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瑜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慢性腹泻病、过敏性胃肠病、幽门螺杆菌感染、肠内营养、对再发性腹痛、再发性呕吐、营养性疾病、胰腺炎、便秘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1997年毕业于广州医科大学。1997年起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担任儿科临床工作。从事小儿消化科工作20年。尤其在营养不良、食物过敏、小儿上消化道狭窄内镜治疗有丰富经验。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儿科协作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第十七届委员会临床营养学组委员。

展开
个人擅长
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慢性腹泻病、过敏性胃肠病、幽门螺杆菌感染、肠内营养、对再发性腹痛、再发性呕吐、营养性疾病、胰腺炎、便秘等疾病的诊治。 展开
  • 功能性消化不良能吃猪肚吗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可吃猪肚,但要综合个体病情、消化耐受、烹饪方式及自身年龄、病史等多方面因素,病情轻、消化好者可少量食煮软烂的猪肚,烹饪宜清淡、煮熟透,儿童、老年及合并胆囊疾病等患者更需谨慎,适量且选合适方式。 猪肚的营养成分及对消化系统的一般影响 猪肚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E等)、矿物质(如钙、磷、铁等)。从营养角度看,适量摄入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对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有一定作用。然而,猪肚中的脂肪含量相对较高,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过量摄入高脂肪食物可能会加重胃肠道的消化负担,因为正常消化功能受损的情况下,过多脂肪难以被及时、有效地消化吸收,可能导致腹胀等不适症状加重。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食用猪肚的注意事项 个体差异:不同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对食物的耐受能力也有差异。病情较轻、消化功能相对较好的患者,可少量食用煮得较为软烂的猪肚,观察食用后有无不适反应。如果食用后出现明显的腹胀、腹痛等症状加重情况,则应避免或减少食用。 烹饪方式:烹饪猪肚时应采用清淡的方式,如清蒸、炖煮等,避免使用油炸、油煎等油腻过重的烹饪方法。例如清蒸猪肚,相对较为清淡,减少了额外油脂的添加,更利于患者消化。同时,要确保猪肚煮熟煮透,这样可以使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更容易被消化酶分解,降低对胃肠道的刺激风险。 年龄因素:对于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由于其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相比成人更应谨慎食用猪肚。儿童食用时更要严格控制量,且烹饪要格外注重软烂程度,防止加重消化负担。而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其消化功能本身逐渐衰退,也应根据自身消化情况适量食用猪肚,若食用后出现不适,应及时调整饮食。 病史影响:如果患者同时合并有胆囊疾病等其他影响脂肪消化的病史,那么食用猪肚更要慎重。因为胆囊疾病会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而胆汁对脂肪的消化吸收至关重要,此类患者食用猪肚后更易出现消化不良相关的不适症状。 总体而言,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可以吃猪肚,但需要根据个体的病情、消化耐受能力、烹饪方式以及自身的年龄、病史等多方面因素来综合考量,适量食用且选择合适的烹饪方式。

    2025-10-16 12:13:04
  • hiv急性期腹泻特点

    HIV急性期腹泻有频率与程度多样、常伴发热及其他症状、持续1-3周左右可自行缓解、严重时影响生活质量等特点,腹泻次数多程度不一,伴发热等症状,持续1-3周可缓解,严重腹泻影响生活质量及特殊人群健康。 频率与程度:腹泻次数较多,每天可能数次至十余次不等。腹泻程度可轻可重,轻者为稀便,重者可为水样便。例如,部分感染者急性期腹泻每天可达5-10次左右,且粪便性状多为不成形的稀便。这是因为HIV病毒在急性期大量复制,侵犯肠道等多个系统,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肠道蠕动加快、吸收功能紊乱等,从而引起频繁的腹泻。 伴随症状:常伴有发热,体温多在38℃左右,可伴有咽痛、盗汗、恶心、呕吐、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发热是由于HIV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身体免疫系统被激活来对抗病毒,从而出现发热表现;而咽痛、盗汗等症状则是全身炎症反应的一部分。比如,有的患者在腹泻的同时,会出现持续低热,体温波动在37.5-38.5℃之间,同时伴有咽喉部的不适,有轻微疼痛。 持续时间:一般持续1-3周左右可自行缓解,但也有个体差异。有的患者可能持续时间稍短,1周左右症状逐渐减轻;而少数患者可能持续时间稍长,但总体在1-3周这个时间段内。这是因为人体的免疫系统在一定时间内会对HIV病毒产生一定的应答,在这个过程中,肠道等系统的功能紊乱在免疫系统的调节下逐渐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从而腹泻等症状缓解。 对生活影响:严重的腹泻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患者体力下降、精神萎靡,影响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例如,患者可能因为频繁腹泻而无法正常上班或上学,需要卧床休息来缓解不适。这是由于频繁腹泻导致身体丢失大量水分和营养物质,身体处于虚弱状态,进而影响各个方面的正常活动。对于儿童患者来说,严重腹泻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腹泻会导致营养吸收不良,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生长所需的营养供给;对于女性患者,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腹泻可能会加重身体的不适程度,需要更加注意休息和护理;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本身有胃肠道基础疾病的人,HIV急性期腹泻可能会使原有疾病加重,需要更加谨慎对待,及时关注病情变化。

    2025-10-16 12:11:53
  • 食管反流不能多喝水吗

    食管反流患者并非不能多喝水,而是要注意喝水时机和方式等,适量饮水有好处,不当饮水方式有影响,不同人群食管反流患者饮水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要少量多次饮水,老年要缓慢适量饮水,有特殊病史的要遵医嘱合理饮水。 适量饮水的好处及原理 适量饮水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对于食管反流患者,充足的水分可以帮助稀释胃酸等消化液,减少胃酸对食管黏膜的刺激。例如,有研究表明,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维持消化道的正常蠕动等生理过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对食管反流有辅助的改善作用。 不当饮水方式可能带来的影响 一次性大量饮水:如果食管反流患者一次性大量饮水,可能会导致胃部迅速扩张,引起胃内压力升高,从而容易促使胃酸反流至食管。比如,短时间内饮用500ml以上的大量水,就可能增加胃酸反流的风险。 饮水时机不合适:如果在进食后立即大量饮水,也可能影响消化过程,导致胃部排空延迟等情况,进而增加食管反流发生的几率。例如,刚吃完饭就大量喝水,会使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胃内压力变化更易引发反流。 不同人群食管反流患者饮水相关注意事项 儿童食管反流患者:儿童食管反流患者在饮水时需要特别注意。由于儿童的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发育尚未完善等特点,应少量多次饮水,避免一次性饮水过多。比如每次饮水100-150ml左右,分多次饮用。这样可以减少胃部快速扩张的风险,降低食管反流发生的可能性。同时,要注意避免在进食后立即给儿童大量饮水。 老年食管反流患者:老年食管反流患者往往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在饮水方面也需要留意。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吞咽功能等方面的退化,饮水时要缓慢饮用,防止因饮水过快而引起呛咳等情况,同时也能避免因饮水不当导致胃内压力变化引发食管反流。一般建议老年患者每次饮水速度放慢,每次饮用量适中。 有特殊病史的食管反流患者:对于有胃部手术史等特殊病史的食管反流患者,饮水需要更加谨慎。这类患者的胃部解剖结构等可能发生了改变,对胃内压力变化更为敏感。所以饮水时更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并且要根据自身的具体病情和身体耐受情况来调整饮水量和饮水方式,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饮水安排。

    2025-10-16 12:10:48
  • 大便隐血阴性要查肠镜吗

    大便隐血阴性是否查肠镜需综合多因素判断,有相关症状的40岁以上人群、有结直肠癌家族史者等有情况时建议查肠镜;年轻无特殊风险因素者、短期轻微肠道不适可观察者等情况时可暂不急于或先观察再定是否查肠镜。 一、需进行肠镜检查的情况 1.有相关症状者 年龄因素:40岁以上人群,无论大便隐血阴性与否,若有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与腹泻交替)、腹痛、腹部包块等症状,建议进行肠镜检查。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肠道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这些症状可能是肠道病变的信号,肠镜能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早期发现病变。 家族史因素: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人群,即使大便隐血阴性,也应考虑进行肠镜检查。家族遗传易感性使得这类人群患肠道疾病的概率高于普通人群,肠镜检查可早期排查肠道内是否存在息肉、肿瘤等病变。 其他情况:长期慢性腹泻、长期黏液便等情况的患者,即便大便隐血阴性,也需要通过肠镜来明确肠道黏膜有无炎症、溃疡等病变。例如,炎症性肠病患者可能会有长期的肠道症状,肠镜能直观看到肠道黏膜的炎症表现,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病情评估。 2.健康体检筛查 对于没有任何明显不适症状,但属于结直肠癌高危人群的个体,即使大便隐血阴性,也应定期进行肠镜筛查。高危人群包括有结直肠息肉病史者、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者、长期吸烟饮酒者等。通过肠镜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肠道内的息肉等癌前病变,及时处理以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 二、无需立即进行肠镜检查的情况 1.年轻且无特殊风险因素者:年龄小于40岁,既往无肠道疾病相关的家族史,也没有明显的肠道不适症状,大便隐血一直阴性的人群,可以暂时不急于进行肠镜检查,但需注意定期进行健康监测,关注自身肠道情况的变化。如果后续出现相关症状再考虑进一步检查。 2.短期出现轻微肠道不适可观察者:部分人群因饮食不当等原因出现短期的轻微腹痛、腹胀,大便隐血阴性,这种情况下可以先通过调整饮食等生活方式干预观察症状是否缓解。比如因进食过多辛辣刺激食物导致的短暂肠道不适,在调整饮食后症状消失,可暂不进行肠镜检查。但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反复出现,则需要考虑进行肠镜检查以明确肠道情况。

    2025-10-16 12:08:32
  • 胃息肉会癌变吗

    胃息肉存在一定癌变可能,其类型中腺瘤性息肉癌变风险较高,增生性息肉癌变几率低;影响癌变的因素有息肉大小、年龄、幽门螺杆菌感染、家族遗传因素等,发现胃息肉尤其是高危因素者需及时处理,不同人群胃息肉处理需综合考虑,儿童胃息肉也需评估处理。 胃息肉的类型及癌变倾向 腺瘤性息肉:这是一种真性肿瘤性息肉,是胃息肉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癌变风险相对较高。研究表明,直径大于2厘米的腺瘤性息肉癌变几率明显增加。腺瘤性息肉根据组织学特点又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等,其中绒毛状腺瘤的癌变倾向最强。 增生性息肉:也称为再生性息肉,属于非肿瘤性息肉,通常不会发生癌变或者癌变几率非常低。它主要是由于胃黏膜损伤后修复过程中过度增生所形成,一般体积较小,多在1厘米以下。 影响胃息肉癌变的因素 息肉大小:一般来说,息肉越大,癌变的可能性越高。例如,直径小于1厘米的腺瘤性息肉癌变率较低,而直径大于2厘米的腺瘤性息肉癌变率可显著升高。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胃息肉癌变的风险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胃黏膜修复能力减弱等因素,更需要关注胃息肉的情况。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息肉的发生和发展以及癌变都有一定关系。幽门螺杆菌感染会破坏胃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促进息肉的形成,并且可能增加息肉癌变的几率。 家族遗传因素:某些家族性息肉病具有遗传倾向,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往往在青少年时期就会出现大量的胃息肉,并且癌变的几率极高,这类患者需要密切监测和积极干预。 对于发现胃息肉的患者,尤其是腺瘤性息肉、较大息肉、有家族遗传倾向等高危因素的患者,通常需要及时进行内镜下切除等治疗措施,以降低癌变的风险。同时,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的患者在处理胃息肉时需要综合考虑各自的情况,比如老年人身体耐受性相对较差,在治疗方式选择上可能需要更加谨慎评估。而对于儿童胃息肉相对较少见,若出现胃息肉,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处理,一般也会遵循尽早明确性质并采取合适措施的原则,因为儿童胃息肉虽然总体癌变几率低,但也不能完全忽视。

    2025-10-16 12:06:5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