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对儿童呼吸、消化性疾病诊治有一定水平,擅长婴幼儿过敏性胃肠病,营养性疾病,儿童喂养,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慢性腹泻病、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再发性腹痛、再发性呕吐、胰腺炎、排便异常以及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诊治。
向 Ta 提问
1989年6月毕业于广州医学院医疗系,目前是广东优生优育儿童营养与健康委员会主任委员。热心社会公益工作,积极参与义诊、儿科知识的讲座,多方面为儿童服务。
展开-
高烧可以吹风扇吗
高烧时能否吹风扇需综合多方面情况判断,适度吹风扇可加速空气流动助汗液蒸发降温,但不同人群有注意事项,还需关注室内温度等,持续高烧等严重情况要及时就医,且可结合其他物理降温方法。 一、适度吹风扇的益处及原理 当人体高烧时,若所处环境温度较高,适度吹风扇可以加速空气流动,促进体表汗液蒸发,而汗液蒸发是散热的重要方式之一,能帮助身体带走热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体温,使人感觉舒适。例如,有研究表明,在通风良好且合理使用风扇的环境中,可加快热传递,辅助体温下降过程。不过,吹风扇时要注意风向和风速的调节,避免直接对着患者直吹,尤其是儿童、老人等特殊人群,直接直吹可能会导致局部受凉,引发其他不适。 二、特殊人群吹风扇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高烧时吹风扇需格外谨慎。不能让风扇风直接对着儿童身体吹,可将风扇设置为摇头模式,使风向较为分散,风速也不宜过大。因为儿童皮肤娇嫩,直接吹风可能引起毛孔收缩,不利于散热,还可能因温差过大导致感冒等问题。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吹风扇后的反应,若出现寒战、鼻塞等情况应及时调整。 老人: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血液循环可能不如年轻人顺畅。高烧时吹风扇要避免风速过快、吹风时间过长。可以将风扇放置在距离老人稍远的位置,保持室内空气有一定的流动即可。另外,老人体质较弱,吹风扇后若出汗较多,要及时帮助其擦干汗液,更换干爽的衣物,防止因受凉而加重病情。 有基础疾病者:对于本身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或心血管疾病的高烧患者,吹风扇需谨慎。吹风扇可能会使空气流动加快,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可能会刺激呼吸道,引起咳嗽等症状加重;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过快的空气流动可能影响血压等指标的稳定。这类患者吹风扇时应选择合适的风速和风向,以自身感觉舒适且不加重基础疾病症状为宜。 三、吹风扇的其他相关要点 在高烧吹风扇的过程中,还需要关注室内温度的整体控制,不能为了降温而将室内温度降得过低,一般室内温度保持在26℃-28℃较为适宜。同时,要保证室内空气的流通,但也要避免空气过度对流导致温度波动过大。另外,除了吹风扇这一物理降温方式外,还可以结合其他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湿毛巾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帮助更好地散热。如果高烧持续不退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如抽搐、意识不清等,应及时就医,不能仅依赖吹风扇来处理高烧问题。
2025-10-20 13:52:57 -
臀部脂肪瘤手术后发热
术后发热常见原因有吸收热(手术创伤致组织吸收炎症反应,体温多在左右一般2-3天可自行缓解)和感染性发热(超且持续久可能是伤口等感染伴局部或其他部位感染迹象),评估要点需密切记录体温变化明确波动规律并留意伤口及其他部位感染伴随症状等,非药物干预包括体温时物理降温(如擦大血管丰富部位等)及补充水分,特殊人群中儿童易惊厥物理降温需适中精神差超及时就医,老年人恢复慢需注意保暖等感染风险高持续不缓解排查感染源,有基础病史者需谨慎处理及时就医防病情恶化。 一、术后发热的常见原因 1.吸收热:手术创伤导致组织吸收产生炎症反应,一般体温多在38℃左右,与手术创伤程度相关,小手术引起的吸收热通常2-3天内可自行缓解,此为机体对创伤的正常免疫应答表现。 2.感染性发热:若术后发热超过38.5℃且持续时间较长,可能是伤口感染等,由细菌等病原体侵入手术部位引发,可伴有伤口红肿、疼痛、渗液等局部表现,也可能出现寒战、咳嗽、咳痰等其他部位感染迹象。 二、发热的评估要点 1.体温监测:密切记录体温变化,若体温呈持续上升趋势或反复发热需高度重视,明确体温波动规律以辅助判断病因。 2.伴随症状:留意伤口局部是否有红、肿、热、痛,有无寒战、咳嗽、咳痰等其他部位感染表现,儿童还需关注精神状态、面色等,老年人要结合基础疾病情况综合评估。 三、非药物干预措施 1.物理降温:体温<38.5℃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部位帮助散热,儿童物理降温时避免擦拭胸前区、腹部等敏感部位,防止引起不适;老年人物理降温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降温导致不适。 2.补充水分:鼓励患者多饮水,保证充足水分摄入,促进机体代谢,利于散热,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平衡。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术后发热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更易出现惊厥等情况,物理降温时力度需适中,避免冻伤,密切观察精神、面色等,体温超38.5℃且精神差时需及时就医,因其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及时干预。 2.老年人:老年人术后发热恢复较慢,需注意保暖但避免过度捂汗,关注基础疾病状况,如合并糖尿病等,感染风险较高,发热持续不缓解时要及时排查感染源,防止延误治疗。 3.有基础病史者:本身有免疫系统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术后发热需谨慎处理,及时就医明确发热原因,避免基础病史影响对发热病情的判断与治疗,防止病情恶化。
2025-10-20 13:52:55 -
发烧浑身发抖怎么办
出现发烧浑身发抖情况时,首先要判断体温程度,38℃-39℃为中度发热,39℃以上为高热,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可通过保暖与散热平衡、补充水分进行非药物缓解。出现体温持续升高难降、有严重症状或基础疾病人群需及时就医,儿童和老年人有各自注意要点,儿童勿用成人药,老年人要密切观察并及时就医。 一、判断发烧程度 当出现发烧浑身发抖情况时,首先要判断体温情况。可以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若体温处于38℃-39℃属于中度发热,39℃以上属于高热。不同年龄人群对发热的耐受和表现可能不同,儿童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在发热时更容易出现寒战等表现。 二、非药物缓解措施 保暖与散热平衡: 保暖方面:如果是在寒冷环境中导致的发烧浑身发抖,应适当增添衣物,但要注意不要过度包裹,以免影响散热。对于儿童,要特别注意四肢的保暖,因为儿童四肢血液循环相对较弱,寒冷容易加重寒战。 散热方面:可以用温水擦拭身体,通过水分蒸发来带走热量,帮助降低体温。擦拭部位可以选择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每次擦拭时间不宜过长,防止着凉。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擦拭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刺激。 补充水分:发烧时身体会丢失较多水分,要多喝温水,保持身体水分充足,防止脱水。儿童在发烧浑身发抖时,更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因为儿童脱水风险相对较高,可以少量多次饮用温水。 三、及时就医情况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需及时就医: 体温持续升高,超过39℃且经过简单处理无法降温。儿童体温超过38.5℃且精神状态不佳时也应及时就医。 除了发烧浑身发抖外,还伴有意识不清、抽搐、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心脏病、肺部疾病等,出现发烧浑身发抖情况时也应尽快就医,因为基础疾病患者在发热时病情可能加重。 四、特殊人群注意要点 儿童:儿童发烧浑身发抖时,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和体温变化。不要自行给儿童使用成人退烧药,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全,药物代谢能力与成人不同。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等温和的方式先进行处理,同时及时前往医院就诊,由医生根据儿童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 老年人:老年人发烧浑身发抖时,由于其身体机能衰退,对发热的耐受和反应与年轻人不同。要注意监测体温的同时,观察老年人的精神状态、食欲等情况。及时就医,因为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发烧可能诱发基础疾病发作,需要医生全面评估病情并进行针对性处理。
2025-10-20 13:52:31 -
手脚发热是哪种疾病的征兆如何处理
手脚发热可能由阴虚火旺、甲状腺功能亢进、感染性疾病恢复期、儿童积食、老年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导致,需及时就医通过详细问诊、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明确病因,处理上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包括保持居住环境适宜温度,阴虚火旺者保证充足睡眠、适当做舒缓运动,儿童积食者注意饮食规律、适当按摩腹部,老年人重视基础疾病排查、糖尿病患者严格控糖,更年期女性可饮食调理并保持情绪稳定。 一、可能导致手脚发热的疾病类型及对应情况 (一)阴虚火旺相关疾病 中医范畴中,阴虚火旺可致手脚发热,常伴潮热盗汗、口干咽燥、心烦失眠等表现,多因长期熬夜、过度劳累、情志不舒等耗伤阴液,常见于更年期女性等群体,因体内雌激素水平变化易出现阴液相对不足,引发虚火内生。 (二)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致机体代谢亢进,可出现手脚发热,常伴随心慌、多汗、体重减轻、手抖等症状,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与自身免疫等因素相关,需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如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素等指标检测)明确。 (三)感染性疾病恢复期 某些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感染)恢复期,身体在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低热情况,表现为手脚发热,一般随身体逐步恢复可自行缓解,此类情况多有明确感染病史。 (四)其他情况 儿童若存在积食,也可能出现手脚心发热,常伴食欲不佳、腹胀等;老年人需排查是否存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慢性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导致手脚感觉异常,包括发热等不适,多与长期高血糖影响神经有关。 二、处理措施 (一)明确病因排查 对于手脚发热情况,首先应及时就医,通过详细问诊、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如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血糖等)明确病因。例如怀疑甲状腺功能亢进需进行甲状腺相关激素检测;怀疑感染恢复期则结合感染病史及血常规等判断。 (二)非药物干预为主 环境与生活方式调整:保持居住环境温度适宜,避免过热或过冷;对于阴虚火旺者,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可适当进行太极拳等舒缓运动;儿童积食者需注意饮食规律,避免过度喂养,可适当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消化。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手脚发热需关注饮食及精神状态,若伴随其他异常表现及时就医;老年人手脚发热需重视基础疾病排查,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定期监测血糖变化,遵循糖尿病饮食及治疗方案;更年期女性阴虚火旺相关手脚发热,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通过饮食调理,如食用百合莲子粥等滋阴食物,同时保持情绪稳定。
2025-10-20 13:52:07 -
一边出汗一边觉得冷怎么回事
一边出汗一边觉得冷可能与环境因素、感染、内分泌疾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有关,也可能是低血糖、药物副作用、心理因素等其他原因引起。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人,需要特别注意这种情况。如果这种情况频繁发生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明确原因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1.环境因素:在寒冷的环境中,身体会通过出汗来散热,同时可能会感到寒冷。此外,过度通风、穿着过少或湿透的衣物也可能导致这种情况。 2.感染:某些感染性疾病,如感冒、肺炎、疟疾等,可能导致发热和出汗,同时伴有发冷的感觉。 3.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内分泌疾病可能影响身体的代谢和体温调节,导致出汗和发冷。 4.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能导致汗腺分泌异常和血管收缩功能障碍,从而引起出汗和发冷。 5.其他原因:低血糖、药物副作用、心理因素等也可能导致类似症状。 对于这种情况,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注意保暖:根据环境温度适当增加衣物,保持身体温暖。 2.补充水分:出汗会导致身体水分流失,应及时补充水分,以防止脱水。 3.观察症状:注意观察发冷和出汗的程度、持续时间以及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发热、咳嗽、头痛等。如果症状加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 4.就医检查:如果发冷和出汗的情况频繁发生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确定具体原因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特殊人群需要特别注意: 1.儿童:儿童的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容易出现体温波动。如果儿童出现一边出汗一边觉得冷的情况,应及时测量体温,确保其处于正常范围内。同时,注意保持儿童的舒适和温暖,避免过度活动和穿着过多。 2.老年人:老年人的身体功能可能逐渐衰退,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下降。他们可能更容易出现出汗和发冷的情况。如果老年人出现这种情况,应特别关注其身体状况,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3.孕妇:孕妇的身体代谢和体温调节可能会发生变化,有时可能会出现出汗和发冷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应注意保持舒适的温度,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咨询医生的意见。 总之,一边出汗一边觉得冷可能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如果这种情况频繁发生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明确原因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同时,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环境,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
2025-10-20 13:51:50

