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对儿童呼吸、消化性疾病诊治有一定水平,擅长婴幼儿过敏性胃肠病,营养性疾病,儿童喂养,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慢性腹泻病、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再发性腹痛、再发性呕吐、胰腺炎、排便异常以及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诊治。
向 Ta 提问
1989年6月毕业于广州医学院医疗系,目前是广东优生优育儿童营养与健康委员会主任委员。热心社会公益工作,积极参与义诊、儿科知识的讲座,多方面为儿童服务。
展开-
大人37.8算发烧吗
大人体温37.8℃属低热,要观察监测,非药物可通过多饮温水、温水擦拭身体物理降温,有基础疾病、老年人、妊娠期女性等特殊人群需特别留意,有基础疾病者可能加重病情,老年人表现不典型,妊娠期女性用药需谨慎,要尽快就医明确原因。 一、大人37.8℃算发烧吗 大人体温37.8℃属于低热范畴。正常人体温一般维持在36℃-37℃左右,可因测量部位不同有所差异,比如口腔温度正常范围是36.3℃-37.2℃,直肠温度稍高,在36.5℃-37.7℃,腋下温度相对低些,正常范围是36℃-37℃,所以当大人腋下温度达到37.8℃时,已经超出了正常范围,属于低热情况。 二、低热时的一般应对措施 (一)观察与监测 1.年龄因素:对于成年人来说,要密切关注体温变化情况,可以每隔一段时间用体温计测量腋下体温,了解体温是呈上升趋势还是逐渐回落等。如果是有基础疾病的成年人,比如本身有糖尿病、免疫系统疾病等,更要频繁监测体温,因为这类人群对体温变化可能耐受性不同,且基础疾病可能会因体温异常而受到影响。 2.生活方式:同时要留意自己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像是否有乏力、轻微咳嗽、鼻塞等表现,这些症状有助于辅助判断引起低热的可能原因。 (二)非药物干预 1.饮水:多喝温水,每天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帮助身体散热,一般每天饮水量可在1500-2000毫升左右,具体可根据自身情况调整。 2.物理降温:可以采用温水擦拭身体的方式,比如用32℃-34℃的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每次擦拭时间可在10-15分钟左右。 三、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的情况 (一)有基础疾病的大人 如果本身有心血管疾病,低热时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需要更加谨慎监测体温和身体状况;对于有肺部基础疾病的大人,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低热可能提示病情有变化,需及时就医评估。 (二)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衰退,体温调节能力不如年轻人,当出现37.8℃低热时,要更加留意是否有精神状态改变,比如嗜睡、反应迟钝等情况,因为老年人对低热的耐受和表现可能不典型,一旦发现异常需及时就医。 (三)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出现低热时,要特别谨慎处理,因为某些药物使用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首先要通过物理降温等温和方式先进行处理,同时尽快就医明确低热原因,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适的诊疗,避免自行随意用药。
2025-10-20 13:55:04 -
人体发烧的原理
人体体温通常维持相对稳定,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发烧是因致热原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致产热增加(肌肉活动增强、代谢率升高)、散热减少(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不同年龄段、特殊时期及有基础疾病者发烧表现和处理有别。 一、产热增加的机制 1.肌肉活动增强:当人体受到致热原刺激时,会引起机体的一系列反应,其中包括肌肉的不自主收缩,也就是寒战,这会使产热明显增加。例如,在感染性发热时,病原体及其毒素等作为外源性致热原,会刺激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原,如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等,这些内源性致热原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促使体温调定点升高,此时机体为了达到新的体温调定点,就会通过肌肉寒战等方式增加产热。 2.代谢率升高:一些致热原可影响细胞的代谢过程,使细胞的氧化磷酸化过程加强,虽然ATP生成增加,但其中大部分能量会以热能的形式释放,从而导致机体产热增多。比如,在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中,细菌释放的毒素会影响细胞内的酶系统,使细胞代谢紊乱,产热增加。 二、散热减少的机制 1.皮肤血管收缩:当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出指令使体温调定点升高后,机体的外周血管会收缩,尤其是皮肤血管收缩,这样就会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从而减少热量的散失。例如,在体温上升期,患者往往会感觉发冷,同时皮肤苍白,这就是皮肤血管收缩导致散热减少的表现。 2.汗腺分泌减少:体温调定点升高时,汗腺的分泌会受到抑制,汗液分泌减少,蒸发散热也就相应减少。这也是体温上升阶段常见的现象,患者此时皮肤干燥。 当机体受到各种因素(如感染、创伤、免疫反应等)影响时,致热原会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调定点上移,从而出现产热增加、散热减少的情况,最终引起体温升高,即发烧。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发烧的表现和处理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对体温的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儿童发烧时可能体温波动较大,而且儿童在发烧时更容易出现惊厥等情况,需要特别关注。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体温调节功能也会下降,发烧时可能症状不典型,而且更容易出现脱水等并发症,需要密切监测体温和身体状况。女性在生理期前后或者孕期等特殊时期,身体的生理状态有所变化,发烧时的处理也需要考虑这些特殊因素,比如孕期发烧需要谨慎用药,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烧时,需要更加谨慎对待,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因为发烧而加重,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综合评估和处理。
2025-10-20 13:55:03 -
晚上出汗怎么回事
晚上出汗,即盗汗,可能与多种原因有关,包括生理因素、疾病因素、药物因素和心理因素等。治疗方法因病因而异,包括调整生活方式、治疗原发疾病、药物治疗和其他治疗方法等。儿童盗汗也可能与多种原因有关,应及时就医,明确原因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1.生理因素: 环境温度过高:如果卧室温度过高或睡觉时盖的被子过厚,可能导致出汗增多。 剧烈运动:睡前进行剧烈运动,身体产热增加,可能在睡眠中出汗。 饮食因素:晚餐时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或饮用咖啡、茶等,可能刺激汗腺分泌。 2.疾病因素: 感染:如结核病,除盗汗外,还可能伴有低热、乏力、咳嗽等症状。其他感染性疾病如肺炎、心内膜炎等也可能导致出汗增多。 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可导致代谢率增加,引起出汗过多。 神经系统疾病: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能影响汗腺分泌。 其他:恶性肿瘤、风湿性疾病、慢性肝病等也可能导致盗汗。 3.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降压药等,可能引起出汗异常。 4.心理因素:紧张、焦虑、压力等心理因素可能导致出汗增多。 如果盗汗症状持续时间较长、频繁发生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和评估,可能会建议进行一些进一步的检查,如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胸片等,以确定盗汗的原因。 针对盗汗的治疗方法因病因而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处理方法: 1.调整生活方式: 保持适宜的卧室温度和睡眠环境。 避免睡前剧烈运动和食用刺激性食物。 调整饮食,减少辛辣、油腻食物的摄入。 2.治疗原发疾病:如果盗汗是某种疾病的症状,治疗原发疾病是关键。例如,结核病需要抗结核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需要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等。 3.药物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盗汗症状,如抗抑郁药、镇静药等。但药物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 4.其他治疗方法:对于一些原因不明的盗汗,可以尝试一些中医调理方法,如中药治疗、针灸等。 需要注意的是,儿童盗汗的原因和处理方法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盗汗可能与生长发育、代谢旺盛等因素有关,但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表现。如果儿童出现盗汗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以确保健康。 总之,晚上出汗可能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如果症状持续或伴有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以便明确原因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对缓解盗汗也有一定的帮助。
2025-10-20 13:54:46 -
发烧可以喝糖水吗
发烧时可适量喝糖水补充能量,但需注意量,过量饮用有加重胃肠道负担、影响血糖波动、不利于退烧等弊端,儿童、糖尿病患者、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需谨慎对待,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饮用糖水。 一、发烧时喝糖水的一般情况 发烧时适量喝糖水有一定益处。糖水可以为机体补充能量,因为发烧时身体代谢加快,能量消耗增加,适当摄入糖水能提供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能量供给身体。例如,有研究表明,在轻度脱水或能量缺乏的发烧状态下,饮用适量糖水可维持基本的能量代谢需求。但要注意控制量,不能过量饮用,过量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 二、过量饮用糖水的弊端 1.加重胃肠道负担:发烧时胃肠功能可能会减弱,大量喝糖水会加重胃肠消化吸收的负担,导致腹胀、恶心等不适症状。比如,对于儿童发烧时,胃肠功能相对较弱,过量喝糖水更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 2.影响血糖波动:短时间内大量摄入糖水会使血糖迅速升高,随后又可能快速下降,造成血糖波动较大。这对于糖尿病患者或者本身血糖调节功能异常的人来说,风险更大。例如,糖尿病患者发烧时若大量喝糖水,会干扰血糖的稳定控制,可能引发一系列代谢紊乱问题。 3.不利于退烧:从退烧的角度看,过量喝糖水并没有直接的帮助。而且,过多的糖分摄入可能会让身体处于一种相对高糖的内环境,不利于机体通过正常的代谢调节来达到退烧的目的。 三、特殊人群需注意的情况 1.儿童:儿童发烧时喝糖水要格外谨慎。儿童的肾脏等器官功能发育还不完善,过量喝糖水可能影响水盐代谢平衡。一般建议儿童发烧时喝适量淡糖水,既能补充能量又不会加重肾脏负担。例如,对于3岁以下儿童,发烧时喝糖水更要控制量,每次以50-100毫升为宜,且浓度不宜过高,避免对儿童稚嫩的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2.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发烧时不建议随意喝糖水。因为糖尿病患者本身血糖调节存在问题,糖水会导致血糖急剧升高,难以控制。这类患者发烧时应在医生指导下,通过其他合理的方式来补充能量,比如选择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等,但要避免含糖的饮品。 3.老年人:老年人发烧时喝糖水也需要注意。老年人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代谢减缓、器官功能衰退等情况。过量喝糖水可能影响消化吸收,还可能影响血糖、血脂等指标。建议老年人发烧时喝少量淡糖水,并且密切关注自身血糖等指标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调整。 总之,发烧时可以适量喝糖水来补充能量,但要注意控制量,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饮用,特殊人群更要谨慎对待。
2025-10-20 13:54:45 -
不明原因低烧挂什么科
不明原因低烧可能与多个科室疾病相关,感染科与感染性疾病有关,如结核、病毒、细菌感染等;风湿免疫科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呼吸内科与肺部非感染性疾病有关,如间质性肺炎、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等;内分泌科与内分泌疾病有关,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血液科与血液系统疾病有关,如白血病、淋巴瘤等,不同科室相关疾病有不同表现及与年龄、生活方式、家族史等的关联。 风湿免疫科 常见情况: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导致不明原因低烧,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见于育龄女性,除低烧外,还可能有面部红斑、关节疼痛、口腔溃疡等表现;类风湿关节炎也会出现低热,伴有关节肿胀、疼痛、畸形等症状。不同性别发病情况有差异,女性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率相对较高。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发病,但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特定年龄段更为常见。生活方式中,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环境可能诱发风湿免疫性疾病导致低烧。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需格外留意。 呼吸内科 常见情况:肺部的一些非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引起低烧,如间质性肺炎,患者可出现低烧、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等症状;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时也会有低烧表现。年龄上,老年人由于肺功能下降,患间质性肺炎等疾病的风险增加,低烧可能是病情的一个信号。生活方式中,长期吸烟的人群患肺部疾病的概率高,更容易出现不明原因低烧。有肺部基础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情变化时可能出现低烧。 内分泌科 常见情况: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可导致低烧,患者还常伴有心慌、手抖、多汗、多食、消瘦等症状;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也可能出现低烧,同时有乏力、食欲减退、血压降低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表现有差异,儿童甲亢可能以生长发育迟缓、烦躁等为主要表现,同时可能伴有低烧。生活方式中,长期精神压力大可能影响内分泌系统导致低烧。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或内分泌疾病病史的人群需重点排查。 血液科 常见情况:某些血液系统疾病会引起不明原因低烧,如白血病,除低烧外,还可能有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淋巴瘤也会出现长期低热,伴有无痛性淋巴结肿大、盗汗、消瘦等症状。年龄上,不同类型白血病在不同年龄段的发病率不同,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较为常见。生活方式对血液系统疾病的影响相对较小,但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导致低烧。有血液系统疾病家族史的人群要提高警惕。
2025-10-20 13:54: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