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对儿童呼吸、消化性疾病诊治有一定水平,擅长婴幼儿过敏性胃肠病,营养性疾病,儿童喂养,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慢性腹泻病、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再发性腹痛、再发性呕吐、胰腺炎、排便异常以及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诊治。
向 Ta 提问
1989年6月毕业于广州医学院医疗系,目前是广东优生优育儿童营养与健康委员会主任委员。热心社会公益工作,积极参与义诊、儿科知识的讲座,多方面为儿童服务。
展开-
发烧后出汗好不好
发烧后出汗有积极方面,如可调节体温、助代谢废物排出,但也需注意过度出汗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及出汗后要及时换衣防着凉,不同人群发烧后出汗需依自身特点采取措施保障健康。 一、发烧后出汗的积极方面 1.体温调节方面 当人体发烧时,机体启动体温调节机制。出汗是体温调节的一种重要方式。汗液蒸发会带走热量,从而帮助降低体温。例如,在感染性发热中,病原体入侵人体后,免疫系统被激活,机体产热增加,而通过出汗,汗液蒸发散热,使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范围。从生理学角度看,汗腺分泌汗液,汗液中的水分蒸发时吸收热量,这是人体自我调节体温的有效途径。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如儿童发烧后出汗,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相对不完善,但出汗同样可以通过蒸发散热来降低体温,只是儿童在出汗时需要注意补充水分,防止脱水。 2.身体代谢与恢复方面 出汗有助于身体代谢废物的排出。在发烧过程中,身体的代谢处于相对紊乱状态,出汗可以促进一些代谢产物随着汗液排出体外,有利于身体恢复正常的代谢功能。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比如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发烧后出汗,出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身体的代谢循环,帮助身体从发烧引起的不适状态中恢复过来。 二、发烧后出汗需注意的情况 1.过度出汗的问题 如果发烧后出汗过多,可能会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问题。例如,大量出汗会使身体丢失过多的水分和钠、钾等电解质。对于婴幼儿来说,他们的体液调节能力较弱,过度出汗更容易出现脱水现象,表现为尿量减少、精神萎靡等。这是因为婴幼儿的身体含水量相对较高,而出汗量如果超过身体的代偿能力,就会引起内环境的失衡。对于老年人,他们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包括肾脏的浓缩功能等,过度出汗也容易导致电解质紊乱,影响心脏、神经等系统的正常功能。 2.出汗后的护理问题 发烧后出汗时,要注意及时更换潮湿的衣物,避免着凉。因为出汗后皮肤表面潮湿,若不及时更换衣物,身体热量继续散发,加上环境温度等因素,容易导致再次着凉,可能会使病情反复。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更换衣物的频率和方式需要注意。例如,儿童发烧后出汗,衣物要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方便及时更换;老年人皮肤相对较薄、敏感,更换衣物时要动作轻柔,避免擦伤皮肤。 总之,发烧后出汗在一定程度上是身体自我调节体温和恢复的表现,但需要关注出汗的量以及出汗后的护理等问题,以确保身体能够顺利从发烧状态恢复,不同人群在发烧后出汗时要根据自身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障健康。
2025-10-20 13:58:05 -
吃了退烧药还是不退烧怎么办
发烧后吃退烧药不退烧需明确机制并观察病情,可采取物理降温与调整环境等非药物降温措施,若体温持续不降或伴随症状加重等要及时就医,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等发烧不退烧有不同处理要点,需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评估和治疗。 一、明确发烧机制与观察病情 发烧是身体免疫系统对抗感染的一种反应,吃退烧药后不退烧可能是因为药效还未完全发挥、病情本身处于发展阶段或存在特殊情况。首先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精神状态、伴随症状等。比如持续高热伴有精神萎靡、抽搐、呼吸急促等情况需高度重视。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对体温变化更敏感,婴儿可能表现为嗜睡、拒奶等;成人则可能更关注自身乏力等情况。 二、采取非药物降温措施 1.物理降温 适用于各年龄段:可以用湿毛巾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对于儿童,要注意使用温水,避免过冷刺激。比如用32-34℃的温水擦拭,每次擦拭时间10-15分钟左右。 儿童特殊情况:婴儿不建议常规使用酒精擦浴,因为婴儿皮肤薄嫩,酒精容易通过皮肤吸收导致不良反应。可使用退热贴,退热贴贴在额头等部位,利用凝胶中水分的蒸发起到降温作用。 2.调整环境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一般维持在22-25℃左右,湿度50%-60%。对于儿童,要注意衣物穿着不宜过多过厚,以宽松、轻薄为宜,利于散热;成人也应避免穿着过紧过厚的衣物。 三、进一步就医评估 1.及时就诊情况 如果经过非药物降温等处理后,体温仍持续不降,或伴随症状加重,如高热伴剧烈头痛、呕吐等,需及时就医。对于儿童,尤其是3个月以下婴儿出现发热不退烧情况,应立即就医,因为婴儿免疫系统不完善,病情变化快。 就医时要向医生详细描述病史,包括发烧持续时间、最高体温、伴随症状、既往病史等。医生可能会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以明确发烧的原因是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等,从而进行针对性治疗。 2.特殊人群处理 老年人:老年人发烧不退烧需格外谨慎,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存在多种基础疾病。要密切关注其意识状态、水合状况等。就医时要告知医生是否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病史,医生会综合评估后进行相应检查和治疗。 孕妇:孕妇发烧不退烧要及时就医,因为孕妇的特殊生理状态,用药需要特别谨慎。医生会在保障孕妇和胎儿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评估和处理,如通过物理降温等措施先稳定体温,再进一步查找发烧原因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2025-10-20 13:58:04 -
发烧一直不退烧是什么原因
持续发烧不退烧的原因包括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有细菌、病毒、支原体感染等;非感染性因素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中暑、重度脱水等。儿童和老年人持续发烧不退烧各有特点,儿童感染性因素更常见,老年人需兼顾感染与非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患者会出现高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流感病毒感染后病程一般持续1-2周,但部分患者可能发烧持续时间较长。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也常表现为长时间发烧,可伴有咽痛、淋巴结肿大等表现,血常规中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可见异型淋巴细胞。 支原体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支原体肺炎,患者多为中等度发热,也有部分患者持续高烧不退,同时伴有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胸部影像学检查可见肺部浸润影。 非感染性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患者可出现发热,热型不规则,同时伴有面部红斑、关节痛、口腔溃疡等多系统受累表现,实验室检查可见自身抗体阳性,如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阳性。类风湿关节炎也可出现发烧症状,多为低热,病情活动时可出现高热,伴有关节肿胀、疼痛、畸形等表现,类风湿因子等自身抗体可呈阳性。 恶性肿瘤: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中异常的白细胞大量增殖,抑制了正常造血功能,同时肿瘤细胞释放的肿瘤坏死因子等致热物质,可导致持续发烧,患者还可伴有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异常,骨髓穿刺可明确诊断。肝癌、肺癌等实体肿瘤患者,在肿瘤生长过程中也可能出现癌性发热,多为低热或中等度发热,也有少数患者持续高烧,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及肿瘤标志物检测等协助诊断。 其他情况:中暑也可导致发烧不退烧,在高温环境下暴露过久,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患者出现高热,体温可超过38℃,同时伴有口渴、乏力、头晕等症状。重度脱水患者由于机体体液不足,散热功能受到影响,也可能出现发烧,同时有皮肤干燥、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 对于儿童来说,持续发烧不退烧需要特别关注,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性因素更为常见,如幼儿急疹,一般发热3-5天后出疹,热退疹出,但也有个别儿童发热时间可能稍有不同;儿童川崎病也会出现长时间发烧,多为持续5天以上的高热,伴有球结膜充血、口唇皲裂、手足硬性水肿等表现。对于老年人,持续发烧不退烧要考虑感染可能,同时老年人基础疾病多,自身免疫功能低下,肿瘤等非感染性因素也要警惕,需要全面评估。
2025-10-20 13:57:47 -
36.8度算低烧吗
36.8℃处于正常体温范围,不同人群体温特点不同,儿童体温易受多种因素影响但36.8℃属正常,成人36.8℃是正常生理状态体现,特殊病史人群需密切关注,体温监测要注意测量方法规范、多次测量综合判断、结合症状判断。 一、正常体温范围及低烧定义 正常人体温一般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口腔温度正常范围约为36.3℃~37.2℃,直肠温度比口腔温度高0.3℃~0.5℃,腋下温度正常范围通常是36.0℃~37.0℃。低烧一般指腋下体温在37.3℃~38℃之间,所以36.8℃不属于低烧范畴,处于正常体温区间内。 二、不同人群体温特点及相关影响 (一)儿童人群 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体温易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活动、进食、环境温度等。一般来说,儿童腋下体温36.8℃属于正常,在儿童日常护理中,需注意根据环境适时增减衣物,若儿童活动后体温短时间略有波动,但很快能恢复至36.8℃左右且无其他不适症状,通常无需过度担忧。 (二)成人人群 对于成人,36.8℃的体温也是正常的生理状态体现。成人在正常生活状态下,如安静休息时,体温维持在36.8℃属于正常体温范围,此时身体的各项生理机能处于正常运转状态,代谢等过程都在有序进行。 (三)特殊病史人群 若本身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比如患有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虽然体温36.8℃在正常范围,但仍需密切关注自身整体健康状况,因为这类人群的身体机能可能相对脆弱,即使体温正常,也可能因基础疾病出现其他方面的不适,需要定期监测身体各项指标变化。 三、体温监测的注意事项 (一)测量方法规范 无论是测量口腔温度、直肠温度还是腋下温度,都要遵循正确的操作方法。例如测量腋下温度时,要将腋窝擦干,体温计水银端夹紧,保持5~10分钟再读取数值;测量口腔温度时,要注意避免咬破体温计等。不同的测量方法有其各自的准确性要求,规范操作才能得到可靠的体温数据。 (二)多次测量综合判断 单次的体温测量可能会因各种偶然因素出现偏差,所以建议在不同时间多次测量体温。比如早晚各测量一次,取平均值来综合判断体温情况。这样能更准确地了解自身的体温波动规律,避免因一次测量结果的偶然误差而误判体温状态。 (三)结合症状判断 虽然36.8℃体温正常,但如果同时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咳嗽、乏力、头痛等,即使体温正常也不能掉以轻心,需要进一步观察或就医检查,因为有些疾病可能在体温尚未明显升高时就已出现其他临床表现。
2025-10-20 13:57:46 -
心肌酶谱五项的意义
心肌酶谱五项包括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这些指标在心肌梗死、心肌炎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但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其他检查结果等进行综合判断,治疗方法包括休息、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其他治疗。 1.AST:存在于心肌、肝脏、骨骼肌、肾脏等组织中,当这些组织受损时,AST可释放入血,导致血清AST水平升高。AST升高程度通常与心肌损伤程度相关,但其特异性不高,其他疾病如肝炎、肾炎等也可能导致AST升高。 2.LDH: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组织中,以心肌、骨骼肌、肾脏含量较高。LDH升高提示心肌损伤,但在心肌梗死发生后,LDH升高相对较晚,且持续时间较长。 3.α-HBDH:与LDH同工酶类似,主要存在于心肌中,其升高程度与心肌损伤程度相关,对心肌梗死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4.C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心肌、脑组织中,在心肌梗死发生后,CK迅速升高,峰值在发病后3~8小时,2~3天恢复正常。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中,对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其升高程度与心肌梗死面积相关。 5.其他:心肌酶谱五项还包括一些其他酶,如谷草转氨酶(AST/GOT)、谷丙转氨酶(ALT/GPT)等,这些酶在心肌梗死、肝炎等疾病中也可能升高,但特异性不如AST、LDH等。 需要注意的是,心肌酶谱五项的检测结果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心电图等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此外,一些生理因素如剧烈运动、发热、感染等也可能导致心肌酶谱五项升高,因此在解读心肌酶谱五项结果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对于心肌酶谱五项升高的患者,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在治疗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休息: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减轻心脏负担。 2.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进行治疗。 3.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心肌梗死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手术治疗。 4.其他治疗:如吸氧、纠正心律失常等。 总之,心肌酶谱五项是诊断心肌梗死等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但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其他检查结果等进行综合判断。对于心肌酶谱五项升高的患者,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2025-10-20 13:57: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