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慢性腹泻病、过敏性胃肠病、幽门螺杆菌感染、肠内营养、对再发性腹痛、再发性呕吐、营养性疾病、胰腺炎、便秘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1997年毕业于广州医科大学。1997年起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担任儿科临床工作。从事小儿消化科工作20年。尤其在营养不良、食物过敏、小儿上消化道狭窄内镜治疗有丰富经验。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儿科协作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第十七届委员会临床营养学组委员。
展开-
老打嗝怎么办
打嗝由进食过快过饱或摄入过热过冷食物等生理性因素引起时可通过屏气法、少量多次饮水缓解,若频繁或持续不缓解可能与病理性因素相关需就医检查并针对病因治疗,老年人要关注基础疾病就医详细告知,儿童打嗝优先考虑生理性因素必要时就医,女性生理期打嗝需排查相关疾病持续不缓解也应就医。 一、生理性因素相关缓解方式 若打嗝由进食过快、过饱,或摄入过热、过冷食物等生理性因素引起,可尝试以下方法: 1.屏气法:深吸一口气后屏住呼吸,尽量坚持较长时间再缓慢呼出,重复数次,利用神经反射调节膈肌运动以缓解打嗝。 2.少量多次饮水:喝少量温水,分多次缓慢咽下,通过温热刺激及吞咽动作干扰膈肌的异常痉挛状态,可能改善打嗝情况。 二、病理性因素及应对措施 若打嗝频繁或持续不缓解,可能与病理性因素相关,如胃肠道疾病(胃炎、胃溃疡等)、膈肌病变等,需及时就医: 1.就医检查:进行相关检查,如胃镜可明确胃部黏膜情况,排查是否存在胃部病变导致的打嗝;胸部影像学检查等可排查膈肌及胸腔内病变。 2.针对病因治疗:若确诊为胃肠道疾病引起,需根据具体疾病类型由医生制定相应治疗方案;若为膈肌病变等其他病理性因素,也需遵循医生的专业诊疗建议进行针对性处理。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需关注其基础疾病情况,如是否有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就医时应详细告知医生既往病史,因为某些基础疾病可能与打嗝的发生相关,且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诊疗需更谨慎。 儿童:儿童打嗝一般优先考虑生理性因素,如饮食不当等,若需干预应避免随意采用成人方法,必要时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消化系统等方面的异常,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进行处理。 女性生理期:若女性在生理期出现打嗝情况,需排查是否有相关妇科疾病或其他系统疾病影响,同时注意生理期身体的整体状态,若打嗝持续不缓解也应及时就医。
2025-10-17 10:41:59 -
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的症状有哪些
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可引发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及消化不良相关表现,腹痛性质多样,腹胀因胃排空受阻致食物滞留产气引起,恶心呕吐是胃内压力升高所致,消化不良包括食欲减退和频繁嗳气,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儿童呕吐需防脱水,孕妇要注意营养补充,老年人相关症状可能更明显。 一、腹痛 (一)疼痛特点 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时,可能出现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等。这是因为幽门括约肌功能异常影响了胃内容物的正常排空,导致胃内压力变化,刺激神经引起疼痛。不同年龄人群腹痛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表述不清,多表现为哭闹不安等,而成人能较明确指出疼痛部位。 二、腹胀 (一)腹胀表现 患者会感觉腹部胀满不适,这是由于胃排空受阻,食物在胃内滞留时间延长,不断发酵产气,从而引起腹胀。老年人胃肠功能本身相对较弱,若合并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腹胀可能更为明显;年轻人生活方式如暴饮暴食等也可能加重腹胀症状。 三、恶心、呕吐 (一)发生机制 胃内食物不能正常通过幽门进入肠道,胃内压力升高,就会引发恶心、呕吐症状。呕吐物多为胃内未消化的食物,有时可能含有少量胆汁。儿童发生呕吐时需特别注意补液,防止脱水,因为儿童体液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孕妇若出现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导致的恶心、呕吐,要注意营养补充,因为胎儿需要营养供应。 四、消化不良相关表现 (一)食欲减退 患者会出现食欲下降的情况,因为胃内食物排空不畅,持续感觉饱腹,所以不想进食。不同性别在食欲减退上可能无明显差异,但生活方式中饮食习惯如长期高脂、高糖饮食的人群更易出现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相关的消化不良及食欲减退。 (二)嗳气 患者会频繁出现嗳气现象,是胃内气体积聚后经食管排出的表现。老年人胃肠道蠕动慢,更容易出现嗳气症状,且可能因嗳气影响社交活动等,需关注其心理状态。
2025-10-17 10:41:00 -
吃多了胃难受怎么办
吃多了胃难受时要注意休息与姿势调整,适当休息且采取半卧位或坐位;稍缓解后可进行轻缓运动如慢走;要少量饮水并选择易消化食物如小米粥、面条等,避免油腻辛辣等难消化食物;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剧烈腹痛、呕吐等异常要及时就医,儿童和老年人尤其需重视。 姿势:采取半卧位或坐位,这样可以减少胃酸反流对食管的刺激,缓解胃部不适。对于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更要注意保持合适的姿势,防止因胃难受引发其他不适。 适度运动促进消化 轻缓运动:在胃难受症状稍缓解后,可以进行一些轻缓的运动,如慢走。慢走能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食物。但要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时间也不宜过长。例如,每次慢走10-15分钟左右。儿童可以在家长的陪伴下进行短距离的慢走,不过要根据孩子的体力情况调整。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慢走前要咨询医生意见,避免因运动不当加重病情。 饮食调整 少量饮水:可以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既能补充水分,又能稀释胃酸,缓解胃部的不适。但要注意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以免加重胃胀。对于婴幼儿,喂水时要少量多次,避免引起呕吐。 选择易消化食物:可以吃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面条等。小米粥有养胃的功效,面条容易消化,能减轻胃的负担。对于儿童,可以适当增加粥类的摄入,如南瓜粥等。但要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难以消化的食物,如油炸食品、糯米制品等,这些食物会进一步加重胃的消化负担。 就医情况 及时就诊:如果吃多了胃难受的症状持续不缓解,或者出现剧烈腹痛、呕吐、呕血、黑便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对于儿童,由于他们无法准确表达自身感受,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症状变化,一旦出现异常要尽快带孩子就医。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下降,对不适的耐受能力较差,更要重视胃难受的情况,及时就诊排查是否有其他严重疾病。
2025-10-17 10:39:39 -
胃肠炎一定会腹泻吗
胃肠炎不一定会腹泻,其由多种因素引起,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儿童和成人表现各有特点,还常见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处理。 不同人群胃肠炎的表现差异 儿童:儿童胃肠炎时,腹泻表现可能因年龄不同有差异。婴幼儿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感染胃肠炎后,除了腹泻,还可能出现发热、呕吐等症状,部分婴幼儿可能以精神萎靡、食欲减退为主要表现,不一定都会有典型腹泻症状。比如一些病毒性肠炎的婴幼儿患者,可能先出现呕吐,随后才出现腹泻,或者单纯呕吐而腹泻不显著。 成人:成人胃肠炎中,有的患者可能先有恶心、呕吐,之后才出现腹泻,也有部分成人胃肠炎以腹痛为主要表现,腹泻症状不突出。比如进食被细菌污染食物后引起的胃肠炎,有些成人患者首先感觉上腹部疼痛不适,伴随恶心,腹泻症状相对较轻。 胃肠炎的其他常见表现 腹痛: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胃肠炎,腹痛都是常见症状。疼痛程度和性质因人而异,可为隐痛、胀痛、绞痛等。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胃肠炎,炎症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痉挛,从而引起腹痛。 恶心呕吐:如前面所说,很多胃肠炎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尤其是病毒感染相关的胃肠炎,呕吐可能较为明显。这是因为胃肠道受到刺激后,胃肠道平滑肌收缩,导致内容物反流引起呕吐。 发热:感染性胃肠炎常伴有发热症状,是身体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的一种表现。细菌或病毒等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出现发热。一般来说,细菌感染引起的胃肠炎发热可能相对更明显些,体温可高达38℃-39℃甚至更高,病毒感染引起的胃肠炎发热程度相对轻一些,但也有部分患者会有发热情况。 总之,胃肠炎不一定会腹泻,其临床表现多样,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在面对胃肠炎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处理。
2025-10-17 10:36:51 -
胃底腺主细胞分泌
胃底腺主细胞主要分泌胃蛋白酶原,其分泌情况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胃部基础病史及特殊人群等因素影响,婴幼儿时期功能未完全成熟,儿童青少年渐完善,成年后稳定,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不健康生活方式会干扰,胃部基础病史者分泌功能受影响,老年人功能渐减退需注意饮食及胃部健康。 从年龄因素来看,婴幼儿时期胃底腺主细胞的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其分泌胃蛋白酶原的量和活性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比如新生儿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对蛋白质的消化能力不如成人,部分原因可能与胃底腺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的能力及后续转化为胃蛋白酶的效率有关。对于儿童及青少年,随着身体的生长发育,胃底腺主细胞分泌功能逐渐完善,到成年后趋于稳定状态。 在性别方面,一般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影响胃底腺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的基本功能,但个体之间可能存在差异。 生活方式方面,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长期暴饮暴食、过度饮酒等,可能会影响胃底腺主细胞的分泌功能。长期暴饮暴食会加重胃部负担,影响胃的正常消化功能,进而可能干扰胃底腺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的正常过程;过度饮酒会刺激胃黏膜,影响胃底腺主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胃蛋白酶原分泌异常等情况。 对于有胃部基础病史的人群,例如患有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的患者,其胃底腺主细胞的分泌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比如胃炎患者的胃黏膜处于炎症状态,可能会干扰胃底腺主细胞的正常分泌,导致胃蛋白酶原分泌量或活性异常,进而影响蛋白质的消化过程,加重胃部不适症状等。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其胃底腺主细胞的功能可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退,分泌胃蛋白酶原的能力下降,在饮食上需要更加注意选择易于消化的蛋白质食物,以满足身体对蛋白质的需求,同时要定期关注胃部健康状况,因为分泌功能的减退可能增加胃部疾病发生的风险等。
2025-10-17 10:3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