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慢性腹泻病、过敏性胃肠病、幽门螺杆菌感染、肠内营养、对再发性腹痛、再发性呕吐、营养性疾病、胰腺炎、便秘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1997年毕业于广州医科大学。1997年起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担任儿科临床工作。从事小儿消化科工作20年。尤其在营养不良、食物过敏、小儿上消化道狭窄内镜治疗有丰富经验。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儿科协作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第十七届委员会临床营养学组委员。
展开-
拉肚子出虚汗怎么办
拉肚子出虚汗可能由急性胃肠炎、胃肠型感冒等引起,非药物缓解可通过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休息、调整饮食进行,儿童需密切观察脱水等情况,老年人要防电解质紊乱及诱发基础疾病,若拉肚子频繁、伴高热等及时就医。 一、明确拉肚子出虚汗的原因 拉肚子出虚汗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急性胃肠炎、胃肠型感冒等。急性胃肠炎多因饮食不洁,细菌或病毒感染胃肠道导致,除了拉肚子,还可能伴有腹痛、恶心等症状;胃肠型感冒则是病毒感染引起,常同时有呼吸道症状,像鼻塞、流涕等。 二、非药物缓解措施 (一)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对于各年龄段人群:拉肚子出虚汗会导致身体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要及时补充。可以饮用淡盐水,成人每升水中加约3-5克盐,能补充丢失的钠离子等电解质;也可选择口服补液盐,其成分更科学,能更好地补充因拉肚子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适合各年龄段人群,尤其是儿童,按说明书冲调后饮用。 儿童:儿童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补充水分时要少量多次给予,避免一次大量饮水引起呕吐,加重不适。 (二)休息 各年龄段:充足的休息有助于身体恢复。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都应保证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减少活动量,让身体处于放松状态,利于胃肠道功能的调整和体力的恢复。 儿童:儿童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家长可为其营造良好的睡眠氛围,如调暗室内光线、保持安静等。 (三)调整饮食 成年人:在拉肚子情况稍缓解时,可进食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面汤、软面条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生冷食物,这些食物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导致拉肚子加重。 儿童:儿童的饮食调整需更加谨慎,可给予少量多次的稀粥、烂面条等。避免给儿童食用坚果、油炸食品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如儿童年龄较小,还在母乳喂养阶段,母亲要注意自己的饮食,避免食用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婴儿的刺激性食物。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拉肚子出虚汗时,除了上述补充水分、休息、调整饮食等措施外,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如果儿童出现精神萎靡、尿量明显减少、皮肤弹性差等情况,提示可能出现了脱水,需及时就医,可能需要进行静脉补液等治疗。同时,儿童用药需格外谨慎,避免自行使用成人药物,如有需要,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二)老年人 老年人拉肚子出虚汗要更加重视,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身体代偿能力差。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电解质情况,防止出现电解质紊乱。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拉肚子出虚汗可能会诱发基础疾病的发作,所以要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治疗。在饮食调整方面,要根据老年人的消化能力进行个体化调整,保证营养的同时又要易于消化。 四、及时就医的情况 如果拉肚子频繁,一天拉肚子次数超过10次以上,或者伴有高热(体温超过38.5℃且持续不退)、剧烈腹痛、呕吐不止等情况,无论哪个年龄段,都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大便常规、血常规等,以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2025-10-16 13:55:18 -
便秘小腹痛是怎么回事
便秘小腹痛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肠道蠕动异常、肠道梗阻、肠道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饮食因素(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过度节食)以及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生理期激素变化影响),出现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严重不适需就医,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缓解。 一、肠道蠕动异常相关原因 肠道的正常蠕动对于粪便的顺利排出至关重要。如果肠道蠕动功能出现紊乱,比如蠕动减慢,就会导致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使得粪便干结,进而引发便秘,同时可能伴随小腹痛。例如,一些老年人由于胃肠功能逐渐衰退,肠道蠕动能力下降,相对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长期缺乏运动的人,肠道蠕动也会相应变缓,增加便秘小腹痛的发生风险。 二、肠道梗阻相关情况 肠道梗阻是指肠道内容物通过障碍,这也会引起便秘和小腹痛。比如肠粘连可能会导致部分肠道不通畅,使得粪便无法正常通过,从而出现便秘,并且梗阻部位以上的肠道会因积气积液而产生腹痛。对于有腹部手术史的人群,肠粘连的发生几率相对较高,也就更易出现因肠道梗阻导致的便秘小腹痛。 三、肠道疾病相关因素 1.肠易激综合征:这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患者的肠道较为敏感,容易出现肠道运动功能紊乱和内脏高敏感性。除了便秘症状外,往往还会伴有小腹痛,疼痛程度和性质多样,且可能在排便后有所缓解。女性患肠易激综合征的几率相对可能略高一些,其发病可能与精神因素、饮食等多种因素有关。 2.炎症性肠病:像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肠道存在炎症病变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肠道蠕动异常、黏膜受损等,进而出现便秘、小腹痛,还可能伴有腹泻、黏液脓血便等其他症状。这类疾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自身免疫等多种因素相关,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病,但在中青年人群中相对常见。 四、饮食因素相关影响 长期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会使肠道内粪便的体积难以维持正常,肠道蠕动缺乏足够的“推动力”,容易引发便秘,进而可能伴随小腹痛。比如一些平时偏好精细食物,很少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人,就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另外,过度节食的人,由于摄入食物量过少,也会影响肠道的正常消化和蠕动功能,导致便秘小腹痛。 五、精神心理因素相关作用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植物神经系统对肠道的调节,从而导致肠道蠕动失调,出现便秘小腹痛的情况。例如,一些面临较大工作压力的人群,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就可能出现这种胃肠功能紊乱的表现。女性在生理期前后,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也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进而影响肠道功能,增加便秘小腹痛的发生可能。 如果出现便秘小腹痛的情况,应及时关注自身情况,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严重不适,如呕吐、便血等,应尽快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具体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心态等,对于预防和缓解便秘小腹痛有重要意义。
2025-10-16 13:54:21 -
胃肠感冒一般需要几天能好
胃肠感冒痊愈时间有个体差异,普通成人一般3-7天可恢复,受病情严重程度、年龄、生活方式、是否及时治疗及措施影响,儿童、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需密切观察脱水等情况,老年人用药要防相互作用且监测基础病。 影响胃肠感冒痊愈时间的因素 病情严重程度:如果患者症状较轻,仅表现为轻度的恶心、呕吐、腹泻,没有出现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恢复相对较快,可能3-5天就能好转;若患者症状较重,出现频繁剧烈的呕吐、腹泻,伴有高热、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恢复时间则会延长,可能需要7天甚至更长时间。 年龄因素 儿童: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成人不够完善,胃肠功能也较为脆弱。一般来说,体质较好的儿童胃肠感冒后,可能5-7天左右恢复,但如果是年龄较小的婴儿,恢复时间可能会有所不同,且婴儿发生脱水等并发症的风险更高,需要更密切关注。例如6个月-2岁的婴幼儿患胃肠感冒时,由于其体液调节能力较弱,若出现腹泻、呕吐,更容易出现脱水,恢复时间可能会受脱水纠正情况等影响而延长。 成人:成人免疫功能相对稳定,若没有基础疾病,普通胃肠感冒通常3-7天可恢复,但如果是有基础疾病的成人,如患有糖尿病、慢性肝病等,胃肠感冒后恢复时间可能会延长,因为基础疾病可能影响身体的整体恢复能力,且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考虑基础疾病与胃肠感冒治疗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生活方式:患病期间的生活方式对恢复时间有影响。如果患者能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劳累,同时注意饮食调整,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面条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那么有利于身体恢复,可缩短病程;反之,如果患者患病期间继续熬夜、过度劳累,或者不注意饮食,继续食用不易消化或刺激性食物,会加重胃肠负担,导致恢复时间延长。 是否及时治疗及治疗措施:及时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有助于缩短病程。如果患者患病后能及时就医,根据病情进行相应治疗,如出现脱水进行补液治疗,出现呕吐给予止吐对症处理等,一般恢复会相对较快;若患者患病后未及时治疗,病情可能会迁延不愈,恢复时间也会相应延长。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胃肠感冒时,家长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体温、腹泻及呕吐情况等。一旦出现精神萎靡、尿量明显减少、皮肤干燥等脱水表现,或高热不退等情况,需立即就医。同时,要注意给儿童适当补充水分,可以少量多次饮用口服补液盐溶液,以预防脱水,饮食上要更加注重清淡、易消化,避免因胃肠功能尚未完全恢复而加重胃肠负担。 老年人:老年人胃肠感冒后恢复时间可能较长,且老年人多伴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在治疗胃肠感冒时,要特别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老年人使用止吐、止泻药物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情况,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药物容易在体内蓄积,所以用药需要更加谨慎,同时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如血糖、血压等,因为胃肠感冒可能会影响基础疾病的稳定。
2025-10-16 13:53:23 -
剖腹产后为什么便秘
剖腹产后便秘原因包括活动减少、腹直肌分离与盆底肌变化、激素变化、饮食因素、心理因素;应对措施有适当活动、饮食调整、腹部按摩、心理调节,尤其高龄等特殊产妇更要注重相关措施,严重时及时就医勿滥用泻药。 腹直肌分离与盆底肌变化:怀孕过程中,子宫增大可导致腹直肌分离,产后盆底肌也会处于相对松弛状态,这会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功能。肠道蠕动力量减弱,使得粪便排出困难,容易造成便秘。比如腹直肌分离会使腹部对肠道的支撑等功能受到影响,进而干扰肠道的正常运动。 激素变化:产后体内激素水平发生较大变化,孕激素水平迅速下降等情况会影响肠道的平滑肌功能,导致肠道蠕动减慢。在孕期,孕激素水平较高时对肠道平滑肌有一定的松弛作用,产后孕激素水平降低,这种松弛作用减弱,肠道蠕动就会变缓,引发便秘。 饮食因素:产后为了促进身体恢复和保证乳汁分泌,产妇往往会摄入较多高蛋白、高脂肪食物,而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相对不足。膳食纤维能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摄入不足则易引起便秘。例如,若每天蔬菜摄入量低于300克,就可能不能满足肠道对膳食纤维的需求。 心理因素:剖腹产手术带来的身体创伤以及对自身和新生儿健康的担忧等,会使产妇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可通过神经调节影响胃肠功能,导致胃肠蠕动紊乱,引发便秘。比如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的产妇,其自主神经功能容易失调,进而影响肠道的正常运动。 剖腹产后便秘的应对措施 适当活动: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尽早进行适量活动。术后24小时左右可在床上进行翻身、四肢活动等,术后1-2天可在家人协助下坐起、床边站立等,逐渐增加活动量。适当活动能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改善便秘情况。比如术后第一天在床上进行简单的四肢屈伸运动,每次5-1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 饮食调整: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如菠菜、芹菜、西兰花等,每天可摄入500克左右)、水果(如香蕉、苹果、橙子等,每天可吃200-300克),同时保证适量的粗粮摄入,如燕麦、玉米等。还应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饮水1500-2000毫升左右,以保持大便湿润,利于排出。 腹部按摩:产妇可在饭后半小时左右,取仰卧位,将双手搓热后放在腹部,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进行环形按摩,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通过按摩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粪便排出。 心理调节:家人要多关心产妇,帮助其缓解焦虑情绪。产妇自己也可通过听音乐、与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放松心情,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有助于改善胃肠功能,缓解便秘。 对于剖腹产术后的产妇,尤其是高龄产妇、本身有慢性便秘病史或孕期就有便秘倾向的产妇,更要注重采取上述措施来预防和缓解便秘。同时,要密切关注便秘情况,如果便秘严重且通过上述非药物干预措施无法缓解,应及时就医,但切勿自行滥用泻药等药物,以免对身体恢复和哺乳等造成不良影响。
2025-10-16 13:49:58 -
打嗝很大声怎么回事
打嗝可由多种因素引起,生理性因素包括进食过快或过饱会吸入空气、吞咽空气过多如嚼口香糖等;病理性因素有胃部疾病(胃炎、胃溃疡)、膈肌病变(膈肌炎症、膈肌肿瘤)、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意外、颅内肿瘤);其他因素包含药物因素(部分药物有打嗝不良反应)和环境因素(突然寒冷刺激致膈肌痉挛)。 一、生理性因素 (一)进食过快或过饱 当人进食过快时,会吸入较多空气,同时大量食物进入胃肠道也可能刺激胃肠道相关神经,从而引发打嗝。例如,短时间内大量饮用碳酸饮料,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胃内,会导致胃内气体增多,引起打嗝,这种情况在各年龄段人群中都可能出现,尤其在儿童因好奇心快速饮用碳酸饮料时较易发生。过饱饮食会使胃部扩张,刺激膈肌,进而导致打嗝,对于成人暴饮暴食后以及儿童一次性进食过多高能量食物时都可能出现。 (二)吞咽空气过多 比如习惯性吞咽口水、嚼口香糖等行为,会使口腔不断吞咽空气,这些空气进入胃肠道后,可能引起打嗝。儿童在玩耍时频繁嚼口香糖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而成人在紧张时不自觉吞咽口水也可能导致吞咽空气过多引发打嗝。 二、病理性因素 (一)胃部疾病 1.胃炎:各种原因引起的胃炎,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胃炎,会影响胃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胃内食物消化不完全,产生气体,刺激膈肌引起打嗝。胃炎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儿童可能因饮食不卫生等感染幽门螺杆菌引发胃炎,成人则可能因长期不良饮食习惯、药物刺激等导致胃炎。 2.胃溃疡:胃溃疡患者的胃黏膜存在损伤,食物刺激溃疡面后,可能影响胃的排空和气体调节,导致打嗝。胃溃疡在成人中较为常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因素有关。 (二)膈肌病变 1.膈肌炎症:膈肌发生炎症时,会受到刺激而引起打嗝,如胸膜炎累及膈肌时,炎症刺激可导致膈肌痉挛,引发打嗝,这种情况在各年龄段都可能因胸膜炎等疾病发生。 2.膈肌肿瘤:膈肌部位的肿瘤可能压迫膈肌或影响其正常功能,从而导致打嗝,虽然相对较少见,但各年龄段都有可能出现。 (三)神经系统疾病 1.脑血管意外:如脑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意外发生后,可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对膈肌的调节,导致打嗝。这类情况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因为这些基础疾病容易引发脑血管意外。 2.颅内肿瘤:颅内肿瘤可能压迫或侵犯相关神经,影响神经对膈肌的控制,从而引起打嗝,各年龄段都有发生可能,但相对少见。 三、其他因素 (一)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能引起打嗝的不良反应,例如化疗药物、麻醉药物等。在使用这些药物的患者中可能出现打嗝情况,不同药物引起打嗝的机制不同,比如部分化疗药物可能影响胃肠道神经功能导致打嗝。 (二)环境因素 突然的寒冷刺激可能导致膈肌痉挛,引起打嗝,这种情况在儿童和成人中都可能出现,尤其是儿童对寒冷环境更敏感,在冬季穿着过少时可能因寒冷刺激引发打嗝。
2025-10-16 13:49: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