈合,避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2025-10-16 13:36:22
  • 十二指肠憩室症状有哪些

    十二指肠憩室分为无症状型和有症状型,无症状型多在体检等时偶然发现;有症状型包括腹痛(部位多在上腹正中或偏右,进食后加重,空腹时减轻)、消化不良(有饱胀感、食欲减退、嗳气等,受生活方式及基础病史影响)、憩室炎(有较明显上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免疫力低者易发生且症状重,与饮食卫生有关)、消化道出血(较少见,表现为黑便或呕血,不同年龄表现不同,有凝血功能障碍者风险高)。 部分十二指肠憩室患者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多在体检或其他疾病行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这是因为憩室较小,未对周围组织造成明显影响,也未引发相关病理改变。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都可能出现,一般生活方式对其影响不大,若本身没有基础病史,通常无需特殊处理,但需定期随访观察憩室变化情况。 有症状型 腹痛: 是较为常见的症状,疼痛部位多在上腹部正中或偏右,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钝痛或绞痛等。疼痛的发生机制可能与憩室炎症、食物潴留刺激十二指肠黏膜及周围神经有关。不同年龄人群腹痛表现可能有所差异,比如儿童患者腹痛可能表述不够准确,多以哭闹等方式表达不适;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身体状态变化可能会使腹痛感受有所不同。对于有基础胃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腹痛可能会被原发病掩盖或加重。 进食后疼痛可能加重,因为进食会促进十二指肠蠕动,潴留于憩室内的食物等刺激会更明显;而空腹时疼痛可能相对减轻。 消化不良: 表现为上腹部饱胀感、食欲减退、嗳气等。这是由于憩室影响了十二指肠的正常消化功能,导致食物排空不畅,消化酶的分泌和作用受到一定干扰。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进食不规律、高脂饮食等会加重消化不良症状。不同年龄人群消化不良表现有差异,儿童可能除食欲减退外,还可能出现恶心等表现;老年患者可能同时伴有胃肠蠕动功能减退等情况,使消化不良症状更明显。有胃肠道动力障碍基础病史的患者,消化不良症状往往更突出。 憩室炎: 若憩室内食物残渣积聚、细菌繁殖,可引发憩室炎,出现类似急性或慢性炎症的表现。患者会有较明显的上腹部疼痛,疼痛程度可能较重,可伴有发热(一般为低热,若感染严重可能出现高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对于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老年人、患有免疫缺陷疾病的患者,憩室炎更容易发生且症状可能更严重,因为其自身防御能力相对较弱,感染不易控制。在生活方式上,不注意饮食卫生等会增加憩室炎发生风险。 消化道出血: 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可表现为黑便或呕血。这是因为憩室炎症导致黏膜糜烂、溃疡,侵蚀血管引起出血。不同年龄人群消化道出血表现有所不同,儿童消化道出血可能出现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等表现;老年患者可能因机体代偿能力下降,出血时可能更快出现休克等严重表现。有凝血功能障碍基础病史的患者,消化道出血风险更高,且出血后不易止住。

    2025-10-16 13:34:42
  • 肠镜检查前能喝水吗

    肠镜检查前能否喝水因检查类型和人群而异,普通肠镜检查前6-8小时禁食,2小时前可喝清肠剂但一般不大量喝水,口渴可少量饮清水;无痛肠镜检查前6小时禁食、2小时禁水,口渴可少量饮清水;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儿童等特殊人群在肠镜检查前喝水需更谨慎,如老年人少量缓慢饮水、糖尿病患者选无糖清水并监测血糖、儿童严格禁水禁食且极少量缓慢喂服清水等。 一、一般情况 1.普通肠镜检查 检查前6-8小时需开始禁食,检查前2小时可以喝清肠剂等进行肠道准备,但一般不建议大量喝水。如果口渴难耐,可少量饮用清水(不超过100毫升),因为大量喝水可能会影响肠道清洁效果,导致肠道内仍有较多液体残留,影响肠镜观察。 对于成年人来说,在肠镜检查前严格遵循禁食禁水要求是为了保证肠道充分清洁,以便医生能清晰观察肠道黏膜情况。例如,有研究表明,肠道准备时肠道内液体残留量越少,肠镜检查中发现病变的准确性越高。 2.无痛肠镜检查 一般要求检查前6小时禁食,检查前2小时禁水。同样,若患者有口渴情况,可少量饮用清水(不超过50毫升),这是因为无痛肠镜需要在麻醉状态下进行,大量饮水可能增加检查过程中发生呕吐、误吸的风险。对于儿童患者进行无痛肠镜检查时,更要严格控制禁水禁食时间,避免因麻醉相关风险增加。比如,儿童的胃肠道功能和呼吸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误吸风险相对更高,所以更需精准把握禁水禁食的量和时间。 二、特殊人群情况 1.老年人 老年人可能存在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在肠镜检查前对于喝水的控制要更加谨慎。如果老年人口渴,少量饮用清水时要缓慢饮用,避免一次性饮用过多导致胃部不适。因为老年人的胃肠蠕动功能相对较弱,大量饮水可能引起腹胀等不适,进而影响肠道准备效果。同时,要考虑到老年人可能存在的吞咽功能减退等情况,防止饮水过程中发生误吸。 2.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在肠镜检查前控制饮水也需要特别注意。如果需要少量饮水,要选择不含糖的清水,并且要监测血糖情况。因为大量饮水可能会影响肠道准备时使用的清肠剂的效果,而少量饮水又要避免因饮水导致血糖波动。例如,部分清肠剂可能需要在一定的肠道液体环境下发挥作用,饮水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影响清肠效果,所以糖尿病患者在肠镜检查前的饮水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精准控制。 3.儿童 儿童进行肠镜检查前的禁水禁食要求更为严格。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家长要安抚儿童的情绪,避免儿童因哭闹等情况误吸。一般来说,2岁以下儿童可能需要更严格的禁食禁水,以保障无痛肠镜检查的安全。在儿童口渴时,只能极少量饮用清水,并且要由家长缓慢喂服,防止发生意外。同时,要根据儿童的体重等情况来精准控制肠道准备时清肠剂的使用量和饮水情况,因为儿童的肠道容积较小,对液体的耐受能力不同。

    2025-10-16 13:34:05
  • 全消化道造影难受吗

    全消化道造影难受程度因人而异,检查前准备有服用苦涩造影剂、禁食致不适;检查中体位变动会让部分人不适,造影剂流动也可能引腹部胀感等;儿童难配合且耐受差;老年人因基础疾病难受程度增加;健康人群难受程度相对低,大多可耐受,检查前医生会沟通准备减轻不适。 检查前准备带来的不适 造影剂服用:需要服用的造影剂通常是硫酸钡混悬液,口感往往比较苦涩,对于一些对味道敏感的人来说,服用时会有明显的不适感觉,尤其是儿童可能会因为难以接受这种苦涩味道而抗拒,增加检查的难度。 检查前饮食限制:检查前需要禁食一段时间,一般要求检查前6-12小时开始禁食,这对于本身肠胃功能比较敏感或者饥饿感较强的人来说,会有一定的不适,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等因饥饿导致的身体不适症状。 检查过程中的感受 体位变动:在检查过程中需要配合医生进行多种体位的变动,比如仰卧、俯卧、左右侧卧等,对于一些身体比较僵硬或者有骨关节疾病(如关节炎等)的人来说,体位变动可能会引起身体的疼痛不适。例如,本身有关节炎的患者在采取侧卧等体位时,关节受到压迫或牵拉,会加重疼痛感觉。 造影剂在消化道内流动的感觉:当造影剂在消化道内流动时,有些人可能会感觉到腹部有胀感,尤其是在造影剂通过肠道时,会有腹部蠕动相关的不适感觉,比如轻微的腹胀、隐痛等,但这种感觉一般是可以忍受的。不过对于一些肠道敏感的人,如患有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可能会因为造影剂的刺激而加重肠道的痉挛等不适症状,导致较明显的腹痛。 不同人群的差异 儿童:儿童在进行全消化道造影时往往更难配合,除了要面临造影剂苦涩口感的问题外,还可能因为对检查环境的陌生而产生恐惧心理,表现为哭闹、不配合体位变动等情况,这会使得检查过程相对更困难,难受程度对于儿童来说可能相对更高一些。而且儿童的肠胃功能相对脆弱,对造影剂等刺激的耐受能力较差,可能会出现更明显的不适反应。 老年人:老年人可能本身存在一些基础疾病,如骨关节退行性变、心肺功能不全等。骨关节退行性变会导致体位变动时疼痛加剧;心肺功能不全的老年人在检查过程中可能因为长时间保持特定体位等原因,出现呼吸不畅等不适感觉,从而增加了检查时的难受程度。例如,有慢性支气管炎的老年人在仰卧位进行检查时,可能会因为呼吸不畅而感觉更加难受。 健康人群:对于平时身体健康、肠胃功能良好且心态比较放松的人来说,全消化道造影的难受程度相对较低。他们能够较好地配合体位变动,对造影剂的口感等不适感觉也能够相对耐受,整体检查过程相对较为顺利,不适的感受也较轻。 总体而言,全消化道造影有一定的不适感,但大多数人都能够耐受,其难受程度在可接受范围内。在进行检查前,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准备和沟通,以尽量减轻患者的不适。

    2025-10-16 13:32:34
  •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症状及治疗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症状多样,部分无症状,有症状者表现为上腹不适或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不同人群症状有差异;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调整生活方式)、病因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需根除,不同人群有别)、药物治疗(用胃黏膜保护剂、抑酸药、促胃肠动力药等,特殊人群用药谨慎) 一、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症状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症状多样。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而有症状的患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疼痛性质可为隐痛、胀痛等,疼痛无明显规律性;还可能出现腹胀,尤其在进食后较为明显;恶心、呕吐也是常见症状,有时可吐出胃内的未消化食物;部分患者会有食欲不振的情况;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反酸、嗳气等表现。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症状可能有一定差异,比如老年患者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女性在生理期前后可能症状稍有变化。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熬夜、暴饮暴食的人群症状可能更易发作,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患者症状往往相对更明显。 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对于患者的生活方式进行调整至关重要。饮食方面,要规律进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同时要避免过冷、过热的食物,以减轻对胃黏膜的刺激;戒烟限酒,因为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损伤胃黏膜,不利于病情恢复。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患者要注意合理喂养,避免食用影响胃黏膜的食物;老年患者要根据自身消化功能调整饮食结构,保证营养均衡但易于消化。女性患者要注意生理期对饮食的特殊需求,尽量避免食用生冷等可能加重不适的食物。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需要逐步纠正不良习惯,如熬夜人群要调整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 2.病因治疗:如果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通常需要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但具体的治疗方案需依据相关医学指南和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一般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联合铋剂和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不过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差异,比如儿童患者一般不优先采用抗生素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而是以缓解症状、保护胃黏膜等保守治疗为主;老年患者要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等因素。 3.药物治疗: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它可以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免受胃酸的进一步损伤;还可以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等)或H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等),通过抑制胃酸分泌来缓解患者的腹痛、反酸等症状。对于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还可以使用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如多潘立酮等,但儿童使用促进胃肠动力药物需要谨慎,要根据年龄和体重等因素严格把握适应证。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女性等使用药物时需要格外谨慎,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通过胎盘或乳汁影响胎儿或婴儿的健康。

    2025-10-16 13:31:2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