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对儿童呼吸、消化性疾病诊治有一定水平,擅长婴幼儿过敏性胃肠病,营养性疾病,儿童喂养,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慢性腹泻病、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再发性腹痛、再发性呕吐、胰腺炎、排便异常以及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诊治。
向 Ta 提问
1989年6月毕业于广州医学院医疗系,目前是广东优生优育儿童营养与健康委员会主任委员。热心社会公益工作,积极参与义诊、儿科知识的讲座,多方面为儿童服务。
展开-
脚底发热是什么原因
脚底发热可因生理性因素中运动活动后足部肌肉收缩产热或穿着过厚不透气鞋袜致散热不畅引起,病理性因素包含阴虚火旺伴潮热盗汗等症状、甲状腺功能亢进伴心慌多汗等表现、周围神经病变如糖尿病或维生素B12缺乏等导致末端感觉异常、感染性疾病致局部炎症红肿胀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因精神紧张等出现,特殊人群里儿童需警惕感染性疾病等、老年人关注基础疾病及血管老化、女性生理期或更年期因激素变化、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糖防病变。 一、生理性因素 1.运动或活动后:长时间行走、跑步等运动时,足部肌肉频繁收缩,血液循环加速,局部产热增多,可出现脚底发热感,通常休息后可缓解。 2.穿着因素:穿着过厚、不透气的鞋袜,导致足部散热不畅,热量积聚,引起脚底发热。 二、病理性因素 1.阴虚火旺:中医范畴中,阴液亏虚不能制阳,虚火内生,可表现为脚底发热,常伴有潮热盗汗、五心烦热(手心、脚心、心胸发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常见于长期熬夜、过度劳累、久病伤阴者。 2.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致机体代谢亢进,产热增加,可出现脚底发热,多伴心慌、多汗、易激动、体重减轻等表现,需结合甲状腺功能检查明确。 3.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长期高血糖损伤周围神经,可引起肢体末端感觉异常,包括脚底发热、麻木、刺痛等,常见于糖尿病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不佳者。 其他周围神经病变:如维生素B12缺乏、慢性酒精中毒等也可能影响神经功能,导致脚底发热。 4.感染性疾病:足部皮肤感染(如甲沟炎、足癣合并感染等)时,局部炎症反应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出现脚底发热,多伴局部红、肿、痛等表现。 5.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焦虑抑郁等可影响自主神经调节,导致躯体感觉异常,出现脚底发热,常伴情绪波动、睡眠障碍等。 三、特殊人群特点 1.儿童:儿童脚底发热需警惕感染性疾病,如呼吸道感染等全身感染可能波及局部,同时注意是否为生理性活动后,若伴有发热、精神差等表现需及时就医。 2.老年人:老年人脚底发热需关注基础疾病,如是否合并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等,同时考虑血管老化导致血液循环调节能力下降,易出现局部发热或发凉等异常感觉。 3.女性:部分女性在生理期或更年期可能因激素变化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出现脚底发热,需注意情绪调节和休息。 4.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定期监测足部情况,预防周围神经病变及感染,出现脚底发热时需警惕病情变化。
2025-10-20 13:57:10 -
头疼发烧浑身酸痛怎么办
出现头疼发烧浑身酸痛时,先初步判断是普通感冒还是其他严重疾病导致,普通感冒可通过休息、物理降温、补充水分缓解,若伴随剧烈呕吐、意识模糊等严重情况或持续高热不退需及时就医,普通感冒症状渐缓可观察,不同年龄人群处理有别。 一、初步判断与观察 首先要区分是普通感冒引起的头疼发烧浑身酸痛还是其他更严重疾病导致。如果是普通感冒,观察体温情况,若体温在38.5℃以下,可先尝试非药物缓解方式;若体温超过38.5℃且伴随严重不适,需进一步考虑就医。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处理略有不同,儿童身体机能与成人不同,老人可能有基础疾病需更谨慎对待。 二、非药物缓解措施 休息:保证充足睡眠,让身体有恢复能量的时间。无论是儿童、成人还是老人,充足休息都有助于免疫系统对抗疾病。儿童可能需要更多睡眠时间,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老人休息时要注意体位舒适,避免因休息姿势不当加重不适。 物理降温:如果体温不是特别高,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用湿毛巾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利用水分蒸发带走热量。儿童皮肤较娇嫩,擦拭时力度要轻;老人皮肤血液循环相对缓慢,擦拭温度要适宜,避免过冷刺激。对于成人,也可通过擦拭达到降温目的,但要注意不要让身体着凉。 补充水分:多喝水能促进新陈代谢,帮助身体排出毒素。无论是哪个年龄段,都应适当多喝温水。儿童要少量多次饮水,防止一次饮水过多引起呕吐;老人饮水要注意速度,避免呛咳,可分时段饮用。 三、就医情况判断 需及时就医的情况:如果头疼发烧浑身酸痛伴随剧烈呕吐、意识模糊、呼吸困难、颈部僵硬、持续高热不退(如儿童体温持续39℃以上超过24小时,成人持续38.5℃以上超过3天)等情况,可能是脑膜炎、肺炎等严重疾病引起,需立即就医。儿童出现上述症状要格外重视,因为儿童病情变化相对较快;老人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出现这些症状更要及时就医,防止基础疾病加重。 可观察等待的情况:若只是普通感冒引起的轻度头疼发烧浑身酸痛,体温在38.5℃以下,通过休息、物理降温、补充水分等措施后症状逐渐缓解,可继续观察。但要注意观察症状变化情况,如头疼是否减轻、体温是否有反复等。儿童普通感冒症状缓解相对成人可能慢一些,仍需密切关注;老人即使症状缓解也应多休息几日,防止病情反复。 总之,当出现头疼发烧浑身酸痛时,首先进行初步判断,采取合适的非药物缓解措施,根据症状变化决定是否就医,不同年龄人群要结合自身特点进行相应处理。
2025-10-20 13:57:09 -
经常发热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经常发热原因复杂,包括感染性因素(病毒、细菌感染)和非感染性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其他非感染性因素),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出现经常发热应及时就医全面检查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治疗,儿童、老年人等需结合自身特点排查处理。 细菌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是常见的能引起经常发热的细菌感染原因,肺结核患者多有午后低热、盗汗、乏力等表现,若为肺外结核,发热表现可能不典型但也会反复;布鲁氏菌感染也会导致反复发热,有接触牲畜等相关暴露史的人群需警惕。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老年人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细菌感染后更易出现反复发热,且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需仔细排查。 非感染性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育龄女性,患者可出现反复发热,还伴有面部红斑、关节痛、口腔溃疡等多系统受累表现;类风湿关节炎也会有发热症状,多为低热或中等度热,同时伴有关节肿胀、疼痛、畸形等表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与自身免疫系统紊乱有关,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均可能参与其发病,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发病情况有差异,女性相对更易患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 恶性肿瘤:白血病患者常出现反复发热,多为低热或高热,同时伴有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淋巴瘤患者也会有发热症状,可呈持续性发热或周期性发热,还伴有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等。恶性肿瘤引起发热的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肿瘤组织坏死、释放肿瘤坏死因子等有关。不同年龄段人群患恶性肿瘤的类型有所不同,老年人常见的恶性肿瘤如肺癌、结直肠癌等也可能伴有发热表现。 其他非感染性因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亢进,产热增加,可出现反复低热,同时伴有心慌、手抖、消瘦等表现;中暑也可导致发热,在高温环境下暴露时间过长,机体散热困难,就会出现发热情况,尤其在夏季高温天气,户外活动较多的人群如劳动者等易发生中暑发热。对于儿童来说,若存在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良等先天性疾病,也可能出现反复发热情况,需结合具体病情分析。 经常发热的原因较为复杂,涉及多方面因素。当出现经常发热情况时,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包括血常规、病原体检测、自身抗体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测等相关检查,以明确发热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不同人群在面对经常发热时,需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排查和处理,比如儿童发热需特别关注是否有感染等情况,老年人发热则要警惕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的可能。
2025-10-20 13:57:08 -
后背出汗
后背出汗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生理因素、疾病因素、药物副作用等。如果出汗异常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评估和诊断。 1.生理因素 环境温度过高:在炎热的环境中或穿着过多衣物时,身体为了散热会通过出汗来调节体温,后背出汗可能是常见的现象。 运动:剧烈运动后,身体会通过出汗来降低体温,后背出汗也可能较为明显。 紧张或焦虑:情绪紧张或焦虑时,身体可能会出现出汗反应,包括后背。 激素变化:女性在生理期、怀孕期间或更年期时,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导致出汗增加。 对于生理因素引起的后背出汗,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调整环境温度:保持舒适的室内温度,避免过度炎热或寒冷。 穿着合适的衣物:根据天气和活动情况选择适当的衣物,避免过多或过少。 放松和减压:通过深呼吸、冥想、放松技巧等方式减轻紧张和焦虑情绪。 2.疾病因素 感染:某些感染性疾病,如感冒、肺炎、结核病等,可能导致发热和出汗,后背出汗也可能是其中之一。 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嗜铬细胞瘤等内分泌疾病可能引起出汗异常。 神经系统疾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也可能导致出汗问题。 其他:某些慢性疾病,如心脏病、肾脏疾病、糖尿病等,可能影响身体的代谢和调节功能,导致出汗异常。 如果后背出汗伴有其他症状,如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心悸、手抖等,或出汗情况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以确定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3.药物副作用 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出汗异常,包括抗抑郁药、降压药、降糖药等。如果正在服用某种药物且出现后背出汗等不适,应咨询医生,了解是否与药物有关,并考虑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4.其他注意事项 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清洁后背的汗水,避免滋生细菌和感染。 饮食调整:适量摄入水分,避免过度饮酒和摄入咖啡因,以免加重出汗问题。 注意个人卫生:勤换内衣内裤,保持皮肤干爽。 对于儿童,后背出汗可能与生理因素、感染或其他疾病有关。如果儿童出汗过多且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发热、咳嗽、哭闹不安等,应及时就医。同时,家长应注意保持儿童的舒适和清洁,避免过度包裹和穿着过多衣物。 总之,后背出汗可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也可能提示潜在的健康问题。如果出汗情况异常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评估和诊断。根据具体原因,医生可能会给予相应的治疗建议和指导。
2025-10-20 13:56:51 -
375是发烧吗
人体正常体温因测量部位不同有差异,腋下正常范围36.0℃-37.0℃,37.5℃属轻度发热,儿童、成人、老年人37.5℃时情况不同,儿童要观察精神等并处理,成人可能因多种因素致热需关注变化,老年人要格外留意可能病因及不适及时就医。 一、正常体温范围 人体正常体温一般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口腔温度正常范围约为36.3℃~37.2℃,直肠温度略高于口腔温度,约为36.5℃~37.7℃,腋下温度相对较低,正常范围通常是36.0℃~37.0℃。 二、37.5℃是否算发烧 一般来说,腋下温度达到37.0℃~37.2℃可视为低热,37.3℃~38.0℃属于轻度发热,所以37.5℃属于轻度发热范畴。不过,体温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比如运动后、进食后、环境温度较高时等,可能会出现暂时的体温升高至37.5℃的情况,但通常这种波动是短暂的,且脱离相关影响因素后体温会逐渐恢复正常。如果是在安静状态下,多次测量腋下体温均在37.5℃左右,那就要考虑可能存在发热情况。 三、不同人群37.5℃的情况及应对 (一)儿童 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其基础体温可能相对成人略高一些。如果是婴幼儿体温37.5℃,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有无其他伴随症状,如咳嗽、流涕、腹泻等。因为儿童免疫力相对较弱,轻微的感染等情况就可能导致体温升高到37.5℃。要注意给孩子适当减少衣物,保证环境通风凉爽,多让孩子饮用温水,促进新陈代谢。如果孩子精神状态良好,没有其他明显不适,可以先进行物理降温观察;但如果孩子精神萎靡、哭闹不止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 (二)成人 对于成人来说,37.5℃的发热可能是由于轻度感染(如病毒性感冒早期)、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因素引起。如果是因轻度病毒性感冒导致,可通过多休息、保证充足睡眠来促进身体自我恢复,同时注意饮食清淡营养。但如果发热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头痛、咽痛加剧、咳嗽咳痰加重等情况,也需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进行相应处理。 (三)老年人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体温调节功能也有所下降。老年人出现37.5℃的体温情况需要格外关注,可能是潜在的感染性疾病(如肺炎等,老年人肺炎有时临床表现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低热)或其他慢性疾病活动等原因引起。要密切监测老年人的体温变化以及有无其他身体不适,如是否有乏力、食欲减退等表现,必要时应及时送医进行详细检查,因为老年人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和迅速。
2025-10-20 13:56: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