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婉儿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对儿童呼吸、消化性疾病诊治有一定水平,擅长婴幼儿过敏性胃肠病,营养性疾病,儿童喂养,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慢性腹泻病、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再发性腹痛、再发性呕吐、胰腺炎、排便异常以及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1989年6月毕业于广州医学院医疗系,目前是广东优生优育儿童营养与健康委员会主任委员。热心社会公益工作,积极参与义诊、儿科知识的讲座,多方面为儿童服务。

展开
个人擅长
对儿童呼吸、消化性疾病诊治有一定水平,擅长婴幼儿过敏性胃肠病,营养性疾病,儿童喂养,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慢性腹泻病、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再发性腹痛、再发性呕吐、胰腺炎、排便异常以及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诊治。 展开
  • 胸闷气短怎么办吃什么药

    胸闷气短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心脏疾病、肺部疾病、贫血、情绪压力等,在选择药物治疗之前,需要明确病因,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注意避免诱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观察症状变化。 1.就医检查:如果胸闷气短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询问病史,并可能建议进行一些辅助检查,如心电图、胸部X光、血液检查等,以确定病因。 2.治疗病因: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是关键。例如,如果是心脏疾病引起的胸闷气短,可能需要使用药物(如抗心律失常药物、降脂药物等)或采取其他治疗方法(如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如果是肺部疾病导致的,可能需要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如果是贫血引起的,可能需要补充铁剂或其他造血原料。 3.药物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开具一些药物来缓解胸闷气短症状。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药物: 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可以扩张支气管,减轻气道狭窄和痉挛,缓解呼吸困难。 抗抑郁药:对于因情绪问题引起的胸闷气短,可能会使用抗抑郁药来改善情绪和减轻症状。 抗凝药物:如果胸闷气短是由于心脏疾病引起的血栓栓塞导致的,可能会使用抗凝药物来预防血栓形成。 其他药物:根据具体情况,医生还可能会开具其他药物,如利尿剂、强心剂等。 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严格按照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增减剂量或更换药物。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避免诱因: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烟雾、粉尘等刺激性物质,避免剧烈运动、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戒烟限酒等,有助于改善身体健康和减轻症状。 观察症状变化:在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胸闷气短症状的变化,如果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不适,应及时告知医生。 特殊人群: 儿童:儿童胸闷气短可能有多种原因,如哮喘、心脏疾病等。在给儿童用药时,应特别谨慎,遵循医生的建议。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药物的耐受性可能较差,用药时需要更加注意。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在使用药物之前,应告知医生怀孕或哺乳情况,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总之,胸闷气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提示身体存在健康问题。在选择药物治疗之前,应首先明确病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诱因,密切观察症状变化,以促进康复。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复诊。

    2025-10-20 13:55:54
  • 手脚发热什么原因

    手脚发热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生理性因运动活动后及环境因素致,休息或脱离相应环境可改善;病理性包括感染性疾病(急慢性)、内分泌疾病(甲亢)、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风湿免疫性疾病;儿童手脚发热需警惕感染性疾病,老年人要考虑基础疾病且注意保暖适度,女性更年期手脚发热多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相关需调节情绪等。 一、生理性因素 1.运动或活动后: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肌肉代谢增强,产热增加,血液循环加快,手脚部位的血液供应增多,可出现手脚发热现象,通常在休息后可逐渐缓解,这是身体正常的生理调节反应。 2.环境因素:当处于高温环境中或穿着过厚时,身体为了散热,皮肤血管扩张,手脚部位血流量增加,也会感觉手脚发热,脱离相应环境或减少衣物后多可改善。 二、病理性因素 1.感染性疾病: 急性感染初期:如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入侵人体后,机体启动免疫反应,可能先出现手脚发热,随后体温逐渐升高,常伴有寒战、乏力等表现,需结合血常规等检查明确感染类型。 慢性感染:某些慢性感染性疾病,如结核杆菌感染,也可能出现手脚发热,多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症状。 2.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机体代谢率增高,产热增加,可出现手脚发热,同时常伴有多汗、心慌、多食易饥、体重减轻等表现,通过甲状腺功能测定(如TSH、FT3、FT4等指标)可辅助诊断。 3.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常见于更年期女性或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者,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交感神经兴奋,导致皮肤血管舒张,出现手脚发热,还可能伴有情绪不稳定、失眠等症状。 4.风湿免疫性疾病: 例如类风湿关节炎,除了关节肿痛、畸形等表现外,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手脚发热,同时可有关节晨僵等症状,需结合自身抗体检测等明确诊断。 三、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手脚发热需警惕感染性疾病,如感冒初期可能先有手脚发热,家长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如咳嗽、流涕等,若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异常,应及时就医。 老年人:老年人手脚发热要考虑基础疾病,如是否有甲状腺疾病、感染性疾病或血管性疾病等,由于老年人机体反应相对迟钝,症状可能不典型,需细致排查,同时注意保暖适度,避免因过度保暖加重手脚发热情况。 女性更年期:此阶段女性出现手脚发热多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相关,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良好心态,可通过适当运动、合理饮食等方式改善,必要时可在医生评估下进行相关调节。

    2025-10-20 13:55:38
  • 真菌有阴性阳性之分

    真菌阴性阳性通过实验室检查判定,阳性提示标本存真菌成分可能相关需结合临床症状判断,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真菌感染需结合患者整体情况分析,常见检测法有直接镜检利用显微镜染色观察形态简便快速但受标本采集质量及真菌数量影响,培养法接种适合培养基依菌落初步判种类可明确但耗时,免疫力正常人群真菌阳性结合症状判是否致病阴性防假阴性,免疫力低下人群阴性也可能有隐性感染风险阳性需及时采取抗真菌措施,检测注意标本采集规范及实验室遵循质控标准。 一、真菌阴性阳性的定义与检测意义 真菌阴性阳性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查结果判定,阳性结果提示标本中存在真菌成分,可能与真菌感染相关;阴性则表示未检测到真菌成分。真菌检测是诊断真菌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阳性结果需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是否致病,阴性结果也不能完全排除真菌感染可能,需结合患者整体情况分析。 二、常见检测方法 (一)直接镜检法 利用显微镜观察标本中真菌形态,常用染色方法有革兰染色、墨汁染色等。例如,新型隐球菌感染时用墨汁染色可观察到带有宽厚荚膜的菌体;假菌丝型念珠菌感染可在镜下看到假菌丝结构。该方法简便快速,但受标本采集质量及真菌数量影响,需经验丰富的检验人员操作。 (二)培养法 将标本接种至适合真菌生长的培养基(如沙保弱培养基),在适宜温度(一般25~28℃)下培养,根据菌落颜色、形态、生长速度等初步判断真菌种类。不同真菌有特征性菌落表现,如白色念珠菌菌落呈奶油色、表面光滑等,该方法可明确真菌种类,但耗时较长,通常需3~7天甚至更久。 三、不同人群差异及注意事项 (一)免疫力正常人群 若检测出真菌阳性,需结合患者是否有发热、局部红肿等感染症状判断是否为致病性真菌感染。若无明显症状,可能为真菌定植,需定期随访;若有症状则需进一步评估并考虑抗真菌治疗。阴性结果时也需关注是否因标本采集不当等因素导致假阴性,必要时可重复检测。 (二)免疫力低下人群 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即使真菌检测阴性也可能存在隐性真菌感染风险,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检测为阳性,往往提示病情较重,需及时采取抗真菌措施。此类人群标本采集及检测时更要严格规范操作,确保结果准确。 (三)检测注意事项 标本采集应规范,避免污染,不同部位标本采集方法有别,如皮肤标本需刮取病变边缘组织,痰液标本需患者深咳留取等。实验室检测过程需遵循质量控制标准,保证检测结果可靠,以准确指导临床诊疗。

    2025-10-20 13:55:37
  • 退烧后全身酸痛无力怎么办

    退烧后要通过保证充足休息与睡眠来恢复体力,适当补充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进行适度轻柔肢体活动,用热敷、按摩等物理方法缓解不适,还需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至适宜范围以助身体恢复。 适当补充营养 碳水化合物:可选择米饭、面条等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食物,为身体提供能量。人体在退烧后需要能量来维持基本生理功能,碳水化合物是快速提供能量的重要来源,每克碳水化合物大约能提供4千卡能量。 蛋白质:摄入鸡蛋、牛奶、鱼肉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助于修复受损的肌肉组织等。蛋白质是身体修复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每克蛋白质大约提供4千卡能量。例如,鸡蛋中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易于人体吸收利用。 维生素: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橙子、菠菜等,补充维生素C等营养素。维生素C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有助于减轻身体的炎症反应,从而缓解全身酸痛的感觉。例如,橙子中维生素C含量较为丰富,每100克橙子大约含有33毫克维生素C。 适度的肢体活动 可以进行一些轻柔的伸展运动,如缓慢的四肢伸展、颈部转动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轻柔的伸展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的紧张和酸痛。例如,缓慢地转动颈部,每次转动3-5圈,每天可进行3-5次,这样能促进颈部血液循环,减轻因退烧后可能导致的颈部肌肉不适。不过,对于儿童来说,要在家长的看护下进行适当活动,避免因活动不当造成二次损伤。 物理缓解方法 热敷:用温热的毛巾敷在酸痛的部位,如肌肉酸痛明显的腿部、腰部等。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一般每次热敷15-20分钟,温度以皮肤感觉温热为宜,不要过烫,以免烫伤皮肤。对于老年人和儿童,要特别注意控制热敷的温度和时间,因为他们的皮肤感觉相对不敏感,更容易受伤。 按摩:轻轻按摩酸痛的肌肉,从远端向近端按摩。按摩可以帮助放松肌肉,促进肌肉内的代谢产物排出,从而缓解酸痛无力感。例如,按摩腿部肌肉时,从脚踝开始,向上按摩至大腿部位,力度要适中,以自己感觉舒适为准。但如果是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按摩时要注意避免力度过大导致血压波动等情况。 环境调节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一般在22-25℃左右,湿度在40%-60%之间。舒适的环境有助于身体处于良好的恢复状态,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以及过干或过湿的环境都可能加重身体的不适,影响恢复进程。对于儿童来说,要根据其年龄和体质来调整室内环境,确保他们在舒适的环境中休息恢复。

    2025-10-20 13:55:36
  • 发烧寒颤时该如何处理

    发烧寒颤时要及时测量体温,保持舒适环境,补充水分,采用物理降温方法,若出现持续高烧不退、伴有严重症状、持续时间长且加重或特殊人群发烧寒颤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一、及时测量体温 使用体温计准确测量体温,了解发烧的程度。不同年龄段正常体温范围略有差异,儿童正常口腔温度为36.2℃~37.3℃,直肠温度比口腔温度高0.3℃~0.5℃,腋下温度较口腔温度低0.2℃~0.4℃;成人正常腋下体温一般在36℃~37℃。如果体温超过38.5℃,可能需要进一步处理,但不能仅以体温作为唯一的药物干预依据,优先考虑非药物方式缓解不适。 二、保持舒适环境 1.温度调节:将室内温度调节至适宜范围,一般22℃~25℃较为合适。避免过热或过冷加重寒颤等不适。对于儿童,要特别注意室内温度的稳定,因为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过冷或过热都可能影响病情。 2.衣物穿着:根据发烧寒颤情况适当增减衣物。如果寒颤明显,可适当增加衣物保暖;当体温上升期过后开始出汗时,应及时减少衣物,利于散热,但要避免着凉。儿童的衣物选择应柔软、透气,方便根据体温变化调整。 三、补充水分 发烧寒颤时身体会丢失较多水分,应适当补充水分。可以饮用温水,少量多次饮用,每天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一般成人每天需饮用1500~2000ml左右,儿童根据年龄和体重有所不同,一般年龄越小,单位体重需水量相对越多。充足的水分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代谢,也有利于散热。 四、物理降温方法 1.擦拭身体:用温水(32℃~34℃)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蒸发散热来降低体温。擦拭时间可适当长一些,每个部位擦拭3~5分钟左右。对于儿童,要轻柔擦拭,避免过度刺激。 2.使用退热贴:将退热贴贴在额头等部位,帮助散热降温。退热贴中的成分可以通过物理方式带走热量,缓解发烧带来的不适。 五、及时就医情况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持续高烧不退(如儿童体温超过39℃,成人持续高于38.5℃且经一般处理无缓解);伴有严重的头痛、呕吐、呼吸困难、抽搐等症状;发烧寒颤持续时间较长且不断加重;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等)的患者出现发烧寒颤等。特殊人群如孕妇发烧寒颤时,由于其身体状况特殊,任何不适都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所以更应谨慎对待,及时就医排查原因;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发烧等情况的耐受能力差,需要及时明确病因进行治疗。

    2025-10-20 13:55:2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